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一入集 (1)
卷之一入集 (1)
1. 卷之一入集
2. 傳忠錄(上)
3. 明理(一)
萬事不能外乎理,而醫之於理為尤切。散之則理為萬象,會之則理歸一心。夫醫者,一心也;病者,萬象也。舉萬病之多,則醫道誠難,然而萬病之病,不過各得一病耳。譬之北極者,醫之一心也;萬星者,病之萬象也。欲以北極而對萬星,則不勝其對。以北極而對一星,則自有一線之直。
彼此相照,何得有差?故醫之臨證,必期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以我之一,對彼之一,既得一真,萬疑俱釋,豈不甚易?一也者,理而已矣。苟吾心之理明,則陰者自陰,陽者自陽,焉能相混?陰陽既明,則表與里對,虛與實對,寒與熱對,明此六變,明此陰陽,則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是編也,列門為八,列方亦為八。
蓋古有兵法之八門,予有醫家之八陣。一而八之,所以神變化,八而一之,所以溯淵源。故予於此錄,首言明理,以統陰陽諸論,詳中求備,用帥八門。夫兵系興亡,醫司性命,執中心學,孰先乎此?是即曰傳中可也,曰傳心亦可也。然傳中傳心,總無非為斯人斯世之謀耳,故覆命為傳忠錄。
白話文:
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道理,而醫學對於道理的遵循尤其重要。從廣泛來看,道理展現為萬千景象;從根本來看,道理歸結於一心。醫生就像是那顆心,而疾病則如同萬千景象。雖然疾病種類繁多,醫道看似艱難,但每一種疾病對於患者來說,都只是一種病而已。這就好比北極星代表著醫生的那顆心,而滿天星斗則代表著各種疾病。如果想用北極星去對應所有星斗,那是無法做到的。但如果用北極星去對應其中一顆星,自然就能找出它們之間直線的關聯。
兩者相互對應,怎麼會有偏差呢?所以醫生在診斷疾病時,必須用心去洞察疾病的根本原因。用自身的一心去對應疾病的本質,一旦找到了真正的病因,所有的疑惑都會消除,這不是非常容易嗎?所謂的「一」,指的就是道理。如果我們內心明白了道理,陰的自然是陰,陽的自然是陽,又怎麼會混淆呢?陰陽一旦分明,表和裡相對應,虛和實相對應,寒和熱相對應。明白這六種變化,明白陰陽的道理,那麼天下的疾病都逃不出這八種範疇。因此,這本書分為八個章節,所列的藥方也分為八類。
古代有兵法的八門陣,我則有醫學的八陣。由一化為八,是為了靈活變化;由八歸於一,是為了追溯根源。所以我這本書一開始就講明道理,用來統攝陰陽等各種論述,詳細探討以求周全,運用八門來統領全局。兵法關乎國家興亡,醫學掌管人的性命,把握核心的道理,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呢?所以將這本書稱為「傳中」也可以,稱為「傳心」也可以。然而,無論是「傳中」還是「傳心」,都是為了當今的人們和社會著想,因此最終定名為「傳忠錄」。
4. 陰陽篇(二)
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故證有陰陽,脈有陰陽,藥有陰陽。以證而言,則表為陽,里為陰;熱為陽,寒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多言者為陽,無聲者為陰;喜明者為陽,欲暗者為陰。陽微者不能呼,陰微者不能吸;陽病者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
以脈而言,則浮大滑數之類,皆陽也;沉微細澀之類,皆陰也。以藥而言,則升散者為陽,斂降者為陰;辛熱者為陽,苦寒者為陰;行氣分者為陽,行血分者為陰;性動而走者為陽,性靜而守者為陰。此皆醫中之大法。至於陰中復有陽,陽中復有靜,疑似之間,辨須的確。此而不識,極易差訛,是又最為緊要,然總不離於前之數者。
但兩氣相兼,則此少彼多,其中便有變化,一皆以理測之,自有顯然可見者。若陽有餘而更施陽治,則陽愈熾而陰愈消;陽不足而更用陰方,則陰愈盛而陽斯滅矣。設能明徹陰陽,則醫理雖玄,思過半矣。
一、道產陰陽,原同一氣。火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離也。何以見之?如水為陰,火為陽,象分冰炭。何謂同源?蓋火性本熱,使火中無水,其熱必極,熱極則亡陰,而萬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無火,其寒必極,寒極則亡陽,而萬物寂滅矣。此水火之氣,果可呼吸相離乎?其在人身,是即元陰元陽,所謂先天之元氣也。
欲得先天,當思根柢。命門為受生之竅,為水火之家,此即先天之北闕也。舍此他求,如涉海問津矣。學者宜識之。
一、凡人之陰陽,但知以氣血、臟腑、寒熱為言,此特後天有形之陰陽耳。至若先天無形之陰陽,則陽曰元陽,陰曰元陰。元陽者,即無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機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氣。元陰者,即無形之水,以長以立,天癸是也。強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元精元氣者,即化生精氣之元神也。
生氣通天,惟賴乎此。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為之謂。今之人,多以後天勞欲戕及先天,今之醫,只知有形邪氣,不知無形元氣。夫有形者,跡也,盛衰昭著,體認無難;無形者,神也,變幻倏忽,挽回非易。故經曰:粗守形,上守神。嗟呼!又安得有通神明而見無形者,與之共談斯道哉。
一、天地陰陽之道,本貴和平,則氣令調而萬物生,此造化生成之理也。然陽為生之本,陰實死之基。故道家曰:分陰未盡則不仙,分陽未盡則不死。華元化曰: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故凡欲保生重命者,尤當愛惜陽氣,此即以生以化之元神,不可忽也。曩自劉河間出,以暑火立論,專用寒涼,伐此陽氣,其害已甚。
白話文:
診斷疾病和進行治療時,必須先仔細分辨陰陽,這是醫學的根本原則。如果陰陽的判斷沒有錯誤,治療又怎會有偏差呢?醫學道理雖然繁雜,但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陰陽而已。所以,病症有陰陽,脈象有陰陽,藥物也有陰陽。
從病症來說,表面的病症屬於陽,內部的病症屬於陰;發熱屬於陽,怕冷屬於陰;身體上部屬於陽,下部屬於陰;氣屬於陽,血屬於陰;躁動屬於陽,安靜屬於陰;喜歡說話的人屬於陽,沉默不語的人屬於陰;喜歡光亮的人屬於陽,喜歡黑暗的人屬於陰。陽氣虛弱的人不能呼氣,陰氣虛弱的人不能吸氣;陽氣出問題的人不能彎腰,陰氣出問題的人不能仰頭。
從脈象來說,浮、大、滑、數等脈象都屬於陽;沉、微、細、澀等脈象都屬於陰。從藥物來說,具有上升和發散作用的藥物屬於陽,具有收斂和下降作用的藥物屬於陰;辛辣溫熱的藥物屬於陽,苦寒的藥物屬於陰;走氣分的藥物屬於陽,走血分的藥物屬於陰;藥性活動而行走的屬於陽,藥性安靜而守護的屬於陰。這些都是醫學中重要的原則。至於陰中又包含陽,陽中又包含陰,在這些似是而非的情況下,必須準確辨別。如果不了解這些,很容易出現錯誤,這是非常重要的。但總體來說,都離不開前面所說的陰陽原則。
只是陰陽兩氣相互兼雜,就會出現此多彼少的情況,其中就會產生變化,一切都要根據陰陽的道理來推測,自然會有明顯的結果。如果陽氣有餘還用陽性的方法治療,就會使陽氣更加旺盛而陰氣更加消弱;陽氣不足反而用陰性的藥方,就會使陰氣更加旺盛而陽氣更加衰竭。如果能徹底了解陰陽的道理,那麼醫學的深奧理論,就已經理解了一半。
第一、道產生了陰陽,原本是同一種氣。火是水的根本,水是火的來源,水和火原本是不可分離的。怎樣理解呢?比如水是陰,火是陽,它們就像冰和炭那樣對立。那麼,它們又為什麼同源呢?因為火的性質本來是熱的,如果火中沒有水,它的熱就會達到極點,熱到極點就會耗盡陰液,導致萬物焦枯。水的性質本來是寒的,如果水中沒有火,它的寒就會達到極點,寒到極點就會耗盡陽氣,導致萬物寂滅。那麼,水火二氣,可以呼吸相離嗎?在人體中,這就是元陰元陽,也就是所謂的先天元氣。
想要獲得先天元氣,就要思考它的根本。命門是生命開始的地方,是水火的家,也就是先天的根基。捨棄這個根本而向其他地方尋求,就像在海上問路一樣。學醫的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第一、一般人所說的陰陽,只是以氣血、臟腑、寒熱來說,這只是後天有形的陰陽。至於先天無形的陰陽,陽叫做元陽,陰叫做元陰。元陽,就是無形的火,用來產生和化生,神機就屬於它。人的性命與它相關,所以也叫做元氣。元陰,就是無形的水,用來生長和建立,天癸就屬於它。人的強弱與它相關,所以也叫做元精。元精元氣,就是化生精氣的元神。
人體的生機與天的相通,全靠它。醫書說:得到神氣的人會昌盛,失去神氣的人會死亡,就是這個意思。現在的人,大多因為後天的勞累和慾望而損害先天,現在的醫生,只知道治療有形的邪氣,不知道無形的元氣。有形的東西,是表象,盛衰變化明顯,容易觀察;無形的東西,是精神,變化快速且難以捉摸,難以挽回。所以醫書說:醫術低的人只會守護形體,醫術高的人會守護精神。唉!又到哪裡去找那些能通曉神明、看見無形的人,來一起探討這個道理呢?
第一、天地陰陽的道理,本來貴在平和,這樣氣機才能調順,萬物才能生長,這就是天地造化生成的道理。然而陽是生命的根本,陰是死亡的基礎。所以道家說:如果陰氣沒有完全去除,就不能成仙;如果陽氣沒有完全消耗盡,就不會死亡。華元化說:得到陽氣的人會生存,得到陰氣的人會死亡。所以,凡是想要保養生命的人,尤其應該愛惜陽氣,因為它是生命產生和化生的元神,不能輕忽。以前劉河間出來後,以暑熱為立論,專門用寒涼的藥物,耗損人體的陽氣,造成的危害已經非常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