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一入集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入集 (13)

1. 五問飲食

問飲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濁,二可察臟腑之陰陽。病由外感而食不斷者,知其邪未及臟,而惡食不惡食者可知。病因內傷而食飲變常者,辨其味有喜惡,而愛冷愛熱者可知。素欲溫熱者,知陰臟之宜暖;素好寒冷者,知陽臟之可清。或口腹之失節以致誤傷,而一時之權變可因以辨。故飲食之性情所當詳察,而藥餌之宜否可因以推也。

一、凡諸病得食稍安者,必是虛證,得食更甚者,或虛或實皆有之,當辨而治也。

白話文:

談論飲食,第一可以觀察胃口的清淡或混濁,第二可以觀察臟腑的陰陽狀況。如果是外感疾病,但食慾沒有減少,就知道病邪還沒有侵入到臟腑,而對於食物的喜好或厭惡也可以觀察出來。如果是內傷疾病,導致飲食習慣改變,可以從口味的喜好或厭惡,以及喜歡吃冷的或熱的來判斷。平時喜歡溫熱食物的人,就知道是陰性臟腑需要溫暖;平時喜歡寒涼食物的人,就知道是陽性臟腑可以清熱。有時候因為飲食不節制而導致身體受損,這時的權宜之計也可以藉由飲食來判斷。所以飲食的特性和狀況應該仔細觀察,才能推斷藥物是否適合。

一、所有疾病如果吃東西後稍微感覺舒服的,一定是虛證。如果吃東西後病情更嚴重的,可能是虛證也可能是實證,需要加以辨別後再治療。

2. 六問胸

胸即膻中,上連心肺,下通臟腑。胸腹之病極多,難以盡悉,而臨證必當問者,為欲辨其有邪無邪,及宜補宜瀉也。夫凡胸腹脹滿,則不可用補;而不脹不滿,則不可用攻,此大法也。然痞與滿不同,當分輕重:重者,脹塞中滿,此實邪也,不得不攻。輕者,但不欲食,不知飢飽,似脹非脹,中空無物,乃痞氣耳,非真滿也。

此或以邪陷胸中者有之,或脾虛不運者有之。病者不知其辨,但見胃氣不開,飲食不進,問之亦曰飽悶,而實非真有脹滿,此在疑虛疑實之間。若不察其真確,未免補瀉倒施,必多致誤,則為害不小。

一、凡今人病虛證者極多,非補不可。但用補之法,不宜造次。欲察其可補不可補之機,則全在先察胸腹之寬否何如,然後以漸而進。如未及病,再為放膽用之,庶無所礙,此用補之大法也。

一、凡勢在危急,難容稍緩,亦必先問其胸寬者乃可驟進。若元氣多虛而胸腹又脹,是必虛不受補之證。若強進補劑,非惟無益,適足以招謗耳。此胸腹之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胸部就是膻中穴的位置,向上連接心臟和肺臟,向下通往其他臟腑。胸部和腹部的疾病非常多,難以完全了解,但看病時必須詢問胸部的情況,是為了分辨是否有邪氣,以及應該用補法還是瀉法。

一般來說,凡是胸腹脹滿,就不能用補法;而不脹不滿,就不能用攻法,這是治療的大原則。然而,「痞」和「滿」的情況不同,應該區分輕重:嚴重者,感到脹塞、腹部充滿,這是邪氣實證,必須用攻法。輕微者,只是不想吃東西,不知道餓或飽,好像脹氣但又不是真的脹,腹中空虛沒有東西,這只是痞氣而已,並非真的脹滿。

這種情況,有的是因為邪氣侵入胸中,有的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病人自己不清楚原因,只覺得胃氣不順暢,吃不下東西,問他也會說感到飽悶,但其實並非真的脹滿,這種情況介於虛證和實證之間。如果沒有仔細觀察真實情況,就可能誤用補瀉,必定會造成錯誤,危害不小。

第一,現在的人患虛證的非常多,必須用補法。但用補法不能輕率,要觀察是否適合用補,關鍵在於先觀察胸腹是否寬鬆舒適,然後再慢慢進補。如果在病情還不嚴重的時候,再大膽用補法,就不會有什麼妨礙,這是使用補法的大原則。

第二,凡是病情危急,不能拖延的情況,也必須先問胸部是否寬鬆,才能立即進補。如果元氣虛弱,胸腹又感到脹,這必定是虛不受補的症狀。如果強行進補,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招來批評。因此,胸腹的情況是不能不仔細觀察的。

3. 七問聾

耳雖少陽之經,而實為腎臟之官,又為宗脈之所聚,問之非惟可辨虛實,亦且可知死生。凡人之久聾者,此一經之閉,無足為怪。惟是因病而聾者,不可不辨。其在《熱論篇》則曰:傷寒三日,少陽受之,故為耳聾。此以寒邪在經,氣閉而然。然以余所驗,則未有不因氣虛而然者。

《素問》曰:精脫者耳聾。仲景曰:耳聾無聞者,陽氣虛也。由此觀之,則凡病是證,其屬氣虛者什九,氣閉者什一耳。

一、聾有輕重,輕者病輕,重者病重。若隨治漸輕,可察其病之漸退也。進則病亦進矣。若病至聾極,甚至絕然無聞者,此誠精脫之證,余經歷者數人矣,皆至不治。

白話文:

關於「聾」的七個提問:

耳朵雖然屬於少陽經脈,但實際上是腎臟所主導的器官,同時也是全身經脈聚集的地方。詢問關於耳朵的問題,不僅可以分辨虛實的狀況,甚至可以預知生死。一般人長期的耳聾,是這條經脈閉塞,不值得奇怪。但若是因為疾病而導致的耳聾,就不能不加以分辨。

《傷寒論》中說:「傷寒三天,少陽經脈受到侵犯,因此會導致耳聾。」這是因為寒邪在經脈中,導致氣機閉塞所造成的。然而,根據我的經驗,沒有不是因為氣虛而導致耳聾的。

《黃帝內經》說:「精氣耗損的人會耳聾。」張仲景也說:「聽不見聲音的耳聾,是陽氣虛弱的表現。」由此看來,凡是這種病症,十之八九屬於氣虛,只有十分之一是氣機閉塞。

一、耳聾有輕重之分,輕微的耳聾代表病情較輕,嚴重的耳聾代表病情較重。如果治療後耳聾逐漸減輕,可以判斷病情正在好轉;反之,如果耳聾加重,則表示病情也在加重。如果病情發展到耳聾極其嚴重,甚至完全聽不見聲音,這就是精氣耗損的徵兆,我曾遇到過幾個這樣的病人,最終都無法治癒。

4. 八問渴

問渴與不渴,可以察里證之寒熱,而虛實之辨,亦從以見。凡內熱之甚,則大渴喜冷,冰水不絕,而腹堅便結,脈實氣壯者,此陽證也。

一、凡口雖渴而喜熱不喜冷者,此非火證,中寒可知。既非火證,何以作渴,則水虧故耳。

一、凡病人問其渴否,則曰口渴。問其欲湯水否,則曰不欲。蓋其內無邪火,所以不欲湯,真陰內虧,所以口無津液。此口乾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

一、凡陽邪雖盛,而真陰又虛者,不可因其火盛喜冷,便雲實熱。蓋其內水不足,欲得外水以濟,水涸精虧,真陰枯也,必兼脈證細察之,此而略差,死生立判。余嘗治垂危最重傷寒有如此者,每以峻補之劑浸冷而服,或以冰水、參、熟等劑相間迭進,活人多矣。常人見之,咸以為奇,不知理當如是,何奇之有?然必其乾渴燥結之甚者,乃可以參、附、涼水並進。若無實結,不可與水。

白話文:

關於口渴與不口渴,可以藉此觀察體內是寒是熱,也能從中了解虛實的情況。一般來說,體內熱邪很嚴重,就會感到非常口渴,喜歡喝冰冷的飲料,冰水一杯接一杯,同時肚子硬邦邦、大便乾結、脈象強勁、氣息粗壯,這就是陽證的表現。

一、如果口渴卻喜歡喝熱飲,不喜歡冰冷的飲料,這就不是體內有火,而是體內有寒。既然不是體內有火,為什麼會感到口渴呢?那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的緣故。

一、當詢問病人是否口渴時,病人回答說口渴,但問他想不想喝湯水,他卻說不想喝。這是因為體內沒有邪火,所以不想喝湯;而是體內真陰虧損,導致口中沒有津液。這其實是口乾,並不是口渴,不可以把口乾當作口渴來治療。

一、即使陽邪旺盛,但如果體內真陰也虛弱,也不可因為他體內火氣大、喜歡喝冷的,就認定是實熱。這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想藉由外在的水來補充,這種情況是體內的水分枯竭、精氣虧損、真陰枯竭。必須同時仔細觀察脈象和其它症狀,稍有偏差,生死就在一瞬間。我曾經治療過非常危急的重症傷寒病人,就有這種情況,我通常會使用大補的藥劑,浸泡在冷水中服用,或是交替使用冰水、人參、熟地等藥劑,救活了很多人。一般人看到這種情況,都覺得很神奇,但他們不知道這是應該這樣做的道理,有什麼好奇怪的呢?不過,必須是口乾口渴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才能同時使用人參、附子、冰水等方法。如果沒有實際的便秘問題,就不能給病人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