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1)

1. 經義(一)

《癰疽篇》:黃帝曰:血氣已調,形氣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穀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

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故死矣。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

白話文:

黃帝問道:「血氣調和,身體才得以維持。我已經了解血氣平穩與不平穩的狀況,但仍不清楚癰疽從何而生,其發展過程的成敗、生死期限,以及遠近的判斷方法,請您指教。」岐伯回答:「經脈的運行無止無休,與天體運行同步,與地脈的節律一致。因此,天體運行失常,就會出現日月蝕;地脈節律失調,就會發生水道泛濫、草木枯萎、五穀不生;道路阻塞,人民無法通行,巷道聚集、城市隔絕,就會造成離散隔絕;血氣運行也會受到影響。請讓我說明原因:血脈的營氣與衛氣不斷循環,向上應和星宿,向下應和經脈的節律。寒邪侵入經絡,就會造成血脈凝滯,血脈凝滯則不通暢,不通暢則衛氣回歸,無法再返回,因此形成癰腫。寒氣轉化為熱氣,熱氣盛行則腐蝕肉體,肉體腐爛就會形成膿液;膿液不排泄就會腐爛筋脈,筋脈腐爛就會傷及骨骼,骨骼受損則骨髓消散,骨頭空虛,無法排泄,血氣枯竭空虛,就會導致筋骨肌肉失去營養,經脈破裂,熏染五臟,臟腑受損,最終導致死亡。」黃帝接著說:「請您詳細說明癰疽的形狀,以及禁忌與名稱。」

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治。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焫之。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纓,急治之。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白話文:

痈长在咽喉里,叫做猛疽。猛疽不治,会化成脓,脓不排出来,堵住咽喉,半日就会死。如果化成脓了,就用猪油和冷食治疗,三天就能好。痈长在颈部,叫做夭疽。这种痈又大又黑,不及时治疗,热气就会往下跑到腋窝,伤了任脉,熏蒸肝肺,十几天就会死。阳气太盛,把脑袋烧坏,只留下项部,叫做脑烁。这种痈颜色不好看,脖子痛得像针扎一样,心里烦躁,就治不好了。

痈长在肩膀和胳膊上,叫做疵痈。这种痈颜色是红黑色,要赶快治疗,这样会让人出汗一直流到脚,不会伤及五脏。痈长了四五天,就可以用火烤它。痈长在腋下,颜色红而且硬,叫做米疽,可以用砭石来治疗,砭石要细长,用它疏通痈,然后涂上猪油,六天就能好,不要包扎。痈硬硬的,不溃烂,叫做马刀挟缨,要赶紧治疗。痈长在胸口,叫做井疽。这种痈像大豆一样,三四天不治,就会往下跑到肚子,七天就会死。

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𦸈𧁾,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榖𧄍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

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白話文:

胸口长疮,叫做甘疽。颜色青绿,形状像谷粒一样突出,常感到又冷又热,要赶紧治疗,去除寒热,否则十年后会死,死后会流脓。长在肋骨部位的疮,叫做败疵。败疵是女人的病。用艾灸治疗,会导致大面积的脓包,治疗后里面会长出像赤小豆大小的肉块,要将谷精草根各一升,用十六升水煮,熬到只剩下三升,然后强迫病人喝下,再穿上厚衣服,坐在锅上,让汗水流出来,直到流到脚为止。长在腿部的疮,叫做股胫疽。

形状变化不大,但脓包会侵蚀骨头,不及时治疗,三十天就会死亡。长在臀部的疮,叫做锐疽。形状鲜红坚硬,而且很大,要赶紧治疗,如果不治疗,三十天就会死亡。长在股阴的疮,叫做赤施。不及时治疗,六十天就会死亡。长在两腿内侧的疮,不治疗,十天就会死亡。长在膝盖的疮,叫做疵痈。形状很大,颜色不变,又冷又热,感觉像石头一样硬。不要用石头碰它,碰了就会死;要等到它软了,才能用石头碰它,这样才能活命。

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發於足傍,名曰厲癰。

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發於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腐則為膿。

白話文:

癰疽長在關節附近且互相影響的,就沒辦法治了。如果長在陽面,一百天就會死;長在陰面,三十天就會死。長在小腿上,叫做兔齧,看起來紅腫到骨頭,要趕快治療,否則就會危及性命。長在內踝上,叫做走緩,像癰一樣,顏色沒有變化,要多次用石頭敲打患處,並控制寒熱,這樣就不會死。長在腳的上下方,叫做四淫,像個大癰,要趕快治療,否則一百天就會死。長在腳邊,叫做厲癰,一開始像小指一樣,發作後要趕緊治療,把黑色部分去除,如果沒消失還會更嚴重,不治療就會一百天死。長在腳趾上,叫做脫癰,看起來又紅又黑,就沒救了。如果沒有紅黑,就不會死,但會越來越嚴重,要趕緊切除,否則就會死。黃帝問道:老師您講的癰疽,怎麼分辨呢?岐伯回答:營氣和衛氣在經脈中停留,血液凝結不能流通,流通不了,衛氣就會跟著不通,阻塞起來不能走動,所以才會發熱。熱度持續不減,熱氣過盛就會使肉腐爛,腐爛就會化膿。

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玉版篇》: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

岐伯曰:其在逆順焉。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白話文:

如果膿腫不深入肌肉,骨髓不會枯竭,五臟也不受損,就叫做癰。黃帝問道:什麼叫做疽?岐伯回答:熱氣過盛,深入皮膚,筋髓枯竭,內連五臟,血氣耗盡,在癰腫下方,筋骨和肉都已無存,所以叫做疽。疽的表面皮膚堅硬,像牛脖子上的皮革;癰的表面皮膚薄而光滑,這是它們的區別。

《玉版篇》中記載:黃帝問道:疾病的發生,有時是因為喜怒無常,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過盛,營氣運行不暢,就會發作癰疽。陰陽失調,兩股熱氣相搏,就會化為膿液,可以用小針取膿嗎?岐伯回答:用小方法治小病,效果微小,用大方法治大病,就會造成很多危害,所以已經化膿的,只能用砭石和鈹鋒來取膿。黃帝問道:那這樣會不會造成很大的損傷?

岐伯回答:要看疾病的順逆程度。如果傷到眼睛,白眼球發青,黑眼珠變小,這是逆。服用內藥後嘔吐,是二逆。腹痛口渴嚴重,是三逆。肩頸活動不便,是四逆。聲音嘶啞,面色蒼白,是五逆。除了這五種情況,就是順了。

《寒熱病篇》曰: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生氣通天論》曰:高梁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陷脈為瘻,留連肉腠,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陰陽別論》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

《脈度篇》曰: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異法方宜論》曰:東方之域,其民食魚而嗜咸,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白話文:

《寒熱病篇》提到,人體有五個部位容易長癰疽:伏兔穴、腓腸肌、背部、五臟腧穴、頸部。如果這五個部位長了癰疽,就很容易致命。針灸治療時,如果針扎的位置不準確,就會造成精氣外泄,導致病情加重,人變得虛弱;如果針扎的位置雖然準確,但沒有完全扎到穴位,就會導致氣血瘀滯,容易長癰疽。

《生氣通天論》則說,如果飲食不節,吃太多高粱,容易長大疔瘡,就像抱著空虛的東西一樣;如果出汗後沒有及時擦乾,容易長痤痱;勞累出汗後吹風,如果體質虛弱,容易長皶;如果鬱積不散,就容易長痤瘡。如果營氣不能正常運行,逆行於肌肉組織,就會長癰腫;如果脈象沉陷,就會長瘻,如果瘻留連在肌肉筋膜之間,而且經常飽食,就會導致筋脈斷裂,腸道津液外泄,形成痔瘡。

《陰陽別論》則認為,三陽經絡生病,會導致寒熱交替,往下發展就會長癰腫。

《脈度篇》則說,六腑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氣血瘀滯,形成癰瘡。

《異法方宜論》指出,東方地區的人們喜歡吃魚,口味偏鹹,因此容易患癰瘍。治療這種疾病,要用砭石。而砭石,也正是從東方地區流傳而來。

《氣穴論》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溢於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消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

《刺節真邪篇》曰: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

白話文:

《氣穴論》說:肌肉匯聚成大的地方叫做谷,肌肉匯聚成小的地方叫做溪。肌肉之間,溪谷交匯之處,氣血運行,連通全身。邪氣鬱積於此,脈絡熱痛,肌肉潰爛,氣血無法流通,就會化膿,內傷骨髓,外破肌肉。邪氣留滯於關節處,就會造成關節疼痛,寒氣積聚於身體,氣血不能停留,肌肉萎縮,筋脈緊縮,手肘無法伸展,內傷骨骼,外感麻木,稱為不足。這是因為寒氣積聚於溪谷所致。

《刺節真邪篇》說:虛邪入侵人體,就會引起身體發冷,毛髮豎立,汗毛孔張開。如果邪氣深入,侵犯骨骼,就會造成骨痹;侵犯筋脈,就會造成筋攣;侵犯脈絡,就會造成血閉;不通則會形成癰疽。虛邪入侵人體很深,寒氣和熱氣相搏,久留於體內。寒勝熱則骨頭疼痛,肌肉枯萎。熱勝寒則肌肉腐爛,化膿,內傷骨骼,稱為骨蝕。

有所疾前筋,筋屈而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

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病能論》: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帝曰: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愈,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

白話文:

人若患有筋脈疾病,筋脈彎曲無法伸展,邪氣停留在筋脈間,無法散去,就會導致筋脈攣縮。如果患處有結塊,氣血聚集於此,衛氣停留在結塊處,無法回流,津液長期滯留,就會形成腸瘤。久而久之,可能需要數年才能形成,用手觸摸感覺柔軟。已經有結塊的情況下,氣血聚集於此,津液停留在結塊處,邪氣侵襲,結塊會逐漸變硬,並且彼此相連聚集成團,就會形成昔瘤。用手觸摸感覺堅硬。如果結塊深及骨頭,氣血停滯於骨頭,骨骼和氣血結合在一起,逐漸變大,就會形成骨疽。

如果結塊位於肌肉中,宗氣聚集於此,邪氣停留在肌肉中無法消散,有熱氣就會化為膿,沒有熱氣就會形成肉疽。這些疾病的發病部位不固定,但都有固定的名稱。

《病能論》中記載,黃帝問岐伯:人患有胃脘癰,應該如何診斷?岐伯回答:診斷這種病症,應該觀察胃脈,胃脈應該沉細,沉細表示氣逆,氣逆則人迎脈盛,脈盛表示有熱。人迎脈就是胃脈。氣逆脈盛,表示熱氣積聚在胃口處,無法散去,所以就會導致胃脘癰。黃帝又問:患有頸癰,有人用石頭治療,有人用針灸治療,都治好了,究竟哪種方法才是正確的?岐伯回答:這兩種方法雖然名稱相同,但等級不同。

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脈要精微論》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厥論》曰: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寒熱篇》帝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然。岐伯曰: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鼠瘻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

白話文:

如果長了癰腫,氣息不通,應該用針刺開來排掉。如果氣血旺盛,血瘀積聚,應該用石頭來疏導排泄。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治。

黃帝問道:各種癰腫、筋攣、骨痛,都是因為什麼而引起的?岐伯回答說:這是寒氣導致的腫脹,是八風變化的結果。黃帝問:那要怎麼治療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四時之病,用相生相剋的原理來治療,就能痊癒。

《厥論》中說: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的人,腰部不能行走,頭部不能轉動,還會發病長癰腫,無法治療,驚恐之下就會死亡。

黃帝問道:寒熱瘰癧長在頸部和腋窩,都是什麼氣導致的?岐伯回答說:這是鼠瘻寒熱的毒氣,停留於經脈之中而不散去。鼠瘻的根源在於臟腑,末端會長在頸部和腋窩之間。如果毒氣浮於脈中,還未深入肌肉,而外觀呈現膿血,就容易治療。黃帝問道:要怎麼治療呢?岐伯回答說:請從本源入手,引導它向末端移動,就能讓它慢慢消退,並根除寒熱之毒。

宜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黃帝曰:決其死生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通評虛實論》曰: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

《氣交變大論》曰:歲火太過,民病身熱骨痛,而為浸淫。歲金太過,民病兩脅下少腹痛,目赤痛,眥傷,耳無所聞。歲木不及,復則炎暑流火。濕性燥,病寒熱瘡瘍痱疹癰痤。歲金不及,復則寒雨暴至,民病口瘡。歲水不及,民病寒瘍流水。

白話文:

治療疾病要依循其道理,慢慢地施予,慢慢地撤去。如果病灶小如麥粒,一針見效,三針即可痊癒。黃帝問道:如何判斷病人的生死?岐伯回答:觀察病人的眼睛,如果瞳孔中有紅色血管上下貫穿,看到一條血管,病人會在一年內死亡;看到一條半血管,病人會在一歲半內死亡;看到兩條血管,病人會在兩年內死亡;看到兩條半血管,病人會在兩年半內死亡;看到三條血管,病人會在三年內死亡。如果紅色血管沒有貫穿瞳孔,則可以治療。

《通評虛實論》提到:所謂少針石,並非指癰疽,癰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痊癒。

《氣交變大論》指出:如果火氣過盛,人民會出現身體發熱、骨頭疼痛,並引發浸淫性疾病。如果金氣過盛,人民會出現兩肋下、小腹疼痛,眼睛紅腫疼痛,眼角受傷,耳朵失聰。如果木氣不足,就會導致炎熱天氣,出現流火症狀。濕氣性燥,會導致寒熱、瘡瘍、痱子、疹子、癰瘡等疾病。如果金氣不足,就會導致寒雨暴降,人民會出現口瘡。如果水氣不足,人民會出現寒瘍、流水等疾病。

《五常政大論》曰:委和之紀,其病支廢癰腫瘡瘍。卑監之紀,其動瘍湧分潰癰腫。赫曦之紀,其病笑瘧瘡瘍。堅成之紀,其動暴折瘍疰。少陽司天,火氣下臨,鼻窒瘡瘍。太陽司天,寒氣下臨,甚則胕腫,身後癰。少陰司天,熱氣下臨,甚則瘡瘍。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

白話文:

《五常政大論》中說:

  • 委和之紀,這個時期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肢體無力、廢棄、癰腫、瘡瘍。
  • 卑監之紀,這個時期的病症則以瘍腫、湧出膿液、潰爛、癰腫等為主。
  • 赫曦之紀,這個時期容易出現笑瘧、瘡瘍等病症。
  • 堅成之紀,這個時期容易出現暴折、瘍疰等病症。
  • 少陽司天,火氣下降,容易導致鼻塞、瘡瘍。
  • 太陽司天,寒氣下降,嚴重者會出現胕腫、背部生癰。
  • 少陰司天,熱氣下降,嚴重者也會出現瘡瘍。

天地之間,有高低之分,氣候也有溫涼之別。高處氣寒,低處氣熱。因此,適應寒冷的人容易出現脹滿,而適應溫熱的人容易出現瘡瘍。

如果出現脹滿,就應該適當寒冷治療;如果出現瘡瘍,就應該適當汗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