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5)

1. 總論治法(七)

瘡瘍之治,有宜瀉者,有宜補者,有宜發散者,有宜調營解毒者,因證用藥,各有所主。經曰:形氣有餘,病氣有餘,當瀉不當補;形氣不足,病氣不足,當補不當瀉。此其大綱也。故凡察病之法,若其脈見滑實洪數,而焮腫痛甚,煩熱痞結,內外俱壅者,方是大實之證。此其毒在臟腑,非用硝黃猛峻等劑,蕩而逐之,則毒終不解。

故不得不下,然非有真實滯者不可下,此下之不可輕用也。其有脈見微細,血氣素弱,或腫而不潰,潰而不斂,或飲食不加,精神疲倦,或嘔吐泄瀉,手足常冷,膿水清稀,是皆大虛之候。此當全用溫補,固無疑矣。然不獨此也。即凡見脈無洪數,外無煩熱,內無壅滯,而毒有可慮者,此雖非大虛之證,然察其但無實邪,便當托裡養營,預顧元氣。何也。

白話文:

治療瘡瘍,有需要瀉火的,有需要補氣的,有需要發散的,有需要調和氣血、解毒的,根據病症用藥,各有所用。醫書上說:身體氣血充足,病邪也旺盛,應該瀉火,不應該補氣;身體氣血不足,病邪也衰弱,應該補氣,不應該瀉火。這是治療的基本原則。

所以,觀察病症的方法是:如果脈象滑利、有力、洪大、快速,並且紅腫疼痛嚴重,伴隨煩躁發熱、胸悶腹脹、內外阻塞,就是典型的實證。這種情況下,毒素侵入臟腑,必須用硝石、黃連等猛烈的藥物,才能將毒素驅逐出去,否則毒素無法消除。

因此,不得不使用瀉藥,但是沒有真實的積滯就不可使用瀉藥,這就是瀉藥不能輕易使用的道理。如果脈象細弱,血氣本來就虛弱,或者腫脹不破潰,破潰之後卻不能癒合,或者食慾不振,精神疲倦,或者嘔吐腹瀉,手腳冰冷,膿水稀薄,這些都是典型的虛證。這種情況下,應該全面使用溫補藥物,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也不僅僅如此。即使脈象不洪大、不快速,外表沒有煩躁發熱,內部沒有阻塞,但有毒素入侵的可能性,雖然不是典型的虛證,但因為沒有明顯的實邪,就應該扶正固本,補養氣血,預防元氣損傷。這是為什麼呢?

蓋恐困苦日久,或膿潰之後,不待損而自虛矣。及其危敗,臨期何能及哉。故丹溪云:癰疽因積毒在臟腑,宜先助胃壯氣,以固其本。夫然則氣血,凝結者自散,膿瘀已成者自潰,肌肉欲死者自生肌肉,已死者自腐肌肉,已潰者自斂。若獨攻其瘡,則脾胃一虛,七惡蜂起,其不死者幸矣,即此謂也。

其有脈見緊數,發熱憎寒,或頭痛,或身痛,或四肢拘急無汗,是必時氣之不正,外閉皮毛,風熱壅盛而為癰腫,此表邪之宜散者也。如無表證,則不宜妄用發散,以致亡陽損衛。故仲景曰:瘡家不可汗,此之謂也。其有營衛失調,氣血留滯而偶生癰腫,但元氣無損,飲食如常,脈無凶候,證無七惡,此其在腑不在臟,在表不在裡。有熱者清其熱,有毒者解其毒,有滯者行其氣,所當調營和衛而從平治者也。

白話文:

擔心長期困苦或膿瘡潰爛之後,身體會自然虛弱,等到病情危急時,就無力回天了。因此,丹溪先生說:癰疽是由於臟腑積毒引起,應該先補益脾胃、壯大元氣,以鞏固根本。如此一來,凝結的氣血自然會散開,已形成的膿血自然會潰破,快要壞死的肌肉自然會再生,已經壞死的肌肉自然會腐爛,潰爛的傷口自然會癒合。如果只治療瘡傷,脾胃虛弱,各種病症就會接踵而至,能活下來算是幸運了,這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脈象緊而數,發熱怕冷,或者頭疼,或者身體疼痛,或者四肢拘緊無汗,這一定是時氣不正,外邪閉阻皮毛,風熱壅盛而形成癰腫,這是表邪應該散解的症狀。如果沒有表證,就不應該隨便使用發散藥物,以免耗傷陽氣、損害衛氣。因此,仲景說:瘡瘍病人不可出汗,這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營衛失調,氣血滯留而偶然出現癰腫,但元氣沒有損傷,飲食如常,脈象沒有凶兆,症狀沒有七惡,這就說明病症在腑不在臟,在表不在裡。如果有熱就清熱,有毒就解毒,有滯就通氣,應該調和營衛,從平緩的角度治療。

大都瘡瘍一證,得陽證而病氣形氣俱有餘者輕,得陰證而形氣病氣俱不足者重。若正氣不足而邪毒有餘,補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危。若毒雖盡去,而脾腎已敗,血氣難復者,總皆不治之證。故臨證者,當詳察虛實,審邪正,辨表裡,明權衡。尚舉措略乖,必遺人大害。斯任非輕,不可苟也。

王海藏《元戎》曰:若人氣血壅盛,營衛充滿,抑遏不行,腐化而為癰者,當泄之,以奪其盛熱之氣。若人飲食少思,精神衰弱,營衛短澀,寒搏而為癰者,當補之,以接其虛怯之氣。

丹溪亦曰:腫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行散為主。

東垣曰:瘡疽之發,其受之有內外之別,治之有寒熱之異。受之外者,法當托裡以溫劑。反用寒藥,則使皮毛始受之邪引入骨髓。受之內者,法當疏利以寒劑。反用溫藥托裡,則使骨髓之病上徹皮毛,表裡通潰,共為一瘡,助邪為毒,苦楚百倍,輕則危殆,重則死矣。《病機機要》云:內之外者,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深於內其邪氣深,故宜疏通臟腑以絕其源。外之內者,其脈浮數,焮腫在外,形證外顯,恐邪氣極而內行,故先宜托裡也。

白話文:

大部分的瘡瘍病症,陽證患者,病氣和形氣都比較充盈,病情較輕;陰證患者,形氣和病氣都比較虛弱,病情較重。如果正氣不足,邪毒卻過盛,補也無效,攻也無效,那情況就很危險。即使毒素完全清除,但脾腎已經衰敗,血氣難以恢復,最終也都無法治愈。所以醫生在臨床上要仔細觀察虛實,審慎判斷邪正,辨別表裡,明白權衡利弊。如果治療方法稍微偏差,就會造成很大的傷害。這項責任重大,不可馬虎。

王海藏在《元戎》中說:如果人體氣血壅盛,營衛氣滿,流通受阻,腐化形成癰疽,應該用瀉法,去除其過盛的熱氣。如果人飲食少,思慮過度,精神衰弱,營衛氣不足,寒氣侵襲形成癰疽,應該用補法,補充其虛弱之氣。

朱丹溪也說:腫瘍內外都虛弱,應以補益和疏通散結為主。

李東垣說:瘡疽的發生,有內外之分,治療方法也有寒熱之別。外受邪氣的,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托裡,以防止邪氣深入骨髓。如果反用寒涼藥物,就會使最初受邪氣的皮膚毛髮,將邪氣引入骨髓。內受邪氣的,應該用寒涼的藥物疏利,以防止骨髓的病氣上達皮毛。如果反用溫熱藥物托裡,就會使骨髓的病氣上徹皮毛,表裡互相潰爛,形成一個大瘡,助長邪氣,痛苦加倍,輕則危及生命,重則死亡。《病機機要》說:內受外邪的患者,脈象沉實,發熱煩躁,表面沒有紅腫疼痛,邪氣深入內臟,所以應該疏通臟腑,以斷絕邪氣的根源。外受內邪的患者,脈象浮數,紅腫明顯,邪氣外顯,擔心邪氣過盛而深入內臟,所以應該先用溫熱藥物托裡。

內外之中者,外無焮惡之氣,內亦臟腑宣通,知其在經,當和營衛也。用此三法之後,雖未即瘥,必無變證,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愈。故治瘡大要,須明此托裡、疏通、和營衛之三法。

陳良甫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前輩云癰疽多生於丹石房勞之人。凡人年四十以上,宜先用內托散,次用五香連翹湯,更以騎竹馬法,或隔蒜並明灸足三里,以發泄其毒。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故癰疽未潰,則一毫熱藥斷不可用。癰疽已潰,臟腑既虧,一毫冷藥亦不可用。

白話文:

瘡瘍的治療,要從內外兩方面著手。外在要排除焮惡之氣,內在要疏通臟腑,並調和營衛之氣。只要掌握這三點,即使病症未立即痊癒,也能避免病情惡化,並有效減輕邪氣,加速痊癒。

陳良甫認為,痛癢瘡瘍都是心火所致。前人指出,癰疽多發生於勞累過度的人。年過四十的人,應該先服用內托散,再用五香連翹湯,並配合騎竹馬法或隔蒜灸足三里,以排出毒素。因為邪氣容易聚集於虛弱之處,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實證。因此,癰疽未潰時,絕對不能使用溫熱藥物;而癰疽潰破後,臟腑虛弱,也應避免使用寒涼藥物。

猶忌敷貼之藥,閉其毫孔。若熱渴便閉,脈沉實洪數者,宜用大黃等藥,以泄其毒,後以國老膏、萬金散、黃礬丸、遠志酒之類,選而用之。

立齋曰:按前證,若熱毒蘊於內,大便秘結,元氣無虧者,宜用大黃等藥泄其熱毒。若陰虛陽湊,精虛氣怯,脾胃虛弱者,宜用甘溫之劑,培其本源。若瘡不焮腫,不作膿者,雖其未潰,仍須溫補。若瘡已潰,而腫不退,痛不止者,仍宜清涼之劑治之。若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標。

白話文:

要避免使用敷贴类的药物,以免堵塞毛孔。如果出现发热口渴、大便不通,脉象沉实洪数的情况,应该使用大黄等药物来泻去毒素,之后再选择使用国老膏、万金散、黄矾丸、远志酒等药物来调理。

立斋说:根据之前的症状来看,如果热毒郁积体内,导致大便秘结,但元气未受损,应该使用大黄等药物泻去热毒。如果阴虚阳亢,精气虚弱,脾胃虚弱,应该使用甘温的药物来补益根本。如果疮疡没有红肿,没有化脓,虽然没有溃破,但仍然需要温补。如果疮疡已经溃破,但肿胀不消,疼痛不止,应该继续使用清凉的药物治疗。如果病情紧急,元气充沛,应该先治疗外在症状。

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氣更虛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標。大抵腫高焮痛,膿水稠黏者,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虛弱也,治之則難。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不潰者,發於陰也,元氣虛甚,理所不治。若腫高焮痛者,先用表證,後用托裡消毒散。

漫腫微痛者,宜托裡散;如不應,加薑、桂。若膿出而反痛,氣血虛也,八珍湯。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加歸、耆、肉桂。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十全大補加薑、桂。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六味丸加五味子。

白話文:

如果病症緩慢,但元氣虛弱,要先治療根本。如果病症急迫,而元氣更虛弱,就必須先治療根本,同時兼顧治療表面症狀。總之,腫脹高聳發紅疼痛,膿液稠密黏稠,代表元氣尚未損傷,治療起來比較容易。漫腫微痛,膿液清稀,代表元氣虛弱,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不腫不痛,或者漫腫顏色黯淡,不潰爛,代表病症由陰寒引起,元氣非常虛弱,理所當然難以治療。

如果腫脹高聳發紅疼痛,先用治療表證的藥物,之後再用引導膿液排出、消毒散瘀的藥物。

漫腫微痛,應該使用引導膿液排出、消毒散瘀的藥物;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加入生薑、桂枝。如果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代表氣血虛弱,應該服用八珍湯。如果沒有化膿,也沒有潰爛,代表陽氣虛弱,應該服用四君湯,再加入當歸、黃耆、肉桂。如果傷口不生肌,不收斂,代表脾氣虛弱,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再加入生薑、桂枝。如果傍晚發熱,內熱明顯,代表陰血虛弱,應該服用四物湯,再加入人參、白朮。如果想吐,想嘔吐,代表胃氣虛弱,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再加入炮薑。如果自汗盜汗,代表五臟虛弱,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再加入五味子。

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湯加麥冬、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弱也,十全大補加山萸、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閉,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

喘嗽淋閉,肺腎虛火也,變證加減八味丸。凡此變證,皆因元氣虧損,失於預補所致。又曰:凡瘡瘍用藥,當審其經絡受證,標本虛實,以治之。不可泥於熱毒內攻,專用寒涼克伐之劑,虧損脾胃氣血,多致有誤。且以虛弱之人,用峻利之藥,則藥力未到,胃氣先傷,虛虛之禍,有所不免。

白話文:

如果食慾不振、身體疲倦,就表示脾氣虛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和半夏來調理。如果呼吸急促、咳嗽不止,就表示脾肺虛弱,可以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加入麥冬和五味子。如果想吐、食慾不佳,就表示脾胃虛弱,可以用人參理中湯治療。如果肚子痛、拉肚子,就表示脾胃虛寒,可以用附子理中湯治療。如果小腹脹滿、腳踝腫脹,就表示脾腎虛弱,可以在十全大補湯的基礎上加入山萸肉、山藥和肉桂。如果拉肚子、腳冷,就表示脾腎虛寒,可以在十全大補湯的基礎上加入桂枝和附子。如果口渴、小便不暢,就表示腎虛陰火,可以用加減八味丸治療。

如果呼吸急促、咳嗽、小便不暢,就表示肺腎虛火,可以用加減八味丸來治療,但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藥方。這些症狀的出現,都是因為元氣虧損,沒有及時補充導致的。

在治療瘡瘍時,必須仔細觀察經絡受損的情況、疾病的本質、虛實情況,然後再進行治療。不能只考慮熱毒內攻,一味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這樣會損害脾胃氣血,很容易造成治療錯誤。此外,對於體弱的人,不能使用峻利性的藥物,因為藥力還沒到達病灶,胃氣就先受損,這樣會加重虛弱的程度。

故凡元氣不足者,既治其初患,更當內用參耆歸術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熨接補陽氣,使自消散。又曰,凡癰疽腫痛,初生便覺脈沉細而煩悶,臟腑弱而皮寒,邪毒猛暴,恍惚不寧,外證深沉者,亦當即用托裡散及溫熱之劑,以從治之。又曰:前證若發熱煩渴,大便秘結者,由邪蓄於內,宜內疏黃連湯,以泄內毒。

若頭痛拘急,發熱惡寒者,由邪客於外,宜人參敗毒散,以散表邪。若腫痛焮赤,發熱作渴,此毒氣凝於肉裡,宜仙方活命飲,解散其毒。若食少體倦,發熱惡寒,此中氣虛弱,宜六君子湯,以補脾胃。又曰:大抵證有本末,治有權宜。治其主,則末病自退。用其權,則不拘於時。

白話文:

如果病人元氣不足,除了治療疾病本身,還要內服人參、黃耆、當歸、山藥等藥材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等煎煮後敷於患處以溫補陽氣,幫助病症自然消散。

對於癰疽腫痛的病人,如果剛開始就出現脈搏沉細、煩悶、臟腑虛弱、皮膚冰冷、邪毒猛烈、神志恍惚、病症深入等情況,要馬上使用托裡散和溫熱的藥物治療。

如果病人出現發熱、口渴、便秘等症狀,是邪氣積聚在體內造成的,應該服用內疏黃連湯來排出體內毒素。

如果病人出現頭痛、頭部緊繃、發熱怕冷等症狀,是邪氣入侵體表造成的,應該服用人參敗毒散來驅散外邪。

如果病人出現腫痛、發紅、發熱口渴,說明毒氣積聚在肌肉裡,應該服用活命飲來散解毒素。

如果病人出現食慾不振、身體疲倦、發熱怕冷等症狀,說明脾胃虛弱,應該服用六君子湯來補益脾胃。

總之,疾病有根本和枝節,治療也要靈活應變。治療根本,枝節自然消除。運用權宜之計,不受時間限制。

泥於守常,必致病勢危甚。況雜用攻劑,動損各經乎。羅謙甫云:守常者眾人之見,知變者智者之事。知常而不知變,因細事而取敗者多矣。

凡癰疽,實證不可溫補,虛證不可涼泄,此大法也。觀前條陳良甫曰:凡瘡瘍未潰,一毫熱藥斷不可用。癰疽已潰,臟腑已虧,一毫冷藥亦不可用。又立齋云,若腫焮痛甚,煩躁脈大,寒熱往來,大便秘結,小便澀痛,心神憒悶,皆邪熱之證。凡辛熱之劑,不但腫瘍不可用,雖潰瘍亦不可用也。

此固然矣。然二公已道其半,猶未盡也。余讀之曰,凡癰疽陰盛陽衰者,但見體虛脈弱,陽氣無權等證,則凡苦寒之劑,非為潰瘍不可用,即腫瘍亦不可用也。又若陰邪凝結之毒,非用溫熱,何以運行。而陳氏謂腫瘍不可用熱藥,恐不可以概言也。

白話文:

長期固守常規,很容易導致病情嚴重。更何況胡亂使用攻邪藥物,會損傷身體各個經絡。羅謙甫說:「守常是大多數人的想法,懂得應變才是智者所為。只知常規,不懂變通,最終因小事而失敗的人很多。」

所有癰疽,實證不可溫補,虛證不可寒涼,這是基本原則。前人陳良甫說:「瘡瘍未潰時,絕對不能用任何熱性藥物。癰疽潰爛後,臟腑已經受損,也不能用任何寒涼藥物。」又有人說,如果腫痛嚴重、煩躁、脈象有力、寒熱交替、便秘、小便澀痛、心神恍惚,都是邪熱的表現。任何辛熱的藥物,不論是腫瘍還是潰瘍,都不能使用。

這些說法固然有道理,但兩位前輩只說了其中一半,還沒有說完。我讀了他們的文章後認為,所有癰疽陰盛陽衰者,表現為體虛、脈弱、陽氣不足,那麼所有苦寒的藥物,無論是潰瘍還是腫瘍,都不能使用。而且,陰邪凝結的毒素,如果不使用溫熱的藥物,怎麼能使其運行呢?因此,陳氏認為腫瘍不能使用熱藥,恐怕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