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1. 經義
《上古天真論》曰: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宣明五氣篇》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
《本神篇》曰: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經脈別論》曰: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
白話文:
《上古天真論》提到:現代人以酒作為飲料,常常做出錯誤的行為,醉酒後進行房事,導致精氣枯竭,真氣耗散,不懂得保持滿盈,不能適時控制心神,只是追求自己的快樂,生活作息無規律,因此在五十歲左右就開始衰老。
《陰陽應象大論》說道:人到四十大約時,陰氣已經減半,生活和活動能力開始下降。
《宣明五氣篇》指出:長期看東西會損傷血液,長期睡覺會影響氣息,長時間坐著會使肌肉萎縮,長時間站立會傷害骨骼,長期行走會損害筋絡。
《評熱病論》認為:邪氣來臨時,必定會削弱體內的正氣。陰虛的情況下,陽氣必定會跟進。
《本神篇》提到:五臟主要負責儲存精氣,不能被傷害,一旦受傷,就會失去控制,變得陰虛,陰虛則會導致氣息消失,氣息消失就會有生命危險。
《通評虛實論》表明:邪氣過盛會導致實證,身體的精氣被奪取則會產生虛證。
《經脈別論》認為:勇猛的人可能能承受邪氣的侵襲,而膽小的人則會因邪氣而生病。
《口問篇》曰: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
《逆調論》曰: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玉機真藏論》曰:五虛死,五實死。帝曰:願聞五虛五實。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白話文:
《口問篇》說:邪氣存在的地方,都是因為身體不足。所以,上氣不足,腦部就會感到空虛,耳朵會感到嗡嗡作響,頭會感到昏沉,眼睛會感到眩暈。中氣不足,大小便就會異常,腸道也會感到咕嚕咕嚕響。下氣不足,就會出現痿厥(四肢無力)、心悸等症狀。
《逆調論》說:營氣虛弱就會失去知覺,衛氣虛弱就會失去行動能力,營衛氣都虛弱,就會失去知覺也失去行動能力,身體雖然還像原來一樣,但心志已經消散,這就是死亡。
《玉機真藏論》說:五虛會導致死亡,五實也會導致死亡。皇帝說:請您告訴我五虛和五實是什麼。岐伯說:脈搏有力,皮膚發熱,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昏迷不醒,這就是五實。脈搏微弱,皮膚冰冷,氣息微弱,前後泄瀉,飲食不進,這就是五虛。皇帝說:這時候還會有活下來的人嗎?岐伯說:如果喝粥進食,泄瀉停止,那麼虛弱的人就能活下來;如果身體出汗,並且後續有腹瀉,那麼實證的人就能活下來。這就是判斷的依據。
《脈要精微論》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強者生,失強者死。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海論》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衛氣篇》曰:下虛則厥,上虛則眩。
《本輸篇》曰:三焦者,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癃閉,虛則遺溺。
《五癃津液別篇》曰;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說:守住精氣才能活著,失去精氣就會死亡。強壯有力才能活著,失去力量就會死亡。說話聲音微弱,整天都說不出話,這是精氣被奪走了。
《海論》說:氣海充盈的人,胸部充滿氣息,呼吸急促,臉色紅潤;氣海不足的人,氣息微弱,說話困難。血海充盈的人,經常覺得身體龐大,心裡煩躁不安,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血海不足的人,經常覺得身體瘦小,感到狹窄,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水穀之海充盈的人,肚子飽脹;水穀之海不足的人,總是飢餓,吃不下東西。髓海充盈的人,身體輕盈有力,常常過度使用;髓海不足的人,頭昏眼花,耳鳴,腿酸,頭昏眼花,看不清東西,懶惰愛睡覺。
《衛氣篇》說:下焦虛弱就會昏厥,上焦虛弱就會頭昏眼花。
《本輸篇》說:三焦是太陽經的正脈,與膀胱經相連,統轄下焦,如果三焦實熱,就會出現小便不通;如果三焦虛弱,就會出現小便失禁。
《五癃津液別篇》說:陰陽失調,就會導致津液外溢,向下流失,髓液也減少並向下流失,如果向下流失過度,就會虛弱,虛弱就會導致腰背疼痛,腿酸。
《調經論》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肺藏氣,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肝藏血,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脾藏肉,形有餘則腹脹,涇瘦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腎藏志,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
《脈解篇》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
《決氣篇》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奇病論》曰: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太陰脈細微如發者,此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白話文:
《調經論》說:心臟藏神,神氣充盈時就會不停地笑,神氣不足時就會感到悲傷。肺臟藏氣,氣息充盈時就會喘咳上氣,氣息不足時就會呼吸微弱,氣短乏力。肝臟藏血,血液充盈時就會容易發怒,血液不足時就會感到恐懼。脾臟藏肉,形體充盈時就會腹部脹滿,身體肥胖,消化不良,形體不足時就會四肢無力。腎臟藏志,意志充盈時就會腹部脹滿,食慾不振,腹瀉,意志不足時就會昏厥。
《脈解篇》說:內氣不足而昏厥,就會導致失聲,行動不便,這是腎虛的表現。
《決氣篇》說:精氣耗損就會耳聾。氣息耗損就會目不明。津液耗損就會毛孔張開,大量出汗。體液耗損就會骨骼關節活動不便,面色蒼白,腦髓枯竭,小腿酸痛,耳朵經常鳴響。血液耗損就會面色蒼白,沒有光澤。脈象空虛,這就是其徵兆。
《奇病論》說:身體發熱像炭火一樣,頸項胸部像被束縛一樣,人迎脈跳動旺盛,喘息氣逆,這是陽氣過盛的表現。小便頻繁,一天要排泄幾十次,這是陽氣不足的表現。太陰脈細弱如髮絲一樣,這是陽氣不足的表現。現在外感五種過盛的邪氣,內傷兩種不足的病氣,這樣就會導致身體不表不里,也就是說,命不久矣。
《五禁篇》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寫。
《藏氣法時論》曰: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懼如人將捕之。心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調經論》曰: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帝曰:陰之生實奈何?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白話文:
古代帝王詢問五奪是什麼,岐伯回答說,五奪是指身體已經虛弱無力,以及大出血、大量出汗、腹瀉、產後或大出血後等五種情況。這些情況都不可輕忽,需小心調養。
《藏氣法時論》指出,肝虛會導致視力模糊、聽力下降,容易恐懼不安;心虛會導致胸腹脹痛,肋下與腰部牽連作痛;脾虛會導致腹脹腸鳴、腹瀉、消化不良;肺虛會導致氣短、呼吸困難、耳聾、咽喉乾燥;腎虛會導致胸痛、腹部疼痛、昏厥、心情低落。
《調經論》中提到,氣與血互相依存,氣不足則血虛,血不足則氣虛。有則為實,無則為虛。氣血失衡就會導致身體虛弱。氣血上衝會導致昏厥甚至死亡,氣血恢復則可存活,無法恢復則會死亡。帝王又問陰氣上實的原因,岐伯回答說,喜怒不節會導致陰氣上逆,上逆就會導致下虛,下虛就會導致陽氣下沉,因此稱為陰氣上實。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刺志論》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氣虛身熱,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陰氣虛弱的原因是什麼?回答道:過於喜悅就會導致氣下降,過於悲伤就會導致氣消散,氣消散則脈虛空。如果吃寒凉的食物,寒氣充满体内,就會導致血液凝固、氣消散,所以就稱為虛弱。陽氣虛弱則外寒,陰氣虛弱則內熱。
《刺志論》中說:氣充實則形體充實,氣虛弱則形體虛弱,這是正常的狀態,反之則為病。飲食充足則氣充實,飲食不足則氣虛弱,這是正常的狀態,反之則為病。脈搏有力則血液充盈,脈搏虛弱則血液不足,這是正常的狀態,反之則為病。氣虛弱卻身體發熱,這是反常的。飲食過多而氣不足,這是反常的。飲食不足而氣過多,這是反常的。脈搏有力而血液不足,這是反常的。脈搏虛弱而血液過多,這是反常的。總之,充實指的是氣進入身體,虛弱指的是氣離開身體。氣充實則發熱,氣虛弱則發寒。
《根結篇》中說:身體和氣都不足,而病氣卻有餘,這是邪氣過盛,要趕快瀉掉。身體和氣都充足,而病氣卻不足,要趕快補充。身體和氣都不足,病氣也不足,這是陰陽都不足,不可針灸,針灸會加重不足;加重不足則陰陽都枯竭,血氣都消失,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萎,老年人就會死亡,壯年人也會無法恢復。身體和氣都充足,而病氣也充足,這是陰陽都過盛,要趕快瀉掉邪氣,調和虛實。所以說:過盛的要瀉掉,不足的要補充,這就是中醫的道理。
《本神篇》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白話文:
《本神篇》提到:所以明智的人養生之道,必定要順應四季的變化適應寒暑之時,調和情緒、選擇舒適的生活環境,節制陰陽、調和強弱。這樣做就能使邪氣無法侵入,實現延年益壽的目的。
2. 論虛損病源(共十一條)
凡勞傷虛損,五臟各有所主,而惟心臟最多,且心為君主之官,一身生氣所繫,最不可傷,而人多忽而不知也,何也?夫五臟之神皆稟於心,故憂生於心,肺必應之,憂之不已,而慼慼幽幽,則陽氣日索,營衛日消,勞傷及肺,弗亡弗已。如經曰: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之類,無非慮竭將來,追窮已往,而二陽並傷。第其潛消暗爍於冥冥之中,人所不覺,而不知五臟之傷,惟心為本,凡值此者,速宜舒情知命,力挽先天。
白話文:
过度劳累损伤身体,导致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其中心脏最为脆弱。心脏是人体的主宰,生命之气都依靠它,最忌讳受到伤害,但人们往往对此疏忽大意。这是因为五脏的神气都来源于心脏,因此忧虑产生于心,肺就会随之反应。忧虑不休,内心感到悲伤痛苦,阳气就会日渐衰弱,气血也会逐渐减少,损伤肺部,最终会导致死亡。就像古籍中所说:“曾经富有,后来贫穷,即使没有外邪入侵,也会因内心忧虑而生病,称为‘脱营’。曾经尊贵,后来地位低下,称为‘失精’。五种气机相互影响,会导致各种疾病,过度欢笑或悲伤,先快乐后痛苦,都会损伤精气,精气耗竭,形体就会消瘦。因此,即使没有外邪入侵,过度忧虑,精神受到内伤,身体最终也会衰败。这类情况大多是因为过度担心未来,追悔过去,导致心、肺两脏同时受损。但这种损伤隐藏在身体内部,不易察觉,人们往往忽视了五脏受损的根本原因在于心脏。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及时舒解心情,认清命运,努力挽救先天之气。
要知人生在世,喜一日則得一日,憂一日則失一日,但使靈明常醒,尚何塵魔敢犯哉!及其既病,而用參、耆、歸、朮、益氣湯之類,亦不過後天之末著耳,知者當知所先也。
一、喜因欲遂而發,若乎無傷,而經曰:喜傷心。又曰:暴喜傷陽。又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又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蓋心藏神,肺藏氣,二陽臟也。故暴喜過甚則傷陽,而神氣因以耗散。或縱喜無節,則淫蕩流亡,以致精神疲竭,不可救藥。
或偶爾得志,則氣盈載滿,每多驕恣傲慢,自取敗亡,而莫知其然者多矣。然則喜為人所忽,而猶有不可忽者如此。
白話文:
人生在世,開心的一天就過得充實,憂愁的一天就白白浪費。只要保持清醒,哪裡會有塵世煩惱敢來侵犯呢?等到生病了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補氣的藥物,那只是治標不治本,真正的智慧應該懂得預防才是。
喜悅是因慾望滿足而產生,如果沒有造成傷害,那倒還好。但古書說:「喜傷心」,又說:「暴喜傷陽」,還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以及「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因為心臟藏神,肺臟藏氣,都是陽氣旺盛的器官,所以過度喜悅就會傷陽氣,導致精氣神耗散。如果縱情於喜悅而不加節制,就會放縱無度,最終導致精神疲憊,不可救藥。
偶爾得志,就會氣盛而驕傲自滿,容易變得驕縱跋扈,自取滅亡,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可見喜悅看似無害,卻也暗藏著不可忽視的危機。
一、思本乎心。經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此傷心則然也。然思生於心,脾必應之,故思之不已,則勞傷在脾。經曰:思傷脾。又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凡此為病,脾氣結則為噎膈,為嘔吐,而飲食不能運,食不運則血氣日消,肌肉日削,精神日減,四肢不為用,而生脹滿泄瀉等證,此傷心脾之陽也。夫人孰無思?而苦思難釋,則勞傷至此,此養生者所當戒也。
然思本傷脾,而憂亦傷脾。經曰: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蓋人之憂思,本多兼用,而心脾肺所以並傷,故致損上焦陽氣。而二陽之病發自心脾,以漸成虛勞之證者,斷由乎此。
白話文:
思考源於心。醫書上說:如果心神過度緊張、思慮過度,就會傷神,傷神就會產生恐懼、失去自我,導致身體虛弱、肌肉萎縮、毛髮枯槁、面色蒼白,最終在冬天死去。這就是傷心所導致的結果。然而,思慮源於心,脾臟必然會有所反應,因此如果長時間沉溺於思考,就會損傷脾臟。醫書上說:思慮傷脾。又說:思考時,心有所繫,神有所依,正氣停滯而不流通,就會導致氣結。這些病症的發展過程是:脾氣凝滯就會導致噎膈、嘔吐,飲食無法消化,無法消化就導致血氣日漸衰弱、肌肉逐漸消瘦、精神逐漸衰退、四肢無力,並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這就是傷了心脾陽氣。人皆有思慮,但如果苦思難解,就會造成上述的損傷,這是養生者應該警惕的。
然而,思考傷脾,憂慮也傷脾。醫書上說:脾臟如果愁憂不解,就會傷意,傷意就會導致神志恍惚、四肢無力、毛髮枯槁、面色蒼白,最終在春天死去。這是因為人們的憂思往往互相影響,心、脾、肺同時受損,最終損傷上焦陽氣。而心脾二陽的病症從心脾開始,逐漸發展成虛勞的症狀,都是源於此。
一、淫欲邪思又與憂思不同,而損惟在腎。蓋心耽欲念,腎必應之,凡君火動於上,則相火應於下。夫相火者,水中之火也,靜而守位則為陽氣,熾而無制則為龍雷,而涸澤燎原,無所不至。故其在腎,則為遺淋帶濁,而水液漸以乾枯。炎上入肝,則逼血妄行,而為吐為衄,或為營虛筋骨疼痛。
又上入脾,則脾陰受傷,或為發熱,而飲食悉化痰涎。再上至肺,則皮毛無以扃固,而亡陽喘嗽,甚至喑啞聲嘶。是皆無根虛火,陽不守舍,而光焰詣天,自下而上,由腎而肺,本源漸槁,上實下虛,是誠剝極之象也。凡師尼室女,失偶之輩,雖非房室之勞,而私情繫戀,思想無窮,或對面千里,所願不得,則欲火搖心,真陰日削,遂致虛損不救。凡五勞之中,莫此為甚,苟知重命,慎毋蹈之。
白話文:
一、淫慾邪念和憂慮不同,它們對人體的損傷主要影響到腎臟。因為心存貪婪的慾望,腎臟必然會有反應。當心神的火(君火)在上部活動時,相應的火(相火)會在下部腎臟反應。相火就像是水中的火焰,安靜地守著自己的位置,會變成陽氣;但如果這火焰太過熾烈且不受控制,就會像龍一樣在雷電中燒盡湖泊,造成氾濫的災害,無所不至。因此,在腎臟,這種情況會導致遺尿、白帶增多,並且使得體內的水分漸漸乾涸。相火進入肝臟,會逼迫血液亂流,導致嘔吐、鼻出血,或是營養不足導致的肌肉骨骼疼痛。
此外,相火還能上行至脾臟,傷害脾臟的陰液,讓人體發熱,並使飲食轉化為痰涎。再往上進入肺臟,皮膚和毛髮失去保護,導致陽氣散失、喘息和咳嗽,甚至出現聲音嘶啞。這些都是沒有根本的虛火,陽氣不能安守其位,火焰直衝雲霄,從下往上蔓延,由腎臟到肺臟,原本的生命力逐漸枯竭,上部實熱,下部虛弱,這是極度衰弱的徵兆。無論是出家的尼姑、未嫁的女子,還是失偶的人,即使他們並未進行房事勞累,但因私情的牽掛和無盡的思想,或者遠隔千里,無法實現願望,都足以讓慾火擾亂心神,真正陰精一天天地被消耗,最終導致身體虛弱,無法輓救。在五種勞累中,這種情況最為嚴重,如果懂得珍視生命,切勿讓自己陷入這樣的困境。
一、七情傷腎,恐亦居多。蓋恐畏在心,腎則受之,故經曰:恐傷腎。又曰:恐則精卻。又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余嘗診一在官少年,因恐而致病,病稍愈而陽痿,及其病復,終不可療。又嘗見猝恐者,必陰縮或遺尿,是皆傷腎之徵也。然恐固傷腎,而怒亦傷腎。
經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背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是知盛怒不惟傷肝,而腎亦受其害也。
一、怒生於心,肝必應之,怒不知節,則勞傷在肝。經曰:怒傷肝。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蓋肝為陰中之陽臟,故肝之為病,有在陰者,有在陽者。如火因怒動而逼血妄行,以致氣逆於上,而脹痛、喘急者,此傷其陰者也。又或氣以怒傷,而木鬱無伸,以致侵脾氣陷,而為嘔為脹,為泄為痛,為食飲不行者,此傷其陽者也。
白話文:
七情傷腎,恐亦居多。
一、七情傷腎,恐亦居多。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會傷腎,其中恐懼的影響很大。因為害怕、畏懼等情緒存在於心,而腎會受到影響,所以經書上說:「恐傷腎」。又說:「恐則精卻」。還說:「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我曾經診治過一個在官場的年輕人,因恐懼而生病,病稍微好轉後就出現陽痿,等到病復發,就再也無法醫治了。我還見過突然受驚的人,必定會出現陰縮或遺尿,這些都是腎氣受損的表現。
二、怒亦傷腎。
雖然恐懼會傷腎,但是生氣也會傷腎。經書上說:「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背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由此可知,盛怒不僅傷肝,也會損傷腎臟。
怒生於心,肝必應之。
一、怒生於心,肝必應之。
生氣源於心,肝臟必定會跟著有所反應。如果生氣不知節制,就會勞傷肝臟。經書上說:「怒傷肝」。又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因為肝臟是陰中之陽,所以肝病有陰陽之分。例如,因為生氣而導致肝火上升,逼迫血液妄行,導致氣逆於上,出現胸悶、喘急等症狀,這就是傷了肝的陰氣。又或者,由於生氣而導致肝氣鬱結,沒有舒展的空間,進而侵犯脾氣,導致氣陷,出現嘔吐、腹脹、腹瀉、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這就是傷了肝的陽氣。
然隨怒隨消者,未必致病,臟氣堅固者,未必致病,惟先天稟弱,而三陰易損者,使不知節,則東方之實,多致西方之敗也。然怒本傷肝,而悲哀亦最易傷肝。經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蓋怒盛傷肝,肝氣實也;悲哀傷肝,肝氣虛也。
但實不終實,而虛則終虛耳,虛而不顧,則必至勞損。而治當察其邪正也。
一、驚氣本以入心,而實通於肝膽。經曰: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又曰: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此所以驚能動心,而尤能傷及肝膽。心為君主,固不可傷,而膽以中正之官,實少陽生氣所居,故十一臟陽剛之氣皆取決於膽,若或損之,則諸臟生氣,因皆消索致敗,其危立見。嘗見微驚致病者,惟養心安神,神復則病自卻。
白話文:
一個人突然生氣又突然消散,不一定會生病;身體強健的人,也不一定會生病。但如果天生體質虛弱,三陰容易受損,又不懂得節制,那麼東方(肝)的實火,就容易導致西方(脾)的虧損。
生氣本來就傷肝,而悲傷也是最容易傷肝的。古書上說:「肝臟受到悲傷的影響,就會損傷魂魄,魂魄受損就會變得狂妄不精,不精就會不正,導致身體陰氣收縮、筋骨攣縮,兩肋骨抬不起來,毛髮枯萎、面色蒼白,最終死於秋季。」這是因為生氣會導致肝氣實火,而悲傷則會導致肝氣虛弱。
雖然實火不會一直持續,但虛弱卻會持續下去,如果放任不管,就會導致勞損。治療時必須觀察病情的虛實。
驚恐之氣本該進入心臟,但實際上也會影響到肝膽。古書上說:「驚恐就會讓心神無依無靠,思慮無法安定,所以氣血就會混亂。」又說:「東方顏色為青,屬肝,驚恐的病症就會影響肝臟。」因此,驚恐可以影響心臟,更可以傷害肝膽。心臟是君主之官,不可傷害,而膽臟是中正之官,是少陽之氣的所在,十一臟的陽氣都依靠膽臟,如果膽臟受損,就會導致其他臟腑的陽氣消散衰敗,危及生命。我曾經見過因驚恐而生病的人,只要好好養心安神,神志恢復,病症就會自然消失。
若驚畏日積,或一時大驚損膽,或致膽汁泄而通身發黃,默默無言者,皆不可救。(膽黃證,論詳黃疸門)
一、色欲過度者,多成勞損。蓋人自有生以後,惟賴後天精氣以為立命之本,故精強神亦強,神強必多壽;精虛氣亦虛,氣虛必多夭。其有先天所稟原不甚厚者,但知自珍,而培以後天,則無不獲壽。設稟賦本薄,而且恣情縱欲,再伐後天,則必成虛損,此而傷生,咎將誰委?又有年將未冠,壬水方生,保養萌芽,正在此日,而無知孺子,遽搖女精。余見苞萼未成而蜉蝣旦暮者多矣,良可悲也。
此其責水在孺子,而在父師,使不先有明誨,俾知保生之道,則彼以童心,豈識利害?而徒臨期懇禱,號呼悲慼,將何濟於事哉。
白話文:
如果長期感到驚懼,或者突然受到大驚嚇損傷膽氣,可能會導致膽汁外洩,全身泛黃,表現為沈默無語的情況,這種情況都不再能輓回(膽黃症狀,詳細說明請參考黃疸部分)。
一、如果性慾過度,常常會導致後天精氣的損耗。因為人類從出生後,主要依賴後天的精氣來維持生命,所以精氣強壯人也會更健康,神氣強健通常能延年益壽;反之,精氣虛弱,氣血也會跟著虛弱,導致早逝。對於先天遺傳基礎並不雄厚的人,只要懂得珍惜自己,並培養後天的精氣,就能獲得長壽。然而,如果先天條件就薄弱,還加上放任情慾,進一步消耗後天的精氣,那麼必然會導致虛弱損耗,這種傷害生命,該由誰負責呢?
另外,有些孩子還未到青春期,腎水剛剛開始生成,正是要保護和培育生機的關鍵時期,卻有不知事理的孩子,輕易耗損自己的腎精。我見到這種情況的案例很多,實在讓人感到悲哀。
這問題的責任在於孩子本身,也在於教育他們的父師,如果能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有正確的教導,讓他們知道如何保護生命,那麼這些孩子就不會不明事理,只在關鍵時刻才祈禱呼喊,哀求上天了,這樣又有什麼用呢?
一、勞倦不顧者,多成勞損。夫勞之於人,孰能免之,如奔走食力之夫,終日營營,而未聞其勞者,豈非勞乎?但勞有不同耳。蓋貧賤之勞,作息有度,無關榮辱,習以為常,何病之有?惟安閒柔脆之輩,而苦竭心力,斯為害矣。
故或勞於名利,而不知寒暑之傷形;或勞於色欲,而不知旦暮之疲睏;或勞於遊蕩,而忍飢竭力於呼盧馳驟之場;或勞於疾病,而剝削傷殘於無術庸醫之手,或為詩書困厄,每緣螢雪成災;或以好勇逞強,遂致絕筋乏力。總之,不知自量,而務從勉強,則一應妄作妄為,皆能致損。
凡勞倦之傷,雖曰在脾,而若此諸勞不同,則凡傷筋傷骨,傷氣傷血,傷精傷神,傷皮毛肌肉,則實兼之五臟矣。嗚呼!嗜欲迷人,其害至此。此其故,則在但知有彼,而忘其有我耳。廣成子曰: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若此二言者,人因其簡,故多易之,而不知養生之道,於此八字而盡之矣,顧可以忽之也耶!
白話文:
勞倦不顧,易成勞損:古代養生智慧的現代解讀
第一部分:勞動與勞損的區別
這段文字主要談論的是「勞」與「勞損」的區別。作者認為,勞動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但勞動本身並不會造成損傷。真正的損傷來自於過度勞累,尤其是那些本身體質較弱的人,卻又過於勉強自己。
舉例來說:
- **貧賤之勞:**生活所迫,不得不勞動,但作息規律,無需強求名利,因此不易產生損傷。
- 安閒柔脆之輩: 他們本身體質較弱,卻過度追求名利、縱慾、遊蕩、疾病、學業,甚至好勇鬥狠,這些過度勞累都可能導致身體受損。
第二部分:不同勞累對身體的傷害
作者進一步分析了不同勞累對身體的傷害:
- 勞於名利: 忽略寒暑變化,導致身體受損。
- 勞於色欲: 不顧晝夜疲勞,損耗精氣。
- 勞於遊蕩: 忍飢竭力,損耗體力。
- 勞於疾病: 錯誤治療,加重病情。
- 勞於學業: 過度用眼,損傷眼睛。
- 勞於逞強: 損傷筋骨,力不從心。
第三部分:勞倦之傷,五臟皆損
作者指出,勞累雖然主要傷及脾臟,但如果勞累過度,就會波及五臟六腑,造成傷筋傷骨、傷氣傷血、傷精傷神、傷皮毛肌肉等各種損傷。
第四部分:養生之道,八字箴言
最後,作者引用廣成子的話:「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意思是,不要過度勞累身體,也不要過度消耗精氣,才能長壽。作者認為,這八個字精煉地概括了養生的精髓,不可輕忽。
總結:
這段古文強調了勞動和勞損的區別,以及不同勞累對身體的傷害。它提醒人們要量力而行,不要過度勞累,並建議以養精蓄銳的方式,保持身體健康。這段文字所闡述的養生之道,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少年縱酒者多成勞損。夫酒本狂藥,大損真陰,惟少飲之未必無益,多飲之難免無傷,而耽飲之,則受其害者十之八九矣。且凡人之稟賦,臟有陰陽,而酒之性質,亦有陰陽。蓋酒成於釀,其性則熱,汁化於水,其質則寒。若以陰虛者縱飲之,則質不足以滋陰,而性偏動火,故熱者愈熱,而病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喘嗽、躁煩、狂悖等證,此酒性傷陰而然也。
若陽虛者縱飲之,則性不足以扶陽,而質留為水,故寒者愈寒,而病為臌脹、泄瀉、腹痛、吞酸、少食、亡陽、暴脫等證,此酒質傷陽而然也。故縱酒者,既能傷陰,尤能傷陽,害有如此,人果知否?矧酒能亂性,每致因酒妄為,則凡傷精竭力,動氣失機,及遇病不勝等事,無所不至,而陰受其損,多罔覺也。夫縱酒之時,固不慮其害之若此,及病至沉危,猶不知為酒困之若此。
白話文:
年輕人經常喝酒的人,容易導致身體虛弱。酒本來就是烈性的藥物,會嚴重損害人體的精氣,少量飲酒可能有些益處,但喝太多就難免會傷害身體,而沉迷於喝酒的人,十之八九都會受到酒的傷害。而且,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臟腑有陰陽之分,而酒的特性也有陰陽之別。因為酒是經過發酵釀造而成,所以性屬熱,而酒的液體成分來自於水,所以質屬寒。如果陰虛的人經常喝酒,那麼酒的液體成分不足以滋養陰氣,而酒的熱性則容易助長火氣,所以本來就熱的人會變得更加熱,並且會出現吐血、鼻出血、便血、尿血、咳嗽喘息、心煩意燥、狂躁等症狀,這就是酒的熱性損傷陰氣所導致的。
如果陽虛的人經常喝酒,那麼酒的熱性不足以溫補陽氣,而酒的液體成分則會停留在體內變成水,所以本來就寒的人會變得更加寒,並且會出現腹脹、腹瀉、腹痛、吞酸、食慾不振、陽氣不足、虛脫等症狀,這就是酒的液體成分損傷陽氣所導致的。所以,經常喝酒的人,既能損傷陰氣,又能損傷陽氣,酒的危害如此之大,人們真的知道嗎?更何況酒能亂性,經常會導致因酒而為不軌之事,所以凡是傷精竭力、動氣失機,以及患病不能抵抗等事情,都會發生,而陰氣受到損害,卻常常不自知。經常喝酒的時候,並不會想到酒會有這麼大的危害,等到生病了,病情嚴重了,仍然不知道是因為喝酒而導致的。
故余詳明於此,以為縱酒者之先覺云。(泄瀉、腫脹二門俱有酒論。)
一、疾病誤治及失於調理者,病後多成虛損。蓋病有虛實,治有補瀉,必補瀉得宜,斯為上工。余見世俗之醫,固不知神理為何物,而且並邪正緩急,俱不知之,故每致伐人元氣,敗人生機。而隨藥隨斃者,已無從訴,其有幸而得免,而受其殘剝,以致病後多成虛損而不能復振者,此何以故也?故凡醫有未明,萬毋輕率,是誠仁人積德之一端也。
至若失於調治,致不能起,則俗云:小孔不補,大孔叫冤,苦亦自作之而自受之耳,又何尤焉。
白話文:
因此,我詳細說明這些觀點,作為過度飲酒者的警世之言。飲酒過量及不當治療,或不恰當地調理身體,往往導致病情轉為虛弱。因為疾病有虛實之分,治療應有補益或清熱兩種方式,只有適當地進行補益和清熱,才能算是高明的治療方法。我見到世俗中的醫生,根本不知道神理是什麼,更不瞭解邪正緩急的道理,因此常常破壞人的元氣,摧毀生命的活力。那些隨便服藥隨即死亡的人,已經無法申訴,而有幸存活下來卻遭受嚴重傷害,導致病情轉為虛弱而無法恢復,這是為什麼呢?所以,對於醫學知識不明確的醫生,絕不要輕易信任,這實際上是一種仁慈的表現。
至於如果調理失當,導致無法起復,俗話說:小孔不補,大孔叫冤,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承受的,又何必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