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2)

1. 泄瀉(四十三)

痘瘡首尾皆忌泄瀉,而後為尤甚,惟初熱時,有隨泄而隨止者為吉。若自見黑點之後,以致收靨,毒氣俱已在表,俱要元氣內充,大便堅實,庶能托載收成,若略泄瀉,則中氣虛弱,變患百出矣。若初出之後而見泄瀉,則必難起難灌;既起之後而見泄瀉,一瀉則漿停,瀉止則漿滿;既灌之後而見泄瀉,則倒陷倒靨,內潰內敗等證,無所不至,此實性命所關,最可畏也。今多見妄藥誤治,敗人脾氣以致莫救者,猶云欲去其毒,瀉瀉無害,欺耶昧耶,庸莫甚矣。

凡治痘疹泄瀉,只在辨其寒熱,熱者必濕滯之有餘,寒者必元陽之不足。但十瀉九虛而實熱者極少,故凡見泄瀉、嘔吐、腹痛而別無實熱等證者,無論痘前痘後,俱速宜溫救脾腎。此大要也,當詳察之,若失其真,誤治則死。

一、虛寒泄瀉,凡證無大熱,口不喜冷,脈不洪數,腹無熱脹,胸無煩躁,飲食減少而忽然自利者,則悉屬虛寒,切不可妄用寒涼之劑,再傷脾土,必致不救,宜溫胃飲、養中煎、五君子煎,或理中湯、四君子湯之類,隨宜用之。若腹有微滯微脹而為泄瀉者,宜六味異功煎,或五味異功散加砂仁。

若泄瀉兼嘔兼痛而氣有不順者,宜養中煎加丁香、木香,或四君子湯合二仙散。若泄瀉而山根、唇口微見青色,或口鼻微寒,手足不熱,指尖微冷,瀉色淡黃,或兼青白,睡或露睛,此皆脾腎虛寒之證,非速救命門,終不見效,宜胃關煎、理陰煎主之,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亦可。若泄瀉勢甚,用溫脾之藥不效者,則必用胃關煎,或理陰煎之類主之。

若久瀉滑脫不能止者,宜胃關煎、溫胃飲,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送五德丸或肉豆蔻丸。若胃本不虛,但以寒濕傷脾,或飲水而為泄瀉者,宜佐關煎、抑扶煎,或益黃散加豬苓、澤泄,或五苓散俱佳。

一、蓄熱泄瀉,本不多見而間亦有之,然必有熱證可據,方可用清利之藥。如脈見洪數,身有大熱,口有大渴,喜冷惡熱,煩躁多汗,或中滿氣粗,或痘色焮腫紅紫,或口鼻熱赤,小水澀痛之類,皆熱證也。且熱瀉者必暴而甚,寒泄者必徐而緩,皆可辨之。然治熱之法,當察火之微甚,勿使藥過於病,恐致傷脾,則必反為害。

凡濕熱內蓄,小水不利,微熱不甚而為泄瀉者,宜五苓散、四苓散,或小分清飲之類,加木通主之。若濕熱稍甚,清濁不分而泄瀉者,宜四苓散加姜炒黃連,或合黃芩湯治之。若食多脈盛氣壯而泄瀉者,當從熱治,宜黃芩湯加黃連。若熱在下焦,小水赤澀而泄瀉者,宜大分清飲,或合益元散。

若濕熱在脾,泄瀉內熱而兼腹痛者,宜香連丸。若頰赤身熱,頭痛咽疼,口瘡煩躁而泄瀉者,陽明火證也,宜瀉黃散。若濕熱在脾,瀉而兼嘔者,黃芩湯加半夏、生薑,或《御藥》大半夏湯加黃芩。若內熱泄瀉而兼氣虛者,四君子湯加芍藥、黃連、木香。

白話文:

痘瘡(天花)這種病,從發病初期到痊癒的整個過程,都忌諱出現腹瀉,尤其是在後期更為嚴重。只有在剛發熱的時候,腹瀉如果能隨著發熱的減退而停止,才是好現象。如果出現黑點之後,一直到痘瘡結痂,這時毒氣都已經發散到體表,需要的是體內元氣充足,大便結實,這樣才能幫助痘瘡順利收痂。如果這時出現腹瀉,就表示中氣虛弱,會引起各種併發症。如果在剛出痘疹之後就腹瀉,痘疹就很難長出來,也很難灌漿;如果痘疹已經長出來之後才腹瀉,一腹瀉痘漿就會停止生長,腹瀉停止後痘漿才會重新充滿;如果痘瘡已經灌漿後才腹瀉,就可能導致痘瘡倒陷、倒靨,甚至出現內潰、內敗等嚴重情況,這些都關係到生命,非常可怕。現在很多人因為胡亂用藥,錯誤治療,導致損傷脾胃,以至於無法挽救,還說這是要去除毒素,腹瀉沒有壞處,真是太過於愚昧無知了。

治療痘疹引起的腹瀉,關鍵在於辨別是寒性還是熱性。熱性腹瀉通常是體內濕熱過盛,而寒性腹瀉則是體內元陽不足。通常來說,腹瀉十次有九次都是虛證,真正屬於實熱的極少。所以,凡是看到腹瀉、嘔吐、腹痛,但沒有其他實熱症狀的,無論是在痘瘡發病前還是發病後,都應該立即用溫熱的藥物來補救脾腎。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必須仔細觀察,如果辨證錯誤,誤治就會導致死亡。

一、虛寒性腹瀉:如果病人沒有高熱,不喜歡喝冷水,脈象不洪大快速,腹部沒有發熱脹滿,胸口沒有煩躁感,食慾減退卻突然腹瀉,這都屬於虛寒。絕對不能胡亂使用寒涼的藥物,再次損傷脾胃,否則必定無法挽救。應該使用溫胃飲、養中煎、五君子煎,或者理中湯、四君子湯之類的藥方,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如果腹部有輕微的停滯和脹滿感,同時出現腹瀉,可以使用六味異功煎,或者五味異功散加上砂仁。

如果腹瀉同時伴有嘔吐和腹痛,並且氣機不順,可以使用養中煎加上丁香、木香,或者四君子湯合用二仙散。如果腹瀉的同時,山根、嘴唇出現輕微的青色,或者口鼻感覺稍微寒冷,手腳不溫熱,指尖發涼,腹瀉的顏色是淡黃色,或者帶有青白色,睡覺時眼睛可能睜開,這些都是脾腎虛寒的症狀,必須立即救治命門,否則不會有效。可以使用胃關煎、理陰煎為主,或者陳氏十二味異功散也可以。如果腹瀉很嚴重,用溫補脾胃的藥物沒有效果,就必須使用胃關煎或者理陰煎之類的藥方。

如果長期腹瀉不止,滑脫嚴重,可以使用胃關煎、溫胃飲,或者陳氏十二味異功散,搭配五德丸或者肉豆蔻丸服用。如果胃本身不虛弱,只是因為寒濕損傷脾胃,或者因為喝水而引起腹瀉,可以使用佐關煎、抑扶煎,或者益黃散加上豬苓、澤瀉,或者五苓散,效果都不錯。

二、蓄熱性腹瀉:這種情況雖然不多見,但偶爾也會發生。但必須有熱性症狀才能使用清熱利濕的藥物。比如脈象洪大快速,身體發高燒,口渴嚴重,喜歡喝冷水,討厭熱,煩躁多汗,或者腹部脹滿,呼吸急促,或者痘瘡的顏色紅腫發紫,或者口鼻發熱發紅,小便澀痛等,這些都是熱證。而且熱性腹瀉通常來勢兇猛,而寒性腹瀉則是徐緩發生,這些都可以幫助辨別。但是治療熱性腹瀉的方法,要仔細觀察火熱的輕重程度,不要讓藥物過於強烈,導致損傷脾胃,反而會造成危害。

如果體內濕熱積聚,小便不暢,發熱不嚴重,同時出現腹瀉,可以使用五苓散、四苓散,或者小分清飲之類的藥方,加上木通。如果濕熱比較嚴重,清濁不分,出現腹瀉,可以使用四苓散加上姜炒黃連,或者合用黃芩湯。如果食慾好,脈象強盛,氣息旺盛,同時出現腹瀉,就應該按照熱證治療,可以使用黃芩湯加上黃連。如果熱在下焦,小便發紅澀痛,同時出現腹瀉,可以使用大分清飲,或者合用益元散。

如果濕熱在脾,腹瀉的同時伴有腹內發熱和腹痛,可以使用香連丸。如果臉頰發紅,身體發熱,頭痛咽痛,口瘡煩躁,同時出現腹瀉,這是陽明火證,可以使用瀉黃散。如果濕熱在脾,腹瀉的同時伴有嘔吐,可以使用黃芩湯加上半夏、生薑,或者《御藥》大半夏湯加上黃芩。如果內熱導致腹瀉,同時伴有氣虛,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芍藥、黃連、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