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一入集 (4)
卷之一入集 (4)
1. 表證篇(四)
一、寒邪客於經絡,必身體疼痛,或拘急而酸者,以邪氣亂營氣,血脈不利也。
一、寒邪在表而頭痛者,有四經焉。足太陽脈挾於頭頂,足陽明脈上至頭維,足少陽脈上行兩角,足厥陰脈上會於巔,皆能為頭痛也。故惟太陰、少陰皆無頭痛之證。
一、寒邪在表多惡寒者,蓋傷於此者必惡此,所謂傷食惡食,傷寒惡寒也。
一、邪氣在表,脈必緊數者,營氣為邪所亂也。
一、太陽經脈起目內眥,上頂巔,下項,挾脊行腰膕,故邪在太陽者,必惡寒發熱而兼頭項痛,腰脊強,或膝腨痠疼也。
一、陽明經脈起自目下,循面鼻,行胸腹。故邪在陽明者,必發熱微惡寒,而兼目痛鼻乾不眠也。
一、少陽為半表半裡之經,其脈繞耳前後,由肩井下脅肋。故邪在少陽者,必發熱而兼耳聾脅痛,口苦而嘔,或往來寒熱也。
以上皆三陽之表證,但見表證,則不可攻裡。或發表,或微解,或溫散,或涼散,或溫中托裡而為不散之散,或補陰助陰而為云蒸雨化之散。嗚呼!意有在而言難盡也。惟慧者之心悟之。
一、表證之脈。仲景曰: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脈經》注曰:風為陽,寒為陰,衛為陽,營為陰,風則傷陽,寒則傷陰,各從其類而傷也。故衛得風則熱,營得寒則痛,營衛俱病,故致骨節煩疼,當發汗解表而愈。
一、浮脈本為屬表,此固然也。然有邪寒初感之甚者,拘束衛氣,脈不能達,則必沉而兼緊,此但當以發熱身痛等表證參合而察之,自可辨也。又若血虛動血者,脈必浮大。陰虛水虧者,脈必浮大。內火熾盛者,脈必浮大。關陰格陽者,脈必浮大。若此者,俱不可一概以浮為表論,必當以形氣病氣有無外證參酌之。
若本非表證,而誤認為表,則殺人於反掌之間矣。
一、外感寒邪,脈大者,必病進,以邪氣日盛也。然必大而兼緊,方為病進。若先小而後大,及漸大漸緩者,此以陰轉陽,為胃氣漸至,將解之兆也。
一、寒邪未解,脈息緊而無力者,無愈期也。何也?蓋緊者,邪氣也。力者,元氣也,緊而無力,則邪氣有餘而元氣不足也。元氣不足,何以逐邪?臨此證者,必能使元陽漸充,則脈漸有力,自小而大,自虛而實,漸至洪滑,則陽氣漸達,表將解矣。若日見無力,而緊數日進,則危亡之兆也。
一、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謂之表證,若由內以及外,便非表證矣。經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治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此內外先後之不可不知也。
一、傷風、中風,雖皆有風之名,不可均作表證。蓋傷風之病,風自外入者也。可散之、溫之而已,此表證也。中風之病,雖形證似風,實由內傷所致。本無外邪,故不可以表證論治。法具本條。
白話文:
表證篇(四)
一、寒邪侵入經絡,一定會導致身體疼痛,或是肌肉拘攣緊繃、痠痛,這是因為邪氣擾亂了體內的營氣,導致血液循環不暢。
二、寒邪停留在體表而引起頭痛,主要與四條經脈有關。足太陽經脈上行至頭頂,足陽明經脈上行至額頭的兩側(頭維穴),足少陽經脈上行至頭部的兩角(耳上方),足厥陰經脈上行於頭頂(巔頂穴),這些經脈都可能引起頭痛。所以只有足太陰經和足少陰經,沒有頭痛的症狀。
三、寒邪在體表時,大多會怕冷,因為身體受到寒邪侵襲,自然會排斥寒冷,就像吃壞東西會厭惡食物一樣,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厭惡寒冷。
四、邪氣在體表時,脈搏一定會呈現緊而快的狀態,這是因為營氣被邪氣擾亂的緣故。
五、太陽經脈起於眼內角,上行至頭頂,下行至頸項,沿著脊柱兩側下行至腰部、膕窩,所以邪氣停留在太陽經,一定會出現怕冷、發熱,同時伴有頭部、頸項疼痛、腰背僵硬、或膝蓋、小腿痠痛。
六、陽明經脈起於眼睛下方,沿著面部、鼻部,行於胸腹部。所以邪氣停留在陽明經,一定會出現發熱、輕微怕冷,同時伴有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
七、少陽經屬於半表半裡的經脈,其經脈環繞耳朵前後,從肩井穴下行至脅肋。所以邪氣停留在少陽經,一定會出現發熱,同時伴有耳聾、脅肋疼痛、口苦、噁心嘔吐,或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
以上所說的都是三陽經的表證,只要出現表證,就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治療,應該使用發汗、輕微疏解、溫散、涼散等方法,或是使用溫中扶正的方法來促進邪氣的散發,或者使用滋陰的方法幫助體內陰液的蒸發,讓邪氣散去。唉!想表達的意思有很多,但言語難以完全表達,希望聰明的人能用心領悟。
八、表證的脈象。張仲景說:寸口的脈象呈現浮而緊,浮代表有風邪,緊代表有寒邪,風邪會傷害衛氣,寒邪會傷害營氣,營衛之氣都受到侵犯,就會導致骨節煩疼,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 《脈經》註解說:風屬於陽,寒屬於陰,衛氣屬於陽,營氣屬於陰,風邪會傷害陽氣,寒邪會傷害陰氣,各自從屬於自己的類別而損傷。所以衛氣受到風邪侵犯就會發熱,營氣受到寒邪侵犯就會疼痛,營衛之氣都受到侵犯,就會導致骨節煩疼,應該用發汗解表的方法來治療。
九、浮脈本來就屬於表證,這是肯定的。然而,有時候寒邪侵入體表非常嚴重時,會束縛住衛氣,導致脈搏無法顯現出來,這樣就會呈現出沉而兼緊的脈象,這時應該結合發熱、身體疼痛等表證來判斷,自然可以辨別。此外,如果屬於血虛導致氣血運行不穩定,脈象也一定會呈現浮大;陰虛導致津液不足,脈象也會呈現浮大;體內火氣旺盛,脈象也會呈現浮大;體內陰陽失調,脈象也會呈現浮大。如果遇到這些情況,都不能一概將浮脈當作表證來判斷,必須要綜合形體、氣色、病情、是否有外證來判斷。
如果本來不是表證,卻被誤認為是表證,那就會很快地導致病人死亡。
十、感受外來寒邪,脈象呈現洪大,表示病情加重,這是因為邪氣越來越盛的緣故。但必須要脈大而且兼緊,才能算是病情加重。如果脈象原本小而後變大,或是漸漸變大變緩,這表示陰轉陽,是胃氣漸漸恢復的跡象,病情將要好轉。
十一、寒邪還沒解除,脈象呈現緊而無力,就表示病情很難好轉。為什麼呢?因為緊代表邪氣,力代表元氣,脈緊而無力,就表示邪氣有餘而元氣不足。元氣不足,要如何驅逐邪氣呢?遇到這種情況,必須要使元陽逐漸充足,脈象就會漸漸有力,從微小變為強大,從虛弱變為充實,逐漸變得洪大而滑利,這樣就表示陽氣逐漸通達,表證將要解除。如果脈象每天都越來越無力,緊數的程度也每天加重,這就是病情危急的徵兆。
十二、疾病一定是從體表進入體內的,才能稱為表證,如果是從體內向外發出的,就不是表證了。經書上說:疾病從體內向外發出的,應該先調理體內;疾病從體外向內進入的,應該先治療體外。疾病從體內向外發出,但外在症狀更為明顯的,應該先治療體內再治療體外;疾病從體外向內進入,但內在症狀更為明顯的,應該先治療體外再調理體內。這些內外先後的原則是不可不知的。
十三、傷風、中風,雖然都有一個「風」字,但不能都當作表證來治療。傷風是風邪從體外侵入造成的,可以採用疏散、溫和的方法治療,這是表證。中風雖然症狀看起來像風邪所致,但實際上是內傷導致的,體內並沒有外邪,所以不能按照表證來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在相關的條文中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