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入集 (4)
卷之二入集 (4)
1. 中興論(又十九)
試觀天地之道,有盈有虛,有消有長,是以日中則昃,月盈則蝕,此即天運之循環,而天亦不能違者,故有先天之說也。先天有定數,君子知命,固當聽乎天也。若後天之道,則參贊有權,人力居多矣。何以見之?第就國家之否泰,可證人身之壽夭。雖曰天步多艱,無成不敗,然如商周漢晉唐宋相傳,國運皆有中興,人道豈無再振?消長一理,小大皆然。
嘗聞之康節先生云:一萬里區宇,四千年興亡,五百主肇位,七十國開疆,則此中人事不為不多也。而何以興復僅見止此數代。是亦由知道者少,而不知道者之多耳。彼知道者,既以得人,又以得天。得人即所以得天也。不知道者,既不知本,又不知末,既以失之,而終不知其所以失也。
白話文:
天地運作有盈有虛,有消有長,就像太陽到了正午就會偏西,月亮圓滿就會虧損,這是天道循環,連天也不能違背,因此有「先天」之說。先天有定數,君子明瞭天命,就應該順應天道。然而後天之道,則人可以參贊調節,人力佔據主要部分。怎麼說呢?就拿國家興衰來看,就可以證明人身壽命的長短。雖然說天命難測,沒有不敗的,但像商、周、漢、晉、唐、宋,這些朝代傳承,國運都有中興之時,人道又怎麼會沒有再振作的機會呢?消長道理,無論大小都一樣。
我曾經聽康節先生說:一萬里疆域,四千年興亡,五百位君主建立政權,七十個國家開疆拓土,人事如此之多。但為什麼興盛復甦只見於這幾個朝代?這是因為知道道理的人少,不知道道理的人多。知道道理的人,既能得到人才,又能得到天命。得到人才,也就是得到天命。不知道道理的人,既不懂根本,也不懂枝末,既已失去,卻始終不知道為什麼會失去。
至若身命之謀,則舉世之人孰不愛命,而每多耽誤者,其不知道者亦猶是耳。欲明其道,可無言乎。然言而無證,則人多不信,故藉此國運之徵,用效遒人之鐸。
試論國家之衰也,或以人心之離,或以財用之匱,或以兵戈之殘傷,或以優柔之曠廢。而人之亨否,無非一理。夫在國曰人心,在人曰神志。故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知生氣之主在乎心,此元神之不可不養也。又在國曰財用,在人曰血氣。氣為陽,陽主神也;血為陰,陰主形也。
血氣若衰,則形神俱敗,此營衛之毫釐當惜也。又在國曰兵戈,在人曰克伐。夫兵者,凶器也;克伐者,危事也。未有日加剝削而不致殘傷元氣者,此消耗之不可不慎也。又在國曰優柔,在人曰疑貳。今日云姑且,明日云將就,豈不僉云穩當,然致坐失機宜,變生倏忽。又焉知耽擱之大害,此當機之不可不斷也。
白話文:
談到養生之道,天下人誰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但卻常常耽誤時機,原因就在於他們不知道如何養生。要明白養生之道,其實無需多言。但光說不證,人們多半不信,因此借用國家興衰的例子,作為警示世人的鐘聲。
試想國家衰敗的原因,可能是人心渙散,也可能是財用匱乏,或是兵戈殘傷,或者優柔寡斷。而個人身體的健康與否,也同樣遵循這個道理。國家要靠人心,個人要靠神志。所以說:事奉神明,神明就會離去;休養神明,神明就會留住。明白生命之氣的根本在於心,因此元神不可不養。國家要靠財用,個人要靠血氣。氣為陽,陽主導神明;血為陰,陰主導形體。
血氣衰弱,形神就會一起敗壞,因此營衛之氣要小心呵護。國家要靠兵戈,個人要靠克制與奮鬥。兵戈是凶器,克制與奮鬥是危險的事情。沒有人可以一直剝削而不損害自身元氣,因此消耗要謹慎。國家要靠決斷,個人要靠堅定。今天說姑且如此,明天說將就一下,表面上看似穩妥,卻容易錯失良機,變化突如其來。耽擱的危害不容小覷,因此必須抓住時機,果斷決策。
凡此數者,姑亦言其大約。
至若人之大數,則猶有先天后天之體用,而興亡之應變,則來培來覆,亦莫匪人之自為耳。何謂先天?如《內經》曰:人生十歲,血氣始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氣血方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五臟大定,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臟腑經脈其盛已定,腠理始疏,故好坐。
五十,肝氣衰,故目不明。六十,心氣衰,故好臥。七十,脾氣衰。八十,肺氣虛,故言善誤。九十,腎氣竭。百歲,五臟六腑皆虛,神氣皆去,故形骸獨居而終矣。此即先天之常度,是即所謂天年也。天畀之常,人人有之,其奈今時之人,自有知覺以來,恃其少壯,何所不為。
白話文:
以上这些只是概括性的描述。
至于人的一生整体而言,还有先天和后天的体用关系,以及兴衰变化的应变规律,这些都是由自身行为造成的。什么是先天呢?就像《内经》里说的:人十岁,血气开始流通,气在下,所以喜欢奔跑。二十岁,气血正盛,肌肉正在生长,所以喜欢快走。三十岁,五脏功能稳定,血脉充盈,所以喜欢步行。四十岁,脏腑经脉已盛极而定,肌肤毛孔开始疏松,所以喜欢坐着。
五十岁,肝气衰弱,所以目不明。六十岁,心气衰弱,所以喜欢躺卧。七十岁,脾气衰弱。八十岁,肺气虚弱,所以说话容易出错。九十岁,肾气衰竭。一百岁,五脏六腑都虚弱,神气都消失了,只剩下躯壳独自存在,最终走向死亡。这就是先天固有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天年。每个人都有这种天生的规律,但现在的很多人,从有意识开始,就依靠着年轻力壮,无所不为。
人生之常度有限,而情欲無窮。精氣之生息有限,而耗損無窮。因致戕此先天而得全我之常度者,百中果見其幾?殘損有因,惟人自作,是即所謂後天也。然而所喪由人,而挽回之道,有不仍由人者乎?且此非逆天以強求,亦不過復吾之固有。得之則國運人運,皆可中興,不有明哲,誠難語此;失之則落花流水,逝而罔覺,一衰即已,良可寒心,所以《易》重來復,正為此也。
然求復之道,其道何居?蓋在天在人,總在元氣,但使元氣無傷,何虞衰敗?元氣既損,貴在復之而已。
常見今人之病,亦惟元氣有傷,而後邪氣得以犯之。故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此客主相持之理,從可知矣。凡虛邪之辨,如情志之消索,神主於心也。治節之不行,氣主於肺也。筋力之疲睏,血主於肝也。精髓之耗減,骨主於腎也。四肢之軟弱,肌肉主於脾也。損其一淺,猶膚腠也;損其二深,猶經絡也;損其三四,則連及臟腑矣。
白話文:
人的生命長度是有限的,但慾望卻是無止境的。精氣的生成與循環有限,但消耗卻是無止境的。想要保護先天本質,使生命延續到正常長度,百人之中能有幾個成功呢?身體的損傷有其原因,但大多都是人自己造成的,這就是所謂的後天因素。然而,損失是由人造成的,要挽回損失,不也應該靠人嗎?而且這並不是違背自然法則強求,只是恢復我們本有的狀態。如果能做到,國家和個人的運勢都能復興,沒有明智的人,實在很難理解這其中的道理;如果做不到,就會像落花流水一樣,消逝無蹤,一衰敗就無法挽回,實在令人心寒。所以《易經》強調「來復」,正是為了這個道理。
那麼,恢復健康的道路在哪裡呢?答案在天地之間,都在元氣之中,只要元氣沒有受損,就不會衰敗。元氣已經受損,重要的是恢復它。
現在常見的疾病,都是因為元氣受損,才讓外邪入侵。所以說:「邪氣所聚集的地方,必然是氣虛的地方。」這是客主相持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凡是氣虛,就會出現以下情況:情緒低落、精神萎靡,這是心氣虛;缺乏節制、氣息短促,這是肺氣虛;筋骨無力、疲倦乏力,這是肝氣虛;精髓耗損、骨骼脆弱,這是腎氣虛;四肢無力、肌肉鬆軟,這是脾氣虛。損傷輕微的,就像皮膚和毛孔受損;損傷嚴重的,就像經絡受損;損傷更嚴重的,就會影響到內臟。
當其微也,使不知徙薪牖戶,則將為江河,將尋斧柯,恐無及於事矣。故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敢云心得,歷驗已多,是固然矣。然而修理之說,亦豈易言?修國家,良臣不易;修身命,良醫亦難。第觀從古至今,數千年來,凡得醫之全量者為誰?而今則曰:此醫也,彼亦醫也,又何良醫之多也?醫難言矣,其毋為良醫之所惑。
白話文:
當問題還很微小的时候,如果置之不理,任其發展,就像把柴火放在窗戶邊,最後就會演變成江河泛滥,到那时再去寻找斧頭和木棍,恐怕就来不及了。因此,人到中年左右,应该好好修养一番,就像重新打好根基,还能保留一半的力量。我敢说这些都是我的心得体会,经过多次验证,确实如此。然而,修养一说,也并非易事啊!治理國家需要良臣,而修养身心則需要良醫。纵观古今数千年,真正能得到精湛医术的人又有几个呢?现在却到处都说“他是医生,他也是医生”,良医如此之多,真是让人迷惑。醫术难言,千万不要被所谓的“良医”所迷惑。
2. 逆數論(二十)
予嘗讀《易》而聞諸夫子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由是默會其理,而知天人之道得以無窮無息者,無非賴此逆數耳。何也?蓋自太極初分,兩儀以判,一動一靜,陰陽見矣。陰陽之體為乾坤,陰陽之用為水火。乾坤定對待之交易,故一在上而一在下;水火蕩流行之變易,故一主降而一主升。
夫如是,斯得循環無已。總之而為天道,散之而為人道,而大《易》之義,所以無微不在也。姑無論其他,而但以性理明之,則總由變易之數。夫變易之數,即升降之數也。變易之所以無窮者,降以升為主,是即所謂逆數也。若無此逆,則有降無升,流而不返,而大道如環,何所賴乎?由是逆順交變,則陽與陰對,熱與寒對。
白話文:
我曾研讀《易經》,並向老師請教,得知:「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因此《易經》是逆數之學。由此我體悟其道理,明白天地人三才之道能夠生生不息,無非是依靠這逆數。
為何如此呢?因為從太極初始分化,兩儀相判,一動一靜,陰陽顯現。陰陽之體為乾坤,陰陽之用為水火。乾坤定下對待的交換關係,故一在上而一在下;水火則表現為流動變化的易變性,故一主下降而一主上升。
如此一來,便得循環無盡。總括起來就是天道,散發開來就是人道,而《易經》的精義,無處不在。姑且不論其他,單從性理來明瞭,則皆由變易之數。變易之數,即升降之數。變易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降以升為主,這就是所謂的逆數。若無此逆,則有降無升,流而不返,大道如同環狀,何以為繼呢?
由此逆順交變,則陽與陰相對,熱與寒相對。
升與降對,長與消對,進與退對,成與敗對,勤與惰對,勞與逸對,善與惡對,生與死對,凡此一逆一順,其變無窮。惟從逆者,從陽得生;從順者,從陰得死。君如不信,第詳考伏羲卦氣之圓圖,其義昭然可見也。觀其陽盛之極,自夏至一陰初姤,由五、六、七、八,歷巽、坎、艮、坤,天道從西右行,則陽氣日降,萬物日消者,此皆順數也。順則氣去,即從陰得死之道也。
幸而陰剝之極,自冬至一陽得復,由四、三、二、一,歷震、離、兌、乾,天道從東左旋,則陽氣日升,萬物日盛者,此皆逆數也。逆則氣來,即從陽得生之道也。此天道之徵,固如是也。
白話文:
天地萬物,陰陽互補,對立又相生。升與降、長與消、進與退、成與敗、勤與惰、勞與逸、善與惡、生與死,皆是如此,一順一逆,變化無窮。順應自然法則,遵循陽氣生長之道,才能獲得新生;逆天而行,順應陰氣消亡之道,則走向死亡。若不信,可細察伏羲八卦圖,其道理一目了然。夏至之後,陽氣漸消,天道從西向右運行,陰氣日漸增強,萬物逐漸凋零,這是順應自然規律,最終走向衰亡。然而,冬至之後,陰氣漸弱,天道從東向左旋轉,陽氣逐漸回升,萬物生機勃勃,這是逆天而行,最終獲得新生。這就是天道運行之理,不可違背。
若以人道言之,則人道本乎天道,天心即是人心。第天有陰霾,能蒙日月,人有愚昧,能勝聰明。故每多從順者,喜其易也,喜其逸也;每多避逆者,畏其難也,畏其勞也。彼大人之見則不然,如尊貴莫若帝王,可以逸矣,可以縱矣,而堯舜之惟微惟危,顧何必諄諄乎在唸?智慧莫若聖人,可無勞矣,可無畏矣。
而孔子之戒慎恐懼,又何必卷卷乎在心?此無他,惟其代天功,主人極,總知夫順不可從,從順則流,逆不可舍,舍逆則退也。由此觀之,乃知士而舍逆,則有屈而無伸;農而舍逆,則有種而無獲;工而舍逆,則有粗而無精;商而舍逆,則有散而無聚。再由此而推廣之,則凡曰修身齊家,凡曰治國平天下,進一步則日以就成,退一步則日以就敗,有源有流,其可任其長逝而不思砥柱之良圖乎!此人道之攸系,又如是矣。
白話文: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人性本源於天道,天的心就是人的心。只是,天空中會有陰霾遮蔽日月,人也會因為愚昧而勝過聰明。所以,人們總是喜歡順從,因為順從容易,也讓人舒適;而總是逃避逆境,因為逆境困難,也讓人勞累。
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卻不這麼認為。就像君王地位尊貴,可以享樂,可以放縱,但堯舜卻時刻謹慎,為什麼要如此苦口婆心呢?聖人擁有無與倫比的智慧,可以無所事事,可以毫無畏懼,但孔子卻時刻戒慎恐懼,為什麼要如此銘記於心呢?
這都是因為他們肩負著天地的使命,身為人類的領袖,深刻明白順從不能一味追隨,因為順從會讓人沉淪;逆境不能輕易拋棄,因為拋棄逆境就會退步。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知道如果做官而逃避逆境,就會屈服而無法伸展;如果務農而逃避逆境,就會播種卻無法收穫;如果做工而逃避逆境,就會粗糙而無法精進;如果做生意而逃避逆境,就會分散而無法聚集。
進一步推廣這個道理,凡是修身齊家,凡是治國平天下,前進一步就會日益成功,退後一步就會日益失敗。這就如同水流,有源頭就有流向,難道可以任其長逝,而不去思考如何成為堅定不移的砥柱嗎?
這就是人性的根本所在。
然言天言人,總言乎生道也。而保生之道,莫先於醫,醫欲保生,其堪違陽道乎?其堪倍逆數乎?然醫貴圓通,安容執滯,非曰盡不從陰也,從陰正以衛陽也;非曰盡不用順也,用順亦以成逆也,性命玄關,此為第一。獨念有醫名丕著之輩,猶然昧此,而妄言左道,留傳至今,因致傷生遺害非淺者,謂非軒岐之魔不可也。嗟!嗟!有心哉其誰乎?苟得其人,可與談還悟道矣。
儻亦以吾言為然不。
白話文:
古人言及天地人,總歸於生命之道。而要保全生命,醫學最為重要。醫者若要保全生命,豈能違背自然之道、逆轉數字運行規律?然而,醫學之道貴在圓融通達,怎容許固執僵化?並非說醫學不應考慮陰性因素,而是要正確地護守陽性。並非說醫學不應順應自然,而是順應也是為了更好地逆轉。生命的奧祕就在這裡,這是醫學的首要原則。
只可惜,有些醫學界聲名顯赫的大師,似乎仍然不明白這個道理,卻胡亂言論旁門左道,這些觀點被後世廣為流傳,導致傷害生命、遺留後患非淺,如果不是出自黃帝內經的真諦,實難以理解。唉!唉!有這份心意的人又有誰呢?只要找到真正懂得的人,便可以與他們討論回歸本源,悟透生命之道了。
請問您的意見是否認為我的理解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