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3)

1. 諸泄瀉論治(共九條)

矧今人之病此者最多,而是陰是陽,不可不辨。凡陽盛者,脾強胃健,而氣不易奪者也,故治本無難,而泄亦無慮;陽衰者,脾腎既傷,則脫氣最易,故宜防其無及,不可不為深慮也。若必以酒為熱,則其為古法所誤者,誠不少矣。

一、氣泄證,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以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臟之病也,蓋以肝木剋土,脾氣受傷而然。使脾氣本強,即見肝邪,未必能入,今既易傷,則脾氣非強可知矣。故治此者,當補脾之虛而順肝之氣,此固大法也,但虛實有微甚,則治療宜分輕重耳。

如稟壯氣實,年少而因氣泄瀉者,可先用平胃散,或胃苓湯。若肝氣未平而作脹滿者,宜解肝煎先順其氣。若脾氣稍弱者,宜二術煎,或黏米固腸糕,或消食導氣飲。若脾氣稍寒者,宜抑扶煎、吳茱萸散,或蒼朮丸。若脾弱居多者,宜溫胃飲、聖朮煎,或六味異功煎。若既畏此證為患,則必須切戒氣怒。

一、風泄證,亦當辨其風寒風熱而治之。熱者,如傷寒外感熱二、之屬是也,宜以傷寒門自利條諸法治之;寒者,以風寒在胃,而脾土受傷,如《內經》所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之屬是也,宜以前溫胃理中之法治之。

白話文:

現在這種病(指泄瀉)是人們最常見的,但必須分辨它是屬於陰虛還是陽盛引起的。凡是陽氣旺盛的人,脾胃功能強健,氣不容易耗損,所以治療上沒有困難,也不必擔心泄瀉會有多嚴重。陽氣衰弱的人,脾腎已經受損,最容易脫氣,所以應該預防病情惡化,必須要深入考慮。如果一定認為喝酒會造成體內發熱,那就真的是被古老的說法誤導了。

第一、氣泄證:

凡是遇到生氣就腹瀉的人,一定是生氣時同時吃了東西,導致脾胃受損。所以只要稍微觸犯到,就會立刻發作,這是肝和脾兩個臟腑的疾病,因為肝木會剋制脾土,使得脾氣受傷。如果脾氣本來就強健,即使受到肝邪的影響,也不一定會受損,現在既然容易受傷,就可見脾氣不強。所以治療這種情況,應該補脾氣的虛弱,同時疏理肝氣,這是治療的大原則。但是虛實的情況有輕微和嚴重之分,所以治療上應該區分輕重。

如果體質強壯、年輕,因為生氣而腹瀉的人,可以先用平胃散或胃苓湯。如果肝氣沒有平復,出現腹脹滿,應該用解肝煎來疏理肝氣。如果脾氣稍微虛弱,應該用二術煎、黏米固腸糕,或消食導氣飲。如果脾氣稍微偏寒,應該用抑扶煎、吳茱萸散,或蒼朮丸。如果脾虛比較嚴重,應該用溫胃飲、聖朮煎,或六味異功煎。如果已經擔心這種病會發作,就必須嚴格戒除生氣發怒。

第二、風泄證:

也應該分辨是風寒引起的,還是風熱引起的,然後再對症治療。屬於熱的,例如傷寒外感發熱之類,應該用傷寒篇中治療自利(腹瀉)的各種方法來治療。屬於寒的,是因為風寒在胃,導致脾土受損,就像《內經》所說「春天受到風邪,夏天產生飧泄(指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病」,應該用之前溫胃理中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