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 (2)
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 (2)
1. 實嘔證治(共九條)
凡實邪在胃而作嘔者,必有所因,必有見證。若因寒滯者,必多疼痛。因食滯者,必多脹滿。因氣逆者,必痛脹連於脅肋。因火鬱者,必煩熱燥渴,脈洪而滑。因外感者,必頭身發熱,脈數而緊,如無實證實脈而見嘔吐者,切不可以實邪論治。
一、寒邪犯胃而作嘔者,其證有三。一以食飲寒涼,或誤食性寒生冷等物致傷胃氣,因而作嘔。若果寒滯未散而兼脹兼痛者,宜溫中行滯,以大小和中飲、神香散,或二陳湯加薑桂之類主之,或和胃飲亦佳。一以陰寒氣令,或雨水沙氣及水土寒濕之邪犯胃,因而作嘔、作泄。
白話文:
如果胃裡有實邪導致嘔吐,一定有原因和症狀。如果是寒邪導致的,通常會伴隨疼痛;如果是食物積滯導致的,通常會伴隨脹滿;如果是氣逆導致的,會疼痛並脹滿到脅肋;如果是火鬱導致的,會煩躁、口渴、脈搏洪大滑數;如果是外感導致的,會頭身發熱、脈搏數而緊。如果沒有實證和實脈,卻出現嘔吐,千萬不要用治療實邪的方法。
如果寒邪犯胃導致嘔吐,有以下三種情況:一種是食用寒涼的食物或誤食寒性生冷的食物,損傷胃氣,導致嘔吐。如果寒邪未散,並且伴隨脹痛,可以用溫中行滯的方劑,例如小和中飲、神香散或二陳湯加薑桂之類,或者和胃飲也很好。另一種是陰寒氣令,或者雨水、沙氣以及水土寒濕之邪犯胃,導致嘔吐和腹瀉。
若寒滯未散而或脹或痛者,宜溫中散寒,以平胃散、神香散、加減二陳湯、除濕湯、《局方》四七湯、大七香丸之類主之。一以風寒外感,或傷寒,或咳瘧,凡邪在少陽,表邪未解而漸次入里,所以外為寒熱,內為作嘔,蓋少陽之經下胸中貫膈而然,此半表半裡證也。治宜解表散寒,以柴陳煎、小柴胡湯、正柴胡飲之類主之。
白話文:
如果寒氣停滯在體內沒有散去,而出現脹痛的症状,就應該用溫中散寒的藥物來治療,像是平胃散、神香散、加減二陳湯、除濕湯、局方四七湯、大七香丸等等。
另外,如果是因为风寒外感,或是傷寒,或是咳嗽发热,总之是外邪入侵少阳经,表邪没有解除而逐渐深入体内,所以表现为外感寒熱,内则作呕,這是因為少陽經脈在下胸部貫穿膈膜的緣故,因此屬於半表半裡的症狀。治疗这种情況,应该用解表散寒的藥物來治療,像是柴陳煎、小柴胡湯、正柴胡飲等等。
若微嘔微吐者,邪在少陽。若大嘔大吐者,此又邪在陽明,胃家病也,宜二陳湯,或不換金正氣散、藿香正氣散之類主之。若胃虛兼寒者,惟理中湯、溫胃飲之類為宜。
一、飲食傷胃而作嘔者,如果留滯未消而兼脹痛等證,宜大和中飲、排氣飲、神香散之類主之,或啟脾丸亦可酌用。如食已消而嘔未止者,宜溫胃飲主之。
一、火在中焦而作嘔者,必有火證火脈,或為熱渴,或為燥煩,脈必洪數,吐必湧猛,形氣聲色必皆壯麗。若察其真有火邪,但降其火,嘔必自止。火微兼虛者,宜《外臺》黃芩湯,或半夏瀉心湯。火甚者,宜抽薪飲,或大小分清飲。若暑熱犯胃,多渴多嘔,氣虛煩躁,而火有不清者,竹葉石膏湯。
白話文:
如果輕微嘔吐,代表邪氣在少陽經。如果劇烈嘔吐,代表邪氣在陽明經,屬於胃病,適合用二陳湯,或是保和丸、藿香正氣散等藥物治療。如果胃虛寒,則適合用理中湯、溫胃飲等藥物。
如果飲食傷胃引起嘔吐,如果食物殘渣未消化且伴隨脹痛等症狀,適合用大和中飲、排氣飲、神香散等藥物治療,或可酌情服用啟脾丸。如果食物已經消化但嘔吐未止,則適合用溫胃飲治療。
如果中焦有火引起嘔吐,一定會有火證和火脈,例如口渴、煩躁,脈象洪數,嘔吐劇烈,身體、氣息、聲音、顏色都顯得強壯。如果確診為火邪,只要降火,嘔吐自然會停止。如果火邪輕微且伴隨虛弱,適合用《外台秘要》中的黃芩湯,或半夏瀉心湯。如果火邪嚴重,適合用抽薪飲,或大小分清飲。如果暑熱犯胃,經常口渴、嘔吐,氣虛煩躁,且火邪不清,則適合用竹葉石膏湯。
若熱甚嘔吐不止,而火在陽明兼頭痛者,白虎湯,或太清飲,或六一散。若冒暑嘔吐而火不甚者,宜香薷飲、或五物香薷飲。此有胃火治按在後。
一、痰飲留於胸中,或寒濕在胃,水停中脘而作嘔吐者,宜和胃二陳煎,苓朮二陳煎,或小半夏加茯苓湯、橘皮半夏湯之類皆可酌用。
白話文:
如果發燒很嚴重,一直吐個不停,而且熱邪在陽明經,伴隨頭痛,可以服用白虎湯、太清飲或六一散。如果因為中暑而嘔吐,但熱邪不重,可以用香薷飲或五物香薷飲。這部分關於胃火方面的治療方法,後面會詳細說明。
如果痰飲停留在胸中,或是寒濕在胃裡,導致水停留在中脘部位引起嘔吐,可以用和胃二陳煎、苓朮二陳煎,或者小半夏加茯苓湯、橘皮半夏湯等,這些方子都可以根據情況酌情使用。
一、氣逆作嘔者,多因鬱怒,致動肝氣,胃受肝邪,所以作嘔。然胃強者未必易動,而易動者多因胃虛,故凡治此者,必當兼顧胃氣,宜六君子湯或理中湯主之。若逆氣未散,或多脹滿者,宜二陳湯或橘皮半夏湯之類主之,或神香散亦佳。
一、瘧痢作嘔者,其在瘧疾,則以表邪內陷。凡邪在少陽、陽明、太陰者,皆能作嘔,但解去表邪,嘔必自止。其在痢疾之嘔,則多因胃氣虛寒。蓋表非寒邪無以成瘧,里非寒邪無以成痢,而病不知本,尚何醫云。二證方論具載本門。
白話文:
氣往上逆導致嘔吐的人,大多是因為鬱悶生氣,導致肝氣上升,胃受到肝邪的影響,因此感到噁心嘔吐。但胃氣強健的人不一定容易受到影響,容易嘔吐的人通常是因為胃氣虛弱,所以治療這種情況,一定要同時兼顧胃氣,可以用六君子湯或理中湯來治療。如果逆氣還沒散去,或是有很多脹滿的感覺,可以用二陳湯、橘皮半夏湯之類的藥方,或者神香散也很好。
瘧疾和痢疾引起的嘔吐,瘧疾的嘔吐是因為表邪入侵體內。表邪入侵少陽、陽明、太陰經脈,都可能導致嘔吐,但只要解開表邪,嘔吐就會自然停止。痢疾引起的嘔吐,大多是因為胃氣虛寒。因為表層沒有寒邪就不能形成瘧疾,內里沒有寒邪就不能形成痢疾,如果不知道病根,又怎麼談得上治療呢?這兩種病症的方劑和論述,在本篇都有詳細記載。
一、朝食午吐,午食晚吐,或朝食暮吐,詳後反胃門。
一方,治嘔吐之極,或反胃,粥湯入胃即吐,垂死者,用人參二兩,水一升,煮四合,熱服,日再進,兼以人參煮粥食之,即不吐。
白話文:
一、早上吃飯中午就吐,中午吃飯晚上又吐,或者早上吃飯傍晚就吐,這些情況都屬於反胃的症狀,詳細請參考「反胃門」部分的說明。
一個方法,針對極度嘔吐或者反胃的情況,當粥湯一進入胃裡就會立刻吐出,並且病情嚴重到接近死亡時,可以使用「人參」兩兩兩(相當於2兩)的量,加一升水煎煮,煮出四合的藥汁,然後熱服,每天服用兩次。同時,還可以將人參煮成粥來食用,這樣就不會再出現嘔吐的情況了。
2. 吐蛔
凡吐蛔者,必因病而吐蛔,非因蛔而致吐也,故不必治其蛔,而但治其所以吐,則蛔自止矣。有因胃火而吐蛔者,以內熱之甚,蛔無所容而出也。但清其火,火清而蛔自靜,輕者抽薪飲,甚者萬應丸之屬是也。有因胃寒而吐蛔者,以內寒之甚,蛔不能存而出也。但溫其胃,胃暖而蛔自安,仲景烏梅丸之屬是也。
有因胃虛無食而吐蛔者,以倉廩空虛,蛔因求食而上出也。此胃氣大虛之候,速宜補胃溫中,以防根本之敗,如溫胃飲、理中湯、聖朮煎之屬也。以上三者,固皆治蛔之法,然蛔有死者,有活者,若吐死蛔,則但治嘔如前可也;若活蛔上出不已,則不得不有以逐之,蓋蛔性畏酸、畏苦,但加烏梅為佐使,則蛔自伏也。若胃實火盛者,可加苦楝根,或黃連亦善。
其有未盡者,俱詳列諸蟲本門,及後條吐蛔治按中。
白話文:
凡吐蛔者,必因病而吐蛔,非因蛔而致吐也,故不必治其蛔,而但治其所以吐,則蛔自止矣。
凡是吐出蛔蟲的人,一定是因為疾病而吐出蛔蟲,而不是因為蛔蟲而導致嘔吐。所以,不必治療蛔蟲本身,而只要治療導致嘔吐的原因,蛔蟲就會自然停止了。
有因胃火而吐蛔者,以內熱之甚,蛔無所容而出也。但清其火,火清而蛔自靜,輕者抽薪飲,甚者萬應丸之屬是也。
有些是因為胃火旺盛而吐出蛔蟲,這是因為內熱過盛,蛔蟲無處容身而被吐出。只要清熱降火,火氣消散了,蛔蟲自然就會安靜下來。輕症可以服用抽薪飲,嚴重者可以服用萬應丸等藥物。
有因胃寒而吐蛔者,以內寒之甚,蛔不能存而出也。但溫其胃,胃暖而蛔自安,仲景烏梅丸之屬是也。
有些是因為胃寒而吐出蛔蟲,這是因為內寒過盛,蛔蟲無法生存而被吐出。只要溫暖脾胃,胃部暖和了,蛔蟲自然就會安穩下來。可以服用仲景烏梅丸等藥物。
有因胃虛無食而吐蛔者,以倉廩空虛,蛔因求食而上出也。此胃氣大虛之候,速宜補胃溫中,以防根本之敗,如溫胃飲、理中湯、聖朮煎之屬也。
有些是因為胃虛無食而吐出蛔蟲,這是因為胃部空虛,蛔蟲為了尋找食物而向上爬出。這是胃氣大虛的徵兆,必須及時補胃溫中,防止病情惡化,可以服用溫胃飲、理中湯、聖朮煎等藥物。
以上三者,固皆治蛔之法,然蛔有死者,有活者,若吐死蛔,則但治嘔如前可也;若活蛔上出不已,則不得不有以逐之,蓋蛔性畏酸、畏苦,但加烏梅為佐使,則蛔自伏也。若胃實火盛者,可加苦楝根,或黃連亦善。
以上三種情況,都是治療吐蛔的方法,但是蛔蟲有死的,也有活的。如果吐出的是死蛔蟲,就只要像前面一樣治療嘔吐就可以了。如果活蛔蟲不斷地爬出,就不得不採取措施將其驅除。因為蛔蟲害怕酸苦,所以可以在藥方中添加烏梅作為輔助藥物,這樣蛔蟲就會自己伏下。如果胃實火盛,可以加苦楝根,或者黃連,效果也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