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3)

1. 述古治(共七條)

龐安常云:有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受火邪,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此當以潤劑,如麥門冬、地黃、枸杞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則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立見其殆。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原,原出而不納則積,積不散則痰生焉,八味丸主之。

吳茭山《諸證辨疑》云:八味丸,治痰之本也。

許學士用蒼朮治痰成窠囊一邊行,極妙。痰挾瘀血,遂成窠囊。

朱丹溪曰:脾虛者,宜清中氣以運痰降下,二陳湯加白朮之類,兼用升麻提起。二陳湯,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下藥,在上加引上藥。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用藥。

王節齋曰: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甚矣。

薛立齋曰:凡痰證飲食少思,或胸膈不利者,此中氣虛弱也,宜用補中益氣為主,中氣既健,其痰自運化。若腎氣虧損,津液難降,敗濁為痰者,乃真臟之病,宜用六味地黃丸為主。腎氣既壯,津液清化,而何痰之有哉。亦有因脾胃虧損,中焦氣虛,不能運化而為痰者;亦有因峻厲過度,脾氣愈虛,不能運化津液,凝滯而為痰者,凡此皆當健脾胃為主。

又曰:痰者,脾胃之津液,或為飲食所傷,或為七情六淫所擾,故氣壅痰聚。蓋脾為統血行氣之經,氣血俱盛,何痰之有?皆由過思與飲食所傷,損其經絡,脾血既虛,胃氣獨盛,是以濕因氣化,故多痰也。遊行周身,無所不至,痰氣既盛,客必勝主,或奪於脾之大絡之氣,則倏然仆地者,此痰厥也。升於肺,則喘急咳嗽。

迷於心,則怔忡恍惚。走於肝,則眩暈不仁,脅肋脹痛。關於腎,不哈而多痰唾。留於胃脘,則嘔瀉而作寒熱。注於胸,則咽痛不利,眉稜骨痛。入於腸,則漉漉有聲,散則有聲,聚則不利。若脾氣虛弱,不能消濕,宜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若因脾氣虛弱,濕熱所致,宜用東垣清燥湯。

若胃氣虛弱,寒痰凝滯者,宜用人參理中湯。若脾胃虛寒而痰凝滯者,宜用理中化痰丸。若脾虛不能運化,而痰滯氣逆,宜用六君子加木香。若脾胃虛弱而肝木乘侮,宜用六君子加柴胡。若肺氣虛弱,不能清化而有痰者,宜六君子加桔梗。頭痛,宜用半夏白朮天麻湯。若脾腎虛弱,寒邪所乘,以致頭痛,宜用附子細辛湯。

又曰:凡治風痰,若肺經風熱而生痰者,宜用金沸草散。若風火相搏,肝經風熱熾盛而生痰者,宜用牛黃抱龍丸,或牛黃清心丸。若肝經血燥而生痰者,宜六味地黃丸。若熱盛制金,不能平木而生痰者,宜柴胡梔子散。若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而生痰者,宜六君柴胡、鉤藤。若腎虛陰火炎上,宜六味丸。

白話文:

龐安常說:有的是因為身體陰液不足,導致虛火上升,影響到肺,使得肺氣無法清淨和順暢下行,因此身體的津液變得混濁,產生痰液而不能化為血液。這種情況應該用滋潤的藥物,如麥門冬、地黃、枸杞等來滋養身體的陰液,使上逆的火氣回到它原本的位置,這樣痰液自然就會變得清澈。如果用二陳湯,反而會更加糟糕。還有的是因為腎虛,導致腎無法將氣吸納歸回本源,氣出來而沒有被納入,就會積聚,積聚不散就會產生痰液,這種情況應該用八味丸來治療。

吳茭山在《諸證辨疑》中說:八味丸是治療痰症的根本藥方。

許學士用蒼朮治療痰結成塊狀,且在一側遊走的狀況,效果非常好。這是因為痰挾帶瘀血,所以才結成塊狀。

朱丹溪說:脾虛的人,應該調理中焦脾胃的氣機,使其能夠運化痰液並使其下降,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白朮之類的藥材,同時用升麻來提升脾氣。二陳湯能治療全身的痰,如果想要痰往下走,可以加入引導藥物向下,如果痰在上,可以加入引導藥物向上。凡是身體上中下部位有腫塊的人,多半是痰,要問清楚他平時喜歡吃什麼,吐出或排泄後再用藥。

王節齋說:痰產生於脾胃,所以應該健壯脾胃、乾燥濕氣。痰又隨著氣機上升,所以應該先順暢氣機,再分導痰液。氣機上升屬於火,所以順氣的重點在於降火。熱痰應該用寒涼藥物來清除,濕痰應該用燥濕藥物來乾燥,風痰應該用發散藥物來疏散,鬱結的痰應該用開通藥物來疏通,頑固的痰應該用軟化藥物來軟化,食積引起的痰應該用消食藥物來消除。痰在上部,應該用催吐的方式排出;痰在中部,應該用導瀉的方式排出。還有中氣虛弱的人,應該用固中氣的方式來運化痰液。如果攻伐太過,反而會使胃氣虛弱,痰液會更加嚴重。

薛立齋說:凡是痰證,如果出現飲食減少、沒有食慾,或是胸膈不舒服,這都是中氣虛弱的表現,應該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來治療。中氣強健之後,痰液自然就能運化。如果是腎氣虧損,導致身體的津液難以下降,變得敗壞混濁而形成痰液,這屬於真臟的疾病,應該用六味地黃丸為主來治療。腎氣強壯之後,津液自然會清澈,哪裡還會有痰呢?也有因為脾胃虧損,中焦氣虛,不能運化水液而形成痰液;也有因為藥物太過峻猛,使脾氣更加虛弱,不能運化津液,使其凝滯而形成痰液。凡是這些情況,都應該以健壯脾胃為主。

他又說:痰,本來是脾胃的津液,有的是因為飲食損傷,有的是因為情緒波動或外邪侵擾,導致氣機壅塞,痰液聚積。脾是統領血液運行和氣機的經脈,如果氣血充盛,哪裡會有痰呢?都是因為過度思慮和飲食損傷,損害了經絡,脾血虛弱,胃氣卻過盛,所以濕氣因為氣的變化而產生,所以痰液才會多。痰液在全身遊走,無處不到。痰氣過盛,會反客為主,或奪取脾的大絡的氣機,就會突然昏倒,這就是痰厥。痰向上升到肺,就會引起喘息、咳嗽;痰迷亂到心,就會引起心悸、精神恍惚;痰走到肝,就會引起眩暈、麻木、脅肋脹痛;痰影響到腎,就會不自主地咳出很多痰液。痰停留在胃脘,就會引起嘔吐、腹瀉,並有發冷發熱的感覺。痰停留在胸部,就會引起咽喉疼痛不舒服、眉稜骨疼痛。痰進入腸道,就會發出漉漉的聲音,痰散開時會有聲音,痰聚集時排便不暢。如果脾氣虛弱,不能化解濕氣,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如果是因為脾氣虛弱,濕熱引起的,應該用東垣清燥湯。

如果是胃氣虛弱,寒痰凝滯的,應該用人參理中湯。如果是脾胃虛寒而痰凝滯的,應該用理中化痰丸。如果是脾虛不能運化,導致痰液停滯,氣機逆亂,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如果是脾胃虛弱,而肝木乘虛侵犯脾土的,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如果是肺氣虛弱,不能清化痰液的,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桔梗。頭痛,應該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如果是脾腎虛弱,外感寒邪導致頭痛,應該用附子細辛湯。

他又說:凡是治療風痰,如果是肺經風熱而生痰的,應該用金沸草散。如果是風火相搏,肝經風熱熾盛而生痰的,應該用牛黃抱龍丸,或是牛黃清心丸。如果是肝經血燥而生痰的,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熱邪過盛,剋制了肺金,不能平抑肝木而生痰的,應該用柴胡梔子散。如果是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而生痰的,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鉤藤。如果是腎虛陰火上炎的,應該用六味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