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2)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2)
1. 諸泄瀉論治(共九條)
若脾氣虛寒之甚,而飲食減少,神疲氣倦,宜參附湯、朮附湯、十全大補湯。若病在下焦,腎氣虛而微熱者,宜六味地黃湯;微寒者,宜八味地黃湯,或胃關煎。若脾虛溏泄,久不能愈,或小兒脾泄不止者,止用敦阜糕、黏米固腸糕,亦易見效。若脾胃寒濕而溏泄不止者,蒼朮丸亦佳。
若久瀉元氣下陷,大腸虛滑不收者,須於補劑中加烏梅、五味子、粟殼之屬以固之。
一、大瀉如傾,元氣漸脫者,宜速用四味回陽飲,或六味回陽飲主之。凡暴瀉如此者,無不即效;若久瀉至此,猶恐無及,蓋五奪之中,惟瀉最急,是不可見之不早也。倘藥未及效,仍宜速灸氣海,以挽回下焦之陽氣。仍須多服人參膏。
一、酒瀉證,飲酒之人多有之,但酒有陰陽二性,人有陰陽二臟,而人多不能辨也。夫酒性本熱,酒質則寒,人但知酒有濕熱,而不知酒有寒濕也。故凡因酒而生濕熱者,因其性也,以糵汁不滋陰,而悍氣生熱也;因酒而生寒濕者,因其質也,以性去質不去,而水留為寒也。
何以辨之?常見人有陽強氣充而善飲者,亦每多泄瀉,若一日不瀉,反云熱悶,蓋其隨飲隨瀉,則雖瀉不致傷氣,而得瀉反以去濕,此其先天稟厚,胃氣過人者也,最不易得,亦不多見。此而病者,是為陽證,不過宜清宜利,如四苓散、大分清飲,或酒蒸黃連丸之類,去其濕熱而病可愈也。若陽虛之人,則與此大異。
蓋脾虛不能勝濕,而濕勝即能生寒,陽氣因寒,所以日敗,胃氣因濕,所以日虛,其證則形容漸羸,飲食漸減,或脈息見弦細,或口體常怯寒,或臍腹常有隱疼,或眩暈常多困倦,或不安於五鼓,或加甚於秋冬,但無熱證可據,而常多飧泄者,則總屬虛寒也。凡若此者,若不速培陽氣,必致漸衰,而日以危矣。
余於四旬之外,亦嘗病此數年,其勢已窘,因遍求治法,見朱丹溪曰:因傷於酒,每晨起必瀉者,宜理中湯加葛根,或吞酒蒸黃連丸。王節齋曰:飲酒便泄者,此酒積熱瀉也,宜加黃連、茵陳、乾薑、木香之屬。薛立齋曰:若酒濕未散,脾氣未虛,宜用此藥分利濕熱。若濕熱已去,中氣被傷,宜用六君調補中氣。
又曰:酒性大熱,乃無形之物,無形元氣受傷,當用葛花解酲湯分消其濕。凡此諸論,若已盡之。然朱、王二家之說,則不分寒熱,皆用黃連,是但知酒之有熱,而不知酒之有寒,烏足憑也,惟薛氏之說,雖亦云酒性大熱,而所重在脾,誠若善矣。余因效之,初服葛花解酲湯,不效,繼服六君子、補中益氣湯,又不效,再服理中以至八味,俱不效。斯時也,計窮力竭,若無再生之望矣,因潛思熟計,料非峻補命門,終無益也。
乃自制胃關煎、右歸丸、一氣丹等方以治其病,仍絕口不飲以杜其源,調理年餘,竟得全愈,自後始明、性質之理,多得濟人。向使己無確見,執信濕熱之說,而妄用黃連、乾葛清涼分利之劑,則焉望其有今日?即或自用稍遲,則既甚亦難挽矣。
白話文:
諸泄瀉論治(共九條)
如果脾氣虛弱寒冷到極點,導致食慾不振、精神疲憊、身體虛弱,應該使用參附湯、朮附湯或十全大補湯來治療。如果病在下焦,是腎氣虛弱且有輕微發熱,適合用六味地黃湯;如果是輕微寒冷,適合用八味地黃湯或胃關煎。如果因為脾虛導致腹瀉,長期無法痊癒,或幼兒因脾虛而腹瀉不止,只用敦阜糕、黏米固腸糕這些食物來固腸,也容易見效。如果因為脾胃虛寒濕氣重而腹瀉不止,蒼朮丸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長期腹瀉導致元氣下陷,大腸虛弱滑脫無法收斂,必須在補養藥物中加入烏梅、五味子、粟殼等藥材來固澀。
一、如果腹瀉像水傾瀉般嚴重,導致元氣逐漸耗盡,應該立即使用四味回陽飲或六味回陽飲來治療。凡是突然發生這種嚴重腹瀉,都能很快見效;如果是長期腹瀉到這種程度,恐怕已經來不及了,因為人體精氣的消耗中,腹瀉是最緊急的,所以必須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果藥物還沒見效,應該趕快艾灸氣海穴,來挽回下焦的陽氣。同時必須多服用人參膏。
一、酒瀉這個病症,飲酒的人很多都有,但酒有陰陽兩種性質,人也有陰陽兩種臟腑,而人大多不能分辨清楚。酒的本性是熱的,酒的本質卻是寒的,人們只知道酒有濕熱,卻不知道酒也有寒濕。所以凡是因酒產生濕熱的,是因為酒的性質,酒糟發酵不滋養陰液,反而會產生燥熱之氣;因酒產生寒濕的,是因為酒的本質,酒的性質雖然會散發,但酒的本質還是寒濕之水。
要如何分辨呢?常見有人陽氣旺盛、精力充沛而且很能喝酒,但常常也容易腹瀉,如果有一天不腹瀉,反而會覺得身體悶熱不舒服,這是因為他們邊喝酒邊腹瀉,雖然腹瀉但不會損傷元氣,而且腹瀉反而能去除體內濕氣,這是先天體質強壯,胃氣過人的表現,非常少見,也不容易發生。如果這樣的人生病了,就屬於陽證,只需要清熱利濕,像是四苓散、大分清飲,或酒蒸黃連丸等藥方,去除濕熱就能痊癒。如果換作是陽虛的人,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因為脾虛不能抵抗濕氣,而濕氣過重就會產生寒氣,陽氣因為寒冷而逐漸衰敗,胃氣因為濕氣而逐漸虛弱。這種情況的症狀是身體逐漸消瘦、食慾逐漸下降,或者脈象細弱、身體經常怕冷、肚臍周圍常常隱隱作痛、經常頭暈疲倦、早上五更時容易不舒服、秋冬季節會更加嚴重,沒有明顯的發熱症狀,卻常常有吃完東西就腹瀉的情況,這些都屬於虛寒的症狀。凡是這種情況,如果不趕快補養陽氣,一定會逐漸衰弱,並且每天都更加危險。
我在四十多歲時,也曾經得過這種病好幾年,情況非常危急,因此遍尋各種治療方法,看到朱丹溪說:「因為喝酒傷身,每天早上一定會腹瀉的人,適合用理中湯加上葛根,或者吞服酒蒸黃連丸。」王節齋說:「喝酒就腹瀉的人,是因為酒積熱導致腹瀉,適合用黃連、茵陳、乾薑、木香等藥材。」薛立齋說:「如果酒濕還沒散去,脾氣還沒有虛弱,適合用藥來分利濕熱。如果濕熱已經去除,中氣受到損傷,適合用六君子湯來調補中氣。」
薛立齋又說:「酒的性質大熱,是無形的物質,無形的元氣受到損傷,應該用葛花解酲湯來消散濕氣。」以上這些論述,好像已經說盡了。然而朱丹溪、王節齋的說法,不分寒熱,都使用黃連,這是只知道酒有熱性,而不知道酒有寒性,不足為憑。只有薛立齋的說法,雖然也說酒性大熱,但重視脾胃,實在是很好。我因此效法他的做法,一開始服用葛花解酲湯,沒有效果,接著服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也沒有效果,再服用理中湯到八味地黃丸,全部都沒有效果。那時候,我已經走投無路、精疲力竭,覺得沒有再生的希望了。因此我潛心思考,認為如果不是大力補養命門之火,終究沒有幫助。
於是我就自己配製胃關煎、右歸丸、一氣丹等藥方來治療我的疾病,同時完全戒酒,從根源上杜絕病因,調理了一年多,竟然完全痊癒,從此才明白酒的性質道理,也因此能夠幫助許多人。如果當時我沒有自己的見解,只是相信濕熱的說法,而胡亂使用黃連、乾葛等清涼利濕的藥劑,又怎麼可能會有今天?就算晚一點才自己治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恐怕也很難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