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須集 (2)

1. 發黃(三十五)

凡發黃黃疸等證,多由濕熱。如小水不利,或黃或赤,或小腹脹滿不痛,或大便實而渴甚,脈來沉實有力,皆濕熱之證。輕則茵陳五苓散,重則茵陳湯,分利小便,清血瀉火,則黃自退矣。然黃有陰證及諸治法,俱詳黃疸門,宜參用之。

仲景曰: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則為結胸;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曰: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際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曰: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身當發黃。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曰: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孫真人曰:黃疸脈浮者,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

白話文:

一般來說,發黃、黃疸等病症,大多是由於體內濕熱引起的。如果小便不順暢,呈現黃色或紅色,或小腹脹滿但不疼痛,或是大便乾硬且非常口渴,脈搏沉實有力,這些都屬於濕熱的表現。病情輕微的可以用茵陳五苓散,嚴重的則用茵陳湯,主要作用是利小便、清除血液中的熱毒,這樣黃疸自然就會消退。不過,黃疸也有陰虛證和其他治療方法,這些都詳細記載在黃疸門中,可以參考使用。

張仲景說:太陽病,脈象浮動且跳動較快,有頭痛發熱、輕微盜汗,反而怕冷,這是表證還沒解除。如果醫生反而使用瀉下的藥物,就會形成結胸;如果沒有結胸,只是頭部出汗、小便不順暢,身體一定會發黃。又說:陽明病,沒有出汗,小便不順暢,心中煩悶,身體一定會發黃。陽明病,如果發燒並且出汗,這是熱邪外散,不會引起發黃。但是只有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汗水到脖子就停止了,小便不順暢,而且口渴想喝水,這是體內瘀積的熱邪引起的,身體一定會發黃,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又說:傷寒,脈象浮緩,手腳溫暖,這是屬於太陰病,身體應當會發黃。

如果小便正常,就不會發黃,到了七八天大便變硬,就是陽明病了。又說:傷寒,發汗後,身體和眼睛都發黃,這是因為寒濕在體內,沒有解除的緣故。不能用瀉下的藥物,應該從寒濕方面尋求治療方法。傷寒導致身體發黃且發熱,可以用梔子柏皮湯治療。

孫思邈說:黃疸,脈象浮動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可以使用桂枝加黃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