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1)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1)
1. 分痢治法(共二條)
凡泄瀉之病,多由水穀不分,故以痢水為上策。然痢水之法,法有不同,如濕勝無寒而瀉者,宜四苓散、小分清飲之類主之,但欲分其清濁也。如濕挾微寒而瀉者,宜五苓散、胃苓湯之類主之,以微溫而痢之也。如濕熱在脾,熱渴喜冷而瀉者,宜大分清飲、茵陳飲、益元散之類主之,去其濕熱而痢之也。
一、泄瀉之病,多見小水不利,水穀分則瀉自止,故曰:治瀉不利小水,非其治也。然小水不利,其因非一,而有可利者,有不可利者,宜詳辨之。如濕勝作瀉而小水不利者,以一時水土相亂,並歸大腸而然也。有熱勝作瀉而小水不利者,以火乘陰分,水道閉澀而然也。有寒瀉而小水不利者,以小腸之火受傷,氣化無權而然也。
有脾虛作瀉而小水不利者,以土不制水,清濁不分而然也。有命門火衰作瀉而小水不利者,以真陰虧損,元精枯涸而然也。凡此皆小水不利之候。然惟暴注新病者可痢,形氣強壯者可痢,酒濕過度,口腹不慎者可利,實熱閉澀者可痢,小腹脹滿,水道痛急者可痢。又若病久者不可痢,陰不足者不可痢,脈證多寒者不可痢,形虛氣弱者不可痢,口乾非渴而不喜冷者不可痢。蓋虛寒之瀉,本非水有餘,實因火不足;本非水不痢,實因氣不行。
夫病不因水,而痢則亡陰,瀉以火虛,而痢復傷氣,倘不察其所病之本,則未有不愈痢愈虛,而速其危者矣。
白話文:
一般腹瀉的病症,大多是因為水和食物沒有好好區分,所以用排泄水分的方法來治療是上策。然而,利水的方法有很多種,像是如果體內濕氣太重而沒有寒氣導致腹瀉,應該使用四苓散、小分清飲之類的藥方來治療,目的在於區分體內清濁之氣。如果濕氣中帶有輕微寒氣導致腹瀉,應該使用五苓散、胃苓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用稍微溫熱的藥性來利水。如果體內濕熱積聚在脾胃,出現口渴喜歡喝冷飲的腹瀉,應該使用大分清飲、茵陳飲、益元散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去除體內的濕熱並達到利水的目的。
一、腹瀉的病症,常常會看到小便不順暢,如果水和食物能夠好好區分,腹瀉自然就會停止,所以說,治療腹瀉卻不處理小便不順,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然而,小便不順的原因不只一種,有些情況可以用利水的方式治療,有些則不適合,需要詳細分辨。例如,濕氣太重導致腹瀉且小便不順,是因為一時之間體內水土不協調,使得水分都跑到大腸而造成的。如果熱氣過盛導致腹瀉且小便不順,是因為火氣侵犯陰分,使得水道閉塞不通造成的。如果是寒氣導致腹瀉且小便不順,是因為小腸的火氣受損,氣化功能失調所造成的。
如果脾虛導致腹瀉且小便不順,是因為脾土無法控制水分,清濁之氣無法區分而造成的。如果命門火衰導致腹瀉且小便不順,是因為體內真陰虧損,元氣耗竭所造成的。以上這些都是小便不順的狀況。然而,只有突然發生的腹瀉、剛發病不久、身體強壯的人,因為飲酒過多、飲食不慎的人,體內實熱阻塞的人,以及小腹脹滿、小便時感到疼痛急迫的人,才可以用利水的方式治療。如果生病很久了,陰虛不足的人,脈象和症狀偏寒的人,身體虛弱的人,以及口乾但不渴且不喜歡喝冷飲的人,都不適合用利水的方式治療。因為虛寒導致的腹瀉,並不是體內水分太多,而是火氣不足;並不是水分難以排出,而是氣機運行不暢。
如果疾病不是因為水分引起,卻用利水的方式治療,就會損耗陰液;如果腹瀉是因為火氣虛弱,卻用利水的方式治療,又會損傷氣力,如果沒有仔細觀察疾病的根本原因,只會越利水越虛弱,加速病情惡化。
2. 諸泄瀉論治(共九條)
一、泄瀉之暴病者,或為飲食所傷,或為時氣所犯,無不由於口腹,必各有所因,宜察其因而治之。如因食生冷寒滯者,宜抑扶煎、和胃飲之屬以溫之。因濕滯者,宜平胃散、胃苓湯,或白朮芍藥散以燥之痢之。因食滯而脹痛有餘者,宜大、小和中飲之屬以平之。因氣滯而痛瀉之甚者,宜排氣飲,或平胃散之屬以調之。
因食滯而固結不散,或胃氣之強實者,宜神佑丸、赤金豆、百順丸之屬以行之。凡初感者,病氣未深,臟氣未敗,但略去其所病之滯,則胃氣自安,不難愈也。
一、凡脾氣稍弱,陽氣素不強者,一有所傷,未免即致泄瀉,此雖為初病,便當調理元氣,自非強盛偶傷者之比。如因瀉而神氣困倦者,宜養中煎,或溫胃飲,或聖朮煎,或四君子湯,或五君子煎。如微寒兼滯而不虛者,宜佐關煎。若脾虛而微滯者,宜五味異功散。若脾虛而微寒微滯者,宜六味異功煎,或溫胃飲。
若因飲食不調,忽而溏瀉,以漸而甚,或見微痛,但所下酸臭,而顏色淡黃,便是脾虛胃寒不化之證,即宜用五德丸,再甚者,即宜用胃關煎,切勿疑也。
一、凡兼真陰不足而為泄瀉者,則或多臍下之痛,或於寅卯時為甚,或食入已久,反多不化,而為嘔惡溏瀉,或瀉不甚臭而多見完穀等證。蓋因丹田不暖,所以尾閭不固,陰中少火,所以中焦易寒,此其咎在下焦,故曰真陰不足也,本與中焦無涉,故非分利所及也,惟胃關煎一劑,乃為最上之乘。
且人之患此者最多,勿謂其為新病而不可用也,勿謂其為年少而未宜用也,覺有是證,即宜是藥,劑少功多,攸利非小。但知者見其先,昧者見其後,見其後,恐見之遲矣,所以貴見先也。
一、腎泄證,即前所謂真陰不足證也,每於五更之初,或天將明時,即洞泄數次,有經月連年弗止者,或暫愈而復作者,或有痛者,或有不痛者,其故何也?蓋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獨盛,故於子醜五更之後,當陽氣未復,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古方有椒附丸、五味子散,皆治此之良方;若必欲陽生於陰,而腎氣充固,則又惟八味地黃丸為宜。然余嘗用此,則似猶未盡善,故特製胃關煎、一氣丹、九氣丹、復陽丹之屬,斯得其濟者多矣,或五味子丸亦佳;其有未甚者,則加五德丸、四神丸,皆其最宜者也。
一、凡脾泄久泄證,大都與前治脾弱之法不相遠,但新瀉者可治標,久瀉者不可治標,且久瀉無火,多因脾腎之虛寒也。若止因脾虛者,惟四君子湯、參朮湯、參苓白朮散之屬為宜。若脾胃兼寒者,宜五君子煎、黃芽丸、五德丸。若脾氣虛寒兼滯悶者,宜六味異功煎、溫胃飲、聖朮煎。
白話文:
諸泄瀉論治(共九條)
一、腹瀉這種急性病,有時是因為吃壞東西,有時是因為感染時令的疾病,多半都是從口腹進入的,一定各有原因,應該仔細觀察原因來治療。像是因為吃了生冷寒涼的東西導致腸胃阻塞的,應該用抑扶煎、和胃飲之類的藥方來溫暖腸胃。因為濕氣停滯的,應該用平胃散、胃苓湯,或是白朮芍藥散來燥濕。因為食物停滯而感到腹脹疼痛的,應該用大、小和中飲之類的藥方來平緩。因為氣滯導致腹痛腹瀉很嚴重的,應該用排氣飲,或是平胃散之類的藥方來調理。
如果食物停滯且積結不散,或是腸胃功能強健的,應該用神佑丸、赤金豆、百順丸之類的藥方來幫助消化。一般來說,剛開始發病的,病氣還不深,臟腑功能沒有衰敗,只要稍微去除導致病症的停滯,腸胃功能自然會恢復正常,不難治好。
二、如果脾胃功能原本就比較虛弱,陽氣也不充足的人,稍微受到一點損傷,就容易導致腹瀉,這種情況雖然也是初期發病,但應該要調理元氣,不能和體質強壯的人偶爾受傷的情況相提並論。如果因為腹瀉而感到精神疲憊的,應該用養中煎,或是溫胃飲,或是聖朮煎,或是四君子湯,或是五君子煎。如果稍微感到寒冷且有停滯,但身體不虛弱的,應該用佐關煎。如果脾虛且稍微有停滯的,應該用五味異功散。如果脾虛且稍微有寒冷和停滯的,應該用六味異功煎,或是溫胃飲。
如果因為飲食不當,突然腹瀉,而且逐漸加重,或是感覺到輕微腹痛,但拉出來的東西很酸臭,顏色是淡黃色的,這就是脾虛胃寒消化不良的症狀,應該立即用五德丸,如果情況更嚴重,就應該用胃關煎,千萬不要猶豫。
三、凡是兼有腎陰不足而導致腹瀉的,可能會出現肚臍下方的疼痛,或是早上寅時(約凌晨3-5點)或卯時(約早上5-7點)症狀最嚴重,或是吃了東西過很久,反而消化不良,導致噁心、嘔吐、拉肚子,或者腹瀉不很臭但拉出很多未消化的食物等症狀。這是因為下丹田不夠溫暖,導致尾骶骨不穩固,體內陰氣多而陽火少,所以中焦容易受寒,病根在下焦,所以說是腎陰不足,和中焦沒有關係,因此用利水的方法治療是沒有用的,只有胃關煎是最好的藥方。
而且,患這種病的人非常多,不要因為是新發的病就不敢用這個藥,也不要因為是年輕人就覺得不適合用這個藥,只要有這種症狀,就應該用這個藥,藥效快且效果好。但是,知道的人會及早發現,不知道的人則會延遲發現,延遲發現恐怕就晚了,所以及早發現很重要。
四、腎泄證,就是前面所說的腎陰不足證,常常在清晨五更時分(約凌晨3-5點),或是天快亮的時候,就開始拉肚子好幾次,有的人會持續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有的會暫時好轉又復發,有的會痛,有的不會痛。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腎臟是腸胃的關卡,在前後二陰開竅,所以大小便的開闔都由腎臟主管。現在腎臟的陽氣不足,就導致命門火衰,而陰寒獨盛,所以在子時(約晚上11點-1點)或丑時(約凌晨1-3點)五更之後,當陽氣還沒恢復,陰氣最盛的時候,就會讓人腹瀉不止。
古方有椒附丸、五味子散,都是治療這種病的好方子;如果想要讓陽氣在陰氣中生發,而讓腎氣充實穩固,那麼八味地黃丸最適合。但是,我(作者)曾經用過這個藥,覺得好像還不夠好,所以特別製作了胃關煎、一氣丹、九氣丹、復陽丹之類的藥方,效果比較好。或是五味子丸也不錯;如果病情不嚴重,就加上五德丸、四神丸,這些都是最適合的藥方。
五、凡是脾虛久瀉的症狀,大多和之前治療脾虛的方法差不多,但是新發的腹瀉可以治標,而久瀉則不能只治標,而且久瀉無火,多半是因為脾腎虛寒。如果只是因為脾虛,那麼四君子湯、參朮湯、參苓白朮散之類的藥方最適合。如果脾胃同時虛寒,就適合用五君子煎、黃芽丸、五德丸。如果脾氣虛寒同時感到悶脹不舒服,就適合用六味異功煎、溫胃飲、聖朮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