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九明集·雜證謨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九明集·雜證謨 (11)

1. 諸鬱滯治法

凡諸鬱滯,如氣、血、食、痰、風、濕、寒、熱,或表或里,或臟或腑,一有滯逆,皆為之郁,當各求其屬,分微甚而開之,自無不愈。氣鬱者,宜木香、沉香、香附、烏藥、藿香、丁香、青皮、枳殼、茴香、厚朴、撫芎、檳榔、砂仁、皂角之類。血鬱者,宜桃仁、紅花、蘇木、肉桂、延胡、五靈脂、牡丹皮、川芎、當歸、大黃、朴硝之類。食鬱者,宜山楂、麥芽、神麯、枳實、三稜、蓬朮、大蒜、蘿蔔,或生韭飲之類。

白話文:

凡是身體裡出現的各種阻滯,像是氣、血、食物、痰液、風、濕氣、寒氣、熱氣,不論是在表面還是內部,不論是在臟器還是腑臟,只要出現阻滯逆流,就會導致鬱結。應該根據不同的阻滯類型,分別找出相應的藥物,細緻地進行治療,就能夠治癒。

氣鬱者,適合使用木香、沉香、香附、烏藥、藿香、丁香、青皮、枳殼、茴香、厚朴、撫芎、檳榔、砂仁、皂角等藥物。

血鬱者,適合使用桃仁、紅花、蘇木、肉桂、延胡、五靈脂、牡丹皮、川芎、當歸、大黃、朴硝等藥物。

食鬱者,適合使用山楂、麥芽、神麴、枳實、三稜、蓬朮、大蒜、蘿蔔,或者生韭飲等藥物。

痰鬱者,宜半夏、南星、海石、栝蔞、前胡、貝母、陳皮、白芥子、玄明粉、海藻、皂角、牛黃、天竺黃、竹瀝之類。風鬱者,宜麻黃、桂枝、柴胡、升麻、乾葛、紫蘇、細辛、防風、荊芥、薄荷、生薑之類。濕鬱者,宜蒼朮、白朮、茯苓、澤瀉、豬苓、羌活、獨活之類。寒鬱者,宜乾薑、肉桂、附子、吳茱萸、蓽茇、胡椒、花椒之類。

白話文:

痰鬱的時候,適合用半夏、南星、海石、栝蔞、前胡、貝母、陳皮、白芥子、玄明粉、海藻、皂角、牛黃、天竺黃、竹瀝等藥材。風鬱的時候,適合用麻黃、桂枝、柴胡、升麻、乾葛、紫蘇、細辛、防風、荊芥、薄荷、生薑等藥材。濕鬱的時候,適合用蒼朮、白朮、茯苓、澤瀉、豬苓、羌活、獨活等藥材。寒鬱的時候,適合用乾薑、肉桂、附子、吳茱萸、蓽茇、胡椒、花椒等藥材。

熱鬱者,宜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石膏、知母、龍膽草、地骨皮、石斛、連翹、天花粉、玄參、犀角、童便、綠豆之類。以上諸郁治法,皆所以治實邪也。若陽虛則氣不能行,陰虛則血不能行,氣血不行,無非郁證,若用前法則愈虛愈郁矣,當知所辨,而參以三法如前,庶無誤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有熱鬱,可以使用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石膏、知母、龍膽草、地骨皮、石斛、連翹、天花粉、玄參、犀角、童便、綠豆等等藥物。這些方法都是用來治療實邪(實體病邪)的。但如果陽氣虛弱,氣血運行不暢,陰血不足,血氣運行也受阻,都會造成郁證。如果用上述治療實邪的方法,反而會加重虛弱,使郁證更嚴重。因此,要辨別病因,根據不同情况採用三法,才能避免誤治。

2. 述古(共二條)

丹溪曰:郁病大率有六,曰:氣鬱者,胸脅疼痛,脈沉而澀。濕鬱者,周身走痛,或關節疼痛,遇陰則發,脈沉而細。熱鬱者,瞀悶煩心,尿赤,脈沉而數。痰鬱者,動則喘息,脈沉而滑。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便血,脈沉而芤。食鬱者,噯酸腹飽,不喜飲食。或七情之邪郁,或寒熱之交侵,或九氣之怫鬱,或兩濕之侵凌,或酒漿之積聚,故為留飲濕鬱之疾。又如熱鬱而成痰,痰鬱而成癖,血鬱而成瘕,食鬱而成痞滿,此必然之理也。

戴氏曰:郁者,結聚不得發越也,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變化不得變化,故傳化失常而鬱病作矣。大抵諸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用藥雜亂而成郁,故凡病必參郁治。

白話文:

丹溪曰:

郁病大多有六種:

  1. 氣鬱者: 胸脅疼痛,脈象沉而澀。
  2. 濕鬱者: 周身走痛,或關節疼痛,遇到陰雨天氣則加重,脈象沉而細。
  3. 熱鬱者: 昏迷煩躁,小便赤色,脈象沉而數。
  4. 痰鬱者: 活動時喘息,脈象沉而滑。
  5. 血鬱者: 四肢無力,能吃卻便血,脈象沉而虛。
  6. 食鬱者: 打嗝泛酸,腹部飽脹,不喜歡飲食。

這些郁病的產生原因,可能是七情之邪(喜怒憂思悲恐驚)的鬱結,也可能是寒熱交替的侵襲,或者九氣(天之九氣)的阻塞,也可能是濕氣的侵犯,或是酒漿積聚在體內,導致留飲濕鬱的疾病。

此外,還有一些病症是因郁而生,例如:熱鬱化成痰,痰鬱變成癖,血鬱變成瘕,食鬱變成痞滿,這些都是必然的道理。

戴氏曰:

郁,指的是氣機阻塞,無法順利發散。應該升的升不上去,應該降的降不下來,應該變化的無法變化,所以氣機運化失常,就導致了郁病。

總而言之,大多數疾病都伴隨著郁氣,有些是郁氣積久而生病,有些是生病久了而生郁氣,有些是亂用藥物而造成郁氣。因此,治療疾病時一定要考慮郁氣,並根據郁氣的性質來治療。

3. 附按

丹溪治一室女因事忤意,鬱結在脾,半年不食,但日食熟菱棗數枚,遇喜,食饅頭彈子大,深惡粥飯。予意脾氣實,非枳實不能散,以溫膽湯去竹茹與之,數十帖而愈。一女許婚後,夫經商二年不歸,因不食,困臥如癡,無他病,多向里床坐。此思想氣結也,藥難獨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使其木氣升發,而脾氣自開,木能制土故也。因自往激之,大怒而哭,良久,令解之,與藥一帖,即求食矣。

予曰:病雖愈,必得喜方已。乃紿以夫回,既而果然,病遂不舉。

白話文:

丹溪醫治一位未婚女子,她因為某事心生怨氣,鬱結在脾胃,導致半年不吃飯,只吃幾顆熟菱角和紅棗。遇到喜事時,能吃下彈珠大小的饅頭,卻十分厭惡粥飯。我認為她的脾胃氣滯實證,非得用枳實才能散結。因此,我用溫膽湯去掉竹茹,給她服用,服用了幾十帖藥後就痊癒了。

另一個女子,婚後丈夫經商兩年未歸,她因此不吃飯,整日昏昏沉沉,像個傻子一樣,沒有其他病症,只是喜歡坐在床邊。這是思慮過度,氣鬱在心,藥物難以獨自治療,只有遇到喜事才能解開心結。如果沒有喜事,就必須讓她生氣,使肝氣升發,脾氣自然會開,因為木能制土。於是,我親自去激怒她,她大怒而哭,哭了很久,才緩解過來。我給她服用一帖藥,她就立刻想吃飯了。

我說:“雖然病症已經治癒,但她必須遇到喜事才能完全康復。”於是,我故意欺騙她說丈夫回來了,果不其然,她病症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