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三條)
凡《內經》有言飧泄者,有言濡泄者,皆泄瀉也;有言腸澼者,即下痢也。然痢之初作,必由於瀉,此瀉之與痢本為同類,但瀉淺而痢深,瀉輕而痢重;瀉由水穀不分,出於中焦;痢以脂血傷敗,病在下焦。在中焦者,濕由脾胃而分於小腸,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分痢;在下焦者,病在肝腎大腸,分痢已無所及,故宜調理真陰,並助小腸之主,以益氣化之源。此瀉痢之證治有不同,而門類亦當有辨,然病實相關,不可不兼察以為治也。
一、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蓋胃為水穀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穀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汙下降,而瀉痢作矣。脾強者,滯去即愈,此強者之宜清宜利,可逐可攻也。
脾弱者,因虛所以易瀉,因瀉所以愈虛,蓋關門不固,則氣隨瀉去,氣去則陽衰,陽衰則寒從中生,固不必外受風寒而始謂之寒也。且陰寒性降,下必及腎,故瀉多必亡陰,謂亡其陰中之陽耳。所以泄瀉不愈,必自太陰傳於少陰,而為腸澼,腸澼者,豈非降泄之甚,而陽氣不升,臟氣不固之病乎?凡脾胃氣虛而有不升不固者,若復以寒之,復以逐之,則無有不致敗者。此強弱之治,大有不同,故凡治此者,有不可概言清利也。
一、泄瀉之因,惟水火土三氣為最。夫水者寒氣也,火者熱氣也,土者濕氣也,此瀉痢之本也。雖曰木亦能瀉,實以土之受傷也;金亦能瀉,實以金水同氣,因其清而失其燥也。知斯三者,若乎盡矣,然而三者之中,則又惟水火二氣足以盡之。蓋五行之性,不病於寒則病於熱,大都熱者多實,虛者多寒。
凡濕熱之證,必其脈盛形強,聲音壯亮,食飲裕如,舉動輕捷者,此多陽也。虛寒之證,必其脈息無力,形氣少神,言語輕微,舉動疲倦者,此多陰也。故必察其因,而於初瀉之時,即當辨其有餘不足,則治無不愈,而亦不致有誤矣。
白話文:
凡是《黃帝內經》裡提到的「飧泄」(食物未消化完全就排出)、「濡泄」(大便稀薄如水),都屬於泄瀉的範疇。而說到「腸澼」(腹痛、裏急後重,排出膿血狀的糞便),就是指下痢。但是痢疾剛開始發作的時候,通常都是從泄瀉開始的。所以泄瀉和痢疾本質上是同一類疾病,只是泄瀉比較輕淺,痢疾比較嚴重;泄瀉是因為水穀沒有完全分離就排出,問題出在中焦(脾胃);痢疾是因為脂血受損敗壞,病變在下焦(肝腎和大腸)。
中焦的病症,濕氣是由脾胃分佈到小腸的,所以可以從源頭治理,治療上應該以區分泄瀉和痢疾為主。下焦的病症,病變在肝腎和大腸,單純的區分泄瀉和痢疾已經沒什麼效果,所以應該調理真陰,並幫助小腸的功能,以增強氣化的來源。這說明泄瀉和痢疾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病症的分類也應該區分清楚,但實際上它們的病因是相關聯的,所以在治療時必須同時觀察並兼顧處理。
**一、**泄瀉的根本原因,都離不開脾胃的問題。脾胃是消化食物的中心,脾負責運化食物。如果脾胃功能強健,食物就能充分消化,轉化成氣血來供應全身。但如果飲食不規律、作息不正常,導致脾胃受損,水就變成濕氣,食物就變成積滯,食物的精華不能正常運化,就會向下排泄,造成泄瀉和痢疾。如果脾胃功能強健,積滯去除後就會痊癒,這種情況適合用清熱利濕、攻下積滯的方法治療。
如果脾胃虛弱,因為虛弱容易泄瀉,又因為泄瀉導致更加虛弱,就像關門不牢,氣隨著泄瀉而流失,氣虛就會導致陽氣衰弱,陽氣衰弱寒氣就會從內部產生,所以即使沒有感受外來的風寒也會覺得寒冷。而且陰寒之氣性屬下降,必定會影響到腎臟,所以經常泄瀉會損傷陰氣,實際上是損耗了陰氣中的陽氣。因此,泄瀉如果一直不好,就會從太陰脾經轉到少陰腎經,變成腸澼。腸澼就是泄瀉嚴重,陽氣不能上升,臟腑功能不穩定的疾病。凡是脾胃氣虛、氣機不升不固的情況,如果再用寒涼的藥物或者攻下的方法,必定會導致病情惡化。這說明脾胃強健和虛弱的治療方法大不相同,所以治療泄瀉不能一概而論用清熱利濕的方法。
**二、**引起泄瀉的原因,以水、火、土這三種氣最為重要。水指的是寒氣,火指的是熱氣,土指的是濕氣,這三種氣是泄瀉和痢疾的根本原因。雖然說肝木也會導致泄瀉,實際上是土(脾)受傷的緣故;雖然說肺金也會導致泄瀉,實際上是因為肺金和腎水同氣,因為肺金清肅的功能失常而不能燥濕。了解這三種氣的關係,可以說是掌握了泄瀉的全部要領。然而,在這三種氣中,又以水和火這兩種氣最為關鍵。因為五行的特性,不是病於寒,就是病於熱。通常來說,熱的病症大多是實證,虛的病症大多是寒證。
凡是濕熱的症狀,通常脈象強盛,體格健壯,聲音洪亮,飲食正常,行動敏捷,這些大多屬於陽證。凡是虛寒的症狀,通常脈搏無力,精神萎靡,說話聲音輕微,行動疲憊,這些大多屬於陰證。所以必須仔細觀察病因,在剛開始出現泄瀉的時候,就要辨別出是屬於有餘的實證還是不足的虛證,這樣才能正確治療,避免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