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一謨集 (1)
卷之四十一謨集 (1)
1. 卷之四十一謨集
2. 小兒則(下)
3. 吐瀉(二十六)
小兒吐瀉證,虛寒者居其八九,實熱者十中一二。但察其脈證無火,面色清白,氣息平緩,肢體清涼,或神氣疲倦,則悉是虛寒之證,不得妄用涼藥,古人云:脾虛則嘔,胃虛則吐者是也。蓋飲食入胃,不能運化而吐者,此脾氣虛弱,所以不能運也。寒涼入胃,噁心而吐者,此中焦陽氣受傷,所以不能化也。
若邪在中焦,則止於嘔吐,若連及下焦,則併為瀉矣。故在中上二焦者,宜治脾胃,連及下焦者,宜調脾腎。若非實熱火邪,而妄用寒涼消伐者,無有不死。
一、小兒虛寒嘔吐,凡無故吐瀉,察其無火者,必生冷寒氣傷胃所致,今小兒所病,大約皆是此證,宜養中煎,或溫胃飲為主治,其次則五君子煎、理中湯、冬朮煎。若兼血虛燥渴者,宜五君子加當歸。若兼脾腎虛寒,或多痰涎,或兼喘促,宜理陰煎;甚者,人參、附子、理陰煎為最妙,勿謂嘔吐不宜熟地也。若脾氣無寒,或偶有所觸,雖吐而不甚者,宜五味異功散。
若脾中寒滯,氣有不順而嘔吐者,宜藿香安胃散。若上焦不清,多痰兼滯者,宜六君子湯,或更加砂仁、炮薑、木香。
一、小兒傷食嘔吐,若誤會不宜之物,或停積滯濁以致吐者,必胸膈脹滿,或肚腹作痛,此其中必有餘邪,宜和胃飲、益黃散。若但有食滯而胃不寒者,宜大和中飲、小和中飲。若食滯兼痰而吐者,宜二陳湯、六安煎苓朮二陳煎。若飲食雖滯,而因脾虛不能運化者,此其所重在脾氣,不在飲食,止宜養中煎、溫胃飲,或理陰煎、聖朮煎之類,以培其本,不可因飲食之故,而直行消伐也。
一、小兒胃熱嘔吐者,其證最少,蓋內熱者多不致吐,即亦有之,其必多食炙爆甘甜之物,以致滯積胃口,或夏間冒暑,及臟氣素熱者乃有之。凡治熱證,必須詳辨的確,勿得以假熱作真熱也。凡胃火內熱嘔吐者,察其證必煩熱,作渴喜冷,察其脈息必洪大滑數。火之甚者,宜瀉黃散、玉泉散、或竹葉石膏湯。
若有痰食之滯兼火作吐者,宜二陳湯加石膏、黃連、山梔,或加山楂、麥芽之類。若脾胃虛弱而兼火者,宜人參安胃散,或橘皮竹茹湯。若胃火嘔吐作渴者,宜竹茹湯。若夏月胃熱,陽暑傷胃者,必煩熱大渴,吐瀉並作,宜五味香薷飲,或十味香薷飲,或竹茹湯,或橘皮竹茹湯。若內熱之甚者,宜益元散、玉泉散主之。
然暑有陰陽之辨,若因天氣暑熱,過用生冷,以致傷胃而為吐瀉者,此屬陰暑,則宜暖胃溫中,如前虛寒治法,或用五苓散亦妙,凡本條之藥絕不可用。
薛氏曰:凡暑令吐瀉,手足發熱,作渴飲冷者,屬陽證,宜清涼之劑。若手足並冷,作渴飲湯者,屬陰證,宜溫補之劑。故病有屬陰者,誤用寒涼之藥,死後手足青黯,甚則遍身皆然,於此可驗。
白話文:
小孩的吐瀉病症,大多是虛寒引起的,大概佔了八九成,真正屬於實熱的,只有十分之一二。只要觀察到脈象和症狀沒有火氣,臉色清白,呼吸平緩,四肢冰涼,或者精神疲倦,這些都屬於虛寒的症狀,千萬不能隨便使用寒涼的藥物。古人說:「脾虛就會嘔吐,胃虛也會吐」,就是這個道理。
飲食進入胃部,如果不能消化而吐出來,這是因為脾氣虛弱,所以不能運化食物。如果吃了寒涼的食物,引起噁心嘔吐,這是因為中焦的陽氣受損,所以不能消化食物。
如果邪氣停留在中焦,就只會嘔吐;如果影響到下焦,就會連帶腹瀉。所以,病在上焦或中焦的,應該調理脾胃;病連帶下焦的,應該調理脾腎。如果不是因為實熱火邪引起的,卻隨意使用寒涼藥物來消退邪氣,就會有生命危險。
一、小孩虛寒嘔吐,凡是沒有明顯原因的嘔吐腹瀉,觀察到沒有火氣的,一定是吃了生冷寒涼的食物傷了胃。現在小孩生病,大多是這種情況。應該使用養中煎或溫胃飲來治療,其次可以使用五君子煎、理中湯、冬朮煎。如果同時有血虛口渴的,可以使用五君子煎加上當歸。如果同時有脾腎虛寒,或者痰多,或者呼吸急促的,可以使用理陰煎;情況嚴重的,人參、附子加上理陰煎效果最好,不要認為嘔吐就不適合使用熟地。如果脾氣沒有虛寒,或者偶爾受到刺激,雖然吐但不是很嚴重,可以使用五味異功散。
如果脾胃寒氣阻滯,氣機不順而導致嘔吐,可以使用藿香安胃散。如果上焦不清,痰多且有滯塞,可以使用六君子湯,或者加上砂仁、炮薑、木香。
一、小孩因飲食不當引起的嘔吐,如果誤食了不適合的食物,或者食物停滯積聚導致嘔吐,一定會感到胸悶腹脹,或者肚子疼痛,這是因為體內還有餘邪。可以使用和胃飲、益黃散。如果只是因為食物積滯,而胃沒有虛寒,可以使用大和中飲、小和中飲。如果因為食物積滯同時有痰而吐,可以使用二陳湯、六安煎、苓朮二陳煎。如果飲食雖然積滯,但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重點在於脾氣虛弱,而不是食物本身,應該使用養中煎、溫胃飲,或者理陰煎、聖朮煎之類的藥物來培補脾氣,不可因為飲食問題,就直接使用消食導滯的藥物。
一、小孩胃熱引起的嘔吐,這種情況很少見。因為體內有熱的人,大多不會嘔吐。即使有,也多是因為吃了烤炸、甘甜的食物,導致積滯在胃部,或者夏天受到暑熱,以及體質本來就燥熱的人才會出現。凡是治療熱證,一定要仔細分辨清楚,不要把假熱當成真熱。凡是胃火內熱引起的嘔吐,觀察到患者一定會煩躁發熱,口渴想喝冷飲,脈象一定洪大滑數。火氣很重的,可以使用瀉黃散、玉泉散、或者竹葉石膏湯。
如果有痰食積滯又兼有火氣而嘔吐,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石膏、黃連、山梔,或者加上山楂、麥芽之類的藥物。如果脾胃虛弱又兼有火氣,可以使用人參安胃散,或者橘皮竹茹湯。如果因為胃火嘔吐而口渴,可以使用竹茹湯。如果夏天因為胃熱,陽暑傷了胃,一定會感到煩躁發熱,口渴嚴重,同時又吐又瀉,可以使用五味香薷飲,或者十味香薷飲,或者竹茹湯,或者橘皮竹茹湯。如果體內熱氣很嚴重,可以使用益元散、玉泉散來治療。
然而暑熱有陰陽之分。如果因為天氣暑熱,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導致傷胃而引起吐瀉,這屬於陰暑,應該溫暖脾胃,用之前虛寒的治療方法,或者使用五苓散也是可以的。本條說的清熱藥絕對不可以使用。
薛氏說:凡是暑天出現吐瀉,手腳發熱,口渴想喝冷飲的,屬於陽證,應該使用清涼的藥物。如果手腳冰冷,口渴只想喝熱水的,屬於陰證,應該使用溫補的藥物。所以,有些病屬於陰性的,如果誤用了寒涼的藥物,死後手腳會呈現青黑色,嚴重的甚至全身都是,這可以作為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