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8)

1. 藥宜預備

居瘴地者,雖曰節慎起居,而防病之藥不可不為之備,如人參、附子、乾薑、當歸、熟地、紫金錠、蘇合丸、不換金正氣散之類,皆不可須臾離也。從宦茲土,則政事多繁,上下交際,為商往來,則經營貿易,其勢不容於自逸,稍覺不快,即宜如法服藥以解之。微邪易伏,固不致病也,惟其不能防微,則勢必至於漸盛。故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此之謂也。

白話文:

住在瘴癘之地的人,雖然說要謹慎起居,但防病的藥物不可不準備,例如人參、附子、乾薑、當歸、熟地、紫金錠、蘇合丸、不換金正氣散等等,這些藥物都不能片刻離開。

若是在此地做官,政事繁忙,上下交際,或是在此經商往來,經營貿易,難免會因為勞累而身體不適,一旦感到不適,就應該按照醫囑服藥來解救。

微小的邪氣容易潛伏,雖然不一定會馬上致病,但如果不能預防,就可能會逐漸加重。因此古人說:「不治已病治未病」,這就是這個道理。

2. 瘴病脈候

兩關脈洪大者,熱瘴。脈數甚者,為熱瘴。脈弦而緊者,為瘴瘧。脈浮而緊者,宜解表。脈浮緩者為傷風,其病輕。脈洪數而按之不實者,為陽浮陰閉。脈沉微而弱者,為虛寒。

白話文:

兩關脈洪大者,熱瘴:兩關脈如果洪大,這表示可能是熱性的瘴氣症狀。

脈數甚者,為熱瘴:脈搏頻率過快者,是熱性的瘴氣。

脈弦而緊者,為瘴瘧:脈象呈現弦緊,則可能為瘴氣與瘧疾的混合症狀。

脈浮而緊者,宜解表:脈象浮現且緊張,適合採用解表的方法進行治療。

脈浮緩者為傷風,其病輕:脈象浮現且緩慢,這是感冒的症狀,通常病情較輕。

脈洪數而按之不實者,為陽浮陰閉:脈象洪大且數量多,但按之無實感,這表示可能是陽氣浮現而陰氣閉塞的情況。

脈沈微而弱者,為虛寒:脈象深沈微弱,表示可能是虛寒的症狀。

3. 瘴病愈後將養法

凡瘴病,不發三日後,方可洗手。七日後可洗面。半月後可梳頭。一兩月後,謹戒房事,能戒百日,尤好。又瘴不發後,須吃素粥三日,經五日後,方可以豬脾煮羹,吃軟飯。十日後略可吃酒,少用肉羹。但不可食諸般骨汁。若犯之則再發,凡牛羊豬犬雞鵝諸骨汁,須並忌一月,或兩月猶佳。凡犯而再發,必多困篤。

白話文:

所有瘴病,必須在發病三天後,方可洗手。七天後可以洗臉。半月後可以梳頭。一兩個月後,要謹慎戒除房事,如果能夠戒滿一百天,則更好。另外,瘴病發作後,必須吃素粥三天,經過五天後,才能開始食用以豬脾煮的羹,並進食軟飯。十天後可以稍微喝點酒,但請少用肉羹。但不可以食用各種骨汁。如果違反這些規定,那麼瘴病可能會再次發作。對於牛、羊、豬、犬、雞、鵝等動物的骨汁,必須避免食用一個月,或者更長時間更好。如果再次犯病,那麼情況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

4. 瘴氣論列方

麻黃湯(散一),桂枝湯(散九),金沸草散(散八一),和解散(和二三五),神朮散(散六五),不換金正氣散(和二一),正氣散(和二三),平胃散(和十七),小柴胡湯(散十九),嘉禾散(和百六十),六和湯(和一二七),小青龍湯(散八),朮附湯(補四一),附子湯(熱二二),生薑附子湯(熱三三),七棗湯(熱百十八),姜附湯(熱三二),人參養胃湯(和二三七),三建湯(熱四二),冷湯(熱百十九),《局方》黑神散(婦五十),奪命散(補三六),溫膽湯(和一二五),承氣湯(攻一),感應丸(攻五四),紫金錠(因二百二),蘇合丸(和三七一),丹珠丸(未考)

白話文:

麻黃湯、桂枝湯、金沸草散、和解散、神朮散、不換金正氣散、正氣散、平胃散、小柴胡湯、嘉禾散、六和湯、小青龍湯、朮附湯、附子湯、生薑附子湯、七棗湯、姜附湯、人參養胃湯、三建湯、冷湯、黑神散、奪命散、溫膽湯、承氣湯、感應丸、紫金錠、蘇合丸、丹珠丸等方劑,在古代醫學典籍中都有記載,涵蓋了散劑、和劑、補劑、熱劑、攻劑等不同類別,反映出古代醫家對各種疾病的豐富治療經驗。

5. 論外備用方

敗毒散(散三六),聖散子(散四二),五味異功散(補四),保和湯(和一四七,散邪順氣),檳榔煎(和二三六),陳氏家傳正氣散(和二二),屠蘇酒(和二三七),降椒酒(和二三八),理中湯(熱一),生薑煎(熱百二十),冷香湯(熱八二),養胃湯(熱七十),椒囊法(熱一九二),乾薑附子湯(熱三四,陰證發熱),二味沉附湯(熱百十八),福建香茶餅(因三百二),瘟疫門諸方皆可酌用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的敗毒散、聖散子、五味異功散、保和湯、檳榔煎、陳氏家傳正氣散、屠蘇酒、降椒酒、理中湯、生薑煎、冷香湯、養胃湯、椒囊法、乾薑附子湯、二味沉附湯、福建香茶餅等藥方,在瘟疫流行時,都可以根據情況酌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