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4)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4)
1. 述古治(共七條)
又曰:凡治痰結,有因脾經鬱結而傷陰血者,有因腎水虧損而陰火上炎者,有因脾肺火鬱而生痰者。治法:若因七情鬱結,痰涎滯於喉間者,先用《局方》四七湯調和滯氣,後用歸脾湯調補脾血。脾火傷血,用加味歸脾湯。腎水虧損,用六味地黃丸。肺經鬱火,用知母茯苓湯。
若婦人患此而兼帶下,皆由鬱結傷損肝脾,當佐以四七湯,送青州白丸子。此等證候,屬脾胃氣虛為本,而氣滯痰結為末也。古方用十棗湯、控涎丹、神佑丸、滾痰丸、木香、枳實利膈滌痰,透羅破飲、降氣化痰等湯,蘇合丸之類,皆形氣充實之藥也。西北人用之,或有效驗。
其屬虛弱者,必致肚腹脹滿而歿。
又曰:痰之為病,若熱病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證,冷痰多成骨痹,濕痰多怠惰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痰多脅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其為病種種難名。竊謂前證若因腎水虛弱,陰虧難降,使邪水上溢,故多痰唾。宜滋其化源,其痰自消。若因肝木侮脾土,而風痰壅滯者,先用南星、半夏清其痰,後用六君子之類調胃氣,痰自不至。若概用風藥,耗其陽氣,而絕陰血之源,適足以成其風,益其病也。
又曰:若因脾氣虧損,痰客中焦,閉塞清道,以致四肢百骸發為諸病者,理宜壯脾氣為主,兼佐以治痰,則中氣健而痰涎自化。若倒倉之後而痰反甚,此脾氣愈虛,則津液反為痰者,理宜補中益氣。非參朮二陳之類不能治,最忌行氣化痰及倒倉之法。
徐東皋曰:嚴氏云:人之氣順則津液通流,決無痰患。古方治痰,多用汗下溫利之法,不若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氣順則津液流通,痰飲運下,自小便中出矣。此則嚴氏亦有所見而云然也。《玉機微義》云:順氣特一法耳,要觀痰之深淺,有痰積膠固,氣道因之而不得順,宜先逐去積痰。然後氣可得順。
豈可專主理氣一法?愚謂有理氣而痰自順者,治其微也。有逐痰而氣方暢者,治其甚也。二者皆治痰之要也,不可偏廢者也。但看痰與氣孰輕而孰重,施治有可急而可緩,故曰逐痰理氣,有所先後。
白話文:
述古治(共七條)
還有說法是:凡是治療痰液阻塞的問題,有些是因為脾經鬱悶積結而損傷陰血,有些是因為腎水不足導致虛火上炎,有些是因為脾肺火氣鬱結而產生痰液。治療方法:如果是因為情緒不佳,導致痰液積在喉嚨間,先用《局方》四七湯來調和鬱悶的氣,之後再用歸脾湯來調養脾血。如果是脾火損傷陰血,用加味歸脾湯。如果是腎水不足,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肺經鬱火,用知母茯苓湯。
如果婦女患有此病且伴隨白帶,大多是因為情緒不佳損傷了肝脾,應輔助使用四七湯,再配著青州白丸子一起服用。這類症狀,根本原因在於脾胃氣虛,而氣滯痰結只是表象。古時候的藥方,如十棗湯、控涎丹、神佑丸、滾痰丸、以及木香、枳實等藥材,用來疏通膈膜排除痰液,透散化解飲邪、降氣化痰等藥方,以及蘇合丸之類的藥物,都屬於藥性強勁的藥物。西北地區的人使用這些藥方,或許會有效。
但如果體質虛弱的人使用,必定會導致腹脹而死亡。
還有說法是:痰液引起的疾病,如果是熱病,大多會出現煩躁發熱。如果是風痰,多半會造成癱瘓等奇怪的病症;如果是冷痰,多半會造成骨骼痹痛;如果是濕痰,多半會造成身體怠惰軟弱;如果是驚痰,多半會造成心痛或癲癇;如果是飲痰,多半會造成脅肋或手臂疼痛;如果是食積痰,多半會造成腹部痞塊脹滿。痰液引起的疾病種類繁多,難以一一列舉。我認為前面的這些症狀,如果是因為腎水虛弱,陰液不足難以下降,使得邪水向上泛溢,因此才會多痰多唾。應該滋養腎水的源頭,痰液自然會消除。如果是因為肝木克制脾土,導致風痰阻塞,先用南星、半夏來清除痰液,之後再用六君子湯之類的藥來調理胃氣,痰液自然不會產生。如果一概使用祛風的藥物,會耗損陽氣,斷絕陰血的來源,反而會加重風邪,使病情更加嚴重。
還有說法是:如果是因為脾氣虛弱,痰液停留在中焦,阻塞了清陽上升的通道,導致四肢百骸出現各種疾病,應以強壯脾氣為主,同時輔助治療痰液,這樣中氣強健,痰液自然會化解。如果服用瀉藥後痰液反而更嚴重,這是因為脾氣更加虛弱,導致津液反而變成了痰液,應當使用補中益氣的方法來治療。只有類似人參、白朮、二陳湯這類的藥物才能治療,最忌諱使用行氣化痰及瀉下的方法。
徐東皋說:嚴氏說:人的氣機順暢,津液才能正常運行,絕對不會產生痰液的困擾。古人治療痰液,大多使用發汗、瀉下、溫熱、利尿的方法,不如以順氣為優先,然後再輔助疏導。氣機順暢,津液就能流通,痰飲也能隨著小便排出。這是嚴氏的見解。《玉機微義》說:順氣只是一種方法,還要看痰液的深淺。如果痰液積聚膠固,導致氣機無法順暢,就應該先排除積痰,然後氣機才能順暢。
難道可以只專注於理氣這一個方法嗎?我認為,有時候理順氣機,痰液自然會順暢,這是治療輕微的痰液;有時候排除痰液,氣機才能順暢,這是治療嚴重的痰液。這兩種方法都是治療痰液的要點,不能偏廢任何一種。但要看痰和氣哪個比較嚴重,施用治療方法時,有先有後,有緩有急。所以說,排除痰液和理順氣機,要看情況來決定先後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