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3)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3)
1. 善惡順逆(四)
癰疽證,有五善七惡,不可不辨:凡飲食如常,動息自寧,一善也;便利調勻,成微見乾澀,二善也;膿潰腫消,水漿不臭,內外相應,三善也;神彩精明,語聲清亮,肌肉好惡分明,四善也;體氣和平,病藥相應,五善也○。
七惡者:煩躁時嗽,腹痛渴甚,眼角向鼻,瀉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也;氣息綿綿,脈病相反,膿血既泄,腫焮尤甚,膿色臭敗,痛不可近,二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睛明內陷,三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面青唇黑,便汙未潰,肉黑而陷,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已潰青黑,筋腐骨黑,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發痰嘔吐,氣噎痞塞,身冷自汗,耳聾驚悸,語言顛倒,六惡也;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五善者,病在腑,在腑者輕。
白話文:
癰疽證的五善七惡,不可不辨
五善:
- 飲食如常,動息自寧: 病人食慾正常,活動自如,精神狀態良好。
- 便利調勻,成微見乾澀: 大便通暢,但稍稍有點乾燥。
- 膿潰腫消,水漿不臭,內外相應: 膿包破潰,腫脹消退,膿液沒有臭味,身體內外反應一致。
- 神彩精明,語聲清亮,肌肉好惡分明: 精神狀態良好,說話聲音清晰,四肢肌肉動作靈活,能感受到冷熱等刺激。
- 體氣和平,病藥相應: 身體氣血平和,服藥後能有明顯的效果。
七惡:
- 煩躁時嗽,腹痛渴甚,眼角向鼻,瀉利無度,小便如淋: 病人煩躁不安,咳嗽不止,肚子痛得厲害,口渴難忍,眼角向鼻子方向歪斜,拉肚子不止,小便頻密。
- 氣息綿綿,脈病相反,膿血既泄,腫焮尤甚,膿色臭敗,痛不可近: 病人呼吸微弱,脈象與病情不相符,膿液和血液流出後,腫脹反而加重,膿液顏色發黑腐臭,疼痛難忍。
- 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睛明內陷: 病人眼睛不能正視前方,黑眼珠縮小,眼白發紅,瞳孔向上看,眼珠凹陷。
- 喘粗短氣,恍惚嗜臥,面青唇黑,便汙未潰,肉黑而陷: 病人呼吸急促,神志不清,嗜睡,臉色發青,嘴唇發黑,大便帶有膿血,膿包未破,肌肉發黑凹陷。
- 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已潰青黑,筋腐骨黑: 病人肩背僵硬,四肢沉重,膿包已破,但周圍皮膚青黑,筋脈腐爛,骨頭發黑。
- 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發痰嘔吐,氣噎痞塞,身冷自汗,耳聾驚悸,語言顛倒: 病人無法進食,服藥後會嘔吐,吃東西沒有味道,咳嗽痰多,呼吸困難,身體發冷出汗,耳朵聽不清,心慌害怕,說話語無倫次。
- 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 病人聲音嘶啞,面色蒼白,嘴唇和鼻子發紅,臉部和四肢浮腫。
總結: 五善者,病在腑,在腑者輕。** 意思是說,出現五種良好的症狀,說明病症比較輕,病在臟腑,預後較好。反之,出現七種惡劣的症狀,說明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七惡者,病在臟,在臟者危也。
齊氏曰:病有證合七惡,皮急緊而如善者。病有證合五善,而皮緩虛如惡者。夫如是豈淺識之所知哉。然五善並至,則善無加矣。七惡並至,則惡之極矣。凡五善之中,乍見一二善證,瘡可治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大抵瘡疽之發,虛中見惡證者不可救。實證無惡候者自愈。
又凡膿潰之後,而煩疼不除,診其脈洪數粗散者難痊,微澀遲緩者易愈。此善惡之證,於診候中,亦可知也。若發背腦疽及諸惡瘡,別有五逆之證者,白睛青黑而眼小,服藥而嘔,傷痛渴甚,膊項中不便,音嘶色敗者,是為五逆。其餘熱渴利嘔,蓋毒氣入里,臟腑之傷也,可隨證以治之。
白話文:
七惡者,病在臟,在臟者危也。
七惡之病,若侵犯臟腑,則病情危急。
齊氏曰:病有證合七惡,皮急緊而如善者。病有證合五善,而皮緩虛如惡者。夫如是豈淺識之所知哉。然五善並至,則善無加矣。七惡並至,則惡之極矣。凡五善之中,乍見一二善證,瘡可治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大抵瘡疽之發,虛中見惡證者不可救。實證無惡候者自愈。
齊氏說:疾病若呈現七惡之徵兆,卻伴隨皮膚緊繃如同痊癒之象,實則凶險。反之,若有五善之徵兆,而皮膚鬆弛虛弱,看似惡化,其實預後較好。這並非淺薄之人所能洞悉。若五善之徵兆皆出現,則為極佳之兆;若七惡之徵兆皆出現,則為極惡之兆。在五善中,若偶爾出現一兩個善兆,則瘡瘍可治。在七惡中,若突然出現一兩個惡兆,則應深感憂懼。總而言之,瘡疽之發,若虛弱之體出現惡兆,則難以救治;若實證無惡兆,則可自行痊癒。
又凡膿潰之後,而煩疼不除,診其脈洪數粗散者難痊,微澀遲緩者易愈。此善惡之證,於診候中,亦可知也。若發背腦疽及諸惡瘡,別有五逆之證者,白睛青黑而眼小,服藥而嘔,傷痛渴甚,膊項中不便,音嘶色敗者,是為五逆。其餘熱渴利嘔,蓋毒氣入里,臟腑之傷也,可隨證以治之。
另外,若膿瘡潰破後,仍感到煩躁疼痛,診脈發現脈象洪大、數快、粗澀而散亂,則難以痊癒;若脈象微弱、澀滯而緩慢,則易於痊癒。由此可見,善惡之徵兆,在診脈中也能體現。若患發背、腦疽及其他惡性瘡瘍,同時出現五逆之徵兆,例如眼白青黑而眼珠縮小,服藥後嘔吐,傷痛難忍且口渴難耐,肩頸僵硬不適,聲音嘶啞且面色蒼白,則為五逆之象。其他症狀如發熱、口渴、腹瀉、嘔吐,大多是毒氣深入臟腑,導致臟腑受損所致,可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
(出《外科精義》,宋齊德之著。)
陳氏曰:病有甚而致生,有微而致死,病證難辨,死生何從決乎。答曰:發背,潰透內膜者死。未潰內陷,面赤唇黑,便汙者死。煩悶者不治,潰喉者不治。陰患入腹者不治,入囊者不治。鬢深寸許者不治。頤後一寸三分,名銑毒,亦不治。無此者生。流注雖多,療之必愈。(出《外科精要》,宋臨江陳自明著。)
《發揮》曰:大抵發背、腦疽、脫疽,腫痛色赤者,乃水衰火旺之色,多可治。若黑若紫,則火極似水之象,乃其腎水已竭,精氣枯涸也,決不治。又骨髓不枯,臟腑不敗者,可治。若老弱患此,瘡頭不起,或腫硬色夭,堅如牛領之皮,脈更澀,此精氣已絕矣,不可治,或不待潰而死。有潰後氣血不能培養者,亦死。
白話文:
古人認為,發背這種病,如果潰爛穿透內膜就會致命。即使還沒穿透,但面色發紅嘴唇發黑,大便混濁,也預示着死亡。如果患者感到煩躁不安,或者潰爛蔓延到喉嚨,或者陰部病變侵入腹部或陰囊,或者鬢角處腫塊超過一寸,或者下巴後方一寸三分處出現名為“銑毒”的腫塊,也都是不治之症。沒有這些症狀的患者,則可以治癒。即使發背的症狀很多,只要對症下藥,一定能痊癒。
另外,發背、腦疽、脫疽等疾病,如果腫脹疼痛且顏色發紅,屬於水衰火旺的表現,大多可以治癒。但如果腫塊呈黑色或紫色,則意味着火氣過盛而導致腎水枯竭,精氣耗損,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癒。如果骨髓未枯竭,臟腑沒有損壞,則可以治癒。但如果是年老體弱的患者,瘡頭沒有生長,或者腫塊堅硬顏色暗淡,如同牛頸部的皮革般堅硬,脈搏又沉澀,說明精氣已經耗盡,就無法治癒,甚至可能在潰爛之前就死亡。如果潰爛後氣血無法再生,也會導致死亡。
立齋曰:瘡瘍之證,有五善七惡。善者,勿藥自愈。惡者,乃五臟虧損之證。多因元氣虛弱。或因膿水出多,氣血虧損;或因汗下失宜,營衛消鑠;或因寒涼克伐,血氣不足;或因峻厲之治,胃氣受傷;以致真氣虛而邪氣實,外似有餘而內實不足。法當純補胃氣,多有可生,不可因其證惡,遂棄而不治。
若大渴發熱,或泄瀉淋閉者,邪火內淫,一惡也。竹葉黃耆湯。氣血俱虛,八珍湯加黃耆、麥冬、五味、山茱萸。如不應,佐以加減八味丸煎服。膿血既泄,腫痛尤甚,膿色敗臭者,胃氣虛而火旺,二惡也。人參黃耆湯。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肝腎陰虛而目系急,三惡也。
白話文:
立齋說:瘡瘍的症狀,有五善七惡。所謂五善,指的是不用藥就能自行痊癒。所謂七惡,則是指五臟虧損的症狀。大多是因為元氣虛弱所致。
七惡的具体情况如下:
- 膿水過多,氣血虧損: 膿水過多,會導致氣血虧損,這是七惡的第一種情況。
- 汗下失宜,營衛消鑠: 汗出過多,或汗出不當,會導致營衛氣血虧損,這是七惡的第二種情況。
- 寒涼克伐,血氣不足: 使用寒涼藥物過度,會抑制血氣運行,導致血氣不足,這是七惡的第三種情況。
- 峻厲之治,胃氣受傷: 使用峻猛的藥物,會傷害胃氣,這是七惡的第四種情況。
- 真氣虛而邪氣實,外似有餘而內實不足: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真氣虛弱,邪氣則會更加旺盛,表面上看起來症状好像很嚴重,其實內在虛弱,這是七惡的第五種情況。
面對七惡,應當以補益胃氣為主,這樣才有可能使病情好轉。切不可因为病情嚴重而放弃治療。
七惡的具体表现:
- 大渴發熱,或泄瀉淋閉者,邪火內淫,一惡也。 大渴發熱,或出現腹瀉、小便不利等症状,屬於邪火內淫,這是七惡中的第一種。治療方法可使用竹葉黃耆湯。
- 氣血俱虛,八珍湯加黃耆、麥冬、五味、山茱萸。如不應,佐以加減八味丸煎服。 如果患者同時出現氣血虛弱的症狀,可使用八珍湯,並加入黃耆、麥冬、五味子、山茱萸。如果效果不佳,可輔以加減八味丸煎服。
- 膿血既泄,腫痛尤甚,膿色敗臭者,胃氣虛而火旺,二惡也。 膿血排出後,腫痛加劇,膿液顏色敗壞,有臭味,屬於胃氣虛弱而火旺,這是七惡中的第二種。治療方法可使用人參黃耆湯。如果效果不佳,可使用十全大補湯,並加入麥冬、五味子。
- 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肝腎陰虛而目系急,三惡也。 眼睛視物不正,黑眼珠緊縮,眼白泛青赤,瞳孔向上看,屬於肝腎陰虛,這是七惡中的第三種。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僅是一些常見的七惡及其治療方法,實際情況可能有所不同,應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證論治。
六味丸料。如或陰中有火,加炒山梔、麥冬、五味。如不應用八珍湯加炒山梔、麥冬、五味。喘粗短氣,恍惚嗜臥者,脾肺虛火,四惡也。六君加大棗、生薑。如不應,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心火刑剋肺金,人參平肺散。陰火傷肺,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腎虧損,五惡也。
補中益氣湯加熟地、山藥、山茱萸、五味。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加山茱萸、山藥、五味。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者,胃氣虛弱,六惡也。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如不應,急加附子。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者,脾肺俱虛,七惡也。補中益氣湯加大棗、生薑。
白話文:
六味丸料的應用和相關方劑
六味丸料:
- 如果病人有陰虛火旺的情況,可以加炒山梔、麥冬、五味子。
- 如果病人不適合用八珍湯,可以加炒山梔、麥冬、五味子。
- 喘氣粗短、神志恍惚、嗜睡,屬於脾肺虛火,屬於「四惡」。可以服用六君子湯加紅棗、生薑。
- 如果不適合,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
- 心火過旺灼傷肺金,可以服用人參平肺散。
- 陰虛火旺傷及肺陰,可以服用六味丸加五味子煎。
其他症狀和方劑:
- 肩背酸痛、四肢沉重,屬於脾腎虧損,屬於「五惡」。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加熟地、山藥、山茱萸、五味子。
- 如果不適合,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加山茱萸、山藥、五味子。
- 食慾不振、服藥後嘔吐、味覺淡薄,屬於胃氣虛弱,屬於「六惡」。可以服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
- 如果不適合,可以加附子。
- 聲音嘶啞、面色蒼白、嘴唇和鼻頭青赤、面部和四肢浮腫,屬於脾肺俱虛,屬於「七惡」。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大棗、生薑。
注:
- 括號中的詞彙是中藥名或方劑名,並非現代用語。
- 「四惡」、「五惡」、「六惡」、「七惡」是中醫術語,指不同程度的虛損。
如不應,用六君子湯加炮姜。更不應,急加附子,或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炮姜。腹痛泄瀉,咳逆昏憒者,陽氣虛,寒氣內淫之惡證也。急用托裡溫中湯,後用六君子湯加附子,或加薑桂溫補。此七惡之治法也。
此外,更有潰後發熱,惡寒作渴;或怔忡驚悸,寤寐不寧,牙關緊閉;或頭目赤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手撒身熱,脈洪大,按之如無;或身熱惡衣,欲投於水,其脈浮大,按之微細,衣厚仍寒。此血氣虛極,傳變之惡證也。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利腸鳴,飲食不入,呃逆嘔吐,此陽氣虛,寒氣所乘之惡證也。
白話文:
如果藥物效果不佳,就用六君子湯加入炮薑。如果仍然沒有效果,就要緊急加入附子,或者使用十全大補湯加入附子、炮薑。如果患者出現腹痛、腹瀉、咳嗽、嘔吐、昏迷等症狀,這是陽氣虛弱,寒氣入侵的惡性病症。需要緊急使用托裡溫中湯,之後再用六君子湯加入附子,或加入薑桂溫補。這就是治療七惡的藥方。
此外,如果患者在潰瘍痊癒後出現發熱、畏寒、口渴;或者心慌心悸、夜不安睡、牙關緊閉;或者頭部、眼睛紅腫疼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手腳發熱、脈搏洪大,按下去又像沒有脈搏;或者發熱怕穿衣服,想跳入水中,脈搏浮大,按下去又很細微,衣服穿厚了仍然感到寒冷,這些都是血氣虛弱,病情發展變化到惡性階段的表現。如果患者出現手腳冰冷、腹痛、腹瀉、腸鳴、食慾不振、呃逆嘔吐等症狀,這是陽氣虛弱,被寒氣侵襲的惡性病症。
若有汗而不惡寒,或無汗而惡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張,頸項強勁,此血氣虛極,變痙之惡證也。俱急用參、耆、歸、朮、熟地、附、桂之屬救之,間有可生者。宋時齊院令雖嘗纂其狀,而未具其因。皇明陶節庵,雖各立一方,亦簡而未悉,予故補其缺云。
又曰:前證善者,乃五臟未傷,病微邪淺,使能慎起居,節飲食,則勿藥自愈。惡者,乃五臟虧損之證,前哲雖云不治,若能補其脾胃,固其根本,多有可生者,豈可以其惡而遂棄之耶。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汗卻不畏寒,或者不出汗卻畏寒,嘴巴緊閉,腳冰冷,腰背反弓,脖子僵硬,這是血氣極度虛弱,轉為痙攣的嚴重病症。必須緊急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熟地、附子、桂枝等藥物來救治,有些病人可能還有救。宋朝齊院令雖然曾經記載這種病症,但沒有說明病因。明朝陶節庵雖然也開出了一些方子,但過於簡略,沒有詳細說明,所以我才補充說明這些缺漏的地方。
此外,如果病人出現上述症狀,但屬於比較輕微的,說明五臟器官尚未受到傷害,病邪輕淺,只要注意起居,節制飲食,就能不藥而愈。如果病症嚴重,說明五臟器官已經損傷,古人認為這種情況無法治癒。但只要能補益脾胃,鞏固身體根本,仍然有很大機會康復。怎麼能因為病症嚴重就放棄治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