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2)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2)
1. 論氣虛
凡非風卒倒等證,無非氣脫而然。何也?蓋人之生死,全由乎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內傷,或酒色過度,先傷五臟之真陰,此致病之本也。再或內外勞傷,復有所觸,以損一時之元氣,或以年力衰邁,氣血將離,則積損為頹,此發病之因也。
蓋其陰虧於前,而陽傷於後,陰陷於下,而陽乏於上,以致陰陽相失,精氣不交,所以忽爾昏憒,卒然仆倒,此非陽氣暴脫之候乎。故其為病而忽為汗出者,營衛之氣脫也。或為遺尿者,命門之氣脫也。或口開不合者,陽明經氣之脫也。或口角流涎者,太陰臟氣之脫也。或四肢癱軟者,肝脾之氣敗也。
或昏倦無知、語言不出者,神敗於心,精敗於腎也。凡此皆衝任氣脫,形神俱敗而然,故必於中年之後,乃有此證。
何今人見此,無不指為風痰而治從消散。不知風中於外,痰鬱於中,皆實邪也。而實邪為病,何遽令人暴絕若此?且既絕如此,尚堪幾多消散?而人不能悟,良可哀也。觀東垣云:氣衰者多有此疾,誠知要之言也。奈後人不明其說,但以東垣為主氣。又豈知氣之為義乎?故凡治卒倒昏沉等證,若無痰氣阻塞,必須以大劑參附峻補元氣。
以先其急,隨用地黃、當歸、甘杞之類,填補真陰,以培其本。蓋精即氣之根,氣生於下,即向生之氣也。經曰:精化為氣,即此之謂。舍是之外,他無實濟之術矣。雖然,夫以養生失道而病令至此,敗壞可知,猶望復全,誠非易也。第治得其法,猶可望其來復,若誤治之,則何堪再誤哉。
白話文:
凡不是因為風邪突然倒下的情況,大多都是因為氣虛脫離所導致的。為什麼呢?因為人的生死,完全取決於氣,氣聚集就生存,氣散開就死亡。凡是生這種病的人,多數是因為平時不能謹慎,或是因為情緒內傷,或是因為飲酒過度、沉迷女色,先傷害了五臟的真陰,這是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再加上內外勞累損傷,又受到外在刺激,損傷了當下的元氣,或是因為年紀大了,身體衰弱,氣血將要分離,於是積累的損傷就變成衰敗,這是發病的原因。
這是因為之前陰液虧虛,之後陽氣受損,陰液下陷,陽氣不足,導致陰陽失調,精氣不交,所以會突然昏迷,突然倒下,這不是陽氣突然脫離的表現嗎?所以生病時如果突然出汗,是營衛之氣脫離的表現。或是出現小便失禁,是命門之氣脫離的表現。或是嘴巴張開合不攏,是陽明經氣脫離的表現。或是嘴角流口水,是太陰臟氣脫離的表現。或是四肢癱軟無力,是肝脾之氣衰敗的表現。
或是昏沉倦怠、沒有知覺、說不出話,是神氣衰敗於心,精氣衰敗於腎的表現。這些都是因為衝脈、任脈的氣虛脫,導致形體和精神都衰敗了,所以這種情況多發生在中年之後。
為什麼現在的人看到這種情況,都認為是風痰導致而用消除風痰的方式來治療呢?要知道風邪是從外侵入,痰是鬱積在體內,都是實邪。而實邪引起的疾病,怎麼會讓人突然衰竭成這樣呢?而且既然都衰竭成這樣了,還能承受多少消散的藥物呢?而人們不能領悟,實在是可悲啊。張元素說過:氣衰的人多有這種疾病,實在是說到了要點。可惜後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只知道張元素是以主氣為主,又怎麼能知道氣的意義呢?所以凡是治療突然昏倒等症狀,如果沒有痰氣阻塞的情況,必須用大劑量的人參、附子來迅速補益元氣,
先解決當下的急症,然後再用熟地、當歸、枸杞之類的藥物,填補真陰,來培補根本。因為精是氣的根本,氣生於下,也就是說向上升發的氣。經典上說:精可以化為氣,就是這個意思。除了這個方法之外,沒有其他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了。雖然,因為養生之道沒有做好而導致疾病到了這種地步,身體敗壞的程度可想而知,想要恢復如初,確實不容易。但是只要治療方法正確,還是可以期待能夠恢復的,如果誤診誤治,那將會錯上加錯啊。
2. 論痰之本
凡非風之多痰者,悉由中虛而然。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原,水泛為痰也;在脾者,以食飲不化,土不制水也。不觀之強壯之人,任其多飲多食,則隨食隨化,未見其為痰也。惟是不能食者,反能生痰,此以脾虛不能化食,而食即為痰也。故凡病虛勞者,其痰必多,而病至垂危,其痰益甚,正以脾氣愈虛,則全不能化,而水液盡為痰也。然則,痰之與病,病由痰乎?痰由病乎?豈非痰必由於虛乎。
可見天下之實痰無幾,而痰之宜伐者亦無幾。故治痰者,必當溫脾強腎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漸充,則痰將不治而自去矣。治痰諸法見後及詳痰飲本門。
白話文:
凡不是因為風邪引起的痰多,都是因為身體中間的脾胃虛弱所導致的。痰其實就是水液,它的根本在腎,而表現則在脾。在腎方面來說,是因為腎臟不能好好地管理水液,導致水液外溢變成痰;在脾方面來說,是因為飲食不能被消化,脾胃的運化功能無法制約水液。你看那些身體強壯的人,就算他們吃很多喝很多,也能夠隨著吃喝隨即消化,不會產生痰。只有那些脾胃虛弱、消化功能差的人,反而容易生痰,這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而食物就轉變成痰了。因此,凡是患有虛勞病的人,痰一定會很多,而病情到了危急的時候,痰會更加嚴重,這是因為脾氣越來越虛弱,完全不能消化食物,導致體內的水液都變成痰了。
這樣看來,痰和疾病之間,到底是疾病導致痰呢?還是痰導致疾病呢?難道不是痰一定是由於身體虛弱所造成的嗎?
可見,天下真正的實痰沒有多少,而需要用攻伐的方法來治療的痰也很少。所以治療痰的時候,一定要用溫補脾胃、強健腎臟的方法來治療痰的根本,讓根本逐漸充實,那麼痰自然就會消失了。關於治療痰的方法,會在後面的章節以及痰飲的專門章節中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