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3)

1. 發熱三朝治款(二十四)

痘疹一證,雖原於有生之初,然必因時氣相觸,內外挾邪而後作。凡痘之輕重,已兆於發熱之微甚,而吉凶於此亦可判矣。毒輕者易出易靨,固不必治;毒甚者險證百出,故不得不治。凡治此者,於初熱時,急宜用輕揚之劑,汗以散之,但使外感之邪,臟腑之毒,皆作穢汗,盡從毛竅中出,則毒氣已減其半,而重者可輕,危者可活矣。

即如痘中一切變證,亦無非毒氣欲出不能之所為,一經表散,則毒從汗去,而諸證亦必自退。然又當察表裡之輕重,或宜解表,或宜清裡,或宜托助元氣,孰者宜急,孰者宜緩,有不可執一也。故胡氏曰:表熱壅盛,非微汗則熱不解,裡熱壅盛,非微利則里不解。失此不治,則毒氣漸盛,而逆證隨見矣。

白話文:

麻疹是一種疾病,雖然從出生就可能存在,但必須在特定時節接觸到外界的邪氣,內外夾雜邪氣才會發作。麻疹的輕重程度,可以從發熱的輕重程度看出端倪,預後也由此可以判斷。毒氣輕微者容易出疹子也容易消退,不用特別治療;毒氣嚴重者則會出現各種危險症狀,不得不治療。治療麻疹,在初期發熱時,要迅速使用清熱解表、宣散風寒的藥物,讓病人出汗,把外感邪氣和體內毒素都排出體外,這樣毒氣就會減輕一半,嚴重者就會減輕,危重者就能活下來。

就像麻疹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變化,都是因為毒氣想要排出卻不能排出的結果。一旦表邪散去,毒氣就會隨著汗液排出,各種症狀也會自然消退。但是,還要觀察表里症狀的輕重,有的需要解表,有的需要清裡,有的需要扶持元氣,哪個要急著治療,哪個可以緩慢治療,不能一概而論。就像胡氏所說:表熱壅盛,不微微出汗,熱氣就不會消退;裡熱壅盛,不微微通便,里熱就不會消退。如果錯過了治療時機,毒氣就會越來越嚴重,逆轉的症狀就會出現。

一、散表之法,當知邪之淺深,毒之微甚。表邪甚者微散之,則表不能解,無益於事;表邪微者妄汗之,則表氣必虛,痘不起發,而反為大害。故惟以得中為貴,亦以微汗為貴,不可過傷衛氣也。其有大熱不退,肌膚秘密,或氣令寒凝之時,則不得不大為表散,一散未應,或至於再,必令身熱由汗而退,則毒氣自解,可無患矣。此散之微甚,有權宜也。

故凡是痘證,最畏內外之寒氣,務使表裡溫暖,但得毛竅中常見津津潤澤,亦猶庖人炊籠之法,但欲其松,則皮膚通暢,氣無不達,痘必易出易收,無不善矣。

一、痘瘡發熱之候,宜乍熱乍涼者為常。若遍身如火,晝夜不休,為失常也。此當察其表裡,酌宜施治。

白話文:

散發體表熱氣的方法,要了解邪氣的深淺、毒性的輕重。表邪很重,只用輕微散發的方法,表邪就無法解除,沒有幫助;表邪輕微,卻用大量出汗的方法,就會損傷表氣,導致痘疹無法發出,反而有害。所以,最重要的是掌握適當的程度,以微微出汗為最佳,不能過度損傷衛氣。如果出現高燒不退、皮膚乾燥緊閉,或因氣血不足而導致寒凝的情況,就必須大力散發表邪。第一次散發沒有效果,可以進行第二次,一定要讓體溫通過出汗降低,這樣毒氣自然就會解除,不用擔心。這就是散發體表熱氣方法的輕重緩急,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因此,任何痘疹,最怕內外寒氣,必須保持表裡溫暖。只要毛孔中能看到津潤,就像廚師蒸籠的道理一樣,只要蒸籠鬆軟,皮膚就會通暢,氣血就能流通無阻,痘疹就容易發出,也容易收斂,就不會有問題。

痘疹發熱的時候,通常是忽冷忽熱,如果全身像火一樣燒,晝夜不停,就是不正常的。這種情況就要觀察表裡情況,根據情況進行治療。

一、痘瘡初見發熱,若無虛寒等證,固不得驟用溫補,以助火邪,恐致鼓扇痘毒,則反資大害。若無實火大熱等證,切不可因其發熱,妄用寒涼,必致敗脾泄瀉,則為害尤甚。此時醫之通弊也,大宜戒之。

一、既經表散之後,須謹避風寒,若使外邪再感,則皮毛閉塞,熱毒必將復熾,汗而再汗,必不能堪。又須切戒生冷水果,若誤犯之,恐寒濕傷脾而為泄瀉不食,則無不致害。

一、表散之劑,凡初見發熱,狀類傷寒,未知是痘非痘,即當先用汗散。此時欲散表邪,即當兼調營氣,宜以柴歸飲為第一,惟大便不實者勿用之,以其性多潤也,其次則蘇葛湯,再次則升麻葛根湯,或只用加減參蘇飲亦佳。若冬月寒勝之時,或氣體壯實,表不宜解者,須加麻黃,必要表出一身臭汗為佳,但使熱退身涼,苗則輕矣。若初發熱,有惡寒身振如瘧之狀者,陽氣虛也,宜柴葛桂枝湯加黃耆主之,痘出即愈。

白話文:

一、當痘痘剛開始出現並發燒時,如果沒有虛寒等症狀,確實不能急於使用溫補的藥物,以免幫助火邪,這樣可能會促進痘毒的擴散,反而造成大害。但如果沒有實火大熱等症狀,不可以因為發燒就胡亂使用寒涼的藥物,這樣可能會導致脾氣衰弱和腹瀉,其害處更加嚴重。這是目前醫學界的普遍錯誤,應該要避免。

一、在經過發汗治療後,必須小心避免風寒,如果讓外邪再次感染,皮膚和毛髮就會閉塞,熱毒勢必再次熾烈,再次發汗,必定無法承受。同時也要嚴格禁止食用生冷的水果,如果不小心食用了,可能會導致脾氣受到寒濕的傷害,引起腹瀉和消化不良,這樣就會產生更嚴重的問題。

一、在使用發汗的藥物時,如果開始發燒且狀似傷寒,但還未確定是否是痘痘,應該首先使用發汗的方法。在這個時候想要排除體表的邪氣,也需要調整體內的營養氣血,以柴歸飲作為第一選擇是比較好的。但是,對於大便不實的人,不要使用,因為這種藥物的性質較潤。其次可以使用蘇葛湯,再次則是升麻葛根湯,或者只使用加減參蘇飲也可以。如果在寒冷的冬天,或是體質強壯,不宜解表時,需要添加麻黃,必要時要讓整個身體出汗,只要讓熱度退去,身體感到涼爽,病情就會得到緩解。如果剛開始發燒時,有畏寒、身體震顫像瘧疾一樣的症狀,這表示陽氣不足,應使用柴葛桂枝湯加上黃耆來治療,一旦痘痘出來,病情就會好轉。

一、清解之劑,用治表裡而兼清兼散也。凡熱之甚者毒必甚,若身常有汗而大熱不退,或兼煩躁熱渴者,此其內火熏蒸而表裡俱熱也,須兩解之,宜連翹升麻湯,或如聖湯。若身熱烙手而目赤口乾,二便熱秘,煩悶不安者,此表裡俱實也,宜柴胡飲子,甚者大連翹飲、雙解散,或調益元散以利之。

一、表汗已透者,不得再汗,恐外亡陽而內傷氣也。

白話文:

清熱解毒的藥方,用來治療表裡兼有熱症,並且兼具清熱和散熱的作用。凡是熱症非常嚴重的人,毒素必然也很嚴重,如果身體經常出汗,但高燒不退,或者伴隨煩躁、口渴,這表示內熱熏蒸導致表裡都熱,需要用藥同時解表和清裡,適合服用連翹升麻湯,或如聖湯。如果身體發熱手心發燙,眼睛紅腫口乾,大小便熱秘,煩悶不安,這表示表裡都實證,適合服用柴胡飲子,嚴重者則用大連翹飲、雙解散,或者調配益元散來幫助排泄。

表汗已經透出來了,就不可以再讓它出汗,因為擔心陽氣外泄,內傷元氣。

一、發熱之時,有腹痛脹滿者,必外邪與毒氣相併,未得外達而然,宜參蘇飲加砂仁,溫而散之。

一、初熱時,有驚搐譫語者,是為痘搐。微見而隨止者不必治。若元氣強壯而搐之甚者,宜羌活散調製過硃砂以表之。若痰涎壅盛,喉內作聲者,宜烈生薑湯,調化痰丸服之,或抱龍丸亦可。

一、此時渴欲茶水,只宜少與蔥白湯,既可止渴,亦可疏表。

白話文:

發燒時,肚子痛脹,一定是外邪和毒氣互相結合,還沒能排出體外就導致的。應該用參蘇飲加砂仁,溫和地把邪氣散掉。

剛開始發燒,出現驚厥、胡言亂語的症狀,這就是痘疹的抽搐。症狀輕微,很快消失的,不用治療。如果元氣強壯,抽搐很厲害,應該用羌活散調製過硃砂來治療。如果痰液積聚,喉嚨有聲音,應該服用烈生薑湯,配以化痰丸,或者抱龍丸也可以。

此時口渴想要喝茶水,只應該少量給予蔥白湯,既能止渴,又能疏散表邪。

一、痘瘡首尾皆畏泄瀉,宜檢本條速為治之,否則內潰脫陷之禍,不可勝言也。

徐氏曰:凡解表之藥,必在紅點未見之前,如熱之甚者,邪毒必甚,宜敗毒散或參蘇飲,調三酥餅。

張冀之曰:凡痘瘡一見紅點,便不可用升麻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程晨峰曰:治痘者不可輕用升麻,恐提氣上衝,引動肺氣也。按此二家之說,是皆治痘之大要,甚屬有理,但其中亦有宜否之辨。如陽氣下陷,不能透達肌表者,則暫用升麻,固其所宜。又或雖見紅點而表有熱邪未解者,則仍宜解散,亦不可緩。些二說者,雖不可堅執,實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痘瘡從一開始到結束,都怕拉肚子,應該及時治療,否則內部潰爛陷下去的後果,難以言喻。

徐氏說:凡是解表藥,都應該在紅點出現之前使用,如果熱症很嚴重,邪毒必定很盛,應該用敗毒散或參蘇飲,再搭配三酥餅。

張冀之說:痘瘡一旦出現紅點,就不能用升麻葛根湯,因為擔心發汗過度導致表虛。程晨峰說:治療痘瘡不能輕易使用升麻,因為擔心升提陽氣上衝,引動肺氣。

根據這兩家的說法,都是治療痘瘡的關鍵,非常有道理,但其中也有一些需要區分的情況。比如陽氣下陷,不能透達肌表,就可以暫時用升麻來固守。或者雖然出現了紅點,但是表面的熱邪還沒消退,就應該繼續用解散,也不能延誤。這兩種說法,雖然不能死板地遵循,但實際上不可不知。

吳東園曰:初熱時,只有二事,惟去邪扶正而已。邪熱盛則去邪而正氣自旺,正氣衰則扶正而邪熱自退。正氣盛而痘自發,熱為痘用,則不為害矣。邪氣退而正氣不受爍,血脈充裕,則痘自泰矣。須於此時看明,下手遲則無濟於事矣。

白話文:

吳東園說:發熱初期,只有兩件事要做,就是驅除邪氣和扶持正氣。邪氣和熱邪旺盛時,就驅除邪氣,正氣自然就會旺盛;正氣衰弱時,就扶持正氣,邪氣和熱邪自然就會退去。正氣旺盛,痘疹自然就會發出來,熱氣被痘疹消耗,就不會造成傷害了。邪氣退去,正氣不受灼傷,血脈充盈,痘疹自然就會康復。一定要在這個時候看清楚,出手慢了就沒有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