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陣 (6)
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陣 (6)
1. 以下耳病方
桂星散,治風閉耳聾。
官桂,川芎,當歸,石菖蒲,細辛,木通,木香,白蒺藜(炒去刺),麻黃(去節),甘草(炙,各一錢),白芷梢,天南星(煨裂,各錢半)
水二鍾,蔥白二根,紫蘇五葉,姜五片,煎八分,食後服。一方加全蠍去毒一錢。
《類方》,復元通氣散,治諸氣閉澀耳聾,及腹癰、便癰、瘡疽無頭者,能止痛消腫。
青皮,橘紅(各四兩),甘草(炙,三寸),連翹(一兩)
上為末。熱酒調服一、二錢。
補腎丸,治腎虛耳聾。
巴戟(去心),乾薑(炮),白芍藥,山茱萸,人參,黃耆,當歸,熟地黃,遠志(制),肉蓯蓉(酒浸),菟絲子(制),蛇床子,牡丹皮,附子(炮),石斛,細辛,澤瀉,桂心,甘草(各二兩),石菖蒲(一兩),茯苓(半兩),防風(一兩半),羊腎(二枚)
上為末,將羊腎用酒煮,研爛,仍加酒煮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鹽酒送下。
聰耳益氣湯,治腎虛耳聾。
黃耆(一錢),人參,炙甘草,當歸(酒洗),白朮(各五分),橘紅,菖蒲,防風,荊芥(各三分)升麻,柴胡(各二分)
上水煎服。
肉蓯蓉丸,方在補陣。治腎虛耳聾。
聤耳明礬散,治膿耳。
枯礬,龍骨(研,各二錢),黃丹(飛,錢半),干胭脂(七分),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先須以綿杖纏拭去膿,別用綿杖蘸藥引入耳中。如無干胭脂,即以濟寧油胭脂同枯礬拌擦如粉用之。又,紅玉散:止枯礬、干胭脂、麝香三味,等分用。一方:單用枯礬,吹入即愈。
聤耳流膿方
用菖蒲根水洗淨,搗取汁,先以綿椗將耳中膿水攪淨,然後將蒲汁灌入蕩洗數次,全愈最妙者。
白龍散,治小兒腎熱上衝於耳,生膿作痛,或因沐浴水入耳中,亦令作膿,謂之聤耳,久而不愈則成聾。
枯礬,黃丹,龍骨(各五分),麝香(一分)
上為極細末。先以綿杖子展盡耳內膿水,用藥一字,分摻兩耳,日二次。勿令風入。
百蟲入耳。
用香油滴入耳中即出。《本事方》用白膠香燒煙燻耳中,暖即出。一方用蔥涕灌入,活者即出。一法用生薑擦貓鼻,其尿自出,取尿滴入,蟲即出。或以麻油滴耳則蟲死。或以炒芝麻枕頭,則蟲亦出,但不若貓尿之捷也。
蜈蚣入耳。
用薑汁滴入,或韭汁、雞冠血滴入俱好。
暴聾灸法
用小蒼朮一塊長七分,一頭削尖,頭截平,將尖頭插入耳內,平頭上用箸頭大艾炷灸之,輕者七壯,重者十四壯,覺耳內有熱氣則效。
又方:用雞心檳榔一個,將臍內剜一窩如錢眼大,實以麝香,坐於患耳內,上以艾炷灸之,不過二、三次即效。
塞耳聾
用大蒜一瓣,一頭剜一坑子,好巴豆一粒,去皮,慢火炮令極熟,入在蒜內,以新綿裹定塞耳中。
白話文:
以下耳病方
桂星散:治風寒導致的耳聾。
配方:官桂、川芎、當歸、石菖蒲、細辛、木通、木香、炒白蒺藜(去刺)、去節麻黃、炙甘草(以上各一錢)、白芷梢、煨裂天南星(以上各半錢)。用水二鍾,加蔥白二根、紫蘇五葉、薑五片,煎至八分,飯後服用。另有一方在此基礎上加全蠍(去毒)一錢。
復元通氣散:治各種氣滯導致的耳聾,以及腹癰、便癰、瘡疽(無頭者),能止痛消腫。
配方:青皮、橘紅(各四兩)、炙甘草(三寸)、連翹(一兩)。研成粉末,用熱酒調服一、二錢。
補腎丸:治腎虛導致的耳聾。
配方:巴戟(去心)、炮乾薑、白芍藥、山茱萸、人參、黃耆、當歸、熟地黃、制遠志、酒浸肉蓯蓉、制菟絲子、蛇床子、牡丹皮、炮附子、石斛、細辛、澤瀉、桂心、甘草(以上各二兩)、石菖蒲(一兩)、茯苓(半兩)、防風(一兩半)、羊腎(二枚)。將藥物研磨成粉,羊腎用酒煮爛,再加入酒煮成麵糊狀,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用鹽酒送服。
聰耳益氣湯:治腎虛導致的耳聾。
配方:黃耆(一錢)、人參、炙甘草、酒洗當歸、白朮(各五分)、橘紅、菖蒲、防風、荊芥(各三分)、升麻、柴胡(各二分)。水煎服。
肉蓯蓉丸:治腎虛耳聾。(配方在別處記載)
聤耳明礬散:治膿耳(中耳炎)。
配方:枯礬、研磨龍骨(各二錢)、飛黃丹(半錢)、干胭脂(七分)、少許麝香。研成細末。先用棉籤清除膿液,再用棉籤蘸藥粉送入耳中。如無干胭脂,可用濟寧油胭脂與枯礬拌擦成粉末使用。另有紅玉散:枯礬、干胭脂、麝香等分使用。還有一方:單用枯礬吹入耳中即可痊癒。
聤耳流膿方:
用菖蒲根用水洗淨,搗碎取汁。先用棉籤清除耳中膿水,然後將菖蒲汁灌入耳中清洗數次,直至痊癒。
白龍散:治小兒腎熱上衝於耳,生膿疼痛,或因洗澡水入耳引起膿耳,久治不愈則導致耳聾。
配方:枯礬、黃丹、龍骨(各五分)、麝香(一分)。研成極細末。先用棉籤清除耳內膿水,然後將藥粉少量分次摻入兩耳,每日二次。注意避免風入耳內。
百蟲入耳:
用香油滴入耳中,蟲子就會出來。《本事方》記載可用白膠香燒煙燻耳,溫暖後蟲子就會出來。另有一方用蔥涕灌入,活蟲即可出來。還有一法是擦拭貓的鼻子,取其尿液滴入耳中,蟲子就會出來。或者用麻油滴入耳中,蟲子會死掉。或者用炒芝麻作枕頭,蟲子也會出來,但不如貓尿的方法快捷。
蜈蚣入耳:
用薑汁、韭汁或雞冠血滴入耳中。
暴聾灸法:
用小蒼朮一塊(長七分),一頭削尖,另一頭削平,將尖頭插入耳內,平頭上放置箸頭大小的艾炷灸之,輕者灸七壯,重者灸十四壯,感覺耳內有熱氣即見效。
另有一方:用雞心檳榔一個,在臍部挖一個如錢眼大小的窩,填入麝香,放置於患耳內,用艾炷灸之,通常二、三次即可見效。
塞耳聾:
用大蒜一瓣,在一頭挖一個坑,放入去皮並慢火炮製至極熟的好巴豆一粒,用新棉花包裹塞入耳中。
龍腦膏:
龍腦(一分)、椒目(五分)、去皮杏仁(二分)。搗碎研勻,用棉花包裹成棗核大小,塞入耳中,每日更換二次。
杏仁膏:治耳中流出汁液,或疼痛或化膿。
將杏仁炒至赤黑色,研磨成膏,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每日三、四次更換,或用亂髮包裹塞入亦可。
另有一方治耳突然疼痛或流出液體:用炒焦的杏仁研磨成粉,與蔥涎混合製成丸劑,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此法也可治療耳聾兼有膿液的情況。
通聖散:
炙穿山甲、螻蛄(各五分)、麝香(一分)。研成細末,用蔥涎調和後塞入耳中,或用少量棉花包裹塞入,或用蔥管盛放藥粉塞入耳中。
通耳法:
活瓷石(如豆大小一塊)、燒存性的穿山甲粉末(一字)。用新棉花包裹塞入患耳內,口中銜少許生鐵,感覺耳內有如風雨聲即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