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2)

1. 論證(共六條)

若微邪者,通不必治邪。蓋此證之所急者在元氣,元氣復而血脈行,則微邪自不能留,何足慮哉!奈何今人但見此證,必各分門類而悉從風治。不知外感之風,寒邪證也,治宜解散。內生之風,血燥證也,止宜滋補。矧此數者,總由內證,本無外邪,既以傷精敗血枯燥而成,而再治風痰,難乎免矣。

故余筆於此,以明痓證之要。

一、仲景言痙止屬太陽,而不及他經者何也?蓋痓必反張,其病在背,背之經絡惟太陽、督脈耳,言太陽則督在其中矣,此其義也。然仲景止言其表,而未詳其里。考《內經》之《經脈篇曰》:足少陰之脈,貫脊屬腎,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經筋篇》曰:足少陰之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又曰:足太陽之筋病,脊反折,項筋急。足少陰之筋病,主癇瘛及痙。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由此觀之,則痙之為病,乃太陽少陰之病也。蓋腎與膀胱為表裡,膀胱為津液之府,而腎為藏精之臟,病在二經,水虧可知,故治此者,最當以真陰為主。

白話文:

如果只是輕微的邪氣,通常不必針對邪氣本身去治療。因為這種情況最重要的是恢復元氣,元氣恢復、血脈運行順暢,輕微的邪氣自然就無法停留,有什麼好擔心的呢?可是現在的人只要看到這種情況,就一定會將它歸類,然後全部當作風邪來治療。他們不知道外感風邪屬於寒邪證,治療應該用解散的方式;內生之風屬於血燥證,應該用滋補的方式。何況這種情況,大多是由於內在的病因,本身就沒有外邪,而是因為損傷精氣、耗損血液、導致枯燥而形成的。如果還用治療風痰的方法,實在很難避免病情惡化。

所以我在此寫下這些,是為了闡明痙證的重點。

第一,張仲景說痙病只屬於太陽經,而沒有提到其他經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痙病一定會出現身體向後反張的症狀,病位在背部,背部的經絡只有太陽經和督脈。說到太陽經,就包含了督脈在其中了,這就是其中的道理。然而,仲景只說了病在表面,並沒有詳細說明病在內裡。考查《黃帝內經》的《經脈篇》說:「足少陰的經脈,貫穿脊椎,歸屬於腎,它直行的部分從腎往上貫穿肝和膈膜。」《經筋篇》說:「足少陰的筋,沿著脊椎內側夾著脊柱的肌肉,向上到達頸部,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的筋會合。」

又說:「足太陽的筋發生病變,會導致脊柱反折,頸部肌肉緊張。足少陰的筋發生病變,會導致癲癇抽搐以及痙攣。陽經病變會導致腰部向後反折,不能向前彎腰。陰經病變則不能向後仰。」由此看來,痙病的發生,是太陽經和少陰經的問題。腎和膀胱互為表裡,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場所,而腎是儲藏精氣的臟器,病在二經,可以知道是體內陰液虧虛,所以治療這種病,最重要的是以滋養真陰為主。

2. 論治(共八條)

一、痙證凡因汗因瀉者,其氣必虛。微虛者,宜三陰煎、五福飲之類主之。大虛而脈見沉細,陰勝者,宜大營煎、大補元煎、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一、痙證多汗者,宜三陰煎、參歸湯、人參建中湯主之。陽氣大虛,汗出或亡陽者,宜參附湯、耆附湯、大補元煎之類主之。若汗出兼火,多熱躁者,且當歸六黃湯主之。

一、痙因泄瀉者,宜胃關煎、溫胃飲之類主之。瀉止而痙者,宜大營煎、五福飲之類主之。

一、痙有兼火者,必脈見洪滑,證見煩熱,宜一陰煎,或加減一陰煎主之。若火盛之甚,以致陰血涸燥者,不得不先去其火,宜清化飲、保陰煎、玉女煎之類主之。

一、痙有表邪未解者,當察其邪之微甚及證之陰陽。若身有微熱,脈不緊數者,此微邪也。只補正氣,其邪自散。宜五福飲之類主之。若表邪未解,陰虛無汗身熱者,宜三柴胡飲、四柴胡飲、補陰益氣煎之類主之。若陽氣大虛,陰極畏寒,邪不解而痙者,宜大溫中飲主之。

一、痙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龍丸。若多痰無火,宜用六安煎。凡此證候,多屬虛痰虛火。因其壅滯,不得不暫為清理。但得痰氣稍開,便當調理血氣。

一、小兒吐瀉及多汗之後。一、婦人產後。一、諸證大失血之後。一、凡病中風及瘡毒潰膿之後,皆有此證,悉當依前法酌宜治之。

一、痙證有兼濕者,當如王海藏治法,詳見後條。

白話文:

關於痙攣的治療,共有以下八條:

一、痙攣這種病症,如果是因為流汗或腹瀉所引起的,那一定是身體的氣虛弱了。稍微虛弱的,適合用三陰煎、五福飲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虛弱得很嚴重,脈象呈現沉細,而且是陰氣過盛的狀況,就適合用大營煎、大補元煎、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二、痙攣如果伴隨著多汗,適合用三陰煎、參歸湯、人參建中湯等藥方來治療。如果陽氣極度虛弱,大量出汗甚至有虛脫的現象,就適合用參附湯、耆附湯、大補元煎等藥方來治療。如果出汗的同時又有火氣,容易感到煩躁發熱,則應當用當歸六黃湯來治療。

三、痙攣如果是因為腹瀉引起的,適合用胃關煎、溫胃飲等藥方來治療。如果腹瀉停止後才出現痙攣,就適合用大營煎、五福飲等藥方來治療。

四、痙攣如果同時有火氣,脈象一定會呈現洪滑,而且會感到煩熱。這時適合用一陰煎,或是加減一陰煎來治療。如果火氣非常旺盛,導致身體陰液枯竭,就必須先清除火氣,適合用清化飲、保陰煎、玉女煎等藥方來治療。

五、痙攣如果還有外感風邪沒解除的情況,要仔細觀察風邪的輕重以及身體陰陽的狀況。如果身體只是微微發熱,脈象也不緊不數,這只是輕微的外感,只要補益正氣,風邪自然會消散,適合用五福飲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外感風邪沒解除,又出現陰虛無汗、身體發熱的狀況,就適合用三柴胡飲、四柴胡飲、補陰益氣煎等藥方來治療。如果陽氣極度虛弱,陰寒到極點而怕冷,外感風邪又沒解除,還出現痙攣,就適合用大溫中飲來治療。

六、痙攣如果痰液過多,就必須先清除上焦的痰。如果火氣旺盛又多痰,適合用清膈煎、抱龍丸。如果痰多但沒有火氣,適合用六安煎。通常這種情況多屬於虛痰虛火,因為痰氣阻塞,所以必須暫時清理。只要痰氣稍微疏通,就應該要調理氣血。

七、小孩在嘔吐腹瀉或大量流汗之後,婦人在生產之後,或是各種病症大量失血之後,還有中風或瘡毒潰爛出膿之後,都容易出現痙攣。這些狀況都應當按照前面的方法,依照實際情況來治療。

八、痙攣如果同時有濕氣,應當按照王海藏的治療方法,詳細內容在後面的條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