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一入集 (5)
卷之一入集 (5)
1. 表證篇(四)
一、發熱之類,本為火證,但當分辨表裡。凡邪氣在表發熱者,表熱而里無熱也,此因寒邪,治宜解散。邪氣在裡發熱者,必裡熱先甚而後及於表也,此是火證,治宜清涼。凡此內外,皆可以邪熱論也。若陰虛水虧而為骨蒸夜熱者,此虛熱也。又不可以邪熱為例,惟壯水滋陰可以治之。
一、濕燥二氣,雖亦外邪之類,但濕有陰陽,燥亦有陰陽。濕從陰者為寒濕,濕從陽者為濕熱。燥從陽者因於火,燥從陰者發於寒。熱則傷陰,必連於臟。寒則傷陽,必連於經。此所以濕燥皆有表裡,必須辨明而治之。
一、濕證之辨,當辨表裡。經曰:因於濕,首如裹。又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若道路衝風冒雨,或動作辛苦之人,汗濕沾衣,此皆濕從外入者也。若嗜好酒漿生冷,以致泄瀉、黃疸、腫脹之類,此濕從內出者也。在上在外者,宜微從汗解;在下在裡者,宜分利之。濕熱者宜清宜利;寒濕者宜補脾溫腎。
一、燥證之辨,亦有表裡。經曰: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此中風之屬也。蓋燥勝則陰虛,陰虛則血少,所以或為牽引,或為拘急,或為皮腠風消,或為臟腑乾結,此燥從陽化,營氣不足,而傷乎內者也。治當以養營補陰為主。若秋令太過,金氣勝而風從之,則肺先受病,此傷風之屬也。
蓋風寒外束,氣應皮毛,故或為身熱無汗,或為咳嗽喘滿,或鼻塞聲啞,或咽喉乾燥,此燥以陰生,衛氣受邪,而傷乎表者也。治當以輕揚溫散之劑,暖肺去寒為主。
白話文:
表證篇(四)
一、發燒這類情況,本質上是火熱的表現,但要分辨是表證還是裡證。凡是邪氣在表而發燒的,是身體表面發熱但內部沒有熱,這是因為寒邪引起的,治療上應該用發散的方式來解決。如果邪氣在裡而發燒,一定是體內先熱起來,然後才影響到表面,這是火熱的表現,治療上應該用清涼的方式來解決。以上無論是體內或體外的發燒,都可以歸類為邪熱。如果是因為陰虛、體內水分不足導致的骨蒸夜熱,這是虛熱,不能用治療邪熱的方式來處理,只能用滋養陰液的方式來解決。
二、濕氣和燥氣,雖然也屬於外來的邪氣,但濕氣有陰濕和陽濕之分,燥氣也有陰燥和陽燥之分。濕氣偏向陰的屬於寒濕,偏向陽的屬於濕熱。燥氣偏向陽的是因為火熱,偏向陰的是因為寒冷。熱會損耗陰液,一定會影響到內臟。寒會損耗陽氣,一定會影響到經絡。因此濕氣和燥氣都有表證和裡證之分,必須明確分辨才能對症治療。
三、要辨別濕證,應該區分是表證還是裡證。《黃帝內經》說:「因為濕邪,頭像被包住一樣。」又說:「濕邪侵襲身體,通常是從下半身先開始。」如果因為在路上吹風淋雨,或從事勞動工作導致汗濕衣服,這都是濕氣從外部侵入身體。如果因為喜好喝酒、吃生冷食物,導致腹瀉、黃疸、水腫等症狀,這都是濕氣從內部產生的。濕氣在身體上半部或體表時,適合稍微發汗來解決;濕氣在身體下半部或體內時,適合用利水的方式來解決。濕熱證適合用清熱利濕的方式,寒濕證適合用補脾溫腎的方式。
四、要辨別燥證,也要區分表證和裡證。《黃帝內經》說:「清氣過盛,是燥邪主導,風木受邪,就會產生肝病。」這屬於中風的範疇。燥邪過盛會導致陰液不足,陰液不足會導致血少,所以會出現肢體抽搐、筋脈拘攣、皮膚乾燥、內部器官乾澀等症狀。這屬於燥氣偏向陽熱,損耗了營氣,傷害了體內。治療應該以滋養營血、補充陰液為主。如果是秋天燥氣太過,金氣過盛導致風邪產生,就會是肺臟先受病,這屬於感受風邪的範疇。
因為風寒束縛體表,氣機受到影響,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無汗,或者咳嗽氣喘,或者鼻塞聲音沙啞,或者咽喉乾燥等症狀。這是燥氣偏向陰寒,衛氣受到邪氣侵擾,傷害了體表。治療應該用輕柔溫散的藥物,溫暖肺臟、去除寒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