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七須集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須集 (14)

1. 舌色辨(十八)

所以凡診傷寒者,當以舌色辨表裡,以舌色辨寒熱,皆不可不知也。若以舌色辨虛實,則不能無誤,蓋實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虛亦能黑,以水虧而枯也。若以舌黃、舌黑,悉認為實熱,則陰虛之證,萬無一生矣。

古按:《金鏡錄》曰:舌見全黑色,水剋火明矣,患此者百無一治,治者審之。薛立齋曰,余在留都時,地官主事鄭汝東妹婿患傷寒得此舌,院內醫士曾禧曰:當用附子理中湯,人咸驚駭而止。及其困甚治棺,曾與其鄰復往視之,謂用前藥猶有生意。其家既待以死,拼而從之,數劑而愈。

大抵舌黑之證,有火極似水者,即杜學士所謂薪為黑炭之意也,宜涼膈散之類以瀉其陽;有水來剋火者,即曾醫士所療者是也,宜理中湯以消陰翳。又須以老生薑切平,擦其舌,色稍退者可治,堅不退者不可治。

又按:弘治辛酉,金臺姜夢輝患傷寒,亦得此舌,手足厥冷,呃逆不止,眾醫猶作火治,幾致危殆,判院吳仁齋用附子理中湯而愈。夫醫之為道,有是病必用是藥,附子療寒,其效可數,奈何世皆以為必不可用之藥,寧視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凡用藥得宜,效應不異,不可便謂為百無一治而棄之也。

白話文:

所以凡是診斷傷寒的人,應當用舌頭的顏色來區分病在體表還是體內,用舌頭的顏色來區分是寒症還是熱症,這些都是必須要知道的。如果用舌頭顏色來區分是虛證還是實證,就容易產生誤判,因為實證確實可能導致舌頭變黑,那是因為火氣太盛而燒焦的緣故;虛證也可能導致舌頭變黑,那是因為體內水分虧乏而乾枯的緣故。如果把舌頭發黃、發黑都一概認為是實熱證,那麼陰虛的病人就沒有活路了。

古人按語:《金鏡錄》說:舌頭呈現全黑色,明顯是水氣過盛壓制火氣,患有這種情況的人幾乎沒有能治好的,治療時要審慎考慮。薛立齋說,我在南京時,地官主事鄭汝東的妹夫得了傷寒,舌頭變黑,院裡的醫生曾禧說:應該用附子理中湯,大家都驚訝而阻止他。等到病人病情很危急,都準備後事了,曾禧和他的鄰居又去看望,說用之前的藥方還有希望。病人家屬已經把他當作死人看待,勉強同意試試看,結果吃了幾帖藥就好了。

大致來說,舌頭發黑的病證,有的是火氣太盛看起來像水氣過盛,就像杜學士說的木柴燒成黑炭的意思一樣,應該用涼膈散之類的藥來瀉掉體內的陽氣;有的是水氣過盛壓制火氣,就像曾醫生治療的那種情況,應該用理中湯來消除陰寒。還要用老生薑切成薄片,擦拭病人的舌頭,如果舌頭顏色稍微退一點就可以治療,如果擦拭後顏色沒有變化就不能治療。

又按:弘治辛酉年,金臺的姜夢輝得了傷寒,舌頭也變黑,手腳冰冷,打嗝不止,很多醫生還是按照火證來治療,差點導致危險,判院吳仁齋用附子理中湯治好了他。醫生這條路,有這樣的病就必須用這樣的藥,附子是治療寒證的,效果很明顯,但為什麼世人都認為是絕對不能用的藥,寧願看著病人死去也不救,這不是很可悲嗎!凡是用藥得當,效果就會很顯著,不能隨便認為是沒有治好的希望而放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