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2)

1. 熱證論治(二十三共十一條)

古云:痘疹之病,皆由父母胎毒伏於命門相火之中,故每遇二火之令,或主客溫熱之氣,即觸發而動,此痘疹屬陽,固無疑矣。然陽毒陽邪,無熱不成,亦無熱不散,所以非熱不能出現,非熱不能起發,非熱不能化漿,非熱不能幹漿,此痘瘡之終始,不能無熱,亦不可無熱也。但熱貴其微,不宜其甚。

蓋熱甚者毒必甚,而痘亦必重;熱微者毒亦微,而痘出必輕;無熱則不成不化,此熱固痘之常也,所以凡治痘瘡,不可盡除其熱,若必欲盡去之,則未有不成陰證而敗者矣。

一、痘有三火,蓋痘、疹二證,皆言為火者是矣。然軒岐之火義有三,曰太過,曰平氣,曰不及也。太過之火,是謂赫曦,炎烈之氣也,其毒盛,治宜清解。平氣之火,是謂升明,蕃茂之氣也,其毒平,不必治之。不及之火,是謂伏明,屈伏之氣也,其毒陷,治宜培補。此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大義,而亦痘疹萬病之法旨,使不知此,尚敢云醫。

白話文:

古人說:痘疹疾病,都是因為父母體內的毒素潛藏在命門的相火之中,所以每逢二火之氣,或是主客溫熱之氣,就會觸發而發病。痘疹屬陽性,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陽毒陽邪,沒有熱氣就不會出現,也沒有熱氣就不會消散,所以沒有熱氣就不能出現,沒有熱氣就不能發作,沒有熱氣就不能化膿,也沒有熱氣就不能結痂。這是痘瘡的始末,不能沒有熱氣,也不能過於熱氣。

不過,熱氣要微弱,不能太過。因為熱氣太過,毒素就一定會很嚴重,痘疹也會很重;熱氣微弱,毒素也會微弱,痘疹就會輕微;沒有熱氣,就無法發作也無法化膿,所以熱氣是痘疹的常態。因此,治療痘瘡,不能完全去除熱氣,如果一定要完全去除,就會變成陰證而失敗。

一、痘疹有三大火,因為痘瘡、疹子這兩種疾病,都說是火引起的。但是軒轅黃帝與岐伯對火的定義有三個,分別是太過、平氣、不及。太過之火,就是指赫曦,炎烈之氣,毒性很盛,治療要清熱解毒。平氣之火,就是指升明,繁茂之氣,毒性一般,不需要特別治療。不及之火,就是指伏明,屈伏之氣,毒性深陷,治療要培補元氣。這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大道理,也是治療痘疹和其他所有疾病的原則。不懂得這個道理,還敢自稱醫生嗎?

一、治熱當知微甚,及有毒無毒,斯無謬誤。蓋痘疹屬陽,無不發熱。若外雖發熱,而內則不渴,或飲食二便如常,此蒸痘之熱耳,熱雖在表而內則無病,萬萬不可妄治。其有熱之甚者,痘毒必甚,此不得不為調理,若甚於發熱之初,必為之表散;若甚於見點之後,必為之清解。錢氏曰:熱甚而大小便閉則利之。

如果有熱毒實邪,則不得驟用補陽之劑,致令毒氣壅盛,則熱終不退,反為害矣。

一、假熱非熱,假寒非寒,見有不真,誤治則死。如文中主溫補,仲陽主涼瀉,雖若各有所主,然無非因病而藥,各有所宜,是以二者皆不可偏用。但得中和,斯為貴耳。余見近日幼科,多不知陳氏之心法,但見痘瘡,則無論是虛是實,開口止知解毒,動手只是寒涼,百證千家,若同一轍,豈必盡皆實熱乎?如實熱果真,白非涼瀉不可,然必內外俱熱,方是熱證,內外俱實,方是實證。但其中有似實非實,似熱非熱者最多,此不可不察之真而審之確也。

白話文:

治療發熱要細緻觀察,辨明是否有毒性,這樣就不會犯錯。因為麻疹屬於陽性疾病,必定會發熱。如果外觀發熱,但病人不口渴,飲食、大小便正常,這只是麻疹發熱的表現,熱氣只在體表,內裡並無病症,千萬不可隨便治療。如果發熱很嚴重,麻疹毒性也一定很強,就必須要治療。如果發熱很嚴重是在發疹初期,就要疏散表邪;如果發熱很嚴重是在出疹之後,就要清熱解毒。錢氏說:發熱很嚴重,大小便不通暢就要通利。

如果有熱毒實邪,就不能貿然使用補陽藥物,否則會導致毒氣積聚,熱氣就無法退去,反而會造成傷害。

假熱不是真正的熱,假寒不是真正的寒,遇到不真實的病症,誤治就會致命。就像文中主溫補,仲陽主涼瀉,雖然各有偏重,但都是根據病症用藥,各有適宜的用藥方法,所以兩種方法都不能偏用。只有取其平衡,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法。我最近觀察小兒科的治療,很多醫生都不了解陳氏的治療理念,只要看到麻疹,不論是虛證還是實證,開口就說解毒,動手就用寒涼藥物。各種病症,各種家庭,都用同一種方法,難道所有病症都是實熱嗎?如果真是實熱,確實非涼瀉不可,但必須內外俱熱才是熱證,內外俱實才是實證。但其中有看似實證卻不是實證,看似熱證卻不是熱證的病症很多,這一點一定要仔細觀察,明辨真偽,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故凡見外證雖若實熱,而內察則無,如口不甚渴,二便通利,或見微溏,或稟賦素弱,或脈息不強,或聲色不振,或臟氣多陰,或飲食不化,或脹滿嘔惡,或吐蛔,或倦睡,或畏寒,或作癢,或多驚恐,或筋惕肉瞤之輩,雖見有熱,此皆熱在表而不在裡,總屬無根之火,非真熱證也。最忌寒涼。

若墊而妄用,則必致敗脾,無一免矣。

一、痘瘡熱甚者,毒之盛也,其痘必多;熱微者毒亦微,其痘必少。痘既出而熱不減者,痘必日增,見點後而熱漸退者,痘必疏矣。或有微熱而痘反密,其內熱必甚?而或見煩躁,或二便熱燥,此毒深熱亦深也,宜清其內而兼解其表。或有熱甚而痘反稀者,以外雖熱而內則不熱,此毒淺熱亦淺也。

白話文:

所以,如果看到表面症狀像是實熱,但內在觀察卻沒有,例如口渴不嚴重、大小便通暢,甚至有輕微腹瀉,或是體質本來就虛弱,或是脈搏呼吸不強,或是聲音面色不好,或是臟腑氣息偏虛,或是飲食消化不良,或是肚子脹滿想吐,或是吐出蛔蟲,或是昏昏欲睡,或是怕冷,或是皮膚發癢,或是容易驚恐,或是肌肉抽搐等等,即使表面上看起來有熱,這些都是熱在表面而不在內,屬於沒有根基的虛火,並不是真正的熱證。最忌諱使用寒涼藥物。

如果硬要使用寒涼藥物,就會傷脾胃,沒有例外。

麻疹的熱度越高,毒性越重,長出的疹子就會越多;熱度越低,毒性越輕,長出的疹子就會越少。疹子已經長出來了,但熱度沒有下降,疹子就會越來越多,疹子出現後熱度慢慢退去,疹子就會比較稀疏。有些病人雖然熱度很低,但疹子卻很密集,這是因為體內熱度很深;還有些病人會出現煩躁、大小便乾燥等症狀,這也是毒性深入,熱度也很深,需要清熱解毒,兼顧內外。有些病人熱度很高,但疹子卻很稀疏,這是因為雖然表面上很熱,但體內並不熱,這說明毒性淺,熱度也不深。

一、痘瘡初熱之治法,詳發熱三朝治法條中。

一、治陽邪實熱之法。表裡挾邪俱熱者,柴葛煎、連翹升麻湯。表熱不解而里無熱者,疏邪飲、蘇葛湯、柴歸飲。表裡俱熱而邪實者,雙解散。內熱毒盛者,東垣涼膈散,或解毒防風湯。熱毒熾盛,痘瘡紫赤,煩躁者,搜毒煎,或大連翹飲,或犀角地黃湯。陰虛血少,燥熱神昏者,四物湯或二陰煎。

白話文:

治療痘瘡初期發熱的方法,詳見發熱三朝治法條中。

治療陽邪實熱的方法:表裡同時感染邪氣導致發熱的,可用柴葛煎、連翹升麻湯;表證發熱未退,內里不熱的,可用疏邪飲、蘇葛湯、柴歸飲;表裡同時發熱,邪氣實重的,可用雙解散;內熱毒盛的,可用東垣涼膈散,或解毒防風湯;熱毒熾盛,痘瘡顏色紫紅,患者煩躁不安的,可用搜毒煎、大連翹飲、犀角地黃湯;陰虛血少,燥熱神昏的,可用四物湯或二陰煎。

陰虛血熱而大便不通者,四順清涼飲。大便不通,實熱內壅而胸膈脹悶者,前胡枳殼湯,或三黃丸。二便俱不利而實熱內滯者,通關散。小水赤澀而邪熱內蓄者,導赤散、六一散。心火盛而驚搐多痰者,萬氏牛黃清心丸,或七味安神丸。痘瘡稠密,身熱毒盛,養營退熱解毒者,鼠黏子湯、柴胡麥門冬散。

白話文:

如果陰虛血熱導致便秘,可以服用四順清涼飲。如果便秘是因實熱內壅導致胸膈脹悶,可以服用前胡枳殼湯或三黃丸。如果大小便都不通暢,且實熱內滯,可以服用通關散。如果小便赤澀,且邪熱內蓄,可以服用導赤散或六一散。如果心火盛而驚搐多痰,可以服用萬氏牛黃清心丸或七味安神丸。如果痘瘡稠密,身熱毒盛,需要養營退熱解毒,可以服用鼠黏子湯或柴胡麥門冬散。

一、純陽無陰之證,凡發熱譫語,狂妄躁亂,大渴大煩,如見鬼祟,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六脈滑數急疾,是皆火毒內熾之證,當用前法,酌而治之。

陳氏曰:凡痘疹壯熱,經曰不除,如無他證,只用六味柴胡麥門冬散治之。如不愈,服七味白朮散。凡身壯熱,大便堅實,或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皆瘡毒未盡也,用射干鼠黏子湯。如不應,用七味人參白朮散。

程氏曰:痘瘡前後,凡有燒熱不退,並屬血虛血熱,只宜四物湯按證加減。渴加麥門冬、犀角汁,嗽加栝蔞霜,有痰加貝母、橘紅。切忌人參、白朮、半夏之屬,倘誤用之,為害不小。蓋痘瘡屬陽,血多虛耗,今但滋陰補血,其熱自退,此即養陰退陽之義也。

一、痘後餘熱發熱證治,俱詳痘後餘毒條中。

白話文:

純陽無陰,表現為發燒、神志不清、狂躁不安、口渴煩躁、疑神疑鬼、便秘、尿赤灼熱,脈搏滑數急促,這些都是火毒內熾的症狀,可根據之前的方法,適當調整治療。

陳氏說:痘疹高燒不退,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六味柴胡麥門冬散治療。若無效,可服用七味白朮散。如果身體發燒、大便乾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都是瘡毒未盡,可用射干鼠黏子湯治療。若無效,可服用七味人參白朮散。

程氏說:痘瘡前後,若出現持續發燒不退,都是血虛血熱,宜用四物湯加减。口渴可加麥門冬、犀角汁;咳嗽可加栝蔞霜;痰多可加貝母、橘紅。忌用人參、白朮、半夏等藥物,誤用會造成嚴重後果。因為痘瘡屬陽,血氣容易虛耗,此時只需滋陰補血,熱自然會退,這就是養陰退陽的道理。

痘後餘熱發熱的證治,都在痘後餘毒條中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