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一入集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入集 (2)

1. 陰陽篇(二)

賴東垣先生論脾胃之火必須溫養,然尚未能盡斥一偏之謬,而丹溪復出,又立陰虛火動之論,制補陰、大補等丸,俱以黃柏、知母為君,寒涼之弊又復盛行。夫先受其害者,既去而不返。後習而用者,猶迷而不悟。嗟乎!法高一尺,魔高一丈,若二子者,謂非軒歧之魔乎?余深悼之,故直削於此,實冀夫盡洗積陋,以蘇生命之厄,誠不得不然也。觀者其諒之、察之,勿以誹謗先輩為責也。

幸甚!

一、陰陽虛實。經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一、經曰: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此言表邪之實也。又曰: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此言陽氣之虛也。仲景曰: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又曰:極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此與經旨義相上下。

一、經曰: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陽勝則熱,陰盛則寒。

一、陰根於陽,陽根於陰。凡病有不可正治者,當從陽以引陰,從陰以引陽,各求其屬而衰之。如求汗於血,生氣於精,從陽引陰也。又如引火歸源,納氣歸腎,從陰引陽也。此即水中取火,火中取水之義。

一、陰之病也,來亦緩而去亦緩;陽之病也,來亦速而去亦速。陽生於熱,熱則舒緩;陰生於寒,寒則拳急。寒邪中於下,熱邪中於上,飲食之邪中於中。

一、考之《中藏經》曰: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蓋陽虛喜陽助,所以朝輕而暮重;陰虛喜陰助,所以朝重而暮輕。此言陰陽之虛也。若實邪之候,則與此相反。凡陽邪盛者,必朝重暮輕;陰邪盛者,必朝輕暮重。此陽逢陽王,陰得陰強也。其有或晝或夜,時作時止,不時而動者,以正氣不能主持,則陰陽盛負,交相錯亂,當以培養正氣為主,則陰陽將自和矣。但或水或火,宜因虛實以求之。

白話文:

賴東垣先生認為脾胃之火需要溫和調養,但他的觀點仍有偏頗之處。後來朱丹溪又提出陰虛火動的理論,並製作了以黃柏、知母為主要藥材的補陰藥丸,導致寒涼藥物的濫用再度盛行。這種錯誤觀念的危害一旦造成,就無法挽回。後人盲目跟隨,仍不醒悟。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兩位醫家,難道不是醫學界的魔頭嗎?我對此深感痛心,因此直言不諱地在此加以批評,希望能徹底清除這些積累已久的錯誤觀念,以解除人們生命的危機,實在不得不這麼做。希望讀者能夠理解和明察,不要認為我是在誹謗前輩。

非常幸運!

一、陰陽虛實。經典說:陽氣虛弱會導致體表寒冷,陰氣虛弱會導致體內發熱;陽氣過盛會導致體表發熱,陰氣過盛會導致體內寒冷。

一、經典說:陽氣過多,會導致身體發熱無汗,這是指表邪屬實的狀況。又說:陰氣過多,會導致多汗身體寒冷,這是指陽氣虛弱的狀況。張仲景說:發熱惡寒屬於陽,無熱惡寒屬於陰。又說:極度寒冷反而會出汗,身體一定會像冰一樣冷。這與經典的含義相符。

一、經典說:陰氣過盛會導致陽氣生病,陽氣過盛會導致陰氣生病。陽氣過盛會發熱,陰氣過盛會發寒。

一、陰氣根源於陽氣,陽氣根源於陰氣。凡是病情不能用常規方法治療的,應當從陽氣方面引導陰氣,從陰氣方面引導陽氣,各自尋找其歸屬並使之衰弱。比如:從血中求得汗液,從精中產生氣,這是從陽引導陰。又比如:引導火歸於下焦,納氣歸於腎,這是從陰引導陽。這就是水中取火,火中取水的道理。

一、陰氣引起的疾病,來得緩慢,去得也緩慢;陽氣引起的疾病,來得快速,去得也快速。陽氣產生於熱,熱則舒緩;陰氣產生於寒,寒則拘急。寒邪侵犯下部,熱邪侵犯上部,飲食的邪氣侵犯中部。

一、參考《中藏經》所說:陽氣的病在早晨安靜,陰氣的病在夜晚安寧;陽氣虛弱在傍晚會出現紊亂,陰氣虛弱在早晨會出現爭鬥。這是因為陽氣虛弱喜歡陽氣的幫助,所以早晨輕而傍晚加重;陰氣虛弱喜歡陰氣的幫助,所以早晨重而傍晚減輕。這是指陰陽虛弱的狀況。如果是實邪引起的病症,則與此相反。凡是陽邪過盛,一定是早晨重而傍晚輕;陰邪過盛,一定是早晨輕而傍晚重。這是陽氣遇上陽氣而旺盛,陰氣遇上陰氣而強盛。如果有的時候白天發病,有的時候夜晚發病,時作時停,沒有固定時間,這是由於正氣不能夠主持,導致陰陽盛衰交錯紊亂,應當以培養正氣為主,那麼陰陽自然會調和。但是,無論是水還是火引起的病症,都應當根據虛實的情況來尋求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