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4)

1. 虛實(五)

齊氏曰:瘡疽之證,有臟腑氣血上下,真邪虛實不同也,不可不辨:如腫起堅硬,膿稠者,瘡疽之實也;腫下軟慢,膿稀者,瘡疽之虛也;大便硬,小便澀,飲食如故,腸滿膨脹,胸膈痞悶,肢節疼痛,口苦咽乾,煩躁多渴,身熱脈大,精神悶塞者,悉臟腑之實也;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厥冷,脈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短少,大便滑利,聲音不振,精神困倦,悉臟腑之虛也。凡瘡疽,腫起色赤,寒熱疼痛,皮膚壯熱,膿水稠黏,頭目昏重者,血氣之實也。

凡膿水清稀,瘡口不合,聚腫不赤,不堪熱痛,肌寒肉冷,自汗色夭者,氣血之虛也。頭痛鼻塞,目赤心驚,咽喉不利,口舌生瘡,煩渴引冷,睡語咬牙者,上實也。精滑不禁,大便自利,腰腳沉重,睡臥不寧者,下虛也。腫焮尤甚,痛不可近,寒熱往來,大便秘澀,小便如淋,心神煩悶,恍惚不寧者,邪氣之實也。

白話文:

齊氏說:瘡疽的病症,根據臟腑、氣血、上下、真邪、虛實的不同,表現也不一樣,不可不辨:

  • 瘡疽之實:腫起堅硬,膿稠。

  • 瘡疽之虛:腫下軟慢,膿稀。

  • 臟腑之實:大便硬,小便澀,飲食如故,腸滿膨脹,胸膈痞悶,肢節疼痛,口苦咽乾,煩躁多渴,身熱脈大,精神悶塞。

  • 臟腑之虛: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厥冷,脈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短少,大便滑利,聲音不振,精神困倦。

  • 血氣之實:凡瘡疽,腫起色赤,寒熱疼痛,皮膚壯熱,膿水稠黏,頭目昏重。

  • 氣血之虛:凡膿水清稀,瘡口不合,聚腫不赤,不堪熱痛,肌寒肉冷,自汗色夭。

  • 上實:頭痛鼻塞,目赤心驚,咽喉不利,口舌生瘡,煩渴引冷,睡語咬牙。

  • 下虛:精滑不禁,大便自利,腰腳沉重,睡臥不寧。

  • 邪氣之實:腫焮尤甚,痛不可近,寒熱往來,大便秘澀,小便如淋,心神煩悶,恍惚不寧。

肩項不便,四肢沉重,目視不正,睛不了了,食不知味,音嘶色敗,四肢浮腫,多日不潰者,真氣之虛也。又曰: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又曰:諸痛為實,諸癢為虛也。又曰:診其脈洪大而數者實也,細微而軟者虛也。虛則補之,和其氣以托裡也。實則瀉之,疏利而導其滯也。

《內經》曰:血實則決之,氣虛則掣引之。又曰:形傷痛,氣傷腫。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精要》曰:凡瘡疽腫高痛甚,煩渴飲冷,此病氣元氣俱有餘,宜用清熱消毒散、仙方活命飲為主。若腫高痛甚,口乾飲熱,此病氣有餘,元氣不足,宜用托裡消毒散為主。若漫腫微痛,食少體倦,此病氣元氣俱不足,宜用六君、補中二湯,壯其脾胃,則未成者消,已成者潰,已潰者斂矣。

白話文:

肩膀和脖子僵硬不適,四肢沉重,眼睛看東西不正,視力模糊,吃東西沒有味道,聲音嘶啞,面色蒼白,四肢浮腫,持續很多天不消退,這是真氣虛弱的表现。

另外也說:邪氣盛則為實,真氣被夺则為虛。又說:各種疼痛屬於實證,各種瘙癢屬於虛證。又說:診脈時,脈象洪大而數的屬於實證,脈象細微而軟的屬於虛證。虛證就應該補益,調和氣血,使之內守正氣。實證就應該瀉泄,疏通水道,排除阻塞。

《內經》中說:血實就应该疏泄,氣虛就應該牽引。又說:身體受傷就會疼痛,氣受傷就會腫脹。先腫脹後疼痛,是身體受傷导致氣虚;先疼痛後腫脹,是氣受傷导致身體受傷。

《精要》中说:凡是瘡疽腫脹,疼痛劇烈,口渴想要喝冷飲,這种病症是气元气都有余,宜用清熱消毒散、仙方活命飲為主。如果腫脹疼痛劇烈,口渴想要喝熱飲,這種病症是气有余,元氣不足,宜用托裡消毒散为主。如果腫脹輕微,疼痛輕微,食慾不振,身体倦怠,這種病症是气元气都不足,宜用六君、补中二湯,增强脾胃功能,這樣未形成的瘡疽就會消散,已经形成的就會溃烂,溃烂的就會癒合。

《心法》曰:凡瘡口不合,膿水清稀,氣血俱虛也。飲食少而難化,脾胃虛寒也。肌體瘦弱,面色痿黃,膽氣不行也,非參耆歸術之類不能補,非附子不能助其功。今飲食進少,且難消化,屬脾胃虛寒。蓋脾胃屬土,乃命門火虛不能生土而然。不宜直補脾胃,當服八味丸補火以生土也。

立齋曰:瘡瘍之作,當審其標本虛實,邪正緩急而治之。若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標;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氣又虛者,必先於治本而兼以治標。大要腫高焮痛,膿水稠黏者,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虛弱也,治之則難。不腫不痛,或漫腫黯黑不潰者,元氣虛甚,治之尤難也。

白話文:

《心法》曰:

凡是瘡口癒合不良,膿水清稀,說明氣血俱虛。飲食少而難化,則脾胃虛寒。肌體瘦弱,面色痿黃,膽氣不行,這就需要用人參、黃耆、當歸、熟地之類的藥物來補益,還要用附子來助其功效。

現在患者飲食進食量少,而且難消化,屬於脾胃虛寒。因為脾胃屬土,而命門火虛弱,不能生土所致。不應該直接補益脾胃,應該服用八味丸補火以生土。

立齋曰:

瘡瘍的發生,應該審慎分析其標本虛實、邪正緩急,然後對症治療。

如果病症急迫而元氣充實,應先治標;如果病症緩慢而元氣虛弱,應先治本;如果病症急迫而元氣又虛弱,則必須先治本,同時兼顧治標。

總之,腫脹高聳紅腫疼痛,膿水稠黏者,元氣未受損,治療相對容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虛弱,治療較難。不腫不痛,或者漫腫黯黑不潰者,元氣虛甚,治療最為困難。

主治之法,若腫高焮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飲解之,後用托裡消毒散。漫腫微痛者,用托裡散;如不應,加薑、桂。若膿出而反痛者,氣血虛也,八珍湯。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子加歸、耆、肉桂。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四君加地黃、木香。惡寒憎寒,陽氣虛也,十全大補加薑、附。

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六味丸料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湯加麥冬、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

白話文:

治療方法如下:如果腫塊又高又紅又痛,先用活命飲解毒,之後再用托裡消毒散。如果腫塊蔓延,疼痛輕微,則用托裡散;若效果不佳,可加薑、桂。如果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說明氣血虛弱,可用八珍湯。如果沒有化膿、腐爛,說明陽氣不足,可用四君子湯加歸、耆、肉桂。如果傷口不生肌,不收斂,說明脾氣不足,可用四君子湯加地黃、木香。如果怕冷、畏寒,說明陽氣虛弱,可用十全大補湯加薑、附。

如果午後發熱,內熱很盛,說明陰血不足,可用四物湯加參、術。如果想吐、噁心,說明胃氣不足,可用六君子湯加炮姜。如果自汗、盜汗,說明五臟虛弱,可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如果食慾不振、身體疲倦,說明脾氣不足,可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如果喘促咳嗽,說明脾肺虛弱,可用之前的湯藥加上麥冬、五味子。如果想吐、食慾不佳,說明脾胃虛弱,可用人參理中湯。如果腹痛、腹瀉,說明脾胃虛寒,可用附子理中湯。

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也,十全大補湯加山茱、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秘,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喘嗽淋秘,肺腎虛火也,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

又曰:大凡虛怯之人,不必分其腫潰,惟當先補胃氣。或疑參耆滿中,間有用者,又加發散敗毒,所補不償,所損又有,泥於氣質素實。或有痰不服補劑者,多致有誤。殊不知瘡瘍之作,緣陰陽虧損,其膿既泄,則氣血愈虛,豈有不宜補者哉。故丹溪曰:但見腫痛,參之脈證,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旨哉斯言。

白話文:

肚子胀痛、脚踝肿胀,这是脾肾虚弱的表现,可以用十全大补汤加上山茱萸、山药、肉桂治疗。如果伴随腹泻和脚冷,说明脾肾虚寒,要在之前药方基础上加桂枝和附子。如果出现口渴、小便不畅,则是肾虚阴火,可以用加減八味丸治疗。如果出现喘咳、小便不畅,说明肺肾虚火,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加減八味丸治疗。

总之,对于虚弱的人,无论肿痛溃烂,都应该先补益胃气。有人担心人参、黄芪等补药会积滞体内,而选择其他药物,还加了一些发散解毒的药,这样做得不偿失,反而会加重病情,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体质的差异。有些人因为有痰,而不愿意服用补药,这是错误的做法。要知道,疮疡的形成,都是因为阴阳亏损,当脓液排出后,气血更加虚弱,怎么可以不补呢?正如丹溪先生所说:“凡是出现肿痛,根据脉象判断,如果虚弱,就应该滋补气血,这样不会造成损害,可以确保最终康复。” 这句话真是精辟啊!

又曰:氣無補法,俗論也。以其為病,痞滿壅塞,似難於補,不知正氣虛,而不能運行,則邪氣滯而為病。經云:壯者氣行則愈,怯者弱者則著而為病。苟不用補氣,何由而行乎。

白話文:

古人曾說:氣無補法,這是世俗的誤解。他們認為有病時,如果出現脹、滿、堵塞的情況,就難以進行補救,其實是因為正氣(身體的正常功能)虛弱,無法正常運行,導致邪氣(疾病)停留而成為病痛。經典中有言:壯健的人,氣血運行順暢就能康復;而體質虛弱的人,一旦生病,病情就容易加重。如果不去補充體內的氣(能量),怎麼能使其順暢流通呢?

2. 淺深辨(六)

齊氏《精義》曰:瘡候多端,欲辨淺深,直須得法。簡而論之,則瘡疽概舉有三: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皮肉之色不變者,發於骨髓。又曰:凡療瘡疽,以手按搖瘡腫,根牢而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淺也。又驗其人,初生瘡之時,便覺壯熱惡寒,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者,其瘡疽必深也。若人雖患瘡疽,而起居平和,飲食如故者,其瘡浮淺也。

惡瘡初生,其頭如米粟,微似有痛癢,誤觸破之即焮展,覺有深意,速服犀角升麻湯,及漏蘆湯、通氣等藥,取通利疏暢,兼用浴毒湯,溻潰之類。若浮淺者,貼膏紝求差。以此推之,則深淺之變,始終之次也。又曰:憎寒壯熱,所患必深。肉色不變,發於內也。

白話文:

齊氏在《精義》中說:瘡傷的徵兆很多,想要辨別它的深淺,必須要掌握方法。簡單來說,瘡疽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腫起高而軟的,是血脈引起的;腫起低而硬的,是筋骨引起的;皮膚肌肉顏色沒有變化的,是骨髓引起的。

還說:治療瘡疽,用手按壓搖晃瘡腫,根部牢固而大的,就深;根部小而浮的,就淺。再觀察病人,瘡傷剛開始時,就感到發熱怕冷、身體僵硬頭痛、精神不寧、煩躁想喝冷飲,這種情況,瘡疽就一定深。如果病人雖然患了瘡疽,但生活起居和平常一樣,飲食也和以前一樣,那瘡傷就浮淺。

惡瘡剛開始,其頭部像米粒大小,稍微有點痛癢,不小心弄破它就馬上潰爛,感覺很嚴重,要馬上服用犀角升麻湯、漏蘆湯、通氣等藥物,以達到通利疏暢的目的,同時配合使用浴毒湯、溻潰之類的藥物,促進潰爛。如果是浮淺的瘡傷,就貼膏藥敷藥,就會好。以此類推,瘡傷深淺變化,其治療順序也是不同的。

還說:怕冷發熱,所患的病一定深。肉色沒有變化,就是內部引起的。

曾氏曰:凡癰疽,其脈浮數洪緊,腫焮作痛,身熱煩渴,飲食如常,此六腑不和,毒發於外而為癰。其勢雖急,投以涼劑,多保全生。其脈沉細伏緊,初發甚微,或無瘡頭,身不熱而內燥,體重煩疼,情緒不樂,胸膈痞悶,飲食無味,此五臟不和,毒蓄於內而為疽。急投五香連翹湯,或神仙截法蠟礬丸、制甘草湯防托毒氣,免致變證內攻,尤宜當頭隔蒜灸。若塗毒藥,迷其腠理;投涼藥,虛其真氣。

故善惡之證,在乎醫之工拙耳。或噫氣痞塞,咳逆,身冷自汗,目瞪耳聾,恍惚驚悸,語言顛倒,皆深惡證也。五善見三則瘥,七惡見四則危。五善並至,則善無以加,七惡並臻則惡之極矣。

白話文:

曾氏說:凡是癰疽,脈象浮數洪緊,腫脹發紅疼痛,身體發熱口渴,食慾正常,這是六腑不和,毒氣外發而形成癰。雖然病情急迫,但只要使用涼性藥物,大多可以保全性命。如果脈象沉細伏緊,初期發病不明顯,甚至沒有瘡頭,身體不熱但內燥,身體沉重疼痛,心情不佳,胸膈痞悶,飲食無味,這是五臟不和,毒氣積蓄於內而形成疽。應當立即服用五香連翹湯,或神仙截法中的蠟礬丸、制甘草湯,以防毒氣外泄,避免轉化為其他病症內攻,尤其要隔著蒜頭灸灸患處。如果塗抹毒藥,會阻礙氣血流通;服用涼性藥物,會損傷元氣。

所以,病情的好壞,取決於醫生的水平。如果患者出現噫氣痞塞、咳嗽逆氣、身體發冷自汗、目瞪耳聾、神志恍惚、驚恐不安、言語顛倒等症狀,都是非常嚴重的病症。五種好的徵兆出現其中三個,就表示病情在好轉;七種壞的徵兆出現其中四個,就表示病情危重。五種好的徵兆全部出現,就是好的不能再好;七種壞的徵兆全部出現,就是壞的不能再壞了。

李氏曰:疽初發一粒如麻豆,發熱腫高,熱痛色赤,此為外發。勢雖熾盛,治得其法,可保其生。若初時不發熱,體倦怠,患處如故,數日不腫痛,內臟已壞。雖有盧、扁之藥,亦未如之何矣。

立齋曰:前證有因元氣虛而不能發出者,有因敷貼寒藥而不發出者,有因攻伐過傷氣血而不能發出者,有因熱毒內蘊而失疏托者,審而治之,多有生者。

白話文:

李氏說:疽病剛開始時,只像一粒麻豆大小,發熱腫脹,又熱又痛,顏色發紅,這是外發的徵兆。雖然病勢凶險,但只要治療得當,就能保住性命。如果一開始沒有發熱,反而感到身體疲倦無力,患處也沒有變化,過了幾天仍然不腫不痛,就表示內臟已經受損。即使有盧氏、扁氏的藥方,也無濟於事。

立齋說:前述的疽病,有可能是因為元氣虛弱,無法發散而導致的;也有可能是因為敷貼了寒性藥物,導致毒氣無法發散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因為過度攻伐,損傷了氣血,導致毒氣無法發散而造成的;還可能是因為熱毒內蘊,失去疏通排泄功能而導致的。只要能審慎辨證施治,大多數患者都能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