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 (1)

1.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脈解篇》曰:太陰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經脈篇》曰:足太陰之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

《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陽所至,為嘔湧。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說:各種痿弱、喘息、嘔吐,都屬於上焦。各種逆氣衝上,都屬於火。各種嘔吐酸腐,突然大量下瀉、下墜,都屬於熱。

《脈解篇》說:太陰脈症狀所說「食則嘔」,是指食物積聚充盈而溢出,所以嘔吐。少陰脈症狀所說「嘔咳上氣喘」,是指陰氣在下,陽氣在上,陽氣浮散,沒有依託,所以嘔吐、咳嗽、上氣喘不過氣。

《經脈篇》說:足太陰脈,沿著咽喉,連接舌根,散布到舌下;它的分支,再次從胃部出發,分開上行到隔膜,注入心中。因此,它活動時會導致舌根強硬,吃東西就嘔吐,胃脘疼痛,腹部脹滿容易打嗝。足厥陰肝經所致疾病,表現為胸部滿悶,嘔逆。

《舉痛論》說:寒氣侵入腸胃,厥逆上行,所以疼痛並伴隨嘔吐。

《六元正紀大論》說:少陽經所到達的地方,會出現嘔吐。厥陰經所到達的地方,會出現脅肋疼痛,嘔吐洩瀉。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肝脈緩甚為善嘔。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

《四時氣篇》曰: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刺禁論》曰: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診要經終論》曰: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

《五味論》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

白話文:

膽病的人,常會嘆氣,口苦,嘔吐宿食。肝脈緩慢,會容易嘔吐。腎脈微弱緩慢,會出現洞症,洞症的患者,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會從食道反吐出來。

容易嘔吐,嘔吐物帶有苦味,經常嘆氣,心中忐忑不安,害怕被人追捕,這表示邪氣在膽,逆氣在胃。膽液外泄,所以口苦;胃氣逆上,所以嘔吐帶有苦味,因此稱為嘔膽。

刺中膽穴,會在一天半內死亡,而膽氣上逆,會表現為嘔吐。

太陰經氣衰竭的人,腹部脹滿閉塞,呼吸困難,經常打嗝,容易嘔吐,嘔吐時會逆上,逆上時臉色會發紅。

苦味入骨,多吃苦味的食物,容易造成嘔吐。

2. 論證(共四條)

嘔吐一證,最當詳辨虛實,實者有邪,去其邪則愈;虛者無邪,則全由胃氣之虛也。所謂邪者,或暴傷寒涼,或暴傷飲食,或因胃火上衝,或因肝氣內逆,或以痰飲水氣聚於胸中,或以表邪傳裡,聚於少陽陽明之間,皆有嘔證,此皆嘔之實邪也。所謂虛者,或其本無內傷,又無外感,而常為嘔吐者,此既無邪,必胃虛也。

或遇微寒,或遇微勞,或遇飲食少有不調,或肝氣微逆即為嘔吐者,總胃虛也。凡嘔家虛實,皆以胃氣為言,使果胃強脾健,則凡遇食飲必皆運化,保至嘔吐,故雖以寒熱飢飽大有所傷,亦不能動,而茲略有所觸,便不能勝,使非胃氣虛弱,何以若此?此虛實之原所當先察,庶不致誤治之害。

白話文:

嘔吐一證,最當詳辨虛實

嘔吐這個症狀,最重要的是要詳細辨別虛實。實者是因邪氣入侵所致,去除邪氣就能痊癒;虛者則無邪氣,完全是因胃氣虛弱所引起。

所謂的邪氣,可能是:

  • 暴受寒涼
  • 暴食傷食
  • 胃火上衝
  • 肝氣內逆
  • 痰飲水氣聚於胸中
  • 表邪傳入內裡,聚於少陽陽明之間

這些情況都會造成嘔吐,屬於嘔吐的實邪。

所謂的虛者,可能是:

  • 本身沒有內傷,也沒有外感,卻經常嘔吐,這就沒有邪氣,一定是胃虛。
  • 遇到微寒、微勞,或者飲食稍微不調,或者肝氣稍微逆上就嘔吐,總體而言也是胃虛。

凡是嘔吐患者,虛實都以胃氣為關鍵。如果胃強脾健,那麼無論吃什麼喝什麼,都能正常運化,自然不會嘔吐。即使遇到寒熱、飢飽等重大傷害,也無法影響。而如今稍微觸碰一點就無法承受,這不是胃氣虛弱又怎麼會這樣?

所以,辨別嘔吐的虛實,首先要觀察胃氣,才能避免誤治的危害。

一、凡胃氣本虛而或停滯不行者,是又虛中有實,不得不暫從清理,然後可以培補。又或雖有停滯,而中氣虛困不支者,是又所急在虛,不得不先顧元氣,而略兼清理。此中本末先後,自有確然之理,所以貴知權也。

一、嘔家雖有火證,詳列後條,然凡病嘔吐者,多以寒氣犯胃,故胃寒者十居八九,內熱者十止一二,而外感之嘔,則尤多寒邪,不宜妄用寒涼等藥,使非真有火證而誤用之,胃強者猶或可支,胃弱者必遭其瘧。觀劉河間曰:胃膈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此言過矣,若執而用之,其害不小。又孫真人曰:嘔家聖藥是生薑。此的確之見也,勝於河間遠矣。

白話文:

胃氣虛弱導致食物停滯不消化,這屬於虛中有實,必須先清理積食,才能補益脾胃。如果只是食物停滯,但脾胃虛弱無力,則要先補益元氣,再適當清理積食。處理疾病的順序和方法,都有其道理,所以要懂得權衡。

嘔吐症狀雖然可能伴隨著熱證,但多半是寒氣入侵胃部導致的,胃寒的患者佔了八九成,內熱的患者只佔一二成。外感引起的嘔吐,更是以寒邪侵襲為主,不應該隨意使用寒涼藥物。如果沒有真正的熱證而誤用寒涼藥物,胃強健的人還能勉強應付,胃弱的人就容易遭受寒邪的侵襲。劉河間說,胃氣上逆導致嘔吐,是火氣上炎的表現。這種說法過於片面,如果一味遵循,後果不堪設想。孫真人說,嘔吐的良藥是生薑,這才是真正的見解,遠勝於劉河間的說法。

一、仲景曰: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此但以傷寒為言也。然以余之見,則不但傷寒,而諸證皆然。何也?蓋雜證嘔吐,尤非傷寒之比,其在傷寒,則猶有熱邪,但以熱在上焦,未全入府,則下之為逆,故不可下也。

若雜證之嘔吐,非胃寒不能化,則脾虛不能運耳,脾胃既虛,其可攻乎?且上下之病氣或無涉,而上下之元氣實相依,此嘔吐之所以不可攻者,正恐病在上而攻其下,下愈虛則上愈困耳。

白話文:

張仲景說,傷寒病人嘔吐頻繁,即使出現陽明證,也不能攻治。這只是針對傷寒而言。但我個人認為,不僅傷寒如此,其他病症也是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各種病症引起的嘔吐,與傷寒引起的嘔吐不同,傷寒嘔吐是因為熱邪停留在上焦,尚未完全進入臟腑,如果用下法治療,就會逆行,所以不可下。

而其他病症引起的嘔吐,大多是因為胃寒無法消化食物,或者脾虛無法運化食物,脾胃虛弱,怎麼能攻治呢?而且上下病氣不一定有關聯,但上下元氣卻互相依賴,所以嘔吐不可攻治,擔心如果上焦有病症,卻去攻治下焦,下焦愈虛弱,上焦就會愈加虛弱。

3. 虛嘔證治(共三條)

凡胃虛作嘔者,其證不一,當知所辨。若胃脘不脹者,非實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氣逆也。內無熱躁者,非火證也。外無寒熱者,非表邪也。無食無火而忽為嘔吐者,胃虛也。嘔吐無常而時作時止者,胃虛也。食無所停而聞食則嘔者,胃虛也。氣無所逆而聞氣則嘔者,胃虛也。

或身背或食飲微寒即嘔者,胃虛也。或吞酸,或噯腐,時苦噁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寧者,胃虛也。或因病誤治,妄用克伐寒涼,本無嘔而致嘔者,胃虛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而不化者,胃虛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無陽,命門虛也。凡此虛證,必皆宜補,是固然矣。

白話文:

胃虛導致的嘔吐症狀表現不一,需要仔細辨別。如果胃脘不脹,就不是實邪;胸膈不痛,就不是氣逆;沒有熱躁,就不是火證;沒有寒熱,就不是表邪。如果沒有吃東西也沒有發熱,卻突然嘔吐,就是胃虛。嘔吐沒有規律,時而發作時而停止,也是胃虛。吃東西不能消化,一聞到食物就嘔吐,也是胃虛。沒有氣逆,一聞到氣味就嘔吐,也是胃虛。

如果身體背部或吃喝稍微涼一點就嘔吐,也是胃虛。如果吞酸、噯腐,時常感到噁心,心神不寧,感到身體沉重、泛泛不適、咽喉冷冰冰的,也是胃虛。如果因為生病誤治,胡亂使用寒涼藥物,原本沒有嘔吐卻導致嘔吐,也是胃虛。如果早上吃東西晚上吐,晚上吃東西早上吐,食物進入中焦不能消化,也是胃虛。食物進入下焦不能消化,說明脾土失陽,命門虛弱。這些都是虛證,都應該補益,這是肯定的。

然胃本屬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是土寒者,即土虛也,土虛者,即火虛也,故曰脾喜暖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所以東垣《脾胃論》特著溫補之法,蓋特為胃氣而設也,庸可忽哉。第在河間,則言嘔因胃火,是火多實也;茲余言嘔因胃寒,是寒多虛也。一熱一寒,若皆失中和之論,不知嘔因火者,余非言其必無,但因火而嘔者少,因寒而嘔者多耳,因胃實而嘔者少,因胃虛而嘔者多耳,故不得不有此辨。

一、虛嘔之治,但當以溫胃補脾為主,宜人參理中湯為正治,或溫胃飲、聖朮煎、參姜飲之類亦可酌用,或黃芽丸尤為最妙。若胃口寒甚者,宜附子理中湯,或四味回陽飲,或一氣丹主之。若虛在陰分,水泛為痰而嘔吐者,宜金水六君煎;虛甚者,宜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若久病胃虛不能納穀者,俱當以前法酌治之。若胃氣微虛而兼痰者,宜六君子湯主之。

白話文:

然而,胃原本屬土,沒有火就無法生長,沒有溫暖就無法消化,因此胃寒就是胃虛,胃虛就代表火虛。所以說脾臟喜溫暖而惡寒,胃土惡濕而喜乾燥。因此,李東垣在《脾胃論》中特別強調溫補的方法,這是專門針對胃氣而設的,不可輕忽。不過,在《河間遺書》中則提到嘔吐是因為胃火過盛,也就是火實。而我則認為嘔吐是因為胃寒,也就是寒虛。一熱一寒,如果都偏離中和之道,不知道嘔吐是因為火的人,我並不是說一定沒有,只是因火而嘔吐的人少,因寒而嘔吐的人多。同樣地,因胃實而嘔吐的人少,因胃虛而嘔吐的人多,因此不得不做出這樣的區分。

虛寒嘔吐的治療,應以溫胃補脾為主,宜用人參理中湯為主要治療方案,或溫胃飲、聖朮煎、參姜飲等也可酌情使用,黃芽丸更為理想。若胃口寒氣很重,宜用附子理中湯,或四味回陽飲,或一氣丹治療。若虛寒在陰分,水氣泛溢成痰而嘔吐,宜用金水六君煎;虛寒嚴重者,宜用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若久病胃虛不能進食,則應根據上述方法酌情治療。若胃氣輕微虛弱且伴有痰濕,宜用六君子湯治療。

一、凡中毒而吐者,當察其所中者何物。蓋中熱毒而吐者,宜解以苦寒之劑。中陰寒之毒而吐瀉不止者,宜解以溫熱之劑。若因吐瀉而脾胃致虛者,非大加溫補不可。此證有中寒毒吐瀉,治按在後,當並閱之。

白話文:

一、凡遇到中毒導致嘔吐的情況時,必須觀察中毒的物質是什麼。如果是因熱毒中毒而引起嘔吐,應使用苦寒的藥物來解毒。若是因陰寒之毒導致嘔吐和腹瀉不斷,則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解毒。如果因為嘔吐和腹瀉導致脾胃虛弱,那麼必須大量使用溫補的藥物。對於這種因寒毒導致的嘔吐和腹瀉,治療方法在後面有詳細說明,應該同時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