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7)

1. 述古(共二條)

陳無擇云:十二經絡,外感六淫,則其氣閉塞,鬱於中焦,氣與邪爭,發為疼痛。足厥陰心痛,兩脅急,引小腹連陰股相引痛。手心主心痛,徹背,心煩,掌中熱,咽乾,目黃赤,脅滿。足太陰心痛,腹脹滿,澀澀然大便不利,膈悶咽塞。手太陰心痛,短氣不足以息,季脅空痛,遺矢無度,胸滿煩心。

足少陰心痛,煩極,面黑,心懸若飢,胸滿,腰脊痛。背輸諸經心痛,心與背相引,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諸腑心痛,難以俯仰,小腹上衝,卒不知人,嘔吐泄瀉。此皆諸經、諸俞、諸腑涉邪所致,病屬外所因。若五臟內動,汨以七情,則其氣痞結,聚於中脘,氣與血搏,發為疼痛。

肝心痛者,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真心痛者,(如前經義)脾心痛者,如錐針刺其心腹,蘊蘊然氣滿。肺心痛者,若從心間起,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腎心痛者,與背相控,善瘛,如物從後觸其心,身傴僂。胃心痛者,腹痛胸滿,不下食,食則不消。皆臟氣不平,喜怒憂鬱所致,此屬內因。

飲食勞逸,觸忤非類,使臟氣不平,痞膈於中,食飲遁注,變亂腸胃,發為疼痛。或飲啖生冷果實,中冷不能消散,結而為積,還食還發,名積心痛。及有臟寒生蛔致心痛者。所謂九種心痛,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注、曰去來痛者,除風熱寒屬外所因,余皆不內外因。更有婦人惡血入心脾經,發作疼痛,尤甚於諸痛。

更有卒中、客忤、鬼擊、屍疰,使人心痛,亦屬不內外因。

丹溪曰:心痛即胃脘痛,雖日數多,不吃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物,還痛。必須三五服藥後,方可漸漸吃物。痛甚者,脈必伏,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朮。脈弦者是食,宜溫散。蓋食得寒則凝,得熱則化,更用行氣,或利藥助之,無不愈。脈滑者是痰,痰因氣滯而聚,阻礙道路,氣不得通而痛,宜導痰解鬱。

凡痛必用溫散,以其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也。腹痛以手可重按者屬虛,宜參、朮、薑、桂之類;手不可按者是實,宜用硝黃下之。肥白人腹痛,多是氣虛兼濕痰,宜半夏、人參、二術之類。飲食過傷而腹痛,宜木香檳榔丸下之。如氣虛之人傷飲食而腹痛,宜調補胃氣並消導藥,參、朮、山楂、枳實、麥芽、木香、神麯之類。如腹中常有熱而痛,此為積熱,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小腹實痛,用青皮以行其氣;小腹因寒而痛,宜桂枝、吳茱萸。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者,多死。心痛,用山梔並劫藥止之,若又復發,前藥必不效,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

白話文:

陳無擇說:十二經絡,如果受到外來的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侵襲,就會導致經絡氣機閉塞不通,鬱積在中焦部位。這時,正氣與邪氣互相搏鬥,就會引發疼痛。像是足厥陰經脈的病變引起的心痛,會出現兩脅脹痛,牽引到小腹,連帶到陰部和大腿內側,產生互相牽引的疼痛感。手厥陰經脈的病變引起的心痛,會疼痛到後背,感到心煩意亂,手掌發熱,咽喉乾燥,眼睛發黃發紅,胸脅脹滿。足太陰經脈的病變引起的心痛,會腹部脹滿,大便乾澀難解,胸膈悶塞,咽喉不暢。手太陰經脈的病變引起的心痛,會呼吸短促,氣息不足,兩側肋骨下方空痛,大便失禁,胸悶煩躁。

足少陰經脈的病變引起的心痛,會感到極度煩躁,面色發黑,心臟好像懸空一樣感到飢餓,胸部脹滿,腰背疼痛。背部腧穴經絡的病變引起的心痛,心臟和背部互相牽引疼痛,心痛會傳到背部,背痛也會傳到心臟。各個臟腑病變引起的心痛,會讓人難以彎腰或仰頭,小腹向上衝痛,突然昏迷不省人事,還會嘔吐腹瀉。這些都是由於各經脈、各腧穴、各臟腑受到邪氣侵犯所導致的,病因都屬於外感。如果是由於五臟本身功能失調,受到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影響,就會導致氣機阻滯鬱結,聚集在中脘部位。這時,氣與血互相搏鬥,也會引發疼痛。

肝臟病變引起的心痛,臉色會像死人一樣蒼白,整天都無法順暢地嘆息。真心痛的症狀,如同前面經文所描述。脾臟病變引起的心痛,會像錐子或針刺一樣疼痛,腹部有悶脹感。肺臟病變引起的心痛,好像從心臟部位開始發作,活動時疼痛加劇,但臉色不變。腎臟病變引起的心痛,會與背部互相牽引疼痛,容易抽搐,感覺好像有東西從背後觸碰到心臟,身體會彎曲。胃部病變引起的心痛,會腹痛胸悶,不想吃東西,吃了也難以消化。這些都是由於臟腑氣機不平衡,受到喜怒憂鬱等情緒影響所導致的,病因屬於內傷。

飲食不節制、過於勞累、接觸到不適合的東西,都會使臟腑氣機失調,導致氣機在中焦阻滯不通。這時,吃喝的東西就會胡亂流竄,擾亂腸胃功能,引發疼痛。如果吃了過多生冷水果,導致寒氣積聚在體內無法消散,凝結成積滯,每次吃東西都會發作,這種心痛就叫做積心痛。另外,也有因為臟腑虛寒而生蛔蟲導致的心痛。總結來說,心痛有九種,分別是飲食、積食、風、寒、熱、驚悸、蟲、停積、時痛時止等原因引起的。其中,風、熱、寒屬於外感因素,其餘原因都不是單純的內傷或外感。還有婦女因產後惡露侵入心脾經絡,也會引發疼痛,而且這種疼痛比其他心痛更加劇烈。

另外,突然昏倒、受到驚嚇、撞邪、感染屍毒等因素也會導致心痛,這些原因都不是單純的內傷或外感。

朱丹溪說:所謂心痛,其實就是胃脘痛。即使疼痛持續多天,只要不吃東西就不會死。但如果疼痛剛停止就馬上吃東西,疼痛又會發作。必須服用三到五劑藥後,才能慢慢開始吃東西。疼痛劇烈時,脈象一定會變得微弱,此時要用溫熱的附子之類藥物,不能用人參或白朮。如果脈象是弦脈,表示是飲食積滯引起的,應該用溫熱藥物疏散。因為飲食遇到寒冷會凝結,遇到溫熱會化開,可以再用行氣或利尿藥物來輔助,就能夠治癒。如果脈象是滑脈,表示是痰濕引起的,痰濕是由於氣機鬱滯而凝結,阻礙氣機運行,導致氣機不通而疼痛,應該用化痰解鬱的藥物來治療。

凡是疼痛,都應該用溫熱疏散的方法來治療,因為疼痛是由於氣機鬱結不通,阻礙氣機運行所導致的。腹痛可以用手按壓,如果按壓後感覺比較舒適,表示屬於虛證,應該用人參、白朮、生薑、桂枝等藥物來補虛。如果按壓後疼痛加劇,表示屬於實證,應該用芒硝、大黃等藥物來瀉下。肥胖的人腹痛,多半是氣虛兼有濕痰,應該用半夏、人參、蒼朮、白朮等藥物來治療。如果由於飲食過多導致腹痛,應該用木香檳榔丸來瀉下。如果是氣虛的人由於飲食過多導致腹痛,應該用調理脾胃氣機,並兼有消食導滯作用的藥物,如人參、白朮、山楂、枳實、麥芽、木香、神曲等。如果腹中常常發熱而疼痛,這是積熱引起的,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

小腹部疼痛屬於實證,應該用青皮來行氣。小腹部因寒冷而疼痛,應該用桂枝、吳茱萸。如果肚臍下方突然劇痛,人中變黑,表示病情危險,多半會死亡。心痛,可以用山梔子和劫藥來止痛,如果之後又復發,之前的藥物就沒有效果了,可以用玄明粉服用一劑就能馬上止痛。如果脈象堅實,而且沒有大便,應該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

2. 食停小腹新按

凡腹痛因食者,或因滯物,或因冷物,皆能停積中脘,須用前治食法加減治之,此正法也,然又有食停小腹者。余嘗治一上舍,年及三旬,因午刻食水煮麵角,將至初更,食及小腹,下至右角間,遂停積不行,而堅突如拳,大如鵝卵,其痛之劇,莫可名狀。余為治之,察其明系面積,顯而無疑,然計其已入大腸,此正通則不痛之證也,乃與木香檳榔丸,連下二三次,其痛如故。因疑藥力之緩,猶未及病,乃更投神佑丸以瀉之,又不效。

余謂此必藥性皆寒,故滯有不行也,因再投備急丸,雖連得大瀉,而堅痛毫不為減。斯時也,余計窮矣。因潛測其由,不過因面,豈無所以制之?今既逐之不及,使非借氣以行之不可也。且計面毒非大蒜不殺,氣滯非木香不行,又其滯深道遠,非精銳之響導不能達,乃用火酒磨木香,令其嚼生蒜一瓣,而以香酒送之。一服後,覺痛稍減,三四服後,痛漸止而食漸進,方得全愈。

然雖痛止食進,而小腹之塊仍在,後至半年許始得消盡。由是知欲消食滯,即大黃、巴豆猶有所不能及,而推宜行氣為先也。且知飲食下行之道,乃必由小腹下右角間,而後出於廣腸,此自古無人言及者,故並筆之,用以廣人之聞見。

白話文:

凡是因為飲食引起的腹痛,不論是因為食物積滯,或是因為吃了冰冷的食物,都會停留在胃部中段。這類情況應該使用之前治療食物積滯的方法,加以調整來治療,這是正確的方法。然而,也有食物積滯在小腹的情況。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學生,年約三十歲,因為午時吃了水煮麵疙瘩,到了晚上七點多,食物積滯在小腹,往下到右下腹之間,就這樣停在那裡不動,而且堅硬突出像拳頭,又像鵝卵石一般大,疼痛非常劇烈,難以形容。

我為他診治,觀察到明顯是食物積滯,這點毫無疑問,但是考慮到食物已經進入大腸,應該是「通則不痛」的情況,所以就給他吃了木香檳榔丸,連續吃了兩三次,疼痛卻依舊。因此我懷疑藥力太慢,還沒到達病灶,就又改用神佑丸來瀉下,仍然無效。

我認為這一定是藥性偏寒,所以導致積滯不行。因此我又改用備急丸,雖然連續瀉下多次,但堅硬的疼痛絲毫沒有減輕。這時,我已經束手無策了。於是我就仔細思考原因,不過是吃了麵食,難道沒有方法可以對付它嗎?現在既然無法順利排出,一定要藉助氣的推動才行。而且我判斷麵食的毒性非大蒜不能消除,氣滯非木香不能推動,加上積滯很深很遠,一定要靠精銳的引導才能到達,因此我就用火酒磨木香,讓他嚼食生蒜一瓣,然後用木香酒送服。服藥一次後,感覺疼痛稍微減輕,服藥三四次後,疼痛逐漸停止,食慾也漸漸恢復,才完全康復。

然而,雖然疼痛停止,食慾恢復,但是小腹的硬塊仍然存在,大約過了半年才完全消散。由此可知,想要消除食物積滯,即使使用大黃、巴豆這些強效瀉下藥,也未必有效,應該要先用行氣的方法。而且也才知道食物下行的途徑,必定要經過小腹到右下腹之間,然後才從大腸排出。這點是從來沒有人提及的,所以特別記錄下來,用來增廣大家的見聞。

3. 括痧新按

向予荊人,年及四旬,於八月終初寒之時,偶因暴雨後中陰寒沙毒之氣,忽於二鼓時,上為嘔惡,下為胸腹攪痛,勢不可當。時值暮夜,藥餌不及,因以鹽湯探吐之,痛不為減,遂連吐數次,其氣愈升,則其痛愈劇,因而上塞喉嗌,甚至聲不能出,水藥毫不可入,危在頃刻間矣。

余忽憶先年曾得秘傳括痧法,乃擇一光滑細口瓷碗,別用熱湯一鍾,入香油一二匙,卻將碗口蘸油湯內,令其暖而且滑,乃兩手覆執其碗,於病者背心輕輕向下刮之,以漸加重,碗干而寒,則再浸再刮,良久,覺胸中脹滯漸有下行之意,稍見寬舒,始能出聲。頃之,忽腹中大響,遂大瀉如傾,其痛遂減,幸而得活。

瀉後得睡,一飯頃,復通身瘙癢之極,隨發出疙瘩風餅如錢大者,不計其數,至四鼓而退。愈後細窮其義,蓋以五臟之系,咸附於背,故向下刮之,邪氣亦隨而降。凡毒氣上行則逆,下行則順,改逆為順,所以得愈。雖近有兩臂刮痢之法亦能治痛,然毒深病急者,非治背不可也。

至若風餅疙瘩之由,正以寒毒之氣充塞表裡,經臟俱閉,故致危劇,今其臟毒既解,然後經氣得行,而表裡俱散也。可見寒邪外感之毒,凡臟氣未調,則表亦不解,表邪未散,則臟必不和,此其表裡相關,義自如此,故治分緩急,權衡在人矣。繼後數日,一魏姓者,亦於二鼓忽患此證,治不得法,竟至五鼓痛極而斃。

遇與不遇,此其所以為命也。

白話文:

有一個荊州人,年約四十歲,在八月底剛開始轉涼的時候,因為突然遇到暴雨,被陰寒的濕氣和沙土中的毒氣侵襲。在晚上二更時,突然開始嘔吐,接著胸腹絞痛,痛得難以忍受。當時天色已晚,來不及吃藥,只好用鹽水催吐,但疼痛沒有減輕,反而連續嘔吐好幾次。氣往上衝,疼痛更加劇烈,甚至堵塞喉嚨,發不出聲音,水和藥都無法喝進去,情況非常危急。

我忽然想起以前學到的一種刮痧秘方,就選了一個光滑、細口的瓷碗,另外準備一碗熱水,加入一兩匙香油,把碗口浸在油湯裡,讓碗溫熱且滑潤。然後兩手握住碗,在病人的背部輕輕地由上往下刮,力道逐漸加重。碗變乾變冷時,就再浸油湯繼續刮。過了一會兒,感覺胸中的脹悶感漸漸往下走,稍微感到舒緩,才開始能發出聲音。不久,肚子裡突然發出很大的聲響,接著就像倒水一樣拉肚子,疼痛也就減輕了,幸好因此撿回一條命。

拉完肚子後,就睡著了。過了一頓飯的時間,又開始全身劇癢難耐,隨即長出像錢幣大小的風疹塊,數量多到數不清,直到四更時才消退。病癒後仔細探究原因,原來是因為五臟的經絡都附著在背部,所以向下刮痧,邪氣也跟著向下散去。凡是毒氣往上行就會逆亂,往下行就會順暢,把逆亂轉為順暢,這就是能夠治好的原因。雖然現在有刮手臂來治療痢疾的方法,也能止痛,但對於毒氣深入、病情危急的患者,非刮背部不可。

至於風疹塊的產生,是因為寒毒之氣充斥體內外,經絡和臟腑都閉塞,所以才會導致病情危急。如今臟腑的毒氣已經解開,經絡的氣才能運行,體表內外的邪氣也跟著散開。可見寒邪入侵體內的毒素,凡是臟腑之氣未調和,體表的邪氣就無法解除;體表的邪氣未散,臟腑也必定不和諧。這是體表與內在互相影響的道理,所以治療要分輕重緩急,權衡的關鍵在於人。後來幾天,有一個姓魏的人,也在半夜二更突然患上這種病,因為治療方法不對,竟然在五更時因疼痛劇烈而死。

遇到或沒遇到這種治療方法,這就是所謂的命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