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

2. 嘔吐

3.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脈解篇》曰:太陰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經脈篇》曰:足太陰之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

《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陽所至,為嘔湧。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肝脈緩甚為善嘔。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

《四時氣篇》曰: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刺禁論》曰: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診要經終論》曰: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

《五味論》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

白話文:

經義

《至真要大論》說:各種痿軟無力、氣喘、嘔吐等症狀,都屬於上部的問題。各種氣往上衝的現象,都屬於火熱之氣所引起。各種嘔吐酸水、突然腹瀉且便意急迫的症狀,都屬於熱邪所引起。

《脈解篇》說:太陰經(脾經)所說的「吃了東西就嘔吐」,是因為胃裡東西太多滿溢而向上湧出,所以會嘔吐。少陰經(腎經)所說的「嘔吐、咳嗽、氣喘」,是因為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各種陽氣浮散,沒有依附,所以會嘔吐、咳嗽、氣喘。

《經脈篇》說:足太陰經(脾經)的經脈,夾著咽喉,連接舌根,分散到舌頭下面;它的分支,從胃出來,向上穿過橫膈膜,注入心中。如果這條經脈發病,就會出現舌根僵硬、吃東西就想吐、胃脘疼痛、腹脹、容易打嗝等症狀。足厥陰經(肝經)所產生的疾病,則會出現胸悶嘔吐的現象。

《舉痛論》說:寒邪侵犯腸胃,導致氣機逆亂向上,所以會疼痛並且嘔吐。

《六元正紀大論》說:少陽經氣運行到的地方,會出現嘔吐的現象。厥陰經氣運行到的地方,會出現脅肋疼痛和嘔吐腹瀉的現象。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膽病的人,容易嘆氣,口中發苦,嘔吐出隔夜的食物殘渣。肝脈呈現鬆緩過度的狀態,容易出現嘔吐。腎脈呈現微弱且鬆緩的狀態,則會出現「洞泄」的現象,所謂「洞泄」就是指吃進去的食物不消化,又從食道逆流出來。

《四時氣篇》說:容易嘔吐,且嘔吐物是苦的,經常嘆氣,心中感到不安,好像有人要來抓自己一樣,這是邪氣在膽,導致胃氣上逆所造成的。膽汁外泄,就會口苦;胃氣上逆,就會嘔吐苦水,所以才說這是「嘔膽」。

《刺禁論》說:如果針刺到膽,一天半就會死亡,死亡前的徵兆是出現嘔吐。

《診要經終論》說:太陰經(脾經)的病如果到了末期,會出現腹脹、不能呼吸、容易打嗝、容易嘔吐,而且嘔吐時氣往上逆,導致臉色發紅。

《五味論》說:苦味入骨,如果吃太多苦味的食物,會使人產生嘔吐的現象。

4. 論證(共四條)

嘔吐一證,最當詳辨虛實,實者有邪,去其邪則愈;虛者無邪,則全由胃氣之虛也。所謂邪者,或暴傷寒涼,或暴傷飲食,或因胃火上衝,或因肝氣內逆,或以痰飲水氣聚於胸中,或以表邪傳裡,聚於少陽陽明之間,皆有嘔證,此皆嘔之實邪也。所謂虛者,或其本無內傷,又無外感,而常為嘔吐者,此既無邪,必胃虛也。

或遇微寒,或遇微勞,或遇飲食少有不調,或肝氣微逆即為嘔吐者,總胃虛也。凡嘔家虛實,皆以胃氣為言,使果胃強脾健,則凡遇食飲必皆運化,保至嘔吐,故雖以寒熱飢飽大有所傷,亦不能動,而茲略有所觸,便不能勝,使非胃氣虛弱,何以若此?此虛實之原所當先察,庶不致誤治之害。

一、凡胃氣本虛而或停滯不行者,是又虛中有實,不得不暫從清理,然後可以培補。又或雖有停滯,而中氣虛困不支者,是又所急在虛,不得不先顧元氣,而略兼清理。此中本末先後,自有確然之理,所以貴知權也。

一、嘔家雖有火證,詳列後條,然凡病嘔吐者,多以寒氣犯胃,故胃寒者十居八九,內熱者十止一二,而外感之嘔,則尤多寒邪,不宜妄用寒涼等藥,使非真有火證而誤用之,胃強者猶或可支,胃弱者必遭其瘧。觀劉河間曰:胃膈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此言過矣,若執而用之,其害不小。又孫真人曰:嘔家聖藥是生薑。此的確之見也,勝於河間遠矣。

一、仲景曰: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此但以傷寒為言也。然以余之見,則不但傷寒,而諸證皆然。何也?蓋雜證嘔吐,尤非傷寒之比,其在傷寒,則猶有熱邪,但以熱在上焦,未全入府,則下之為逆,故不可下也。

若雜證之嘔吐,非胃寒不能化,則脾虛不能運耳,脾胃既虛,其可攻乎?且上下之病氣或無涉,而上下之元氣實相依,此嘔吐之所以不可攻者,正恐病在上而攻其下,下愈虛則上愈困耳。

白話文:

嘔吐這個病症,最重要的是要詳細分辨是屬於虛證還是實證。實證的嘔吐是因為有邪氣入侵,只要去除邪氣就能痊癒;虛證的嘔吐則是因為沒有邪氣,完全是胃氣虛弱所導致。所謂的邪氣,可能是突然受寒、吃太多生冷食物、飲食不節制、胃火上衝、肝氣逆行、痰飲水氣聚集在胸中,或是外感風邪傳入體內,停留在少陽和陽明經之間,這些都會引起嘔吐,都屬於實證的邪氣。而所謂的虛證,可能是原本沒有內傷或外感,卻常常嘔吐,這既然沒有邪氣,必定是胃虛所致。

有時稍微受寒、勞累,或是飲食稍有不適,或肝氣稍微不順就引起嘔吐,這些都屬於胃虛。凡是嘔吐的虛實,都和胃氣有關。如果胃氣強健,消化功能良好,吃喝的東西都能順利運化,就不會發生嘔吐。就算遇到寒冷、燥熱、飢餓或飽食等較大的刺激,也不會輕易受影響。但現在只要稍微有點不適,就無法承受,如果不是胃氣虛弱,怎麼會這樣呢?這是分辨虛實的根本,應該先仔細了解,才不會造成誤治的危害。

一、如果胃氣本來就虛弱,又加上停滯不通暢,就屬於虛中夾雜實證,不得不暫時先清理腸胃,之後才能夠補養。又或者雖然有停滯,但是中氣虛弱無法支撐,這時最重要的是先顧護元氣,再稍微兼顧清理。這其中有先後順序的道理,所以要知道如何權衡處理。

一、嘔吐的病症雖然有火證,後面會詳細說明,但一般來說,嘔吐多數是因為寒氣侵犯胃部,所以胃寒的病人占了八九成,內熱的病人只有一兩成,而外感引起的嘔吐,也多是寒邪所致,不應該隨意使用寒涼藥物。如果不是真的有火證而誤用寒涼藥,胃氣強的人或許還能承受,胃氣弱的人必定會遭受嚴重傷害。劉河間說:「胃膈堵塞,就會引起嘔吐,這是火氣上炎的現象。」這句話說得太過武斷了,如果執著於這個觀點來用藥,危害不小。孫真人說:「嘔吐的聖藥是生薑。」這個觀點很正確,比劉河間高明多了。

一、張仲景說:「傷寒引起嘔吐,即使有陽明證,也不可輕易攻下。」這句話只是針對傷寒來說的。但依我看,不僅是傷寒,其他病症也是如此。為什麼呢?因為雜病引起的嘔吐,更不比傷寒,傷寒還可能會有熱邪,只是熱在上焦,還沒完全進入腸胃,所以用攻下藥反而會引起逆反,所以不可攻下。

如果是雜病引起的嘔吐,不是因為胃寒無法消化,就是脾虛無法運化,脾胃既然虛弱,怎麼可以攻下呢?而且上下的病氣或許沒有關聯,但是上下的元氣是互相依賴的。這也是嘔吐不能隨便攻下的原因,正是擔心疾病在上,卻攻下焦,下焦越虛,上焦就更困乏。

5. 虛嘔證治(共三條)

凡胃虛作嘔者,其證不一,當知所辨。若胃脘不脹者,非實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氣逆也。內無熱躁者,非火證也。外無寒熱者,非表邪也。無食無火而忽為嘔吐者,胃虛也。嘔吐無常而時作時止者,胃虛也。食無所停而聞食則嘔者,胃虛也。氣無所逆而聞氣則嘔者,胃虛也。

或身背或食飲微寒即嘔者,胃虛也。或吞酸,或噯腐,時苦噁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寧者,胃虛也。或因病誤治,妄用克伐寒涼,本無嘔而致嘔者,胃虛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而不化者,胃虛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無陽,命門虛也。凡此虛證,必皆宜補,是固然矣。

然胃本屬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是土寒者,即土虛也,土虛者,即火虛也,故曰脾喜暖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所以東垣《脾胃論》特著溫補之法,蓋特為胃氣而設也,庸可忽哉。第在河間,則言嘔因胃火,是火多實也;茲余言嘔因胃寒,是寒多虛也。一熱一寒,若皆失中和之論,不知嘔因火者,余非言其必無,但因火而嘔者少,因寒而嘔者多耳,因胃實而嘔者少,因胃虛而嘔者多耳,故不得不有此辨。

一、虛嘔之治,但當以溫胃補脾為主,宜人參理中湯為正治,或溫胃飲、聖朮煎、參姜飲之類亦可酌用,或黃芽丸尤為最妙。若胃口寒甚者,宜附子理中湯,或四味回陽飲,或一氣丹主之。若虛在陰分,水泛為痰而嘔吐者,宜金水六君煎;虛甚者,宜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若久病胃虛不能納穀者,俱當以前法酌治之。若胃氣微虛而兼痰者,宜六君子湯主之。

一、凡中毒而吐者,當察其所中者何物。蓋中熱毒而吐者,宜解以苦寒之劑。中陰寒之毒而吐瀉不止者,宜解以溫熱之劑。若因吐瀉而脾胃致虛者,非大加溫補不可。此證有中寒毒吐瀉,治按在後,當並閱之。

白話文:

凡是胃虛引起的嘔吐,情況各有不同,應該仔細分辨。如果胃部不脹,就不是實邪引起的。胸部和膈膜不痛,就不是氣逆引起的。身體內部沒有發熱煩躁,就不是火熱引起的。身體外部沒有發冷發熱,就不是表邪引起的。沒有吃東西,也沒有火氣,卻突然嘔吐,這是胃虛。嘔吐沒有規律,時好時壞,也是胃虛。食物沒有停留,但聞到食物就想吐,這是胃虛。氣息沒有逆亂,但聞到氣味就想吐,也是胃虛。

有時候身體背部或吃到稍微寒冷的食物或飲料就想吐,這是胃虛。有時會吞酸水,有時會打出腐臭的嗝,時常感到噁心,昏昏沉沉的,好像要嘔吐,但又吐不出來,感覺喉嚨發冷,不舒服,這也是胃虛。有時候因為生病被錯誤治療,隨意使用克伐寒涼的藥物,本來沒有嘔吐卻導致嘔吐,這也是胃虛。有時候早上吃下去,晚上吐出來,晚上吃下去,早上吐出來,食物進入中焦卻無法消化,這是胃虛。食物進入下焦卻無法消化,這是因為脾土之母沒有陽氣,命門虛弱。凡是這種虛證,都應該用補的方法來治療,這是必然的。

但是胃本來屬土,沒有火就無法產生,沒有溫暖就無法消化,所以土寒就是土虛,土虛就是火虛。所以說脾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土喜歡乾燥而討厭潮濕。《脾胃論》特別強調溫補的方法,就是特別為胃氣虛弱而設的,怎麼可以忽略呢?張元素說嘔吐是因為胃火,是火熱過多造成的;而我說嘔吐是因為胃寒,是寒冷過多造成的。一個說熱,一個說寒,如果都失去中和的觀點,那就不對了。我並不是說因為火熱而嘔吐的情況絕對沒有,只是說因為火熱而嘔吐的情況少,因為寒冷而嘔吐的情況多;因為胃實而嘔吐的情況少,因為胃虛而嘔吐的情況多,所以必須加以辨別。

一、治療虛弱引起的嘔吐,應該以溫暖胃氣、補益脾氣為主。適宜用人參理中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法,或者溫胃飲、聖術煎、參姜飲之類的藥方也可以酌情使用,或者黃芽丸尤其有效。如果胃部寒冷嚴重,可以用附子理中湯,或者四味回陽飲,或者一氣丹來治療。如果虛弱在陰分,水液泛濫成痰而引起嘔吐,可以用金水六君煎;如果虛弱嚴重,可以用理陰煎,或者六味回陽飲。如果久病導致胃虛,不能消化食物,都應該按照以上的方法酌情治療。如果胃氣稍微虛弱,同時有痰,可以用六君子湯來治療。

二、凡是中毒而嘔吐的,應該仔細觀察中毒的是什麼東西。如果是中了熱毒而嘔吐,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解毒。如果是中了陰寒的毒而導致嘔吐不止,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解毒。如果因為嘔吐、腹瀉導致脾胃虛弱,必須大量使用溫補的藥物。這種因為中寒毒而導致嘔吐腹瀉的情況,在後面的章節有詳細的治療方法,應該一併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