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6)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6)
1. 論證
瘴氣,惟東南之域乃有之。蓋嶺南地氣卑濕,霧多風少,且以冬時常暖,則陰中之陽氣不固,夏時反涼,則陽中之陰邪易傷,故人有不知保重而縱欲多勞者,極易犯之,以致發熱頭痛,嘔吐腹脹等證。蓋重者即傷寒,輕者即瘧疾,第在嶺南病此,則均謂之瘴耳。然陽氣外浮之鄉,必內多真寒而外多假熱;陰氣不固之人,雖外有邪證而內必多虛,此則嶺南瘴疫之大概也。但予未經其地,此不過億度之見耳。
及閱諸家之論,最多得理,足徵予言之不誣也,謹詳錄在下,以資擇用,庶臨證者可無惑,而病此者得所賴矣。又細察諸論,亦已詳悉,第病其用補之法猶有未盡,若值內傷虛損之甚而病此將危或難愈者,必以前瘟疫門治法參而用之,則庶乎有濟。
白話文:
瘴氣,只有在東南地區才會出現。因為嶺南地區地氣低濕,霧氣多風少,而且冬天常暖,導致陰氣中的陽氣不穩定,夏天反而涼爽,容易受到陽氣中的陰邪侵害。因此,有些人不懂得保養身體,縱情享樂、勞累过度,很容易感染瘴氣,導致發熱頭痛、嘔吐腹脹等症狀。嚴重者就是傷寒,輕者就是瘧疾,但在嶺南地區,患上這兩種疾病都统称为瘴气。
然而,陽氣外浮的地方,體內必然有許多真寒,體表則有許多假熱;陰氣不穩的人,雖然表面上有邪氣,但內在必然虚弱。這就是嶺南地區瘴疫的概況。但我没有亲身去过那里,这些只是我的推测。
后来我阅读了其他医家的论述,大多数都很有道理,足以證明我的说法没有错误。我将详细记录下来,供大家选择使用,希望诊治疾病的人不会迷惑,患病的人能找到依靠。仔细查看其他医家的论述,内容已经很详细,但用补益方法治疗瘴气,仍然有一些不足。如果遇到内伤虚损严重而患上瘴气,病情危急或难以治愈,一定要参考瘟疫门的治疗方法,综合运用,这样才能有所帮助。
2. 瘴病所由
凡勞疫傷飢之人,皆內傷不足者也。所謂邪氣傷虛不傷實,同一理也。觀《衛生方》云:北人寓廣之地者,或往來廣之途者,俱有陰陽相搏之患。然居者十病二三,途者十病八九。正以居者安靜,途者勞傷耳。《活人三昧》論瘴瘧條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則邪氣不能為害。
彼道路崎嶇,人煙疏闊,水漿不潔,酒灸多腥,飲食起居,未免乖度,況復有陰陽相搏之氣乎?故曰:瘴氣惟染勞役傷飢之人者此也。又凡居嶺南者,必慎起居,節飲食,寡欲清心,雖有風邪勿能害也。惟內境不出,則外境不入,此理之自然。其有感而病者,皆不知所慎耳。
白話文:
凡是勞累、染疫、受傷、飢餓的人,都是內虛不足的。所謂邪氣傷虛不傷實,道理相同。看《衛生方》裡說,北方人住在廣州或往返廣州的人,都會有陰陽相搏的疾病。但定居者十個人中只有兩三個生病,而旅途者十個人中有八九個生病。這正是因為定居者安靜,旅途者勞累受傷的緣故。《活人三昧》中論述瘴瘧的條文說: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邪氣就不能傷害人。
那些道路崎嶇、人煙稀少、水質不潔、酒肉腥臭的地方,飲食起居難免失度,何況還有陰陽相搏之氣呢?所以說,瘴氣只會感染勞累、受傷、飢餓的人。另外,住在嶺南的人一定要注意起居,節制飲食,減少欲望,保持心清,即使有風邪也無法傷害。只要內在環境不受影響,外來的邪氣就進不來,這是自然規律。那些染病的人,都是沒有注意這些才生病的。
3. 大梁李待詔瘴瘧論
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陽燠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二氣相搏,此寒熱之氣所由作也。陽氣泄,故冬無霜雪,四時放花,人居其地,氣多上壅,膚多汗出,腠理不密,蓋陽不反本而然。
陰氣盛,故晨夕霧昏,春夏淫雨,一歲之間,蒸濕過半,三伏之內,反不甚熱,盛夏連雨,即復淒寒,飲食、衣服、藥食之類,往往生醭,人居其間,類多中濕,肢體重倦,又多腳氣之疾。蓋陰常偏勝而然,陰陽之氣既偏而相搏,故人亦因之而感受其寒熱不齊之病也。又陽燠既泄,則使人本氣不堅,陽不下降,常浮於上,故病者多上脘鬱悶,胸中虛煩。
白話文:
嶺南地區,由於地處南方,又靠近海邊,因此被稱為「炎方」,而且地勢低平,土壤貧瘠。炎方土壤薄弱,所以陽氣溫暖之氣容易外泄;臨海地勢低洼,所以陰氣潮濕之氣經常盛行。這兩種氣息相互交搏,便是寒熱交替之氣形成的原因。
陽氣外泄,所以冬天沒有霜雪,四季都開花。生活在這裡的人,氣機容易上壅,皮膚容易出汗,毛孔疏鬆,這是因為陽氣沒有歸於根本所致。
陰氣盛行,所以清晨和傍晚經常霧氣瀰漫,春季和夏季雨水過多。一年之中,潮濕的天氣超過一半。即使是在三伏天,也不像其他地方那樣炎熱。盛夏連綿下雨,就會突然變得寒冷。飲食、衣物、藥物等容易發霉,生活在這裡的人大多容易受潮濕之氣侵襲,四肢沉重疲倦,還容易患上腳氣病。這是因為陰氣經常偏勝所致。陰陽之氣失衡又相互交搏,所以人們也會因此而受到寒熱不均的病症影響。
另外,陽氣溫暖之氣外泄,也導致人體的正氣不堅,陽氣不能下降,經常浮於上焦,所以病人大多上腹部悶脹,胸中空虛煩躁。
陰濕既盛,則使人下體多寒,陰不上升,常沉而下,故病者多腰膝重疼,腿足寒厥。予觀嶺南瘴疾,證候雖或不一,然大抵陰陽各不升降,上熱下寒者,十有八九。況人身上本屬陽,下本屬陰,茲又感此陽燠陰濕不和之氣,自多上熱下寒之證也。得病之因,正以陽氣不固,每發寒熱,身必大汗,又復投之以麻黃、金沸、青龍等湯,再發其表,則旋踵受斃;甚者,又以胸中痞悶,用利藥下之,病人下體既冷。下之,則十無一生。
若此者,醫害之也。
其時余染瘴疾,全家特甚。余悉用溫中固下,升降陰陽正氣之藥,十治十愈。二僕皆病,胸中痞悶煩躁,昏不知人。一云:願得涼藥清膈。余審其證,上熱下寒,皆以生薑附子湯冷溫服之,即日皆醒,自言胸膈清涼,得涼藥而然也,實不知附子也。翌日各與丹珠丸一粒,令空心服之,遂能食粥,然後用正氣、平胃等藥,自爾遂得平安。
白話文:
陰濕過盛,就會讓人下半身感到寒冷,陽氣無法上升,總是下沉,所以病人常會腰膝疼痛、腿腳冰冷發麻。我觀察嶺南的瘴疾,雖然症狀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都是陰陽失衡,上熱下寒的,十之八九都是如此。況且人體上半身本來就屬陽,下半身本來就屬陰,現在又受到這種陽熱陰濕不協調的氣候影響,自然容易出現上熱下寒的症狀。生病的原因,正是因為陽氣不足,很容易發寒發熱,而且身體還會大量出汗。如果再用麻黃、金沸、青龍等藥物來治療,反而會加重表症,很快就會致命。更嚴重的是,有些人還會因為胸悶,使用瀉藥來治療,病人下半身已經很冷,再用瀉藥,十個病人就可能沒有一個能活下來。
這樣的做法,簡直是害死病人。
我曾經也染上了瘴疾,全家人都病得很嚴重。我全部使用溫中固下、升降陰陽正氣的藥物,十個病人就治好了十個。兩個僕人也都病了,胸悶煩躁,昏迷不醒。其中一個僕人說想要喝涼藥清涼一下。我仔細觀察他的症狀,發現是上熱下寒,就用生薑附子湯,冷溫服用,當天下午就醒過來了,還說覺得胸膈清涼,好像喝了涼藥一樣,其實他並不知道裡面有附子。第二天我又給他們每人服用了一粒丹珠丸,空腹服用,之後就能喝粥了,然後再用正氣、平胃等藥物,就全部康復了。
更治十數人皆安。蓋附子用生薑煎,既能發散,以熱攻熱,又能導虛熱向下焦,除宿冷,又能固接元氣。若煩悶者,放冷服之。若病煩躁,不好飲水,反畏冷不能飲者,皆其虛熱,非真熱也,宜服姜附湯。沈存中治瘴用七棗湯,正與此同,亦一服而愈。有用朮附湯而病愈甚,蓋朮附相濟,能固熱氣,不能發散,惟附子一味為最妙。
或有脈證實非上熱下寒而目黃赤者,不可用附子。脈若浮洪而數,寒熱往來,無汗,乃小柴胡湯證。若證有可疑,寒熱不辨,宜服嘉禾散。若熱多者,冷服之。嘉禾散能調中氣,升降陰陽,治下虛中滿,療四時瘟疫傷寒,使無變動,雖傷暑及陽證傷寒,服之亦解。若或寒多,服之尤宜。
白話文:
治療十多個人都好了。因為附子用生薑煎服,既能發散,用熱攻熱,又能引導虛熱向下焦,去除宿冷,還能固攝元氣。如果病人感到煩悶,可以放涼了服用。如果病人煩躁,不喜歡喝水,反而怕冷不能喝水,這都是虛熱,不是真正的熱,應該服用姜附湯。沈存中治療瘴氣用七棗湯,道理和這個一樣,也都是一劑藥就治好了。有些人用朮附湯治病效果更好,這是因為朮附相輔相成,能固攝熱氣,不能發散,只有附子單味最有效。
有些病人脈象和症狀確實不是上熱下寒,但是眼睛發黃發紅,就不能用附子。脈象如果浮大而快,寒熱交替,沒有汗,就是小柴胡湯的證候。如果症狀有疑點,寒熱不分,應該服用嘉禾散。如果熱證比較多,可以放涼了服用。嘉禾散能調和中氣,升降陰陽,治療下虛中滿,治療四季瘟疫傷寒,使病情不再變化,即使是傷暑和陽證傷寒,服用它也能解毒。如果寒證比較多,服用它就更適合。
服二三日,即寒熱之證自判,然後隨證調治之,無不愈者。大抵嶺南之地卑濕,又人食檳榔,多氣疏而不實,四時汗出,不宜更用汗藥,此理甚明。亦有當汗下者,然終不多也,明者察之。
白話文:
服用二三日後,發燒和寒熱等症狀自然得到緩解,接著根據病情調整治療,無一例不見效。大致上,嶺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人們常食用檳榔,導致氣質疏鬆而非實質,一年四季容易出汗,不適合再使用發汗的藥物,這個道理非常清楚。但也有人需要發汗或下藥的,然而這樣的情況並不多,明智的人應細心觀察。
4. 《指迷方》瘴瘧論(新安王棑)
棑讀書之餘,留意醫學,幸得其傳,頗識方脈,就闢入南,研究此證。謂南人凡病,皆謂之瘴,率不服藥,惟事鬼神。夫瘴之為病,猶傷寒之病也,豈可坐視而不藥耶?每為中醫荏苒而致不救者有之。人過桂林以南無醫藥,且居南方之人,往往多汗,上盈下空,不可用汗吐下三法。
其業醫者既鮮且庸,或妄用吐汗下者,是謂虛虛。方書皆謂南方天氣溫暑,地氣鬱蒸,陰多閉固,陽多發泄,草木水泉皆稟惡氣,人生其間,元氣不固,感而為病,是為之瘴。輕者,寒熱往來,正類咳瘧,謂之冷瘴。重者,蘊熱沉沉,晝夜如臥灰火中,謂之熱瘴。最重者,一病便失音,莫知其所以然,謂之啞瘴。
白話文:
在讀書之餘,留心醫學,有幸得到傳授,對方藥頗有認識,前往南方,研究當地病症。認為南方人所患之病,都稱為「瘴」,大都選擇不服用藥物,只信奉鬼神。然而,「瘴」這種疾病,與傷寒相似,怎能坐視不理、不進行治療呢?常常看到中醫因為病情延宕,導致無法救治的案例。人們經過廣西以南地區時,往往找不到醫生和藥物,而且居住在南方的人,常有易出汗的現象,上半身充盈,下半身空虛,因此不宜使用發汗、催吐或下藥的治療方法。
從事醫學的人手少且能力平庸,有人隨意使用發汗、催吐或下藥的方式,這等於使病情更加虛弱。醫書中提到,南方天氣溫暖潮濕,地氣蒸騰,陰氣多閉塞,陽氣多發散,草木、水泉都吸收了壞氣,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元氣容易不穩固,受到影響後就會生病,這就是「瘴」。輕度的患者,會出現寒熱交替,類似咳嗽、瘧疾,稱為「冷瘴」。嚴重的患者,積聚熱毒,整天如同躺在灰火之中,稱為「熱瘴」。最嚴重的患者,一旦患病就會失去聲音,不知道原因,稱為「啞瘴」。
冷瘴必不死,熱瘴久而死,啞瘴無不死,此方書之說也。然以愚意觀之,所謂啞瘴者,非傷寒失音之證乎?又豈中風失語之證乎?治得其道,亦多可生,安得謂之無不死耶。若夫熱瘴,乃是盛夏初秋,茅生狹道,人行其間,熱氣蒸郁,無林木以蔽日,無水泉以解渴,伏暑至重,因而感疾。或有飲酒而不節者,或食煎灸而積熱者,偶成此證。
其熱晝夜不止,稍遲二三日,則血凝而不可救矣。南中謂之中箭,亦謂之中草子。然有挑草子法,乃以針刺頭額及上下唇,仍以楮葉擦舌,皆令出血,徐以草藥解其內熱,應手而愈,安得謂之久而死耶。至於冷瘴,或寒多熱少,或寒少熱多,亦有疊日間日之作,及其愈也。瘡發於唇,驗其證即是外方之瘧。
白話文:
古人認為,感染寒氣的瘴氣不一定致命,但感染熱氣的瘴氣則會久病致死,而感染啞氣的瘴氣則必死無疑。然而,我認為所謂的啞瘴,其實就是傷寒導致失聲,或是中風造成語言障礙。只要治療得當,也能有很大機會活下來,怎麼能說必死無疑呢?至於熱瘴,通常發生在盛夏初秋,天氣炎熱,陽光強烈,沒有樹木遮蔭,也沒有水源解渴,容易中暑,進而染病。有些人因為飲酒過度,或食用辛辣食物積熱,也容易誘發熱瘴。
熱瘴發作時,體溫持續升高,如果延誤治療兩三天,血液就會凝固,就無救了。南方地區稱之為中箭,也稱之為中草子。但有治療草子的方法,就是用針刺頭額和上下嘴唇,再用楮葉擦拭舌頭,讓其出血,然後用藥物解熱,就能迅速痊癒。怎麼能說久而死呢?至於冷瘴,可能是寒氣重於熱氣,也可能是熱氣重於寒氣,有的隔天發作,有的每天發作,最終都能痊癒。如果嘴唇出現瘡,根據症狀判斷,就是外感瘧疾。
本非重病,然每因誤治而致禍,亦不可以必不死而忽之。但診其脈息極微,見其元氣果虛,即與附子湯而愈;若誤投寒藥,所謂承氣入胃,陰盛乃亡。若脈洪盛,證候實熱,宜服和解藥而徐治之;若誤投熱藥,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也。要在切脈,審證之虛實寒熱治之,無不愈也。
人謂嶺南水泉草木地氣之毒,故凡往來嶺南之人,及宦而至者,無不病瘴而至危殆者也。又謂土人生長其間,與水土之氣相習,外人入南必一病,但有輕重之異,若久而與之俱化則免矣。此說固若有理,但備之以將養之法,解之以平易之藥,決保無病,縱病亦易愈矣。且瘴之為病,土人反重,外人反輕者多。
白話文:
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但常常因為錯誤的治療而導致病情加重,也不能因為認為不會致命就輕忽大意。如果診斷出脈象微弱,發現元氣虛弱,就應該服用附子湯治療,這樣就能痊癒。如果誤服寒涼藥物,就會導致藥物進入胃部,加重陰寒之氣,最終導致死亡。如果脈象洪盛,症狀表現為實熱,就應該服用和解藥慢慢治療。如果誤服溫熱藥物,就會導致桂枝進入咽喉,加重陽熱之氣,最終也會致命。关键是要仔细把脉,根据病情的虚实寒热进行治疗,就没有治不好的病。
有些人说岭南地区的水泉草木和地氣有毒,所以凡是前往岭南的人,以及在岭南做官的人,都免不了染上瘴气,甚至危及生命。也有人说当地人生长在岭南,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水土之气,外地人来到岭南都会生病,只是病情轻重不同,如果久而久之也适应了当地气候,就能免于疾病。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调养身体,服用平和易懂的药物,这样就能确保不生病,即使生病也能很快痊愈。而且,瘴气这种疾病,当地人反而更容易患病,外地人反而更容易好转。
蓋土人淫而下元虛,又浴於溪而多感冒,恣食生冷酒饌,全不知節,所以重也。然則病瘴者,不可全咎風土之殊,皆人自失節養,有以致之耳。君子之居是邦也,當慎起居,節飲食,適寒溫,晨酒夜食,切忌大過,或有不快,即服正氣散一二劑,則脾胃自壯,氣血通暢,微邪速散,又何瘴之有。
白話文:
蓋土人淫慾而下元虛弱,又在溪邊沐浴容易受風寒,放縱食用生冷飲食與酒類,全然不知節制,所以病症才會如此嚴重。然而,染上瘴疫的人,不能完全歸咎於風土之異,都是因為自己失去了調節與養生的方法,導致了疾病的產生。
君子居住在此地時,應當謹慎安排日常生活起居,節制飲食,適應不同的寒暖變化,避免早晨飲酒、夜晚進食,極力避免過度行為。若有身體不適,可服用「正氣散」一兩劑,這樣可以強壯脾胃,使氣血流通順暢,輕微的病邪能夠迅速消散,又怎會再有瘴疫的困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