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五心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心集·雜證謨 (2)

1. 論證(共四條)

凡病心腹痛者,有上中下三焦之別。上焦者,痛在膈上,此即胃脘痛也,《內經》曰胃脘當心而痛者即此。時人以此為心痛,不知心不可痛也,若病真心痛者,必手足冷至節,爪甲青,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不可治也。中焦痛者,在中脘,脾胃間病也。下焦痛者,在臍下,肝腎大小腸膀胱病也。凡此三者,皆有虛實寒熱之不同,宜詳察而治之。

一、痛有虛實,凡三焦痛證,惟食滯、寒滯、氣滯者最多,其有因蟲、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都暴痛者多有前三證,漸痛者多由後四證。但蟲痛、痰痛多在中焦,火痛則三焦俱有之,血痛則多在下焦,然惟婦人則常有血證,而男子則少也。諸如此類,但察其多滯多逆者方是實證,如無滯逆,則不得以實論也。

白話文:

凡是患了心腹疼痛的人,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痛,疼痛位於膈膜之上,也就是胃脘痛。《內經》中說「胃脘當心而痛」指的就是這個。有些人誤以為這是心痛,其實心臟是不會疼痛的。如果真的是心臟疼痛,手腳一定會冰冷到關節,指甲發青,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晚上發病早上就會死,是無法治癒的。中焦痛,疼痛位於中脘,是脾胃之間的病。下焦痛,疼痛位於臍下,是肝腎、大小腸、膀胱的病。

這三種疼痛,都有虛實、寒熱的不同,需要仔細觀察才能治療。

疼痛有虛實之分,三焦的疼痛症狀中,以食物積滯、寒氣積滯、氣體積滯最常見。除此之外,還有因蟲、因火、因痰、因血引起的疼痛,這些都能造成疼痛。一般來說,突然發生的疼痛大多是前三種原因,慢慢出現的疼痛則大多是後四種原因。但是蟲痛、痰痛大多發生在中焦,火痛則三焦都會發生,血痛則大多發生在下焦。不過女性經常會有血證,男性則比較少見。

總之,只要觀察到積滯、逆氣較多的,就是實證,如果沒有積滯、逆氣,就不能認為是實證。

辨之之法,但當察其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久痛者多虛,暴痛者多實。得食稍可者為虛,脹滿畏食者為實。痛徐而緩,莫得其處者多虛,痛劇而堅,一定不移者為實。痛在腸臟中,有物有滯者多實,痛在腔脅經絡,不幹中臟,而牽連腰背,無脹無滯者多虛。脈與證參,虛實自辨。

微實者,宜調不宜攻;大實者,或上或下,非攻不可;純虛者,或氣或血,非大補不可。

一、痛證有寒熱,誤認之則為害不小。蓋三焦痛證,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熱者十惟一二,觀《內經·舉痛》等論,義可知矣。蓋寒則凝滯,凝滯則氣逆,氣逆則痛脹由生,而熱則流通,多不然也。雖熱證亦常有痛,然熱者必有明辨,如《內經》所言腸中痛而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閉而不通者,此因燥結熱閉,故能作痛,然必有煩熱等證,乃因於火,最易見也。

白話文:

辨別虛實之法

辨別虛實的方法,主要觀察病人身體的反應。可按壓者為虛,拒按者為實。 久病所致的疼痛多屬虛症,突然發生的疼痛多屬實症。 吃飯後稍有好轉者為虛,腹脹滿拒食者為實。 疼痛緩慢而位置不明顯者多屬虛症,疼痛劇烈且固定不動者多屬實症。 疼痛位於腸胃內,有異物感或阻塞感者多屬實症;疼痛位於胸脅和經絡,不涉及內臟,且牽連腰背,無腹脹或阻塞感者多屬虛症。 脈象和症狀互相參照,虛實便可辨別。

治療原則

  • 微實者,宜調和,不宜攻伐。
  • 大實者,需要上瀉或下瀉,非攻伐不可。
  • 純虛者,需要補氣或補血,非大補不可。

辨別寒熱

疼痛有寒熱之分,誤判則危害不小。 三焦疼痛,因寒者居多,因熱者很少,約佔八九成與一二成。 參考《內經·舉痛》等論述,道理可知。 寒則凝滯,凝滯則氣逆,氣逆則疼痛脹滿產生。 而熱則流通,很少產生疼痛。

雖然熱證也會導致疼痛,但熱證有明顯的辨別特徵。 如《內經》所言,腸胃疼痛伴隨發熱、口渴、乾燥,堅硬難以排出,閉而不通者,這是因燥熱結聚閉塞所致,所以會疼痛。 但一定會有發熱、煩躁等表現,因為是火熱所致,最容易辨認。

今之醫家,但見心腹痛證,無問有無寒熱,便云諸痛皆屬於火,多用寒涼,不知此說出自何典?而彼此訛傳,無墨無根,妄亦甚矣。又見丹溪治法云:凡心腹痛者,必用溫散,此是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痛也,此說誠是也。然又引《原病式》云:若欲行溫散,寧無助火添病也。

由是古方多以山梔為主,加熱藥為嚮導,或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倍加梔子煎服,痛甚者,加炒乾姜反佐之,若此議論治法,余則大有不服。夫致病之由,熱者自熱,寒者自寒,病因火邪,清利自愈,固不必反佐也;病因寒滯,溫散自愈,又何為反助火耶?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此自正治之正理,豈可不論經權,不分從逆,既宜梔子,又宜乾薑,概用反佐而治寒犯寒,治熱犯熱乎?因致後代醫流,凡有見不真者,每每藉此為成法,而藉口反佐,誤人於疑似之中者不少矣。故余特為反佐論在前二卷中,以盡其義,宜均察也。

白話文:

現在的醫生,只要看到心腹疼痛,不論有沒有寒熱,就說所有疼痛都是火引起的,然後就用寒涼藥物治療,卻不知道這種說法出自哪本書?大家互相傳來傳去,沒有根據,亂說一通,真是太過分了。又看到丹溪的治療方法說:凡是心腹疼痛,都要用溫散藥物,這是因為氣血瘀滯不通,阻礙氣機運作,所以才會疼痛,這種說法確實是正確的。但是又引用《原病式》說:如果想要用溫散藥物,小心反而助長火氣,加重病情。

因此,古方多以山梔子為主藥,用溫熱藥物引導,或是用二陳湯加上川芎、蒼朮,再加倍梔子煎服用,疼痛嚴重的,就加炒乾薑反佐,這種議論和治療方法,我實在不能認同。導致疾病的原因,熱的就會發熱,寒的就會發寒,如果病因是火邪,清熱利濕就能痊癒,根本不需要用反佐藥物;如果病因是寒滯,溫散就能痊癒,又何必反佐助火呢?寒者用熱治,熱者用寒治,這是治療疾病的正道,怎麼能不論證據、不分主次,既要用梔子,又要用乾薑,用反佐來治療寒症反而用寒藥,治療熱症反而用熱藥呢?

結果導致後代醫生,只要看到病情不明確,就常常以此作為治療標準,藉口反佐,誤導許多病人,讓他們陷入疑惑之中。所以,我特意在前面兩卷中寫了反佐論,說明其中的道理,希望大家能仔細觀察思考。

一、痛證當辨有形無形。無形者痛在氣分,凡氣病而為脹為痛者,必或脹或止而痛無常處,氣聚則痛而見形,氣散則平而無跡,此無形之痛也,但宜順氣,氣順則痛自愈矣。有形者痛在血分,或為食積。凡血癥食積而為脹痛者,必痛有常所,而脹無休息,不往不來,不離其處者,是有形之痛也。然或食或血,察得所因,乃可攻而去之,此二者之當辨也。

白話文:

疼痛的病症要區分有形的和無形的。無形的痛,是指氣分受損引起的疼痛。凡是氣病導致的脹痛,疼痛部位不定,忽脹忽消,氣聚則痛,氣散則止,這就是無形的痛。這種情況只要順氣,氣順了疼痛自然就會消失。有形的痛,是指血分或因食積導致的疼痛。凡是血癥或食積引起的脹痛,疼痛部位固定,脹痛持續不消,不來不往,不會離開這個地方,這就是有形的痛。至於到底是食積還是血癥,需要仔細觀察病因,才能針對性地治療。這就是區分疼痛病症的關鍵。

2. 論痛脈

凡諸病之虛實,辨之於脈者皆易,惟心腹痛證,則有大有小,其脈多有難辨,雖滑實有力者,固多實邪,虛弱無神者,固多虛邪,此其常也。然暴痛之極者,每多沉伏、細澀,最似極虛之候。不知氣為邪逆,氣逆則脈道不行而沉伏異常,此正邪實之脈,然於沉伏之中細察之,必有梗梗然弦緊之意,此必寒邪阻遏陽氣者,多有是脈,若火邪作痛,則不然也。凡見此者,不得因其細極、微極便認為虛脫,妄用補劑,必大誤矣。

辨此之法,但當察其形氣,以見平素之強弱,問其病因,以知新病久病,及何所因而起。大都暴病痛急,而脈忽細伏者多實邪,久病痛緩,而脈本微弱者為虛邪,再以前論虛實之法酌之,以理參而診之,則萬無一失矣。

白話文:

各種疾病的虛實,從脈象判斷都比較容易,唯獨心腹疼痛,程度輕重不一,脈象常難以辨別。雖然滑實有力,多為實邪,虛弱無神,多為虛邪,這是常規。然而,劇烈疼痛時,脈象常沉伏、細澀,非常像極虛的表現。其實這是因為氣被邪氣逆襲,氣逆則脈道不通暢而沉伏異常,這是邪氣實證的脈象。但仔细观察沉伏的脉象,往往會感受到脈象梗梗然弦緊,這是寒邪阻遏陽氣所致,很多這種病症都有這種脈象,如果是火邪作痛則不然。遇到這種情況,不能因為脈象細微,就認為是虛脫,胡亂使用補藥,這樣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辨別這種情況的方法,應該觀察病人的形氣,了解其平素的強弱,詢問病因,了解病情是新病還是舊病,以及發病的原因。通常急性發病,疼痛劇烈,脈象突然變得細小而沉伏,多為實邪;久病疼痛緩慢,脈象本來就微弱,則是虛邪。再根據之前的虛實辨證方法進行綜合判斷,就能準確診斷,萬無一失了。

3. 論治(共十五條)

凡心腹痛證,必須先辨寒熱,如無熱證熱脈,則定非火邪,不得妄用涼藥。

凡治心腹痛證,古云:痛隨利減,又曰:通則不痛,此以閉結堅實者為言。若腹無堅滿,痛無結聚,則此說不可用也。其有因虛而作痛者,則此說更如冰炭。

一、凡痛在上焦者,如因停滯,既痛兼脹,不易行散,而痛極難忍者,欲其滯去速效,無如吐之之妙,宜於新方吐法中擇而用之。若無停積脹急,而或寒或氣,微有凝滯而作痛者,但順其氣,無有不愈。

一、胃脘痛證,多有因食、因寒、因氣不順者,然因食因寒,亦無不皆關於氣,蓋食停則氣滯,寒留則氣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屬實邪,皆當以理氣為主,宜排氣飲加減主之;食滯者兼乎消導,寒滯者兼乎溫中,若止因氣逆,則但理其氣,病自愈矣。其有諸藥不效,氣結難解者,惟神香散為妙。若氣有滯逆,隨觸隨發者,宜用後簡易二方最妙。

白話文:

凡是心腹疼痛的症狀,一定要先辨別寒熱,如果沒有熱症熱脈,就肯定不是火邪,不能隨便使用涼藥。

凡是治療心腹痛的症狀,古人說:「疼痛隨著排泄物減少而減輕」,又說:「通暢則不痛」,這是針對閉結堅實的情況而言。如果腹部沒有堅滿,疼痛沒有結聚,那麼這個說法就不適用。如果有因為虛弱而引起的疼痛,那麼這個說法就更像是冰炭一樣,格格不入。

凡是疼痛在上焦的,如果因為食物停滯,既疼痛又脹滿,不易消散,而疼痛難以忍受,想要讓停滯的物體快速消散,無過於嘔吐之法,應該從新的嘔吐方法中選擇並使用。如果沒有食物停積脹急,而可能是寒邪或氣滯,稍微有凝滯而引起疼痛的,只需要順著氣流運行,就沒有不痊癒的。

胃脘疼痛的症狀,大多是因為飲食、寒邪、氣不順造成的。然而,無論是飲食或寒邪引起的,都與氣有關,因為食物停滯就會導致氣滯,寒邪停留就會導致氣凝。所以治療疼痛的关键在于观察是否属于实邪,都要以理气为主,宜用排氣飲加減主之;食滞者兼乎消导,寒滞者兼乎溫中,如果只是因为气逆,就只要调理气机,病自然会痊癒。如果有各种藥物都不起作用,气结难以解开,只有神香散最有效。如果气有滞逆,一触即发,宜用後簡易二方最妙。

一、下焦小腹痛者,或寒,或熱,或食,或蟲,或血,或氣逆,皆有之。凡閉結者,利之下之,當各求其類而治之。

一、寒滯之痛,有因內寒者,如食寒飲冷之類是也,必兼寒兼食,隨其宜而治之,如上法可也。有因外寒者,或觸冒不時之寒邪,或犯客令之寒氣,或受暴雨沙氣之陰毒,以致心腹攪痛,或吐或瀉,或上不能吐,下不能瀉,而為乾霍亂危劇等證,總由寒氣犯臟,或在上焦,或在中下二焦。

凡痛急在上者,用吐最妙;在中在下者,俱宜解寒行滯,以排氣飲為主加減治之,或不換金正氣散,或和胃飲、平胃散、十香丸之類,皆可擇用。其有寒逆之甚者,宜四逆湯、理中湯之類主之。又神香散可解三焦之滯,當隨證作引以送之。

白話文:

下腹部疼痛,可能是寒、熱、食物积滞、虫积、血瘀、气逆等原因造成的。如果腹部闭塞,需要用泻药来通便,具体治疗方法要根据病因而定。

如果是因为寒气导致的疼痛,可能是由于内寒,比如吃了寒凉的食物或饮品,也可能是由于外寒,比如接触了寒邪、犯了寒气,或者被雨水或沙尘侵袭,从而引起腹部绞痛,或呕吐、腹泻,或上吐下泻都不行,出现霍乱等危重情况。这些都是寒气侵犯脏腑,可能在胸部或腹部引起的。

如果疼痛主要在胸部,用吐法最好;如果疼痛在腹部,应该解寒行滞,以排气利水为主,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治疗。可以用不换金正气散、和胃饮、平胃散、十香丸等药方。如果寒气逆盛,可以用四逆汤、理中汤等药方。神香散可以解三焦的滞塞,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配合其他药物使用。

一、血積之有腹痛者,是即蓄血證也,而血證之屬有四。一、傷寒有蓄血證。成無己曰:邪氣聚於下焦,則津液不得通,血氣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滿而硬痛也。若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小便利者,則是蓄血之證,此當分而治之。其他證治詳義,並見傷寒門。

一、婦人有血痛證,詳見婦人門。一、跌打損傷有瘀血腹痛證,但去其瘀而痛自愈。凡氣血和平者,宜通瘀煎加減治之。其有血滯便結,邪實不通者,宜桃仁承氣湯、百順丸主之;或血虛燥結,便閉不通者,宜玉燭散主之。一、食鬱既久,而胃脘有瘀血作痛者,生韭飲。

白話文:

肚子痛是因為血積在體內,這就是蓄血症,而血證又分為四類。第一種是傷寒引起的蓄血症。成無己說:邪氣聚集在下焦,導致津液無法流通,血氣無法運行,要么排泄異常,要么出血,停留在下焦,就會造成腹脹堅硬疼痛。如果從心窩到小腹堅硬脹滿疼痛,小便不暢,這就是蓄血症,應該分症治療。其他症狀的治療詳見傷寒篇。

第二種是婦女的血痛症,詳見婦科篇。第三種是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腹痛症,只要去除瘀血,疼痛就會自然痊癒。凡是氣血平和的人,可以用通瘀煎加減治療。如果血滯便秘,邪氣實證不通,可以用桃仁承氣湯、百順丸治療。如果血虛乾燥便秘,可以用玉燭散治療。第四種是飲食積滯時間過久,導致胃脘有瘀血疼痛,可以用生韭飲治療。

一、氣血虛寒,不能營養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證,然必以積勞積損及憂思不遂者,乃有此病;或心、脾、肝、腎氣血本虛而偶犯勞傷,或偶犯寒氣及飲食不調者,亦有此證。凡虛痛之候,每多連綿不止,而亦無急暴之勢,或按之、揉之、溫之、熨之痛必稍緩,其在心脾胸脅之間者,則或為慼慼,或為慌慌,或似嘈非嘈,或飢勞更甚,或得食稍可,或懊憹無跡,莫可名狀,或形色青黃,或脈微氣弱,是皆虛寒之證,此非甘溫養血,補胃和中不可也,宜大小營煎,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若氣虛者,必大加人參,陽衰者,必佐以桂、附、乾薑。

白話文:

當氣血虛寒,無法滋養心脾時,最容易出現心腹疼痛的症狀。這種病症往往是因為長期勞累、過度損傷,以及憂慮思緒不順暢而導致的。也可能由於心、脾、肝、腎的氣血原本就虛弱,偶爾遇到勞損、受寒或飲食不調而引起。凡是虛寒導致的疼痛,通常會持續不斷,但不會突然發作,而且按壓、揉搓、溫熱、熨燙都能暫時緩解。疼痛位於心脾、胸脅部位時,患者可能會感到心慌意亂、焦慮不安,或像是要嘔吐卻又吐不出來,或是在飢餓勞累時加重,或是在進食後稍微好轉,或感到胸口鬱悶、難以形容,或面色蒼白發黃,或脈象微弱氣息虛弱,這些都是虛寒的表現。因此,這種情況必須使用甘溫養血、補胃和中的藥物來治療,可以選用「小營煎」、「理陰煎」等方劑並根據病情加減藥物。如果患者氣虛,就必須大量添加人參;如果患者陽氣衰弱,就必須添加桂枝、附子、乾薑。

丹溪曰:諸痛不可補氣。此惟邪實氣滯者當避之,而曰諸痛皆然則謬矣,不可執以為辭也。一、下虛腹痛,必因虛挾寒,或陽虛中寒者乃有之,察無形跡而喜按喜暖者是也,治宜補陰逐寒,必宜理陰煎主之。然男子則間或有之,惟女人則因虛而痛者更多。蓋女人有月經帶濁之病,所以為異,亦宜理陰煎大劑主之,余用此以活人多矣。

若虛中挾滯而血有不行者,惟決津煎為最妙。諸未盡者,詳婦人門。凡治心腹痛證,已經攻擊滌盪,愈而復作,或再三用之而愈作愈甚,或脈反浮弦虛大者,皆為中虛之候,此當酌其虛實而或兼治邪氣,或專補正氣。若用補無礙,則當漸進,切不可雜亂妄投,以自掣其肘,但當純用補藥,使脾胃氣強,得以運行,則邪氣自不能犯,又何疼痛之有?

白話文:

丹溪曰:諸痛不可補氣。

丹溪先生說: 各種疼痛都不能用補氣的方法治療。這句話只適用於邪氣實證、氣滯不通的情況,而不能一概而論所有疼痛都是如此,不可執著於此,當作唯一的論點。

第一, 下腹虛寒疼痛,通常是因為虛弱導致寒邪入侵,或陽氣虛弱、寒氣內盛所致。這種疼痛的特點是沒有明顯的形狀和跡象,但患者喜愛按壓腹部,也喜歡溫暖。治療方法應當補益陰氣、驅散寒邪,理陰煎是最佳選擇。

然而, 男子偶爾也會出現這種虛寒疼痛,但女性更容易因虛弱而感到疼痛。這是因為女性有月經和帶下,更容易受到寒邪侵襲。因此,女性也應該用理陰煎來治療,且劑量應當加大。我用這種方法救治過很多病人。

如果 虛寒體質中同時伴有氣滯血瘀,則以決津煎最為有效。其他未盡之處,請詳見婦人門。

總之, 治療心腹疼痛,如果已經用過攻伐、滌盪之法,但病情反复發作,或者反复用藥後病情反而加重,或脈象浮弦虛大,這些都是身體虛弱的表現。

此時, 應該根據虛實程度來治療,既要針對邪氣,也要補益正氣。如果用補藥無礙,則應當逐步增加補益藥量,切忌胡亂投藥,以免互相牽制。

應該 專心使用補藥,使脾胃之氣強盛,能夠運行氣血,則邪氣自然無法入侵,又何來疼痛之苦呢?

一、火邪熱鬱者,皆有心腹痛證。如火在上焦,痛而兼脹者,宜於行氣導滯藥中倍加山梔、黃芩之屬以治之;若有痛無脹者,或宜加芍藥、生地、麥冬以佐之。若火在下焦者,宜大分清飲,或茵陳飲之類主之。然火在上者,必有煩熱、焦渴、喜冷等證,火在下者,必有脹熱、秘結、淋澀等證,務兼脈證,察其真有火邪,方可治以寒涼,如無火證火脈,則不得妄稱為火以誤治也。

一、蟲痛證治,詳見諸蟲門。

一、痰飲停滯胸膈,亦能作痛。凡胸脅膨悶,漉漉有聲,或作醋酸心嘔惡,或痛連脅背者,皆其證也。宜清膈煎、二陳湯、橘皮半夏湯、《局方》四七湯,及括痰丸、潤下丸之類並皆治之。又若東垣草豆蔻丸、丹溪白螺丸,亦皆治痰之劑。若郁痰凝結,消之不去者,非用吐法不能除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受到熱邪的侵襲,就會出現心腹疼痛的症狀。如果熱邪在人體上焦部位,疼痛伴隨脹滿,就應該在行氣導滯的藥方中,增加山梔子、黃芩等藥物來治療;如果只有疼痛沒有脹滿,則應該加入芍藥、生地、麥冬等藥物來輔助治療。如果熱邪在人體下焦部位,就應該使用大分清飲或茵陳飲等藥方來治療。但是,熱邪在上焦的人,一定會有煩熱、口渴、喜歡冷飲等症狀,而熱邪在下焦的人,一定會有脹熱、便秘、小便澀痛等症狀。一定要綜合脈象和症狀,確認確實有熱邪的存在,才能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如果沒有熱邪的症狀和脈象,就不要隨便說是熱邪,以免誤治。

蟲痛的症狀和治療,詳見諸蟲門。

痰飲停滯在胸膈,也會引起疼痛。凡是胸脅脹滿,發出漉漉的聲音,或者感到酸酸的胃部不適想要嘔吐,或者疼痛連到脅背,都是痰飲停滯的症狀。可以使用清膈煎、二陳湯、橘皮半夏湯、局方四七湯、括痰丸、潤下丸等藥方來治療。此外,東垣草豆蔻丸和丹溪白螺丸也都是治療痰飲的藥方。如果痰飲郁結凝固,久久不能消散,就必須使用吐法才能清除。

一、陰寒腹痛者,凡男婦有因房室之後中寒而痛極者,此陰寒也。宜先用蔥、姜搗爛炒熱,或熱磚之屬熨其臍腹,以解其寒極凝滯之氣,然後用理陰煎,或理中湯、四逆湯之類加減治之。其有痛極至危者,須速灸神闕、氣海等穴。

一、凡胸腹之痛,有無關於內,而在筋骨、皮肉之間者,此邪之在經,不可混作里證。必須詳問的確,但當分其或火,或寒,或氣,或勞傷,或血滯,或血虛,或有淫瘡邪毒留蓄在經,辨其所因,庶不致謬,而治之亦易也。

一、大人小兒,或素因口腹不節,致傷脾胃,以後或寒或食,凡有所觸即為腹痛,屢發不已,或為脹滿、食減等證者,惟芍藥枳朮丸為最妙,宜加減用之。

白話文:

陰寒腹痛的人,不論男女,只要是房事後受寒而痛得厲害的,就是陰寒。應該先用蔥薑搗爛炒熱,或用熱磚之類的物品熨燙他們的肚臍和腹部,以解除寒氣凝滯,然後再用理陰煎,或者理中湯、四逆湯等藥方加減治療。如果痛得非常嚴重,危及生命,必須立刻灸神闕、氣海等穴位。

凡是胸腹疼痛,不涉及內臟,而是在筋骨、皮肉之間的,這是邪氣在經絡,不能誤認為是內臟的病症。必須詳細詢問病症的確切情況,並區分是火邪、寒邪、氣邪、勞傷、血滯、血虛,還是淫瘡邪毒留存在經絡,根據病因辨證施治,才不會誤診,治療也會比較容易。

大人小孩,如果平時飲食不節制,傷了脾胃,之後無論是受寒還是飲食不當,只要接觸到任何誘因就會腹痛,反覆發作,或者伴有腹脹、食慾減退等症狀,唯獨[芍藥枳朮丸]是最有效的,可以加減用藥。

一、凡胸膈大痛,連及脅背,藥不能納,到口即吐者,此則無論諸藥,皆可發吐,因就其勢探而吐之,則最易最捷,吐出邪滯積痰,痛可立止。若邪猶未盡,痛猶未止,則再以前藥與之,務盡其邪,無不愈者。

白話文:

如果胸部和膈肌劇烈疼痛,延伸到背部,藥物無法吞嚥,吃進去就會嘔吐,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哪種藥物,都可以引發嘔吐,我們可以直接利用這種現象,探尋並引發嘔吐,這是最簡單也最快的方法。嘔吐出邪氣、積聚的痰液後,疼痛會立刻停止。如果邪氣尚未完全清除,疼痛仍未緩解,可以再次使用先前的藥物,務必徹底清除邪氣,這樣沒有不治好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