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56)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56)
1. 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陣
2. 攻陣
(仲景),大承氣湯,治陽明太陰傷寒,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腹滿煩渴,並少陰舌乾口燥,潮熱脈實者。劉河間加甘草,名三一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朴(半斤),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上以水一斗,先煮厚、枳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仲景),小承氣湯,治病在太陰,無表證,汗後潮熱狂言,腹脹脈實,六七日不大便,喘滿者。
即前大承湯減去芒硝。
(仲景),調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日晡潮熱者。凡陽明病有一證在經者,當解肌;入腑者,當攻下。
大黃,芒硝,甘草(各五錢,此從近法)
每服三、五錢,水一大盞,煎七分,溫服。
(仲景),桃仁承氣湯,治傷寒蓄血,小腹急,大便黑而不通。
桃仁(十二枚,去皮尖),官桂,甘草(各一錢),芒硝(三錢),大黃(半兩或一兩,此從近法)
上㕮咀,作一服或分二服。水一大盞,煎七分,溫服。
《良方》,桃仁承氣湯,治瘀血小腹作痛,大便不利,或譫語口乾,漱水不咽,遍身黃色,小便自利,或血結胸中硬滿,心下手不可近,或寒熱昏迷,其人如狂。
桃仁(半兩,去皮尖),大黃(炒,一兩),甘草(二錢),肉桂(一錢)
上薑、水煎,發日五更服。
當歸承氣湯,治燥熱裡熱,火鬱為病,或皮膚枯燥,或咽乾鼻乾,或便溺結閟,通宜此方。
當歸,大黃(各四錢),甘草,芒硝(各二錢)
上㕮咀。入姜煎服。
(仲景),大柴胡湯,表證未除,里證又急,汗下兼行用此。
柴胡(半斤),半夏(半升),黃芩,芍藥(各三兩),生薑(五兩,切),枳實(四枚),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陶氏),六一順氣湯,以代大小承氣、大柴胡、大陷胸等湯之神藥也。此湯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結實,口燥咽乾,怕熱譫語,揭衣狂走,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脅滿硬,臍腹疼痛等證,效不盡述。
大黃,枳實,黃芩,厚朴,柴胡,甘草,芍藥,芒硝
水煎服。欲峻者,大黃後入。凡傷寒過經,及老弱或血氣兩虛之人,或婦人產後,有下證,或有下後不解,或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用此湯去芒硝下之則吉。蓋恐硝性峻急,故有此戒。經云: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今之庸醫,不分當急下、可少與、宜微和胃氣之論,一概用大黃、芒硝亂投湯劑下之,因茲枉死者多矣。仲景云:盪滌傷寒熱積皆用湯液,切禁丸藥,不可不知也。
(仲景),大陷胸湯,治大結胸手不可按。
大黃(四錢),芒硝(三錢),甘遂末(二分,此從近數)
白話文:
攻陣
(張仲景)大承氣湯,用來治療陽明和太陰經的傷寒,症狀包括胡言亂語、五六天沒有大便、腹部脹滿、口渴煩躁,以及少陰經的舌頭乾燥、口乾舌燥、發熱且脈象洪實的情況。劉河間在此方中加入甘草,稱之為三一承氣湯。
藥物組成:大黃(16克),厚朴(半斤,約250克),枳實(五枚),芒硝(6克)。
煎煮方法:先用水一斗(約2000毫升)煮厚朴和枳實,取5升(約1000毫升),去除藥渣,加入大黃,再煮取2升(約400毫升),去除藥渣,最後加入芒硝,用小火煮沸一兩次即可。分兩次溫服,如果服藥後排便了,剩餘的藥就不要再服用了。
(張仲景)小承氣湯,用來治療病邪在太陰經,沒有表證,出汗後出現發熱、胡言亂語、腹脹、脈象洪實,六七天沒有大便,呼吸急促等症狀。
此方即大承氣湯減去芒硝。
(張仲景)調胃承氣湯,用來治療太陽和陽明經的疾病,患者不畏寒反而怕熱,大便乾結,每天下午發熱的情況。凡是陽明病,如果有症狀在經絡,就應當疏解肌表;如果症狀入於腑,就應當用攻下的方法。
藥物組成:大黃,芒硝,甘草(各15克,這是近代的用法)。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15至20克,用水一大碗煎煮至七分,溫服。
(張仲景)桃仁承氣湯,用來治療傷寒導致的瘀血,症狀為小腹急痛,大便黑色且不通暢。
藥物組成:桃仁(12枚,去皮尖),肉桂,甘草(各3克),芒硝(9克),大黃(15至30克,這是近代的用法)。
煎煮方法:將藥物搗碎,作為一劑或分兩劑。用水一大碗煎煮至七分,溫服。
《良方》桃仁承氣湯,用來治療瘀血導致的小腹疼痛,大便不通,或者出現胡言亂語、口乾、漱口但不能吞嚥、全身發黃、小便正常,或者血瘀結在胸中,堅硬脹滿,心口下方不能觸摸,或者出現寒熱交替、神志昏迷、如同瘋狂等症狀。
藥物組成:桃仁(20克,去皮尖),大黃(炒,30克),甘草(6克),肉桂(3克)。
煎煮方法:用水加生薑煎煮,在每天黎明前服用。
當歸承氣湯,用來治療燥熱在內,火鬱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皮膚乾燥、咽喉乾燥、鼻孔乾燥,或者大小便不通暢,都適合使用此方。
藥物組成:當歸、大黃(各12克),甘草、芒硝(各6克)。
煎煮方法:將藥物搗碎,加生薑煎煮後服用。
(張仲景)大柴胡湯,用來治療表證尚未解除,裡證又緊急的情況,需要同時發汗和攻下時使用。
藥物組成:柴胡(250克),半夏(半升,約250毫升),黃芩、芍藥(各120克),生薑(250克,切片),枳實(四枚),大黃(60克),大棗(12枚,擘開)。
煎煮方法:用水一斗二升(約2400毫升)煮至六升(約1200毫升),去除藥渣後再次煎煮。每次溫服一升(約200毫升),每天三次。
(陶氏)六一順氣湯,可以代替大、小承氣湯、大柴胡湯、大陷胸湯等,是治療傷寒熱邪傳入體內的神奇藥方。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傷寒熱邪傳入體內,導致大便乾結、口乾咽燥、怕熱、胡言亂語、脫衣奔跑、全身發黃、陽氣衰竭、潮熱自汗、胸脅脹滿、肚臍腹部疼痛等症狀,療效顯著,無法一一詳述。
藥物組成:大黃、枳實、黃芩、厚朴、柴胡、甘草、芍藥、芒硝。
煎煮方法:用水煎服。如果需要猛烈攻下,可以後放芒硝。凡是傷寒病邪停留時間過長,或是體弱多病、氣血兩虛的人,或是婦女產後有裡證,或者攻下後病症沒有解除,或者表證沒有解除但裡證又緊急,不得不攻下的情況,可以使用這個方子,但要去除芒硝來攻下,就會比較安全。因為芒硝的藥性峻猛,所以要這樣告誡。古書上說:“轉藥,哪一種藥性最強?有芒硝的藥性最強。”現在的庸醫,不區分哪些情況需要緊急攻下、哪些情況可以稍微用藥、哪些情況應該調和胃氣,一概用大黃、芒硝等藥物亂投湯劑攻下,因此枉死的人很多。張仲景說:用湯藥來盪滌傷寒的熱積,切記不能使用丸藥,這是必須要知道的。
(張仲景)大陷胸湯,用來治療結胸,胸部堅硬疼痛,不能觸摸。
藥物組成:大黃(16克),芒硝(9克),甘遂末(0.6克,這是近代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