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一入集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入集 (3)

1. 里證篇(五)

里證者,病之在內在臟也。凡病自內生,則或因七情,或因勞倦,或因飲食所傷,或為酒色所困,皆為里證。以此言之,實屬易見,第於內傷外感之間,疑似之際,若有不明,未免以表作里,以里作表,乃致大害。故當詳辨也。

一、身雖微熱,而濈濈汗出不止,及無身體痠疼拘急,而脈不緊數者,此熱非在表也。

一、證似外感,不惡寒,反惡熱,而絕無表證者,此熱盛於內也。

一、凡病表證,而小便清利者,知邪未入里也。

一、表證已具,而飲食如故,胸腹無礙者,病不及里也。若見嘔惡口苦,或心胸滿悶不食,乃表邪傳至胸中,漸入於裡也。若煩躁不眠,乾渴譫語,腹痛自利等證,皆邪入於裡也。若腹脹喘滿,大便結硬,潮熱斑黃,脈滑而實者,此正陽明胃腑裡實之證,可下之也。

白話文:

里證指的是疾病存在於內臟,這些疾病可能是因為七情、勞倦、飲食不當、縱慾所致。因此,里證很容易辨識,但當疾病表現類似外感,但又存在疑似里證的徵兆時,就容易混淆,甚至錯把表證當成里證,或將里證誤認為表證,導致嚴重後果,所以必須仔細辨別。

例如,患者雖然有輕微發熱,但卻持續出汗,也沒有身體酸痛、拘急的症狀,脈象也不緊促,這就說明發熱並不在表層。又比如,患者雖然症狀看起來像外感,但並不畏寒,反而怕熱,而且完全沒有表證,則說明熱氣聚集於內。

一般來說,如果患者患有表證,但小便清澈,則表示邪氣尚未入侵內臟。如果患者已有表證,但食慾正常,胸腹無礙,則說明疾病尚未深入內臟。如果患者出現嘔吐、口苦、胸腹脹悶、食慾不振等症狀,則說明表邪已經傳入胸部,逐漸入侵內臟。如果患者出現煩躁不安、失眠、口渴、神志不清、腹痛腹瀉等症狀,則說明邪氣已經入侵內臟。如果患者出現腹部脹滿、喘不過氣、大便乾燥、潮熱、面黃、脈象滑實等症狀,則說明陽明胃腑裡實,可以用瀉藥治療。

一、七情內傷,過於喜者,傷心而氣散。心氣散者,收之養之。過於怒者,傷肝而氣逆,肝氣逆者,平之抑之。過於思者,傷脾而氣結,脾氣結者,溫之豁之。過於憂者,傷肺而氣沉,肺氣沉者,舒之舉之。過於恐者,傷腎而氣怯,腎氣怯者,安之壯之。

一、飲食內傷,氣滯而積者,脾之實也。宜消之逐之;不能運化者,脾之虛也。宜暖之助之。

一、酒濕傷陰,熱而煩滿者,濕熱為病也。清之泄之;酒濕傷陽,腹痛瀉利嘔惡者,寒濕之病也,溫之補之。

一、勞倦傷脾者,脾主四肢也。須補其中氣。

一、色欲傷腎而陽虛無火者,兼培其氣血;陰虛有火者,純補其真陰。

白話文:

七情過於強烈,容易傷及臟腑。過於喜悅,會傷心氣,導致氣散,需收斂滋養。過於生氣,會傷肝氣,導致氣逆,需平息抑制。過於思慮,會傷脾氣,導致氣結,需溫暖疏通。過於憂愁,會傷肺氣,導致氣沉,需舒展提升。過於恐懼,會傷腎氣,導致氣怯,需安撫壯補。

飲食不節也會傷脾。脾氣滯積,屬於脾實,需消導驅散;脾氣不能運化,屬於脾虛,需溫暖幫助。

過度飲酒會傷陰傷陽。酒濕傷陰,出現發熱、煩躁、滿悶,屬於濕熱病,需清熱泄濕;酒濕傷陽,出現腹痛、腹瀉、嘔吐,屬於寒濕病,需溫暖補益。

勞累過度會傷脾,脾主四肢,需補益脾氣。

房事過度會傷腎。腎陽虛火不足,需同時滋養氣血;腎陰虛火旺,則需單純滋補腎陰。

一、痰飲為患者,必有所本,求所從來,方為至治。若但治標,非良法也。詳具本條。

一、五臟受傷,本不易辨,但有諸中必形諸外,故肝病則目不能視而色青,心病則舌不能言而舌赤,脾病則口不知味而色黃,肺病則鼻不聞香臭而色白,腎病則耳不能聽而色黑。

白話文:

痰飲病患必然有其根本原因,追根溯源才是最佳治療方法。如果只治表面症狀,就不是好的醫治之道。這一點需要詳細說明。

五臟受傷,其本質不容易辨別,但內臟病變必定會反映在外部,因此肝病會導致目不能視而面色青白,心病會導致舌頭不靈活而舌頭發紅,脾病會導致味覺失靈而面色發黃,肺病會導致鼻子聞不到香味而面色發白,腎病會導致聽力下降而面色發黑。

2. 虛實篇(六)

虛實者,有餘不足也。有表裡之虛實,有氣血之虛實,有臟腑之虛實,有陰陽之虛實。凡外入之病多有餘,內出之病多不足。實言邪氣實則當瀉,虛言正氣虛則當補。凡欲察虛實者,為欲知根本之何如,攻補之宜否耳。夫疾病之實,固為可慮,而元氣之虛,慮尤甚焉。故凡診病者,必當先察元氣為主,而後求疾病。

若實而誤補,隨可解救,虛而誤攻,不可生矣。然總之虛實之要,莫逃乎脈。如脈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實證,脈之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實證,矧脈之無力無神,以至全無力全無神者哉,臨證者萬毋忽此。

一、表實者,或為發熱,或為身痛,或為惡熱掀衣,或為惡寒鼓慄。寒束於表者無汗,火盛於表者有瘍。走注而紅痛者,知營衛之有熱;拘急而痠疼者,知經絡之有寒。

白話文:

身體的虛實指的是身體機能的盈餘或不足。虛實可以分為表裡、氣血、臟腑和陰陽等方面的虛實。一般來說,外來的疾病多是實證,內生的疾病多是虛證。實證指的是邪氣過盛,需要瀉法治療,虛證指的是正氣不足,需要補法治療。診斷虛實的目的,在於了解病情的根源,並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

疾病的實證固然需要重視,但元氣的虛弱更應該警惕。因此,在診病時,應該先觀察元氣的狀態,然後再探究疾病的本質。如果實證誤用補法,一般可以挽回,但虛證誤用攻法,則可能危及生命。總而言之,判斷虛實的关键在于脈象。脉象有力有神,则是真实的實證;脉象看似有力有神,则是虚假的實證;如果脈象无力无神,甚至完全没有力道和神气,临证时更要格外注意。

表證的實證,可能表現為發熱、身痛、惡熱掀衣、惡寒鼓慄等症狀。寒邪束於表則無汗,火熱盛於表則有瘍。如果經絡紅腫疼痛,則說明營衛有熱;如果經絡拘急痠疼,則說明經絡有寒。

一、裡實者,或為脹為痛,或為痞為堅,或為閉為結,或為喘為滿,或懊憹不寧,或躁煩不眠,或氣血積聚,結滯腹中不散,或寒邪熱毒深留臟腑之間。

一、陽實者,為多熱惡熱。陰實者,為痛結而寒。氣實者,氣必喘促而聲色壯厲。血實者,血必凝聚而且痛且堅。

一、心實者,多火而多笑。肝實者,兩脅少腹多有疼痛,且復多怒。脾實者,為脹滿氣閉,或為身重。肺實者,多上焦氣逆,或為咳喘。腎實者,多下焦壅閉,或痛或脹,或熱見於二便。

一、表虛者,或為汗多,或為肉戰,或為怯寒,或為目暗羞明,或為耳聾眩運,或肢體多見麻木,或舉動不勝勞煩,或為毛槁而肌肉削,或為顏色憔悴而神氣索然。

白話文:

身體內部實證,可能出現腹脹、疼痛、痞塊、堅硬、閉塞、結塊、喘息、滿悶、心煩意亂、躁動不安、失眠、氣血瘀積、腹部結滯不散,或是寒邪熱毒深陷臟腑。

陽氣實證,容易發熱,並且怕熱。陰氣實證,則會出現疼痛、結塊且伴隨寒性。氣實證,呼吸急促,聲音洪亮有力。血實證,血液凝聚,容易疼痛、堅硬。

心氣實證,容易心火旺盛,愛笑。肝氣實證,兩肋、小腹疼痛,容易發怒。脾氣實證,會出現腹脹、氣悶、身體沉重。肺氣實證,容易上焦氣逆,咳嗽、喘息。腎氣實證,下焦容易壅塞,出現疼痛、腹脹,或排泄物出現異常。

身體外在虛證,可能出現汗多、肌肉顫抖、怕冷、視力模糊、耳聾頭暈、肢體麻木、容易疲勞、毛髮乾枯、肌肉消瘦、面色憔悴、精神不振。

一、裡虛者,為心怯心跳,為驚惶,為神魂之不寧,為津液之不足。或為飢不能食,或為渴不喜冷,或畏張目而視,或聞人聲而驚。上虛則飲食不能運化,或多嘔惡而氣虛中滿。下虛則二陰不能流利,或便尿失禁,肛門脫出,而泄瀉遺精。在婦人則為血枯經閉,及墮胎崩淋帶濁等證。

一、陽虛者,火虛也,為神氣不足,為眼黑頭眩,或多寒而畏寒。陰虛者,水虧也,為亡血失血,為戴陽,為骨蒸勞熱。氣虛者,聲音微而氣短似喘。血虛者,肌膚乾澀而筋脈拘攣。

一、心虛者,陽虛而多悲。肝虛者,目䀮䀮無所見,或陰縮筋攣而善恐。脾虛者,為四肢不用,或飲食不化,腹多痞滿而善憂。肺虛者,少氣息微,而皮毛燥澀。腎虛者,或為二陰不通,或為兩便失禁,或多遺泄,或腰脊不可俯仰,而骨酸痿厥。

白話文:

裡虛的人,會感到心慌害怕、驚恐不安、神魂不定,而且津液不足。可能表現為飢餓卻無法進食、口渴卻不喜歡喝冷飲、害怕睜眼看東西、聽到人聲就感到害怕。上虛的人,飲食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可能會頻繁嘔吐,並且感到氣虛和腹部脹滿。下虛的人,身體的陰氣不足,導致排泄功能失調,可能出現大小便失禁、肛門脫出、腹瀉、遺精等問題。女性則可能出現血枯經閉、流產、崩漏、帶下等症狀。

陽虛的人,相當於火虛,表現為神氣不足、眼睛發黑頭昏眼花、怕冷容易著涼。陰虛的人,相當於水虧,表現為失血或體內失水、容易發熱、骨蒸勞熱。氣虛的人,聲音微弱、呼吸短促,像是喘不過氣。血虛的人,皮膚乾燥粗糙、筋脈僵硬。

心虛的人,屬於陽虛,容易感到悲傷。肝虛的人,視力模糊,看不清東西,或者陰氣不足,導致筋脈攣縮,容易恐懼。脾虛的人,四肢無力,無法正常活動,或者飲食無法消化吸收,腹部脹滿,容易憂慮。肺虛的人,呼吸短促,氣息微弱,皮膚毛髮乾燥粗糙。腎虛的人,可能出現排泄功能失調,大小便失禁、遺泄等問題,或者腰脊酸痛、無法彎腰或仰頭,而且四肢無力,容易感到疲倦。

一、諸痛之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

一、脹滿之虛實。仲景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夫減不足言者,以中滿之甚,無時或減,此實脹也,故當下之。腹滿時減者,以腹中本無實邪,所以有時或減。既減而腹滿如故者,以脾氣虛寒而然,所以當與溫藥,溫即兼言補也。

一、《內經》諸篇皆惓惓以神氣為言。夫神氣者,元氣也。元氣完固,則精神昌盛,無待言也。若元氣微虛,則神氣微去,元氣大虛,則神氣全去,神去則機息矣,可不畏哉。《脈要精微論》曰: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長短。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白話文:

疼痛可以按壓的,屬於虛症;疼痛不能按壓的,屬於實症。

肚子脹滿的虛實要分清楚。《傷寒論》中說:肚子一直脹滿,沒有減輕的跡象,就要用瀉藥。肚子脹滿時而減輕,時而恢復原狀,這是寒症,要用溫熱的藥物治療。肚子一直脹滿沒有減輕,說明肚子裡積聚了很多東西,是實脹,所以要用瀉藥。肚子脹滿時而減輕,說明肚子裡原本沒有實邪,所以有時會減輕。減輕後又恢復脹滿,這是脾氣虛寒造成的,所以要用溫熱的藥物治療,溫熱藥物同時也有補益的作用。

《黃帝內經》各篇都非常重視神氣。《黃帝內經》中說:神氣就是元氣。元氣充足,精神就會旺盛,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元氣稍微虛弱,神氣就會稍微減退;如果元氣嚴重虛弱,神氣就會完全消失,神氣消失,生命也就結束了,這怎能不令人害怕呢?《脈要精微論》說:精明是眼睛看東西、辨別黑白、判斷長短的根本。如果把長當成短,把白當成黑,就說明精氣衰退了。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氣奪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垂,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膝者,腳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骨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此《內經》之言虛證也,當察其意。

一、虛者宜補,實者宜瀉,此易知也。而不知實中復有虛,虛中復有實,故每以至虛之病,反見盛勢,大實之病,反有羸狀,此不可不辨也。如病起七情,或飢飽勞倦,或酒色所傷,或先天不足,及其既病,則每多身熱便閉,戴陽脹滿,虛狂假斑等證,似為有餘之病,而其因實由不足,醫不察因,從而瀉之,必枉死矣。

白話文:

說話輕微,整天都要重複說才能說清楚,這是元氣被奪走了。衣服被子不整理,言語善惡不分親疏,這是神志混亂的表現。倉庫不儲存糧食,就像家門不設防一樣。泉水不停地湧出,就像膀胱無法儲存水分一樣。能夠守住生命本源的人就會活著,失去守住生命本源的人就會死亡。

五臟是身體的力量之源;頭是精明之府,頭部傾斜往下看,精神就要被奪走了;背是胸中之府,背部彎曲肩頭下垂,府將要破壞了;腰是腎臟之府,彎腰搖擺不能,腎臟就要疲憊了;膝蓋是腿部的府,屈伸不能,走路時彎腰駝背,骨頭就要疲憊了;骨骼是骨髓之府,不能長時間站立,走路時搖晃震顫,骨頭就要疲憊了。擁有強健的身體就會活著,失去強健的身體就會死亡。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虛證,應該仔細觀察其中的含義。

虛證就要補益,實證就要瀉泄,這很容易理解。但不知道實證中還有虛證,虛證中還有實證,所以常常出現極度虛弱的病症卻表現出亢盛的現象,非常實證的病症卻有虛弱的表現,這一定要分辨清楚。例如,疾病是由於七情所傷,或是飢飽勞累,或是酒色所傷,或是先天不足,當疾病已經發作時,經常出現發熱便秘,上腹部脹滿,神志恍惚,虛狂假斑等症狀,看起來像是實證的病症,但其實是由於不足引起的。醫生如果沒有察明病因,就隨便瀉泄,病人就會白白喪命。

又如外感之邪未除,而留伏於經絡,食飲之滯不消,而積聚於臟腑,或鬱結逆氣有不可散,或頑痰瘀血有所留藏,病久致羸,似乎不足,不知病本未除,還當治本。若誤用補,必益其病矣。此所謂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附:華元化虛實大要論曰:病有臟虛臟實,腑虛腑實,上虛上實,下虛下實,狀各不同,宜深消息。腸鳴氣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無時,皮毛憔悴,肌肉皺皴,耳目昏塞,語聲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臟之虛也。診其脈,舉指而滑,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斷其臟也。

又按之沉小微弱短澀軟濡,俱為臟虛也。飲食過多,大小便難,胸膈滿悶,肢節疼痛,身體沉重,頭目悶眩,唇口腫脹,咽喉閉塞,腸中氣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熱,瘡疽並起,悲喜時來,或自痿弱,或自高強,氣不舒暢,血不流通,此臟之實也。診其脈,舉按俱盛者,實也。

白話文:

如果外感病邪沒有完全清除,殘留在經絡中,或者飲食積滯不消,堆積在臟腑裡,又或是氣機鬱結逆亂無法散開,或是頑固的痰濕瘀血積存,導致病症久治不愈,身體虛弱無力,看似不足,但其實病根尚未清除,應該要治本。如果誤用補藥,反而會加重病情。這就是所謂的“無實實,無虛虛”,也就是損傷了本該補益的,反而加重了本該減弱的,最終導致病人死亡,都是醫生造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疾病有臟虛臟實、腑虛腑實、上虛上實、下虛下實的不同表現,需要仔细辨别。腸鳴氣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無時、皮毛憔悴、肌肉皺皴、耳目昏塞、語聲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這些都是五臟虛弱的表現。診脈時,手指輕輕觸碰就感覺滑動,按下去卻很微弱,根據脈象的位置就能判斷是哪個臟腑虛弱。

另外,脈象沉細微弱、短澀軟濡,都是臟腑虛弱的表現。飲食過多、大小便困難、胸膈滿悶、肢節疼痛、身體沉重、頭目眩暈、唇口腫脹、咽喉閉塞、腸中氣急、皮肉不仁、突然出現喘乏、偶爾寒熱交替、瘡疽不斷出現、情緒波動大、突然虛弱無力或突然變得強壯、氣機不暢、血脈不流通,這些都是臟腑實證的表現。診脈時,輕輕觸碰和用力按壓都感覺脈象很強勁,就是實證。

又長浮數疾洪緊弦大,俱曰實也。看在何經,而斷其臟也。頭疼目赤,皮熱骨寒,手足舒緩,血氣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腫痛,輕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飲如故,曰腑實也。診其脈,浮而實大者是也。皮膚搔癢,肌肉䐜脹,食飲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診其脈,輕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虛也。看在何經,而正其時也。

胸膈痞滿,頭目碎痛,飲食不下,腦項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黏,診其脈,左右寸口沉結實大者,上實也。頰赤心忪,舉動顫慄,語聲嘶嗄,唇焦口乾,喘乏無力,面少顏色,頤頷腫滿,診其左右寸脈弱而微者,上虛也。大小便難,飲食如故,腰腳沉重(當作酸重)。臍腹疼痛,診其左右尺中脈伏而澀者,下實也。

白話文:

脈象浮大而有力,且伴隨多種症狀,例如頭疼目赤、皮熱骨寒、手足舒緩、血氣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腫痛、輕按疼痛重按舒服、食飲如常,這些都屬於腑實。診斷時可以觀察脈象浮大而實,就能確定是腑實。

若皮膚搔癢、肌肉腫脹、食飲不化、大便稀薄不止,且脈象輕按滑,重按平,則屬於腑虛。診斷時可以觀察脈象,就能確定是腑虛。

胸膈痞滿、頭目疼痛、飲食不進、頭昏腦脹、咽喉不適、鼻涕黏稠,且左右寸口脈沉結實大,屬於上實。

臉頰發紅、心慌意亂、肢體顫抖、聲音嘶啞、嘴唇乾燥、呼吸急促無力、面色蒼白、下巴腫脹,且左右寸脈弱而微,屬於上虛。

大小便困難、食慾正常、腰腿酸重、腹部疼痛,且左右尺中脈沉澀,屬於下實。

大小便難,飲食進退,腰腳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艱難,氣上奔沖,夢寐危險,診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澀者,下虛也。病人脈微澀短小,俱屬下虛也。

一、本篇虛實證有未盡者,俱詳載虛損門,當互察之。

白話文:

大小便困難,飲食無法正常進取,腰部和腳部感到沈重,好像坐在水中一樣,行走時非常艱難,有氣往上衝的感覺,睡眠時會感到危險,如果診斷到脈象在左右尺中部位又滑又澀,這表示是下虛的情況。病人的脈象微弱且澀小,同樣也是下虛的表現。

一、對於本篇中關於虛實證的描述可能有未盡之處,應詳細記載在虛損的部分,讀者在閱讀時應相互參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