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七須集 (2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須集 (25)

1. 傷寒無補法辨(三十一)

倘以邪實正虛而不知固本,將何以望其不敗乎?矧治虛治實,本自不同,補以治虛,非以治實,何為補住寒邪?補以補中,非以補外,何謂關門趕賊?即曰強寇登堂矣,凡主弱者,避之且不暇,尚敢關門乎?既能關門,主尚強也,賊聞主強,必然退遁,不遁即成禽矣,謂之捉賊,又何不可?夫病情人事,理則相同,未有正勝而邪不卻者。

故主進一分,則賊退一步,謂之內托,謂之逐邪,又何不可,而顧謂之關門耶?矧如仲景之用小柴胡湯,以人參柴胡並用,東垣之用補中益氣湯,以參朮升柴並用,蓋一以散邪,一以固本,此自逐中有固,固中有逐,又豈皆補住、關門之謂乎?甚矣,一言之害,殺命無窮,庸醫之庸,莫此為甚。余不能以口遍傳,故特為此辯,使有能廣余之說,以活人一命者,必勝念彌陀經多多矣。

徐東皋曰:漢張仲景著《傷寒論》,專以外傷為法,其中顧盼脾胃元氣之秘,世醫鮮有知之者。觀其少陽證,小柴胡湯用人參,則防邪氣之入三陰,或恐脾胃稍虛,邪乘而入,必用人參甘草,固脾胃以充中氣,是外傷未嘗不內因也。

即如理中湯、附子湯、黃連湯、炙甘草湯、吳茱萸湯、茯苓四逆湯、桂枝人參湯、人參敗毒散、人參白虎湯、陽毒升麻湯、大建中湯等,未嘗不用參朮以治外感,可見仲景公之立方,神化莫測。或者謂外傷是其所長,而內傷非所知也,此誠不知公者也。何今世之醫,不識元氣之旨,惟見王綸《雜著》戒用人參之謬說,執泥不移,樂用苦寒,攻病之標,致誤蒼生,死於非命,抑何限耶。

間有病家疑信相半,兩弗之從,但不速其死耳,直以因循,俟其元氣自盡,終莫之救而斃者,可謂知乎?況斯世斯時,人物劇繁,稟氣益薄,兼之勞役名利之場,甚至蹈水火而不知恤,就酒色以竭其真,不謂內傷元氣,吾弗信也。觀其雜病,稍用攻擊而脾胃遂傷,甚則絕谷而死者,可以類推矣。

白話文:

如果因為邪氣強盛而正氣虛弱,卻不知道鞏固根本,要如何期望病人不失敗呢?更何況治療虛症和實症,本來就不同,用補法來治療虛症,並不是用來治療實症,怎麼會把寒邪補住呢?補是要補身體內部,而不是補身體外部,怎麼說是關門趕賊呢?就好比說強盜已經進到屋子裡了,凡是主人虛弱的人,躲避都來不及了,還敢關門嗎?既然能關門,表示主人還很強,強盜聽說主人強大,一定會逃跑,不逃跑就會被抓,說這是捉賊,又怎麼不可以呢?病情和人事道理相同,沒有正氣強盛而邪氣不退的道理。

所以主人前進一分,賊就會後退一步,這叫做內托,叫做驅逐邪氣,又怎麼不可以呢?卻說是關門呢?更何況像張仲景使用小柴胡湯,用人參和柴胡並用,李東垣使用補中益氣湯,用人參、白朮、升麻和柴胡並用,一個是用來疏散邪氣,一個是用來鞏固根本,這是在驅逐中鞏固,在鞏固中驅逐,又怎麼都是補住、關門的意思呢?唉,一句話的危害,可以害死很多人,庸醫的庸劣,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我不能用口到處傳達,所以特別寫這篇辯論,希望有人能廣傳我的說法,救活一個人,一定勝過念很多遍彌陀經。

徐東皋說:漢朝張仲景寫的《傷寒論》,專門以治療外傷為方法,其中顧慮脾胃元氣的奧秘,世上的醫生很少有人知道。觀察他治療少陽證時,小柴胡湯用人參,就是防止邪氣進入三陰經,或是擔心脾胃稍虛弱,邪氣趁虛而入,一定用人參和甘草,來鞏固脾胃以充實中氣,可見外傷並非沒有內在因素。

就像理中湯、附子湯、黃連湯、炙甘草湯、吳茱萸湯、茯苓四逆湯、桂枝人參湯、人參敗毒散、人參白虎湯、陽毒升麻湯、大建中湯等,沒有不用人參和白朮來治療外感,可見張仲景開的方子,神妙莫測。有人說外傷是他的強項,而內傷不是他所了解的,這實在是不了解他。為何現今的醫生,不了解元氣的道理,只看到王綸《雜著》中戒用人參的錯誤說法,固執不改,喜歡用苦寒的藥物,攻擊疾病的表面,導致誤殺百姓,死於非命,真是太多了。

有的病人半信半疑,兩邊都不敢聽,只是延緩死亡罷了,只是因為因循拖延,等到元氣耗盡,最終還是無法救治而死亡,這可以說是明智嗎?何況現在這個時代,人口眾多,稟賦的氣息越來越薄弱,加上在勞累和名利場所奔波,甚至不顧危險,耽溺於酒色而耗竭真氣,不說這是內傷元氣,我是不相信的。觀察那些雜病,稍微用攻伐的藥物,脾胃就受傷,嚴重的甚至絕食而死,可以由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