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2)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2)
1. 論證(共四條)
凡虛損之由,具道如前,無非酒色、勞倦、七情、飲食所致。故或先傷其氣,氣傷必及於精;或先傷其精,精傷必及於氣。但精氣在人,無非謂之陰分。蓋陰為天一之根,形質之祖,故凡損在形質者,總曰陰虛,此大目也。
若分而言之,則有陰中之陰虛者,其病為發熱躁煩,頭紅面赤,唇乾舌燥,咽痛口瘡,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大便燥結,小水痛澀等證;有陰中之陽虛者,其病為怯寒憔悴,氣短神疲,頭運目眩,嘔惡食少,腹痛飧泄,二便不禁等證,甚至咳嗽吐痰,遺精盜汗,氣喘聲喑,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盡削,夢與鬼交,婦人月閉等證,則無論陰陽,凡病至極,皆所必至,總由真陰之敗耳。
白話文:
導致虛損的原因,正如前面所說,無非是酒色縱慾、過度勞累、七情鬱結、飲食不節所致。所以,有的先傷了氣,氣傷必定會影響到精;有的先傷了精,精傷必定會影響到氣。但精氣在人體中,都屬於陰分。因為陰是天地之根本,形質的起源,所以凡是形質受損的,都統稱為陰虛,這是大方向。
如果細分的話,陰虛裡又分為陰中之陰虛和陰中之陽虛。陰中之陰虛,表現為發熱躁動、心煩意亂、頭臉發紅、嘴唇乾燥、舌頭乾燥、咽喉疼痛、口腔潰瘍、吐血、鼻出血、便血、尿血、大便乾燥、小便疼痛澀滯等症狀;陰中之陽虛,表現為畏寒體虛、面色憔悴、氣短乏力、頭昏眼花、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痛腹瀉、大小便失禁等症狀,甚至還會出現咳嗽咳痰、遺精盜汗、氣喘聲音嘶啞、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消瘦、夢中與鬼交、婦女月經閉止等症狀。無論是陰虛還是陽虛,病症發展到極端,都會出現這些症狀,這是由於真陰虧損所致。
然真陰所居,惟腎為主。蓋腎為精血之海,而人之生氣,即同天地之陽氣,無非自下而上,所以腎為五臟之本。故腎水虧,則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腎水虧,則水不歸源而脾痰起;腎水虧,則心腎不交而神色敗;腎水虧,則盜傷肺氣而喘嗽頻;腎水虧,則孤陽無主而虛火熾。凡勞傷等證,使非傷入根本,何以危篤至此?故凡病甚於上者,必其竭甚於下也。
余故曰:虛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窮而至此,吾末如之何也矣。夫所貴乎君子者,亦貴其知微而已。
一、凡損傷元氣者,本皆虛證,而古方以虛損勞瘵各分門類,則病若有異,亦所宜辨。蓋虛損之謂,或有發見於一證,或有困憊於暫時,凡在經在臟,但傷元氣,則無非虛損病也。至若勞瘵之有不同者,則或以骨蒸,或以干嗽,甚至吐血吐痰,營衛俱敗,尫羸日甚,此其積漸有日,本末俱竭而然。
白話文:
腎臟是真陰的所在,是人體精血的根本。人體的生命之氣如同天地間的陽氣,都是由下往上生發,所以腎臟是五臟的根本。如果腎水虧損,就會導致肝臟失養而血燥,脾臟失潤而痰濕,心臟失養而面色蒼白,肺氣受損而咳嗽喘息,甚至虛火上升。各種勞損疾病,如果沒有傷及腎臟這個根本,又怎麼會危及生命呢?所以,病症嚴重到上半身,一定是腎臟虧損到極點了。
我因此說:虛邪入侵,最終會損害腎臟的陰氣;五臟受損,最後都會波及到腎臟。一旦腎臟虧損到極點,就無計可施了。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就在於能夠洞察病症的微妙變化。
凡是損傷元氣的疾病,都是虛證。古方將虛損、勞瘵分門別類,是因為病症雖然不同,但都需要辨證論治。虛損指的是一些突然發生的病症,或者是一時的疲憊,只要是損傷元氣的,都是虛損病。而勞瘵則不同,它可能是骨蒸發熱、咳嗽乾咳,甚至吐血、吐痰,營衛氣血俱損,身體日漸虛弱,這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腎氣虧損到極點了。
但虛損之虛,有在陰分,有在陽分,然病在未深,多宜溫補;若勞瘵之虛,深在陰中之陰分,多有不宜溫補者。然凡治虛證,宜溫補者,病多易治,不宜溫補者,病多難治。此虛勞若乎有異,而不知勞瘵之損,即損之深而虛之甚者耳。凡虛損不愈,則日甚成勞矣,有不可不慎也。
一、虛損兩顴紅赤或唇紅者,陰虛於下,逼陽於上也。仲景曰:其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虛而多渴者,腎水不足,引水自救也。喑唾聲不出者,由腎氣之竭。蓋聲出於喉,而根於腎。經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虛而喘急者,陰虛肺格,氣無所歸也。喉乾嚥痛者,真水下虧,虛火上浮也。
白話文:
虛損的虛弱,有的是陰虛,有的是陽虛,但病情還不嚴重的時候,大多適合溫補。如果虛損是由勞累過度引起的,且虛弱深藏於陰中之陰,就很多時候不適合溫補。不過,治療虛證,適合溫補的病症通常比較容易治癒,不適合溫補的病症通常比較難治癒。所謂勞瘵,與一般的虛損不同,勞瘵是損傷很深,虛弱很嚴重。凡是虛損沒有治好,就會逐漸加重,變成勞瘵,這點不可不慎。
如果虛損患者兩顴紅赤或嘴唇紅潤,那是陰虛在下,逼迫陽氣往上。張仲景說:「臉上帶陽氣的人,是因為下面虛弱。」虛損患者容易口渴,是因為腎水不足,腎臟為了補充水分,會把體內的水分引到口腔。說話聲音嘶啞,吐不出唾液,是因為腎氣衰竭。因為聲音來自喉嚨,但根源在腎臟。《內經》說:「內虛而厥,就會變成喑啞,這是腎虛。」虛損患者容易呼吸急促,是因為陰虛導致肺氣不能順暢,氣息無處安放。喉嚨乾燥,吞嚥疼痛,是因為真水虧損,虛火上浮。
不眠恍惚者,血不養心,神不能藏也。時多煩躁者,陽中無陰,柔不濟剛也。易生嗔怒,或筋急痠痛者,水虧木燥,肝失所資也。飲食不甘,肌肉漸削者,脾元失守,化機日敗也。心下跳動,怔忡不寧者,氣不歸精也。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盜汗不止者,有火則陰不能守,無火則陽不能固也。虛而多痰,或如清水,或多白沫者,此水泛為痰,脾虛不能制水也。骨痛如折者,腎主骨,真陰敗竭也。腰脅痛者,肝腎虛也。膝以下冷者,命門衰絕,火不歸源也。小水黃澀淋瀝者,真陰虧竭,氣不化水也。足心如烙者,虛火爍陰,湧泉涸竭也。
白話文:
失眠且神志恍惚的人,是因为血液不足以滋养心神,导致精神无法安定。经常感到烦躁的人,是因为体内阳气过盛,缺乏阴气的滋润。容易生气或筋骨僵硬疼痛的人,是因为体内水分不足,导致肝脏失养。饮食无味,肌肉逐渐消瘦的人,是因为脾脏元气亏损,消化功能衰退。胸口跳动,心神不宁的人,是因为气血不足,无法归于精气。经书上说,胃部的大经络叫做虚里,从左乳下方出来,其运动会影响到衣服,这是宗气泄漏的表现。
盗汗不止的人,要么是因为体内有热气,导致阴气无法守住,要么是因为阳气不足,导致无法固守。虚弱多痰,痰液清澈或带泡沫的人,是因为脾脏虚弱,无法控制水液,导致水液泛滥成痰。骨头疼痛如断裂般的人,是因为肾脏主骨,体内真阴亏损耗尽。腰部和肋骨疼痛的人,是因为肝肾虚弱。膝盖以下冰冷的人,是因为命门火衰,阳气无法归于根本。小便颜色黄赤,排尿困难的人,是因为真阴亏损,气血无法化生成水液。脚心发热如火灼般的人,是因为虚火灼伤阴液,湧泉穴的能量耗尽。
一、凡陽虛之人,因氣虛也。陽氣既虛,即不能嚏。仲景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故凡以陽虛之證,而忽見嚏者,便有回生之兆。
白話文:
一、凡是有陽氣虛弱的人,這是由於氣血虛弱所導致的。當陽氣衰弱時,人就無法打噴嚏。張仲景曾說:如果一個人想要打噴嚏卻無法做到,這表示他的腹部有寒氣。因此,當出現陽氣虛弱的症狀,但突然發現打噴嚏的情況時,這是生命轉機的徵兆。
2. 論脈(共三條)
虛損之脈,凡甚急、甚數、甚細、甚弱、甚澀、甚滑、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弦、甚緊、甚洪、甚實者,皆勞傷之脈。然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則漸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則百無一生矣。
《要略》曰:脈芤者為血虛,沉遲而小者為脫氣。大而無力為陽虛,數而無力為陰虛。脈大而芤者為脫血。平人脈大為勞。虛極亦為勞。脈微細者盜汗。寸弱而軟為上虛。尺弱軟澀為下虛。尺軟滑疾為血虛。兩關沉細為胃虛。
《脈經》曰:脈來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微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細而弱小者,氣血俱虛。
白話文:
虛損的脈象,無論是脈搏非常急促、非常頻繁、非常細小、非常虛弱、非常澀滯、非常滑利、非常短促、非常長久、非常浮淺、非常沉深、非常弦急、非常緊繃、非常洪大、非常強勁,都屬於勞傷的脈象。不過,無論脈象浮沉大小,只要逐漸緩和,就表示逐漸有了生機。如果弦脈非常明顯,病況必然嚴重;脈搏非常頻繁,病況必然危急。如果弦細的脈象再加上緊促頻繁,那就沒有活命的機會了。
《要略》中記載:脈象空虛,代表血虛;脈象沉遲而微小,代表元氣衰敗。脈象大而無力,代表陽氣不足;脈象頻繁而無力,代表陰氣不足。脈象大而空虛,代表失血。普通人脈象強健,代表勞累。虛弱到極點也屬於勞累。脈象微細,代表盜汗。寸關脈弱而軟,代表上焦虛損。尺脈弱軟而澀,代表下焦虛損。尺脈軟滑而急促,代表血虛。兩關脈沉細,代表胃虛。
《脈經》中記載:脈象來勢柔軟,代表虛弱;脈象緩慢,代表虛弱;脈象微弱,代表虛弱。脈象弦急,代表中焦虛損。脈象細小而虛弱,代表氣血雙虛。
3. 辨爪
凡勞損之病,本屬陰虛,陰虛必血少。而指爪為精血之餘,故凡於診候之際,但見其指爪干黃,覺有枯槁之色,則其髮膚營氣,具在吾目中矣。此於脈色之外,便可知其有虛損之候,而損之微甚,亦可因之以辨也。
白話文:
所有因勞累所導致的疾病,本質上都是陰虛,而陰虛必定會導致血液不足。手指和腳趾是精氣和血液的剩餘部位,所以在診察時,只要看到這些部位乾黃且顯得枯萎,那麼這個人的皮膚和組織的營養狀態就在我們的眼中了。在脈象和顏色之外,我們就能夠知道他們有虛弱和損傷的症狀,並且我們還可以根據這些症狀來判斷損傷的程度。
4. 論治(共七條)
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臟腑,然總之則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凡病有火盛水虧,而見營衛燥津液枯者,即陰虛之證也;有水盛火虧,而見臟腑寒脾腎敗者,即陽虛之證也。此惟陰陽偏困所以致然。
凡治此者,但當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夫既緣虛損,而再去所餘,則兩敗俱傷矣,豈不殆哉!惟是陰陽之辨,猶有不易,謂其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其有似陽非陽,似陰非陰者,使非確有真見,最易惑人,此不可不詳察也。且復有陰陽俱虛者,則陽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單在陽氣耳。
白話文:
疾病的虛損,表現形式各不相同。由於有五勞七傷,病症涉及營衛、臟腑,但總的來說,人之所以能生存,全靠精氣,而疾病的虛損,也是因為精氣的不足。氣虛就是陽虛,精虛就是陰虛。凡是疾病表現為火盛水虧,營衛乾燥、津液枯竭的,就是陰虛的證狀;表現為水盛火虧,臟腑寒冷、脾腎衰敗的,就是陽虛的證狀。這都是陰陽失衡導致的。
治療這些病症,應該滋補不足的地方,不要去損害已經存在的東西。如果因為虛損而再去損害剩餘的部分,就會造成雙重損傷,豈不危險!只是陰陽的辨別,仍然有不容易的地方,因為陰陽之中,又分陰陽,有些看似陽非陽,看似陰非陰,如果沒有確切的觀察,很容易混淆,這一點不可不慎重考慮。而且還有一些陰陽都虛的情況,雖然陽是生機的根本,但更重要的是單純地恢復陽氣。
知乎此,則虛損之治,如指諸掌矣。
一、陽虛者多寒,非謂外來之寒,但陽氣不足,則寒生於中也,若待既寒,則陽已敗矣。而不知病見虛弱,而別無熱證者,便是陽虛之候,即當溫補元氣,使陽氣漸回,則真元自復矣。蓋陽虛之候,多得之愁憂思慮以傷神,或勞役不節以傷力,或色欲過度而氣隨精去,或素稟元陽不足而寒涼致傷等,病皆陽氣受損之所由也。
欲補陽氣,惟辛甘溫燥之劑為宜,萬勿兼清涼寒滑之品,以殘此發生之氣,如生地、芍藥、天麥門冬、沙參之屬,皆非所宜,而石斛、玄參、知、柏、芩、連、龜膠之類,則又切不可用。若氣血俱虛者,宜大補元煎,或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五臟俱虛,宜平補者,五福飲。
白話文:
明白了這個道理,治療虛損就會像探囊取物一樣容易。陽虛的人往往怕冷,這不是指外來的寒冷,而是因為陽氣不足,寒氣就從內而生,如果等到已經很冷了,陽氣就已經衰敗了。如果病人表現出虛弱,卻沒有發熱的症狀,這就是陽虛的表現,應該及時溫補元氣,讓陽氣逐漸恢復,真元就會自然恢復。陽虛的病因大多是因為憂愁思慮傷神,或者勞累过度伤身,或者縱欲过度,精氣随精液流失,或者先天元陽不足,受到寒涼之物的損傷等等,都是陽氣受损的原因。
想要補陽氣,就應該用辛甘溫燥的藥物,絕對不能同時使用清涼寒滑的藥品,以免損傷已經存在的陽氣,例如生地、芍藥、麥門冬、沙參等等,都不適合使用,而石斛、玄參、知母、柏子仁、黃芩、黃連、龜膠等等,就更加不能使用。如果氣血都虛弱,應該用大補元煎、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藥物。如果五臟都虛弱,應該用平補的五福飲。
命門陰分不足者,左歸飲、左歸丸。命門陽分不足者,右歸飲、右歸丸。氣分虛寒者,六氣煎。脾腎陰分虛寒,諸變不一者,理陰煎。三焦陽氣大虛者,六味回陽飲。氣虛脾寒者,一氣丹。胃氣虛寒者,溫胃飲、理中湯。血虛寒滯者,五物煎。
白話文:
命門火不足,虛寒者,可用左歸飲、左歸丸補腎陰;命門火不足,陽虛者,可用右歸飲、右歸丸補腎陽。氣虛寒者,可用六氣煎溫補氣陽。脾腎陰虛寒者,可服用理陰煎滋補陰血。三焦陽氣虛衰者,可用六味回陽飲溫補陽氣。氣虛脾寒者,可用一氣丹補氣健脾。胃氣虛寒者,可用溫胃飲、理中湯溫中散寒。血虛寒滯者,可用五物煎溫經活血。
一、陰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而陰虛生熱也。此病多得於酒色嗜欲,或憤怒邪思,流蕩狂勞,以動五臟之火,而先天元陰不足者,尤多此病。凡患虛損而多熱多燥,不宜熱食者,便是陰虛之候。欲滋其陰,惟宜甘涼醇靜之物。
凡陰中有火者,大忌辛溫,如乾薑、桂、附、破故紙、白朮、蒼朮、半夏之屬,皆不可輕用;即如人參、黃耆、枸杞、當歸、杜仲之類,是皆陰中有陽,亦當酌宜而用之,蓋恐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益涸耳。然陰虛者,因其水虧,而水虧者,又忌寒涼,蓋苦劣之流,斷非資補之物。
白話文:
陰虛的人通常會感到燥熱,這是因為體內的水分不足,無法抑制火氣而導致陰虛生熱。這種病症多半是因縱慾、憤怒、胡思亂想、過度勞累等因素導致五臟之火旺盛所致,而先天元陰不足的人更容易患此病。凡是身體虛弱、燥熱、不耐熱食的人,都是陰虛的表現。想要滋補陰氣,就應該食用甘涼、醇厚、靜性的食物。
凡是陰虛體質的人,體內有火氣,就必須忌食辛溫之物,例如乾薑、桂皮、附子、破故紙、白朮、蒼朮、半夏等等,這些藥材都不可以輕易使用;即使是人參、黃耆、枸杞、當歸、杜仲等藥材,雖然也具有滋陰的作用,但由於它們屬性偏陽,也要謹慎使用,因為陽氣過旺會導致陰氣更虛,熱氣更盛,水分更少。然而,陰虛的人由於體內水分不足,又不能過度使用寒涼的食物,因為苦寒之物並非滋補之物。
其有火盛之甚,不得不從清涼者,亦當兼壯水之劑,相機間用,而可止即止,以防其敗,斯得滋補之大法。諸治如下:
一、虛損夜熱,或午後發熱,或喜冷便實者,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宜加減一陰煎。若火在心腎,而驚悸失志者,宜二陰煎。若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可清火,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其有元氣不足,而虛熱不已者,必用大補元煎,庶乎久之自愈。寒熱門論治尤詳,所當參閱。
白話文:
如果體內火氣過盛,必須使用清涼藥物,但也要同時輔以滋補腎陰的藥物,根據情況靈活調整,達到止火的效果,避免病情惡化,這就是滋補的最佳方法。治療方法如下:
- 虛損導致夜晚發熱,或下午發熱,或喜冷怕熱且大便乾燥,這些都是陰虛生熱,腎陰不足導致火氣旺盛,應服用加減一陰煎。若火氣在心腎,伴隨心悸失眠,應服用二陰煎。若外熱明顯,內熱不甚,則只需補陰,不必清火,應服用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如果元氣不足,虛熱持續不退,必須服用大補元煎,才能慢慢恢復。關於寒熱門的治療方法論述更加詳細,應當參考學習。
一、虛損咳嗽,雖五臟皆有所病,然專主則在肺腎。蓋肺為金臟,金之所畏者,火也,金之化邪者,燥也,燥則必癢,癢則必嗽,正以腎水不能制火,所以剋金,陰精不能化氣,所以病燥,故為咳嗽、喘促、咽痛、喉瘡、聲啞等證。凡治此者,只宜甘涼至靜之劑,滋養金水,使肺腎相生,不受火制,則真陰漸復,而嗽可漸愈。火盛者,宜四陰煎加減主之。
火微者,宜一陰煎,六味地黃湯,或左歸飲。兼受風寒而嗽者,宜金水六君煎。貝母丸治嗽最佳。
白話文:
虛損咳嗽,雖然五臟都可能生病,但主要問題在肺和腎。因為肺是金臟,金怕火,金的邪氣是燥氣,燥氣就會癢,癢就會咳嗽。這是因為腎水無法克制火,所以剋制不了金;陰精無法化成氣,所以會燥,因此出現咳嗽、喘促、咽痛、喉瘡、聲啞等症狀。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甘涼滋潤的藥物,滋養金水,讓肺腎互相滋養,不受火克制,這樣真陰就會慢慢恢復,咳嗽也能逐漸痊癒。如果火盛,可以用四陰煎加減治療。如果火弱,可以用一陰煎、六味地黃湯,或左歸飲。如果同時受風寒而咳嗽,可以用金水六君煎。貝母丸治療咳嗽效果最佳。
一、虛損吐血者,傷其陰也,故或吐或衄,所不能免,但當察其有火無火,及火之微甚而治之。凡火之盛者,以火載血上,而脈證之間自有熱證可辨。急則治標,此不得不暫用芩、連、梔、柏、竹葉、童便之屬,或單以抽薪飲、徙薪飲之類主之。若陰虛而兼微火者,宜保陰煎,或清化飲,或加減一陰煎主之。
血止即當養血,不宜過用寒涼也。若無實火而全屬傷陰,則陰虛水虧,血由傷動而為吐為衄者,此宜甘純養陰之品,以靜制動,以和治傷,使陰氣安靜得養,則血自歸經。宜一陰煎,六味地黃湯,或小營煎之類主之。若陰虛連肺而兼嗽兼血者,宜四陰煎加減主之。若因勞役,別無火證,心脾腎三陰受傷而動血者,宜五陰煎、五福飲、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虛弱損傷,導致吐血,說明陰氣受損。因此,患者可能會出現吐血或鼻出血,難以避免。治療時要先判斷是否有熱症,以及熱症的輕重程度。如果熱症嚴重,則熱氣會帶動血液上涌,脈象和症狀都會表現出熱症。緊急情況下要先治標,可以用黃芩、黃連、梔子、側柏葉、竹葉、童便等藥物,或單用抽薪飲、徙薪飲等方劑。如果病人陰虛伴有輕微的熱症,則可以用保陰煎、清化飲等方劑,或加減一陰煎治療。
血止後要注重補血,不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如果沒有實火,完全是陰虛所致,則屬於陰虛水虧,血液因損傷而引起吐血或鼻出血。這時需要使用甘潤滋陰的藥物,以靜制動,和緩治療損傷,讓陰氣安靜下來,得到滋養,血液自然會歸經。可以用一陰煎、六味地黃湯、小營煎等方劑。如果陰虛累及肺部,同時伴有咳嗽和咯血,則可以用四陰煎加減治療。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沒有熱症,心、脾、腎三陰受損導致出血,則可以用五陰煎、五福飲、六味地黃丸等方劑治療。
若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六脈無根而大吐大衄者,此火不歸源,真陽失守而然,宜右歸飲加減主之,或八味地黃湯亦可。此惟思慮勞倦過傷者,多有此證。若因勞倦而素易嘔瀉,多有脾不攝血,而為吐血下血者,宜六味回陽飲大加白朮主之,萬不可用涼藥。若大吐大衄,而六脈細脫,手足厥冷,危在傾刻,而血猶不止者,速宜用鎮陰煎,其血自止。
若血脫至甚,氣亦隨之,因至厥逆昏憒者,速當益氣以固生機,宜六味回陽飲,或四味四陽飲主之,若再用寒涼即死。總之,失血吐血,必其陰分大傷,使非加意元氣,培養真陰,而或專用寒涼,則其陰氣愈損,血雖得止,而病必日敗矣。
白話文:
如果身體虛弱,陰氣不足,而陽氣上浮,導致脈象虛弱,出現嘔吐和鼻出血,這是因為陽氣不能回歸本源,真陽失去控制造成的。應該服用右歸飲加減,或者八味地黃湯來治療。這種情況多見於思慮過度、勞累過度的人。如果因勞累導致經常嘔吐腹瀉,脾臟不能收攝血液,而出現吐血或便血,應該服用六味回陽飲,加大量白朮來治療,絕對不能用寒涼藥物。如果出現劇烈嘔吐、鼻出血,脈象細弱無力,手腳冰冷,情況危急,並且出血不止,應該立即服用鎮陰煎,這樣出血就會停止。
如果失血過多,導致氣血虧虛,出現昏迷厥逆,應該立即補氣固本,服用六味回陽飲,或四味四陽飲來治療。如果再用寒涼藥物,就會危及生命。總而言之,失血、吐血都是陰氣受損導致的,必須加強元氣,滋養真陰,不能只用寒涼藥物,否則會加重陰虛,雖然出血可能暫時止住,但病情會越來越嚴重。
一、虛損傷陰,本由五臟,雖五臟各有所主,然五臟證治,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如諸氣之損,其治在肺;神明之損,其治在心;飲食肌肉之損,其治在脾;諸血筋膜之損,其治在肝;精髓之損,其治在腎,此其可分者也。然氣主於肺,而化於精;神主於心,而化於氣;肌肉主於脾,而土生於火;諸血藏於肝,而血化於脾胃;精髓主於腎,而受之於五臟,此其不可分者也。及乎既甚,則標本相傳,連及臟腑,此又方之不可執言也。
故凡補虛之法,但當明其陰陽升降,寒熱溫涼之性,精中有氣,氣中有精之因。且凡上焦陽氣不足者,必下陷於腎也,當取之至陰之下。下焦真陰不足者,多飛越於上也,可不引之歸源乎?所以治必求本,方為盡善。然余用補之法,則悉在新方八略、八陣中,惟細察之可得其概。
其有諸證未備者,如遺精、夢泄、聲啞、盜汗,及婦人血枯經斷等證,但於各門求之,則無不俱有照應。
白話文:
身體虛損傷了陰氣,根源在於五臟。雖然五臟各自掌管不同的功能,但治療五臟的疾病時,有些可以單獨治療,有些則不能分開。比如,各種氣的損傷,應該從肺部着手治療;神明的損傷,則要從心臟着手;飲食和肌肉的損傷,應該從脾臟着手;各種血、筋、膜的損傷,應該從肝臟着手;精髓的損傷,應該從腎臟着手。這些是可分的。
然而,氣以肺為本,卻化生於精;神以心為本,卻化生於氣;肌肉以脾為本,但脾土卻生於心火;各種血藏於肝,但血卻化生於脾胃;精髓以腎為本,卻受之於五臟。這些是不可分的。
當病症嚴重到一定程度時,表里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累及臟腑,這種情況就更難用言語來概括了。
因此,補虛的方法,應當明白陰陽升降,寒熱溫涼的特性,以及精氣互生的道理。而且,上焦陽氣不足,必然下陷於腎,應當從至陰下入手治療;下焦真陰不足,往往上浮,是否應該引導它歸回本源呢?所以治療疾病一定要追根溯源,才能徹底治癒。我常用的補虛方法,都收錄在新方八略、八陣之中,只要仔細研究就能明白其中的奧妙。
如果有其他症狀沒有列舉,例如遺精、夢泄、聲啞、盜汗,以及婦女血枯經斷等等,只要在各個門類中尋找,就能找到相應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