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七須集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須集 (13)

1. 看目(十七)

夫治傷寒須觀兩目,或赤或黃,赤者為陽證,若兼六脈洪大有力,或躁而渴者,其熱必甚,輕則三黃石膏湯,重則大承氣之類主之。

一、凡目色清白,而無昏冒閃爍之意者,多非火證,不可輕用寒涼。

一、眼眵多結者,必因有火。蓋凡有火之候,目必多液,液干而凝,所以為眵,即如肺熱甚則鼻涕出,是亦目液之類也。

一、目睛上視者,謂之戴眼,此屬足太陽經之證。蓋太陽為目之上網,而與少陰為表裡,少陰之腎氣大虧,則太陽之陰虛血少,故其筋脈燥急,牽引而上。若直視不轉者,尤為凶候。欲治此者,速當以培陰養血為主。今人不知,皆云為風,若用風藥,則陰愈虛,血愈燥矣,其有不顛覆者,未之有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需要觀察眼睛的狀況,如果眼睛發紅或發黃,發紅代表是陽證。如果同時脈象呈現洪大有力,或出現煩躁口渴,表示熱象非常嚴重,輕微的可以用三黃石膏湯,嚴重的則要使用大承氣湯等藥方來治療。

一、如果眼睛顏色清澈,沒有昏花或閃爍的情形,大多不是火熱的病症,不可隨意使用寒涼藥物。

一、眼屎很多,通常是因為體內有火。一般來說,凡是有火的徵象,眼睛一定會分泌較多液體,液體乾掉後就會凝結成眼屎,就像肺熱嚴重時會流鼻涕一樣,鼻涕也是體液的一種。

一、眼珠向上看的狀況,叫做「戴眼」,這是屬於足太陽經的病症。因為太陽經絡是眼睛的上層網絡,與少陰經互為表裡,如果少陰經的腎氣嚴重虧損,就會導致太陽經陰虛血少,使得筋脈乾燥急迫,牽引眼珠向上。如果是眼珠直視不動,更是危險的徵兆。要治療這種狀況,應當快速以滋養陰血為主。現在的人不了解,都認為是風邪所致,如果使用祛風的藥物,反而會讓陰更加虛弱,血更加乾燥,沒有不導致病情加重甚至顛倒的。

2. 舌色辨(十八)

舌為心之官,本紅而澤,凡傷寒三四日以後,舌上有苔,必自潤而燥,自滑而澀,由白而黃,由黃而黑,甚至焦乾,或生芒刺,是皆邪熱內傳,由淺入深之證也。故凡邪氣在表,舌則無苔,及其傳裡,則津液乾燥而舌苔生矣。若邪猶未深,其在半表半裡之間,或邪氣客於胸中者,其苔不黑不澀,止宜小柴胡之屬以和之。若陽邪傳裡,胃中有熱,則舌苔不滑而澀,宜梔子豉湯之屬以清之。

若煩躁,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之類主之。大都舌上黃苔而焦澀者,胃腑有邪熱也,或清之,或微下之。《金匱要略》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然必大便燥實,脈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之。若微渴而脈不實,便不堅,苔不幹燥芒刺者,不可下也。其有舌上黑苔而生芒刺者,則熱更深矣,宜涼膈散、承氣湯、大柴胡之屬,酌宜下之。

若苔色雖黑滑而不澀者,便非實邪,亦非火證,非惟不可下,且不可清也。此辨舌之概,雖云若此,然猶有不可概論者,仍宜詳察如下。

按:傷寒諸書皆云:心為君主之官,開竅於舌。心主火,腎主水,黑為水色,而見於心部,是為鬼賊相刑,故知必死。此雖據理之談,然實有未然者。夫五行相制,難免無克,此其所以為病,豈因克為病,便為必死?第當察其根本何如也。如黑色連地,而灰黯無神,此其本原已敗,死無疑矣。

若舌心焦黑,而質地紅活,未必皆為死證。陽實者清其胃火,火退自愈,何慮之有。其有元氣大損,而陰邪獨見者,其色亦黃黑,真水涸竭者,其舌亦乾焦,此腎中水火俱虧,原非實熱之證。欲辨此者,但察其形氣脈色,自有虛實可辨,而從補從清,反如冰炭矣。故凡以焦黑乾澀者,尚有非實非火之證。

再若青黑少神而潤滑不燥者,則無非水乘火位,虛寒證也。若認此為火,而苦寒一投,則餘燼隨滅矣。故凡見此者,但當詳求脈證,以虛實為主,不可因其焦黑,而執言清火也。傷寒固爾,諸證亦然。

新按:余在燕都,嘗治一王生,患陰虛傷寒,年出三旬,而舌黑之甚,其芒刺干裂,焦黑如炭,身熱便結,大渴喜冷,而脈則無力,神則昏沉。群醫謂陽證陰脈,必死無疑。余察其形氣未脫,遂以甘溫壯水等藥,大劑進之,以救其本,仍問用涼水以滋其標。蓋水為天一之精,涼能解熱,甘可助陰,非若苦寒傷氣者之比,故於津液乾燥,陰虛便結,而熱渴火盛之證,亦所不忌。

由是水藥並進,前後凡用人參、熟地輩各一、二斤,附子、肉桂各數兩,冷水亦一、二斗,然後諸證漸退,飲食漸進,神氣俱復矣。但察其舌黑,則分毫不減,余甚疑之,莫得其解。再後數日,忽舌上脫一黑殼,而內則新肉燦然,始知其膚腠焦枯,死而復活,使非大為滋補,安望再生。若此一證,特舉其甚者紀之,此外,凡舌黑用補而得以保全者,蓋不可枚舉矣。

白話文:

舌頭是心臟的外部表現,正常的舌頭應該是紅潤有光澤的。當人得了傷寒,過了三四天後,舌頭上會出現舌苔,這時舌苔的變化會經歷從濕潤到乾燥,從光滑到粗糙,從白色到黃色,從黃色到黑色,甚至變得焦乾,或者長出芒刺。這些都是邪熱進入體內,病情由淺入深的表現。所以,當邪氣還在體表時,舌頭上不會有舌苔;當邪氣進入體內時,體內津液會減少乾燥,舌苔才會出現。如果邪氣還沒有深入,還在半表半裡之間,或者邪氣停留在胸部,這時舌苔不會是黑色或粗糙,只需要用小柴胡湯之類的藥物來調和。如果陽邪侵入體內,導致胃裡有熱,那麼舌苔會變得粗糙而不是光滑,這時應該用梔子豉湯之類的藥物來清除熱邪。

如果病人感到煩躁,想喝很多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一般來說,舌頭上的黃苔如果變得焦黃粗糙,表示胃腑有邪熱,可以通過清除或稍微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金匱要略》說:「舌頭是黃色的,但還沒排便的,用瀉下的方法,黃色自然就消失了。」但必須是大便乾燥結實,脈搏沉穩有力且口渴嚴重的情況下,才可以瀉下。如果只是稍微口渴,脈搏不實,大便不堅硬,舌苔不乾燥沒有芒刺,就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如果舌頭上出現黑色的舌苔並且長出芒刺,表示熱邪已經很深了,應該酌情使用涼膈散、承氣湯、大柴胡湯之類的藥方來瀉下。

如果舌苔的顏色雖然是黑色但光滑不粗糙,這就不是實邪,也不是火熱的表現,不僅不能使用瀉下,連清除熱邪的方法也不能用。以上是辨別舌苔的一般原則,但情況並非絕對,還需要仔細觀察。

《傷寒論》等醫書都說:「心臟是君主之官,在舌頭上開竅。」心臟屬火,腎臟屬水。黑色是水的顏色,如果出現在心臟所主的舌頭上,就好像水克火一樣,被認為是不好的現象,所以說可能會死亡。這種說法雖然有道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五行之間相生相克是正常的現象,疾病的產生不一定是相克導致的,更何況,難道因為相克就一定會死亡嗎?關鍵要觀察病情的根本情況。如果舌頭黑得像炭一樣,而且沒有光澤,表示身體的根本已經衰敗了,那麼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舌頭中心是焦黑的,但舌質還是紅潤有活力的,並不一定就是死亡的徵兆。如果是由於陽邪過盛,應該清除胃火,火熱消退後自然就會痊癒,不用過於擔心。如果是由於元氣大傷,導致陰邪獨盛,舌苔也可能會出現黃黑色。如果體內真水已經枯竭,舌頭也會變得乾燥焦枯。這些情況都是腎中的水火虧損,並不是實熱的表現。要辨別這些情況,就要觀察病人的形狀、氣色、脈象,自然就能分辨出虛實,應該補還是應該清熱,方法使用錯誤就像把冰和炭放在一起一樣不相容。所以,凡是看到焦黑乾燥粗糙的舌苔,還要考慮到可能不是實熱的表現。

再說,如果舌苔是青黑色,沒有光澤,但濕潤不乾燥,那一定是體內水邪侵犯了心火的位置,是虛寒的表現。如果把它當成火熱來治療,用苦寒的藥物,那就會加速身體的衰敗。所以,凡是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以虛實為主要判斷依據,不能因為舌苔焦黑就盲目地認為是火熱,而使用清熱的方法。傷寒是這樣,其他的疾病也是這樣。

我在燕都的時候,曾經治療過一位姓王的年輕人,他得了陰虛的傷寒,年紀才三十多歲,但舌頭黑得非常嚴重,長滿了芒刺,乾燥開裂,焦黑像炭一樣。他身體發熱,大便乾燥,口渴嚴重,喜歡喝冷水,但脈搏卻沒有力氣,精神也昏沉。其他的醫生都認為這是陽證出現陰脈的表現,肯定是沒救了。我觀察他的形體和氣色還沒有衰敗,於是用了甘溫滋陰的藥物來補救他的根本,同時讓他喝涼水來滋養他的身體表面。水是天地的精華,涼可以解熱,甘可以滋陰,與苦寒傷氣的藥物不同。所以對於津液乾燥,陰虛便秘,熱渴火盛的症狀,也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並不忌諱。

用這種方法水藥並用,前後用人參、熟地等藥各一兩斤,附子、肉桂等藥各幾兩,冷水也喝了一兩斗,然後各種症狀逐漸消退,飲食也逐漸正常,精神也恢復了。但觀察他的舌頭,黑色卻沒有減少分毫,我感到很疑惑,也無法理解。過了幾天,他的舌頭上忽然脫落了一層黑殼,裡面露出了嶄新的紅肉,這才明白他的皮膚就像乾枯了一樣,經歷了死而復生的過程。如果不是大量地進行滋補,怎麼可能恢復健康?像這種情況,我只是舉一個最嚴重的例子來記錄,此外,因為舌頭發黑而用補的方法得以保全性命的,實在是數不勝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