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1)

1. 脈候(二)

浮數之脈,應發熱,其不發熱而反惡寒者,若有痛處,癰疽之謂也。

洪大之脈,其主血實,積熱瘡腫。凡洪大者,癰疽之病進也。膿未成者,宜下之。膿潰之後,脈見洪大,則難治。若兼自利,尤有凶候。

數脈主熱,浮而數者,為表熱。沉而數者,為裡熱。諸緊數之脈,應發熱而反惡寒者,癰疽也。仲景曰,數脈不時見,則生惡瘡也。又曰,肺脈數者,生瘡也。凡諸瘡,脈至洪數,其內必有膿也。

實脈,主邪盛,邪氣盛則實也。癰疽得此,可下之。若久病虛人,則最忌之,以正不勝邪也。

滑脈,多陽,或為熱,或為虛。瘡瘍得此,膿未成者,可內消膿。已潰者,宜托裡。所謂始為熱,終為虛也。

散脈,為血虛有表無里也。凡瘡毒膿潰之後,脈見洪滑粗散,而煩痛不除者,難治,以其正氣虛,邪氣實也。又曰,肢體沉重,肺脈大則斃,謂其浮散無根也。

長脈,主陽氣充實。傷寒得之,將欲汗解也。長而緩者,胃脈也,百病得之皆愈。故曰長則氣治也。

芤脈,主陰虛血虛,膿潰後得之為宜,以脈病相應也。

弦脈,主肝邪。《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內寒外熱,欲發瘡疽也。

緊脈,主切痛積癖。凡瘡疽得此,則氣血留滯,邪結不散,多為痛也。

短脈,主虛。經曰,短則氣病,以其乏胃氣也。瘡瘍脈短,真氣虛也。諸病見之,皆為難治,尤不可攻也。

澀脈,主血虛氣澀。瘡瘍潰後得之無妨。

沉脈,為陰。瘡瘍得之,邪氣深也。

遲脈,主陽氣不足。瘡瘍得之,潰後自愈。

緩脈,無邪。長而緩者,百病皆宜。瘡瘍得此,則易愈,以其有胃氣也。

弱脈,主氣血俱虛,形精不足。大抵瘡家之脈,凡沉遲濡弱者,皆宜托裡。

微脈,主虛。真氣復則生,邪氣勝則死。瘡瘍潰後,微而和者,將愈也。

脈細,主陽衰。瘡瘍脈細而沉者,裡虛而欲變證也。

虛脈,空而無力。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瘡瘍得之,只宜托裡養血補氣也。

軟脈,少神元氣弱也。凡瘡瘍之脈,但見虛遲軟弱者,悉宜補虛排膿托裡。

牢脈,堅強,陰之虧也。凡瘰癧結腫之類,診得牢脈者,皆不可內消也。

結促之脈,凡陰衰則促,陽衰則結。大抵結促之脈,由氣血俱虛而斷續者居多。瘡瘍得之,多宜托裡。然有素稟結促者,又當以有力無力,辨其虛實。實者可下,虛者不可不補。

右癰疽脈二十二種,大都微弱虛細遲緩短澀者,必氣血皆虛,形精不足,俱當用補用托,不可妄攻,無待言也。即如浮滑弦洪結促等脈,此中最有疑似,亦不得以全實論治,必須詳審形證,或攻或補,庶無誤也。

齊氏曰:瘡瘍之證,若不診候,何以知陰陽勇怯,血氣聚散。又曰:脈洪大而數者,實也。細微而數者,虛也。

河間曰:脈沉實者,其邪在臟。浮大者,其邪在表。

立齋曰:癰疽未潰,而脈先弱者,何以收斂。

白話文:

脈候(二)

浮而數的脈象,應該伴隨發熱,如果沒有發熱反而惡寒,而且有疼痛的部位,那就是癰疽。

洪大而有力度的脈象,表示血氣充盈,積聚熱邪導致瘡腫。凡是脈象洪大的,都是癰疽病情加重的表現。膿尚未形成的,應該使用瀉下之法。膿瘍潰破之後,脈象仍然洪大,就難以治療了。如果同時伴隨腹瀉,更是凶險的徵兆。

數脈主熱,脈象浮而數的是表熱,沉而數的是裡熱。各種緊而數的脈象,應該伴隨發熱,反而惡寒的,也是癰疽。張仲景說,數脈不常出現,就會生長惡瘡;又說,肺部脈象數的,會生瘡。凡是各種瘡瘍,脈象洪大而數,內部一定有膿。

實脈,表示邪氣盛,邪氣盛則脈象實。癰疽出現這種脈象,可以瀉下。如果是久病體虛的人,則最忌諱這種脈象,因為正氣不足以抗邪。

滑脈,多屬陽氣盛,可能是熱證,也可能是虛證。瘡瘍出現這種脈象,膿還沒形成的,可以內服消膿藥;已經潰破的,應該採用托裡排膿的方法。所謂的「始為熱,終為虛」就是這個意思。

散脈,是血虛,有表證而無裡證。凡是瘡毒膿瘍潰破之後,脈象出現洪大、滑利、粗大而散亂,並且煩痛不止的,難以治療,因為正氣虛弱,邪氣卻很盛。又說,肢體沉重,肺脈大則死亡,這是因為脈象浮散而無根基。

長脈,表示陽氣充實。傷寒病得此脈象,將要出汗而痊癒。長而緩的脈象,是胃脈,各種疾病出現這種脈象都會痊癒。所以說,脈象長則氣機調暢。

芤脈,表示陰虛血虛,膿瘍潰破後出現這種脈象是好的,因為脈象與病情相符。

弦脈,表示肝臟有邪氣。《瘡疽論》說,弦脈和洪脈相互搏動,內寒外熱,將要發瘡疽。

緊脈,表示疼痛劇烈,積聚在體內。凡是瘡疽出現這種脈象,表示氣血瘀滯,邪氣凝結不散,多為疼痛。

短脈,表示虛弱。《內經》說,脈象短則氣機病變,因為胃氣不足。瘡瘍出現短脈,表示真氣虛弱。各種疾病出現這種脈象,都難以治療,尤其不可攻伐。

澀脈,表示血虛氣滯。瘡瘍潰破後出現這種脈象無妨。

沉脈,屬陰。瘡瘍出現這種脈象,表示邪氣深入。

遲脈,表示陽氣不足。瘡瘍出現這種脈象,潰破後會自愈。

緩脈,表示沒有邪氣。長而緩的脈象,各種疾病都適合。瘡瘍出現這種脈象,則容易痊癒,因為有胃氣。

弱脈,表示氣血都虛弱,形體精氣不足。總而言之,瘡瘍的脈象,凡是沉、遲、濡、弱的,都應該採用托裡排膿的方法。

微脈,表示虛弱。真氣恢復則生,邪氣盛則死。瘡瘍潰破後,脈象微弱而平和的,將要痊癒。

脈細,表示陽氣衰弱。瘡瘍脈細而沉的,是裡虛而將要變證。

虛脈,空虛而無力。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瘡瘍出現這種脈象,只宜托裡養血補氣。

軟脈,表示元氣不足。凡是瘡瘍的脈象,只要出現虛、遲、軟、弱的,都應該補虛、排膿、托裡。

牢脈,脈象堅硬有力,表示陰氣虧損。凡是瘰癧結腫之類的疾病,診斷出牢脈,都不可內服消散藥物。

結促的脈象,凡是陰氣衰弱則脈象促,陽氣衰弱則脈象結。總而言之,結促的脈象,大多是由於氣血俱虛而導致脈象斷續。瘡瘍出現這種脈象,多數應該採用托裡排膿的方法。但是,如果天生就脈象結促,又應該根據脈象有力或無力,辨別虛實。實者可以瀉下,虛者不可不補。

以上是關於癰疽脈象的二十二種,大多數微弱、虛細、遲緩、短澀的脈象,必然是氣血都虛弱,形體精氣不足,都應該採用補益和托裡的方法,不可妄加攻伐,這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像浮、滑、弦、洪、結、促等等脈象,其中最容易產生懷疑的,也不可以完全用實證來治療,必須仔細審察病情和症狀,或攻或補,這樣才能避免錯誤。

齊氏說:瘡瘍的症狀,如果不診斷脈象,怎麼能知道陰陽盛衰,血氣的聚集和散佈呢?又說:脈象洪大而數的,是實證;細微而數的,是虛證。

張仲景(河間)說:脈象沉而實的,邪氣在臟腑;脈象浮而大的,邪氣在表。

立齋說:癰疽尚未潰破,而脈象先虛弱的,怎麼能收斂呢?

2. 論證(三)

凡瘡瘍之患,所因雖多,其要惟內外二字;證候雖多;其要惟陰陽二字。知此四者,則盡之矣。然內有由臟者,有由府者,外有在皮膚者,有在筋骨者,此又其淺深之辨也。至其為病,則無非血氣壅滯,營衛稽留之所致。蓋凡以鬱怒憂思,或淫欲丹毒之逆者,其逆在肝脾肺腎,此出於臟而為內病之最甚者也。

凡以飲食厚味,醇酒炙爆之壅者,其壅在胃,此出於腑,而為內病之稍次者也。又如以六氣之外襲,寒暑之不調,侵入經絡,傷人營衛,則凡寒滯之毒,其來徐,來徐者,其入深,多犯於筋骨之間,此表病之深者也。風熱之毒其來暴,來暴者,其入淺,多犯於皮膚之間,此表病之淺者也。

何也。蓋在臟在骨者多陰毒,陰毒其甚也。在腑在膚者多陽毒,陽毒其淺也。所以凡察瘡瘍者,當識癰疽之辨:癰者熱壅於外,陽毒之氣也,其腫高,其色赤,其痛甚,其皮薄而澤,其膿易化,其口易斂,其來速,者其愈亦速。此與臟腑無涉,故易治而易愈也。疽者結陷於內,陰毒之氣也,其腫不高,其痛不甚,其色沉黑,或如牛領之皮,其來不驟,其愈最難。

或全不知痛癢,甚有瘡毒未形,而精神先困,七惡疊見者,此其毒將發而內先敗,大危之候也。知此陰陽內外,則瘡癰之概,可類見矣。然此以外見者言之,但瘡瘍之發原無定所,或在經絡,或在臟腑,無不有陰陽之辨。若元氣強,則正勝邪,正勝邪則毒在腑,在腑者便是陽毒,故易發易收而易治。

元氣弱則邪勝正,邪勝正則毒在臟,在臟者便是陰毒,故難起難收而難治。此治之難易,全在虛實。實者易而虛者難也,速者易而遲者難也。所以凡察癰疽者,當先察元氣以辨吉凶,故無論腫瘍潰瘍,但覺元氣不足,必當先慮其何以收局,而不得不預為之地。萬勿見病治病,且顧目前,則鮮不致害也。

其有元氣本虧,而邪盛不能容補者,是必敗逆之證。其有邪毒熾盛,而脈證俱實者,但當直攻其毒,則不得誤補助邪,所當詳辨也。

華元化曰:癰疽瘡腫之作,皆五臟六府蓄毒不流,非獨因營衛閉塞而發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於喉舌者,心之毒;發於皮毛者肺之毒,發於肌肉者脾之毒,發於骨髓者腎之毒,發於筋膜者,肝之毒;發於下者,陰中之毒;發於上者,陽中之毒;發於外者,六腑之毒;發於內者,五臟之毒。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

發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於六腑,則易治;感於五臟,則難瘳。又近骨者多冷,近膚者多熱。近骨者,久不愈,則化成血蟲。近膚者,久不愈,則傳氣成漏。成蟲,則多癢少痛,或先癢後痛。成漏,則多痛少癢,或不癢不痛。內虛外實者,多痛少癢。血不止,則多死。

潰膿,則多生。證候多端,要當詳治。

伍氏云:癰疽之疾有二十餘證:曰熛發、痼發、石發、岩發、蜂巢發、蓮子發、椒眼發、連珠發、竟體發、腸癰內發、腦背發、眉發、腮頷發、肺癰、瓜瓠發。大率隨病淺深內外施治,不可遲緩。初發如傷寒,脈浮而緊是其候也。

又曰:五臟六腑俞穴皆在背,凡患瘡證,有傷臟膜者多致不救。腑氣浮行於表,故癰腫浮高為易治;臟血沉寒主裡,故疽腫內陷為難治。

又曰:癤者節也,癰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為癤,三寸至五寸為癰,一尺為疽,一尺至二尺為竟體疽。若脈洪數者難治,脈微澀者易治。初覺,宜清熱拔毒。已潰則排膿止痛。膿盡則長肌敷痂,當酌輕重順逆而審治之。

馬益卿《癰疽論》曰: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營衛,暢而為氣色,發而為聲音,陽用其形,陰用其精,此人之常數所同也。至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則為瘤贅,陷則為癰疽,凝則為瘡癬,憤則結癭,怒則結疽。又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氣不和,則留結為癰,皆經絡澀滯,氣血不流,風毒乘之而致然也。

薛立齋曰:瘡瘍之作,皆由膏梁厚味,醇酒炙爆,房勞過度,七情鬱火,陰虛陽輳,精虛氣節,命門火衰,不能生土;營衛虛弱,外邪所襲,氣血受傷而為患。當審其經絡受證,標本緩急以治之。

陳良甫曰:外如麻,里如瓜。又曰,外小如錢,內可容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