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入集 (2)
卷之二入集 (2)
1. 標本論(十五)
病有標本者,本為病之源,標為病之變。病本惟一,隱而難明,病變甚多,顯而易見。故今之治病者,多有不知本末,而惟據目前,則最為斯道之大病。且近聞時醫有云: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互相傳誦,奉為格言,以為得其要矣。予聞此說而詳察之,則本屬不經而亦有可取。
所謂不經者,謂其以治標治本對待為言,則或此或彼,乃可相參為用矣。若然,則《內經》曰:治病必求其本,亦何謂耶?又經曰: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又曰: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
白話文:
疾病有本有標,本是疾病的根源,標是疾病的變化。病本只有一種,隱藏而難以明辨,病變則多種多樣,顯而易見。因此,現在治療疾病的人,很多不了解本末,只著眼於眼前的情況,這是醫學界最大的弊病。最近還聽說一些醫生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互相傳誦,奉為金科玉律,認為掌握了治療疾病的精髓。我聽到這種說法後仔細觀察,認為這種觀點雖然不完全正確,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所謂不完全正確,是指將治標和治本對立起來,認為要么治標,要么治本,實際上兩者可以互相參照使用。如果這樣,那麼《內經》中所說的“治病必求其本”又是什麼意思呢?經書中又說:“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 小而大,淺而博,可以從一個方面了解百病的危害。由淺入深,由近及遠,說標和本,很容易理解卻容易忽略。經書中還說:“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熱者治其本。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生煩心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由此觀之,則諸病皆當治本,而惟中滿與小大不利兩證當治標耳。蓋中滿則上焦不通,小大不利則下焦不通,此不得不為治標以開通道路,而為升降之所由。是則雖曰治標,而實亦所以治本也。自此以外,若以標本對待為言,則治標治本當相半矣。故予謂其為不經者此也。然亦謂其可取者,則在緩急二字,誠所當辨。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先感到寒冷,然後才生病,就應該治療根本原因;如果先生病,然後才感到寒冷,也應該治療根本原因。如果一個人先感到燥熱,然後才生病,就應該治療根本原因;如果先生病,然後才感到燥熱,也應該治療根本原因。如果一個人先生病,然後才腹瀉,就應該治療根本原因;如果先腹瀉,然後才生出其他病症,也應該治療根本原因。如果一個人先感到燥熱,然後才感到腹脹,應該治療表象;如果先生病,然後才感到腹脹,也應該治療表象;如果先感到腹脹,然後才感到心煩,就應該治療根本原因。小便不利或大便不通,應該治療表象;小便通暢或大便順利,則應該治療根本原因。如果一個人先出現小便不利或大便不通,然後才生病,就應該治療根本原因。
由此可見,大多數疾病都應該治療根本原因,只有腹脹和大小便不利這兩種情況應該治療表象。因為腹脹表示上焦不通,大小便不利表示下焦不通,這就必須先治療表象,打通道路,使氣機升降順暢。雖然說治標,其實也是為了治療根本原因。除了這兩種情況以外,如果用標本對待來論述,那麼治標治本的比例就應該各占一半。所以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然而,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關鍵在於緩急二字,需要仔細辨別。
然即中滿及小大不利二證,亦各有緩急。蓋急者不可從緩,緩者不可從急。此中亦自有標本之辨,萬不可以誤認而一概論也。今見時情,非但不知標本,而且不知緩急。不知標本,則但見其形,不見其情。不知緩急,則所急在病,而不知所急在命。故每致認標作本,認緩作急,而顛倒錯亂,全失四者之大義,重命君子,不可不慎察於此。
白話文:
然而,中滿和小大不利這兩種病症,也各自有緩急之分。急症不能延緩治療,緩症也不能急於求成。這其中也自有標本之分,絕對不能誤認而一概而論。現今所見的情況,不僅不辨標本,而且也不知緩急。不辨標本,就只看表面,看不清病症的本質。不知緩急,就只知道病症的急迫,卻不知道性命之急。所以,常常會把標誤認為本,把緩誤認為急,造成顛倒錯亂,完全喪失了四者的大義。珍重性命的人,不可不謹慎察明這些道理。
2. 求本論(十六)
萬事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本為首務。所謂本者,惟一而無兩也。蓋或因外感者,本於表也。或因內傷者,本於裡也。或病熱者,本於火也。或病冷者,本於寒也。邪有餘者,本於實也。正不足者,本於虛也。但察其因何而起,起病之因,便是病本,萬病之本,只此表裡寒熱虛實六者而已。
知此六者,則表有表證,里有里證,寒熱虛實,無不皆然。六者相為對待,則冰炭不同,辨之亦異。凡初病不即治,及有誤治不愈者,必致病變日多,無不皆從病本生出,最不可逐件猜摸,短覷目前。經曰: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是誠求本之至要也。苟不知此,必庸流耳。
白話文:
所有事情都有根源,而醫治疾病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病根。所謂病根,只有一個,不會有兩個。因為有些病是因為外邪入侵引起的,病根就在外在的表層;有些病是因為內傷造成的,病根就在內部的里層;有些病是熱症,病根就在火性;有些病是寒症,病根就在寒性;邪氣過盛的,病根在實;正氣不足的,病根在虛。只要觀察疾病的起因,起因就是病根,所有的病根,就只有表裡寒熱虛實這六種而已。
了解這六種病根,就能明白表層有表層的症狀,內部有內部的症狀,寒熱虛實也都各有表現。這六者彼此對立,就像冰和炭不同,辨別的方法也不同。如果一開始生病不馬上治療,或者誤治導致病情加重,病情就會越來越複雜,所有變化都是從病根發展出來的。千萬不要只看表面,輕視眼前的狀況。醫書上說:「眾多脈象看不出來,各種凶兆也聽不見,外在和內在互相影響,病症不會先出現。」這正是探求病根的關鍵。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就只能算是庸醫了。
故明者獨知所因,而直取其本,則所生諸病,無不隨本皆退矣。
至若六者之中,多有兼見而病者,則其中亦自有源有流,無弗可察。然惟於虛實二字總貫乎前之四者,尤為緊要當辨也。蓋虛者本乎元氣,實者由乎邪氣。元氣若虛,則雖有邪氣不可攻,而邪不能解,則又有不得不攻者,此處最難下手。但當察其能勝攻與不能勝攻,或宜以攻為補,或宜以補為攻,而得其補瀉於微甚可否之間,斯盡善矣。
且常見有偶感微疾者,病原不甚,斯時也,但知拔本,則一藥可愈,而庸者值之,非痰曰痰,非火曰火,四路兜拿,茫無真見,而反遺其本。多致輕者日重,重者日危,而殃人禍人,總在不知本末耳。甚矣!醫之貴神,神奚遠哉!予故曰:醫有慧眼,眼在局外;醫有慧心,心在兆前。
使果能洞能燭,知幾知微,此而曰醫,醫云乎哉?他無所謂大醫王矣。
白話文:
因此明白的人,只知道病因所在,直接從根本下手治療,那麼產生的各種疾病,都會隨著病根的去除而消退。
至於六種病症中,有很多同時出現的,其中也有自己的源頭和流向,沒有不能觀察的。但只有虛實這兩個字,貫穿了前四種病症,尤其需要仔細辨別。因為虛是源於元氣不足,實是來自於邪氣侵襲。元氣虛弱,即使有邪氣無法攻克,邪氣也不能消除,但又不得不治療,這就最難下手。只能觀察其是否能承受治療,或者應該用攻克的方法來補虛,或者應該用補益的方法來攻邪,要在補瀉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這樣才算完美。
而且常見到一些偶感小病的人,病因不嚴重,這時候只要知道根源,一味藥就可以治癒。而庸醫遇到這種情況,不是說痰就是痰,不是說火就是火,胡亂用藥,毫無真見識,反而遺漏了根本。很多時候,輕症會越來越重,重症會越來越危急,禍害人命,都是因為不懂得本末關係。可見醫術的精髓在於明察病理,明察病理又哪裡遙不可及呢?我所以說:醫者要有慧眼,眼要放在局外觀察;醫者要有慧心,心要提前預知徵兆。
如果真的能夠洞悉一切,明察秋毫,能夠預知未來,能夠洞察細微之處,這才叫做醫術,何況是大醫王呢?
3. 治形論(十七)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使吾無身,吾有何患?余則曰:吾所以有大樂者,為吾有形。使吾無形,吾有何樂?是可見人之所有者唯吾,吾之所賴者唯形耳!無形則無吾矣,謂非人身之首務哉。第形之為義,其義甚微,如言動視聽,非此形乎?俊醜美惡,非此形乎?勇怯愚智,非此形乎?死生安否,非此形乎?人事之交,以形交也。功業之建,以形建也。
此形之為義,從可知也。奈人昧養形之道,不以情志傷其府舍之形,則以勞役傷其筋骨之形。內形傷則神氣為之消靡,外形傷則肢體為之偏廢。甚至肌肉盡削,其形可知,其形既敗,其命可知。然則善養生者,可不先養此形,以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為興復之基乎。
白話文:
老子說:「我之所以會有很大的痛苦,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會有什麼痛苦呢?」我則說:「我之所以會有很大的快樂,是因為我有形體。如果我沒有形體,我會有什麼快樂呢?」由此可見,人之所以為人,只在於「我」,而我所依靠的,只有形體而已!沒有形體就沒有「我」,難道這不是人生的首要任務嗎?形體的意義非常重大,正如說話、行動、視覺、聽覺,不是靠形體嗎?俊美醜陋,不是靠形體嗎?勇敢怯懦、愚蠢聰明,不是靠形體嗎?生死安危,不是靠形體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靠形體來交往。功業的建立,靠形體來建立。
形體的意義,由此可知。然而,人們卻不懂得保養形體之道,不以情志傷害內臟形體,就以勞役傷害筋骨形體。內形受傷,精神就會消磨殆盡,外形受傷,肢體就會殘缺不全。甚至肌肉全部消瘦,形體可見,形體敗壞,性命也就不保。那麼,善於養生的人,不應該先養護形體,把它當作神明的住所嗎?善於治病的人,不應該先治療形體,把它當作恢復健康的基礎嗎?
雖治形之法,非止一端,而形以陰言,實惟精血二字足以盡之。所以欲祛外邪,非從精血不能利而達;欲固中氣,非從精血不能蓄而強。水中有真氣,火中有真液,不從精血,何以使之降升?脾為五臟之根本,腎為五臟之化源,不從精血,何以使之灌溉?然則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天一生水,水即形之祖也。
故凡欲治病者,必以形體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為先,此實醫家之大門路也。使能知此,則變化可以無方,神明自有莫測。
然用此之法,無逾藥餌,而藥餌之最切於此者,不過數味之間,其他如性有偏用者,惟堪佐使而已。亦猶飲食於人,凡可口者,孰無資益,求其純正無損而最宜於胃氣者,則惟穀食,類可見矣。或問余以所宜者,果屬何物?余則難以顯言之。蓋善吾言者,必如醴如飴,而不善吾言者,必反藉此為射的,以資口吻之基矣。
余故不能顯言之,姑發明此義,以俟有心者之自悟。
白話文:
雖然治療身體的方法很多,但歸根結底,身體是由精血構成的。想要驅除外邪,必須從滋養精血着手才能奏效;想要鞏固內在元氣,也必須從充盈精血才能做到。水中有真氣,火中有真液,沒有精血,如何使其降升?脾胃是五臟的根本,腎臟是五臟的化源,沒有精血,如何滋潤它們?因此,精血就是身體,身體就是精血。天地之始,水生於一,水就是身體的根本。
所以,治療疾病,必須以身體為中心;治療身體,必須以精血為先,這是醫學的大道。明白了这一点,变化无穷,神妙莫测。
治疗疾病的方法,离不开药物,而最能直接作用于精血的药物,不过几种而已。其他药物,也只是辅助作用。这就像饮食,各种美味的食物,都有益处,但最纯粹、无损、最适合胃气的,还是谷物。有人问我,哪些食物最适合,我不好明说。因为,懂得我的人,会像品尝甘甜的蜜糖一样领悟其中的道理;不懂得我的人,反而会抓住我的话,以此作为攻击的靶子,来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
所以,我不能明说,只能阐明这个道理,希望有心人能够自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