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五心集·雜證謨 (1)
卷之二十五心集·雜證謨 (1)
1. 經義
《舉痛論》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人體五臟突然疼痛,是哪種氣導致的呢?岐伯回答:經脈流動不停,循環往復,寒氣侵入經脈後停滯不前,阻塞不通,停留在脈外就會造成血虛,停留在脈中就會造成氣不通,所以才會突然疼痛。
黃帝又問:這些疼痛有的突然發作又突然消失,有的疼痛劇烈且持續不斷,有的疼痛劇烈到不能按壓,有的按壓後疼痛消失,有的按壓無效,有的喘氣並伴隨著手部動作,有的心臟和背部相互牽引疼痛,有的脅肋和少腹相互牽引疼痛,有的腹痛引發陰股疼痛,有的疼痛積累已久,有的突然疼痛昏迷不省人事,一會兒又恢復意識,有的疼痛伴隨嘔吐,有的腹痛後腹瀉,有的疼痛伴隨著便秘,這些形形色色的疼痛,應該怎麼區分呢?
岐伯回答:寒氣停留在脈外就會導致脈寒,脈寒就會收縮蜷縮,收縮蜷縮就會導致脈道狹窄緊繃,狹窄緊繃就會牽引小絡血管,所以會突然疼痛,遇到溫熱就會立刻止痛,如果寒氣加重,疼痛就會持續很久。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白話文:
當寒氣停留在經脈中,遇上熱氣就會互相抵觸,導致脈絡充盈,充盈就會疼痛,而且按壓也無濟於事。如果寒氣長期停留在經脈中,熱氣從上面逼迫下來,脈絡就會膨脹且血氣紊亂,因此疼痛加劇,按壓也無效。
寒氣停留在腸胃之間,靠近膜原的地方,血液無法散開,細小的經絡緊縮而導致疼痛。按壓時,血液會散開,所以疼痛就會減輕。
寒氣停留在背脊兩側的經脈中,深層按壓都無法觸及,因此按壓也無效。
寒氣停留在衝脈中,衝脈從關元穴開始,沿著腹部直往上走,寒氣停滯就會使脈絡不通暢,脈絡不通暢就會影響氣機,因此會出現喘息,而且觸碰就會有反應。
寒氣停留在背部俞穴的經脈中,就會導致脈絡虛弱,脈絡虛弱就會血虛,血虛就會疼痛。這些俞穴連通著心臟,因此疼痛會互相牽引。按壓時,熱氣會到達,熱氣到達後疼痛就會消失。
寒氣停留在厥陰經脈中,厥陰經脈連接著生殖器官,並與肝臟相連。寒氣停滯在脈絡中就會導致血虛脈緊,因此會出現脅肋和少腹互相牽引的疼痛。如果寒氣停滯在陰股部位,寒氣向上蔓延至少腹,血虛在下部互相牽引,就會出現腹痛並牽引到陰股部位。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岐伯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帝曰;捫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反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賓按:本篇論痛,總計一十三條,所言寒氣與炅氣相薄,及熱氣留於小腸閉而不通者,止二條為熱證,而其他皆屬於寒,則此證之概可知,學者當思所辨矣。
白話文:
寒冷之氣停留在小腸的膜原之間,以及血液流通的經絡中,血液無法流入大經脈,血氣停滯無法運行,所以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聚。寒冷之氣進入五臟,就會出現厥逆上泄的症狀,陰氣耗竭,陽氣未入,因此突然疼痛而死,沒有知覺,氣息恢復後就會復活。寒冷之氣停留在腸胃,就會出現厥逆上出的症狀,所以會疼痛並伴隨嘔吐。寒冷之氣停留在小腸,小腸無法正常聚集,所以會出現腹痛和腹瀉。熱氣停留在小腸,腸中疼痛,伴隨癉熱、口渴,腸道乾燥堅硬,無法排泄,所以疼痛且閉塞不通。
皇帝問道:這些都是可以言語描述的,那麼哪些是可以用肉眼觀察到的呢?岐伯回答:五臟六腑都有各自的部位,觀察其顏色,黃色和紅色代表熱證,白色代表寒證,青色和黑色代表疼痛,這就是可以用肉眼觀察到的。
皇帝又問:哪些是可以用手觸摸得到的呢?岐伯回答:觀察主病所在的脈搏堅硬,而血液卻下陷,這些都是可以用手觸摸得到的。
賓按:本文論述疼痛,總共列舉了十三條,其中提到寒冷之氣和熱氣相搏,以及熱氣停留在小腸閉塞不通的只有兩條屬於熱證,其他都是屬於寒證,由此可以概括了解這些症狀。學習者應該思考如何辨別。
《終始篇》曰: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
《痹論》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骨空論》曰:䏚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噫嘻。
《調經論》曰: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平人氣象論》曰: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白話文:
《終始篇》說:病痛屬於陰性,痛著用手按壓卻按不到的也是陰性,應深刺治療。
《痹論》中,黃帝問道:內傷五臟六腑,是什麼氣導致的?岐伯回答:五臟都有相合的地方,病久不愈的,就藏於相合的地方。胞痹的症狀是:少腹膀胱按壓時內痛,像是被熱水澆灌般,小便澀滯,上會有清涕。痛是因為寒氣多,有寒才會痛。
《骨空論》說:䏚絡、季脅牽引少腹並痛脹,就應該刺針治療。
《調經論》說:實證的表現是外堅充滿,不能按壓,按壓則會痛。虛證的表現是脈絡空虛氣不足,按壓時則氣血得以溫通,所以會感到舒暢而不痛。
《平人氣象論》說:寸口脈沉而弱,表示有寒熱、疝氣、瘕積和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表示脅下有積聚,腹中有橫向積聚而痛。脈急,表示有疝氣、瘕積和少腹痛。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
《衛氣篇》曰: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厥病篇》曰:闕心痛,與背相控,善瘛,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則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腸中有蟲瘕及蛟蛕,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以上皆有刺法,詳在本經。
白話文:
心脈跳動急促,就是心痛引發背痛,吃不下東西。《衛氣篇》說,新發生的積聚疼痛可以轉移,就容易治癒;積聚不痛的,就難治癒。《厥病篇》說,如果心痛和背部互相牽連,容易發抖,感覺像從背後觸摸到心臟,彎腰駝背的,是腎心痛。心痛伴隨腹脹胸悶,心痛尤其厲害的,是胃心痛。心痛像用錐子針刺一樣,心痛很厲害的,是脾心痛。心痛伴隨面色蒼白如死狀,整天不能深呼吸的,是肝心痛。心痛伴隨臥床如獨居,心痛間歇,活動就加重疼痛,面色不變的,是肺心痛。真正的心痛,手腳冰冷到指節,心痛非常嚴重,早上發病晚上就死,晚上發病早上就死的。腸道里有蟲積聚或蛟蛕,就會心腸痛,疼痛腫脹聚在一起,上下來回走動,疼痛有間歇,腹部發熱口渴流口水,這就是蛟蛕。以上情況都有針灸治療方法,詳見本經。
《雜病篇》曰: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六元正紀大論》曰: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痞腹滿,痛急下痢之病生矣。土鬱之發,甚則心痛脅䐜,嘔吐霍亂,飲發注下。金鬱之發,心脅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水鬱之發,民病寒客心痛。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火鬱之發,民病骨痛,腹中暴痛。
白話文:
《雜病篇》提到,心痛牽連腰脊,想嘔吐,就取足少陰經穴;心痛,腹部脹滿,排便不順暢,就取足太陰經穴;心痛引發背部疼痛,無法喘息,就刺足少陰經穴,若無效,再取手少陽經穴;心痛引發小腹脹滿,疼痛部位不固定,排便困難,就刺足厥陰經穴;心痛,只有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就刺手太陰經穴;心痛,就用九節鍼法刺穴,刺後按壓,馬上就有效,若無效,就上下尋找穴位,找到就馬上有效。
《六元正紀大論》提到,若不遠離熱邪,熱邪就會侵入,若不遠離寒邪,寒邪就會侵入,寒邪侵入後,就會導致身體僵硬、腹部脹滿、疼痛、急著想拉肚子等症狀。土鬱積發,嚴重時會導致心痛、脅肋疼痛、嘔吐、霍亂,喝水後馬上就往下跑;金鬱積發,會導致心胸脹滿牽連小腹,容易突然劇痛,無法翻身;水鬱積發,會導致寒邪侵入心臟,引起心痛;木鬱積發,會導致胃脘疼痛,疼痛往上牽連到兩脅,咽喉阻塞,無法吞咽食物和水;火鬱積發,會導致骨骼疼痛,腹部突然劇痛。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取之巨虛下廉。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
《五邪篇》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以上俱有刺法在本經。
《經脈篇》曰:脾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心下急痛,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腎足少陰之脈,其支者,從肺出絡心。
白話文:
大腸有病,會感到腸子劇烈疼痛並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冬天容易因為寒冷而腹瀉,肚子靠近肚臍的地方會痛,無法久站,症狀跟胃病類似,可以用巨虛穴的上方部位進行治療。胃病會出現腹部脹滿、胃部靠近心臟的位置疼痛、疼痛向上蔓延至兩側肋骨、吞咽困難、飲食無法進食的症狀,可以用三里穴進行治療。小腸有病,會感到小腹疼痛、腰部和脊柱連接到睪丸的地方疼痛,有時會排便困難,可以用巨虛穴的下方部位進行治療。膀胱有病,會感到小腹偏向一側腫脹並伴隨疼痛,用手按壓時,會想要小便但卻無法排尿,可以用委中穴進行治療。
肝臟受到邪氣入侵,會感到兩側肋骨疼痛,身體容易感到寒冷,血液瘀積在體內,活動時容易感到肢體麻木,並且腳部腫脹。脾胃受到邪氣入侵,會出現肌肉疼痛的症狀。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會感到身體寒冷,腸鳴腹痛。心臟受到邪氣入侵,會感到心痛、容易悲傷、頭昏眼花、突然昏倒。以上這些症狀都可以用針灸的方法進行治療。
脾經從足部開始,沿著內側向上,進入腹部,連接到脾臟,並與胃經相連。它的分支從胃部開始,向上穿過膈膜,到達心臟。如果脾經運行不暢,就會出現舌頭僵硬、嘔吐、胃痛、腹脹、打嗝、心窩處疼痛等症狀。心經從心臟開始,向上沿著手臂內側運行,連接到心繫。如果心經運行不暢,就會出現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要喝水等症狀。腎經從足部開始,沿著內側向上,進入腹部,連接到腎臟,它的分支從肺臟開始,連接到心臟。
是動則心如懸若飢狀,舌乾,咽腫,煩心,心痛。心主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是動則胸脅支滿,煩心心痛。膽足少陽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循脅裡。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
白話文:
當心經動時,會感到心中如同懸掛著一樣,有飢餓感,舌頭乾燥,咽喉腫痛,心煩意亂,心痛。心經主導的是手厥陰之脈,它起於胸部,出於心包絡。當心經動時,會出現胸部脹滿,心中煩亂,心痛的情況。膽經足少陽之脈,其直接線路從鎖骨下至腋下,沿胸部、脅部內側行進。當膽經動時,會出現口苦,常想嘆息,心脅疼痛無法轉身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