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一入集 (11)
卷之一入集 (11)
1. 十問篇(九)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見定雖然事不難,也須明哲毋招怨。
上十問者,乃診治之要領,臨證之首務也。明此十問,則六變具存,而萬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醫之為難,難在不識病本而施誤治耳。誤則殺人,天道可畏,不誤則濟人,陰德無窮。學者欲明是道,必須先察此要,以定意見,以為階梯,然後再採群書,廣其知識,又何誤焉?有能熟之胸中,運之掌上,非止為人,而為己不淺也,慎之寶之。
白話文:
一問病人怕冷還是怕熱,二問有沒有出汗,三問頭和身體哪裡不舒服,四問大小便情況,五問飲食狀況,六問胸口有沒有不適,七問有沒有耳聾,八問有沒有口渴,這些都要仔細分辨。九要從脈象和氣色來判斷陰陽的狀況,十要從病人的氣味來觀察精神狀態。診斷看起來好像不難,但也需要聰明謹慎,不要引起病人的抱怨。
以上這十個問診的重點,是診斷和治療的關鍵,也是看病時最先要做的事。明白了這十個問題,就能掌握各種變化,所有疾病的狀況都會清楚地呈現眼前。醫生之所以難當,難在於不了解疾病的本質而導致誤診誤治。誤診誤治會害死人,這是很可怕的,正確的治療才能救人,功德無量。學醫的人想要明白這個道理,必須先掌握這些重點,以此建立自己的見解,作為進步的階梯,然後再去學習更多的醫學知識,這樣就不會犯錯了。如果能把這些熟記在心,運用自如,不僅對病人有幫助,對自己也是受益匪淺,務必謹慎並好好珍惜。
2. 一問寒熱
問寒熱者,問內外之寒熱,欲以辨其在表在裡也。人傷於寒則病為熱,故凡病身熱脈緊,頭疼體痛,拘急無汗,而且得於暫者,必外感也。蓋寒邪在經,所以頭痛身疼。邪閉皮毛,所以拘急發熱。若素日無疾,而忽見脈證若是者,多因外感。蓋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若此,此表證也。若無表證而身熱不解,多屬內傷,然必有內證相應,合而察之,自得其真。
一、凡身熱經旬,或至月餘不解,亦有仍屬表證者。蓋因初感寒邪,身熱頭痛,醫不能辨,誤認為火,輒用寒涼,以致邪不能散,或雖經解散而藥未及病,以致留蓄在經。其病必外證多而里證少,此非里也,仍當解散。
一、凡內證發熱者,多屬陰虛,或因積熱,然必有內證相應,而其來也漸。蓋陰虛者必傷精,傷精者必連臟。故其在上而連肺者,必喘急咳嗽;在中而連脾者,或妨飲食,或生懊憹,或為躁煩焦渴;在下而連腎者,或精血遺淋,或二便失節,然必倏熱往來,時作時止,或氣怯聲微,是皆陰虛證也。
一、凡怒氣七情傷肝傷臟而為熱者,總屬真陰不足,所以邪火易熾,亦陰虛也。
一、凡勞倦傷脾而發熱者,以脾陰不足,故易於傷,傷則熱生於肌肉之分,亦陰虛也。
一、凡內傷積熱者,在癥痞必有形證,在血氣必有明徵,或九竅熱於上下,或臟腑熱於三焦。若果因實熱,凡火傷在形體而無涉於真元者,則其形氣聲色脈候自然壯麗,無弗有可據而察者,此當以實火治之。
一、凡寒證尤屬顯然,或外寒者,陽虧於表,或內寒者,火衰於中,諸如前證。但熱者多實,而虛熱者最不可誤;寒者多虛,而實寒者間亦有之。此寒熱之在表在裡,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問診寒熱的目的是要了解病症是屬於身體外在的還是內在的寒熱,以此來區分病症是發生在身體表面還是內部。一般來說,人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反而會產生發熱的症狀。所以,凡是出現身體發熱、脈搏緊繃、頭痛、身體疼痛、肌肉僵硬、沒有汗等症狀,而且是突然發生的,大多是外感風寒引起的。因為寒邪侵入經絡,所以會導致頭痛和身體疼痛;寒邪閉塞毛孔,所以會導致肌肉僵硬和發熱。如果平時沒有疾病,突然出現上述這些症狀,大多是因為外感風寒。因為寒邪不是身體本身就有的,而是突然出現的,這就屬於表證。如果沒有表證,但身體卻持續發熱,大多屬於內傷,而且一定會伴隨其他的內在症狀,將這些情況結合起來觀察,自然就能知道病症的真相。
一、一般來說,身體發熱持續十幾天,甚至一個多月都不能退燒的,也可能還是屬於表證。這是因為最初受到寒邪侵襲時,出現身體發熱、頭痛的症狀,但醫生沒有正確判斷,誤以為是火氣引起的,就使用了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導致寒邪無法散去。或者雖然寒邪被散去,但藥效沒有發揮到病灶,導致寒邪滯留在經絡裡。這種情況下的病症,必然是外在的症狀多而內在的症狀少,這並不是內在的病症,仍然應該用解表散寒的方法治療。
一、凡是內在病症引起的發熱,大多屬於陰虛,或是因為體內積熱。但一定會伴隨其他的內在症狀,而且是逐漸發生的。因為陰虛必然會損傷精氣,損傷精氣必然會連累到內臟。如果陰虛連累到肺,就必然會出現喘氣急促、咳嗽的症狀;如果陰虛連累到脾,可能會影響食慾、感到煩躁、口渴;如果陰虛連累到腎,可能會出現遺精、尿頻等症狀。這些症狀的發熱必然是時冷時熱、時發時止,或者氣虛聲弱,這些都是陰虛的表現。
一、凡是因情緒波動、七情傷肝傷臟而導致的發熱,總的來說都屬於真陰不足,所以邪火容易旺盛,這也是陰虛的表現。
一、凡是因勞累過度、損傷脾胃而導致的發熱,是因為脾陰不足,所以容易受到損傷。脾胃一旦損傷,就會在肌肉層面產生熱,這也是陰虛的表現。
一、凡是內傷積熱,如果是積在胸腹部,一定會有具體的症狀;如果是積在血液或氣,一定會有明顯的徵兆,可能九竅(指眼、耳、鼻、口、二陰)都有發熱的情況,或者臟腑在三焦部位有發熱的感覺。如果確實是因為實熱引起的發熱,凡是火傷在身體表面,但沒有損害到元氣的情況,那麽病人的精神、氣色、聲音和脈象自然會比較強盛,必然可以根據這些症狀來判斷,這種情況就應該用清熱瀉火的藥物來治療。
一、凡是寒症,就更為明顯。外寒是因為身體表面的陽氣虧虛,內寒是因為體內的火氣衰弱,就像前面說的那些症狀。但總的來說,熱症大多是實證,而虛熱症狀最容易被誤診;寒症大多是虛證,但偶爾也會有實寒的情況。這寒熱之症是在身體表面還是內在,是必須仔細辨別的。
3. 二問汗
問汗者,亦以察表裡也。凡表邪盛者必無汗。而有汗者,邪隨汗去,已無表邪,此理之自然也。故有邪盡而汗者,身涼熱退,此邪去也。有邪在經而汗在皮毛者,此非真汗也。有得汗後,邪雖稍減,而未得盡全者。猶有餘邪,又不可因汗而必謂其無表邪也。須因脈證而詳察之。
一、凡溫暑等證,有因邪而作汗者,有雖汗而邪未去者,皆表證也。總之,表邪未除者,在外則連經,故頭身或有疼痛;在內則連臟,故胸膈或生躁煩。在表在裡,有證可憑,或緊或數,有脈可辨,須察其真假虛實,孰微孰甚而治之。
一、凡全非表證,則或有陽虛而汗者,須實其氣;陰虛而汗者,須益其精;火盛而汗者,涼之自愈;過飲而汗者,清之可寧。此汗證之有陰陽表裡,不可不察也。諸汗詳證載傷寒門。
白話文:
觀察出汗的情況,也是為了了解身體的表裡狀況。一般來說,外感邪氣盛的時候,一定不會出汗。如果出汗了,表示邪氣隨著汗液排出,體表的邪氣已經消除了,這是自然的道理。所以,如果邪氣完全消散而出的汗,身體會感到涼爽,熱度也會退去,這表示邪氣已經去除。但如果邪氣還停留在經絡,而汗只是出在皮膚毛孔,這就不是真正的汗。有些人出汗後,雖然邪氣稍微減輕,但並沒有完全清除,還是有殘留的邪氣,不可以因為出汗就認為沒有體表的邪氣了。必須根據脈象和症狀來仔細觀察判斷。
第一,像是溫病、暑病等疾病,有些是因為邪氣而導致出汗,有些雖然出汗,但邪氣並沒有去除,這些都屬於體表的症狀。總而言之,體表的邪氣還沒有清除的人,在外會連帶影響經絡,所以頭部或身體會感到疼痛;在內會連帶影響臟腑,所以胸口或膈膜會產生煩躁不安的感覺。無論是體表或體內,都有可以判斷的症狀,像是脈象可能會緊或快,可以根據脈象來分辨,必須觀察是真實還是虛假,是虛弱還是強盛,哪一種較輕微或嚴重,然後再進行治療。
第二,如果完全不是體表的症狀,那麼有可能是因為陽氣虛弱而導致出汗,這時需要補足陽氣;有可能是因為陰氣虛弱而導致出汗,這時需要補充精氣;有可能是因為火氣旺盛而導致出汗,只要清涼降火自然就會痊癒;有可能是因為飲水過多而導致出汗,只要清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就能安寧。這些出汗的狀況,有陰陽、表裡之分,不可以不仔細觀察。各種出汗詳細的症狀會記錄在傷寒的篇章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