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一入集 (5)
卷之一入集 (5)
1. 十問篇(九)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見定雖然事不難,也須明哲毋招怨。
上十問者,乃診治之要領,臨證之首務也。明此十問,則六變具存,而萬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醫之為難,難在不識病本而施誤治耳。誤則殺人,天道可畏,不誤則濟人,陰德無窮。學者欲明是道,必須先察此要,以定意見,以為階梯,然後再採群書,廣其知識,又何誤焉?有能熟之胸中,運之掌上,非止為人,而為己不淺也,慎之寶之。
白話文:
問診時,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寒熱、出汗情況,接著詢問頭部、身體、排便狀況,然後再問飲食、胸部狀況,以及聽力、口渴情況,都要仔細分辨。接著根據脈象、面色判斷陰陽虛實,最後觀察病人的氣息、神態,就能更準確地掌握病症。掌握這些診斷方法看似不難,但也要謹慎細心,避免誤診招致怨恨。
這十個問題是診治疾病的關鍵,是臨證的首要工作。只要掌握了這十個問題,就能了解疾病的各種變化,所有病症都將清清楚楚地展現在眼前。醫治的難點在於不了解病因就胡亂施治,一旦誤診,便會危及性命,天道不可違背;若能正確診斷,則可以救人於水火,功德無量。想要精通醫術,必須先了解這些診斷要點,才能明確診斷方向,作為學習的基礎。之後再廣泛閱讀醫書,擴充知識,就不會再犯錯誤了。能夠熟記這些方法,並運用到實際診療中,不僅可以幫助他人,更能提升自身修養,所以要謹慎珍惜。
2. 一問寒熱
問寒熱者,問內外之寒熱,欲以辨其在表在裡也。人傷於寒則病為熱,故凡病身熱脈緊,頭疼體痛,拘急無汗,而且得於暫者,必外感也。蓋寒邪在經,所以頭痛身疼。邪閉皮毛,所以拘急發熱。若素日無疾,而忽見脈證若是者,多因外感。蓋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若此,此表證也。若無表證而身熱不解,多屬內傷,然必有內證相應,合而察之,自得其真。
一、凡身熱經旬,或至月餘不解,亦有仍屬表證者。蓋因初感寒邪,身熱頭痛,醫不能辨,誤認為火,輒用寒涼,以致邪不能散,或雖經解散而藥未及病,以致留蓄在經。其病必外證多而里證少,此非里也,仍當解散。
白話文:
詢問病人寒熱情況時,要問內外寒熱,目的是判斷病症是在表還是裡。人體受寒會導致病症發熱,所以凡是身體發熱、脈搏緊、頭痛、身體疼痛、肢體僵硬、沒有汗,而且症狀暫時緩解,必定是外感。因為寒邪侵犯經絡,所以會頭痛、身體疼痛。寒邪阻礙皮毛,所以會肢體僵硬發熱。如果平時身體健康,突然出現這些症狀,大多是外感。因為寒邪本來不存在體內,突然出現這些症狀,這就是表證。如果沒有表證,身體發熱持續不退,大多是內傷,但一定會有內證相應,綜合觀察,就能找到真實病因。
有些患者發熱持續十天,甚至一個多月都不退,也有可能是表證。因為一開始受寒後,身體發熱、頭痛,醫生不能辨別,誤認為是火,就用寒涼藥物治療,導致寒邪不能散去,或者雖然用了驅散寒邪的藥物,但藥力不足以治癒疾病,導致寒邪停留在經絡。這種情況下,病症必定是表證明顯,裡證較少,這不是裡證,仍然需要驅散寒邪。
一、凡內證發熱者,多屬陰虛,或因積熱,然必有內證相應,而其來也漸。蓋陰虛者必傷精,傷精者必連臟。故其在上而連肺者,必喘急咳嗽;在中而連脾者,或妨飲食,或生懊憹,或為躁煩焦渴;在下而連腎者,或精血遺淋,或二便失節,然必倏熱往來,時作時止,或氣怯聲微,是皆陰虛證也。
一、凡怒氣七情傷肝傷臟而為熱者,總屬真陰不足,所以邪火易熾,亦陰虛也。
一、凡勞倦傷脾而發熱者,以脾陰不足,故易於傷,傷則熱生於肌肉之分,亦陰虛也。
一、凡內傷積熱者,在癥痞必有形證,在血氣必有明徵,或九竅熱於上下,或臟腑熱於三焦。若果因實熱,凡火傷在形體而無涉於真元者,則其形氣聲色脈候自然壯麗,無弗有可據而察者,此當以實火治之。
白話文:
凡是內在病症導致發熱的,大多屬於陰虛,或者是由於積熱所致,但一定會有內在病症相應,而且發病過程是逐漸的。因為陰虛者必然會傷精,傷精必然會連累臟器。所以,如果熱在上而連累肺臟,必然會喘促咳嗽;如果熱在中而連累脾臟,可能會影響飲食,或者出現噁心嘔吐,或者感到煩躁焦慮口渴;如果熱在下而連累腎臟,可能會出現精血遺漏或小便失禁,也可能會出現時冷時熱,反覆發作,或者氣虛聲弱,這些都是陰虛的表現。
凡是因怒氣七情傷肝傷臟而導致發熱的,總歸屬於真陰不足,所以邪火容易旺盛,也是陰虛。
凡是因勞累傷脾而發熱的,由於脾陰不足,所以容易受傷,受傷就會導致熱氣在肌肉之間產生,也是陰虛。
凡是因內傷積熱導致的,在癥塊腫脹方面一定會有形狀上的症狀,在血氣方面一定會有明顯的徵兆,可能會出現九竅(指耳、目、口、鼻、二便、陰道)上下發熱,或者臟腑三焦發熱。如果真是因為實熱,那麼凡是火氣傷害到身體而沒有影響到真元(指先天精氣)的,則其形狀、氣息、聲音、面色、脈象自然會強健有力,都有跡可循可以觀察,這種情況就應該用實火的方法治療。
一、凡寒證尤屬顯然,或外寒者,陽虧於表,或內寒者,火衰於中,諸如前證。但熱者多實,而虛熱者最不可誤;寒者多虛,而實寒者間亦有之。此寒熱之在表在裡,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一、所有的寒症都非常明顯,或者外寒導致的,是因為體表的陽氣不足,或者是內寒導致的,是因為體內的火氣衰弱,這些都是前面所提到的情況。然而,熱症大多為實症,而虛熱卻是最容易被誤診的;寒症大多為虛症,但也可能會有實寒的情況存在。這表明瞭寒熱的表裡之分,是不能不加以辨別的。
3. 二問汗
問汗者,亦以察表裡也。凡表邪盛者必無汗。而有汗者,邪隨汗去,已無表邪,此理之自然也。故有邪盡而汗者,身涼熱退,此邪去也。有邪在經而汗在皮毛者,此非真汗也。有得汗後,邪雖稍減,而未得盡全者。猶有餘邪,又不可因汗而必謂其無表邪也。須因脈證而詳察之。
一、凡溫暑等證,有因邪而作汗者,有雖汗而邪未去者,皆表證也。總之,表邪未除者,在外則連經,故頭身或有疼痛;在內則連臟,故胸膈或生躁煩。在表在裡,有證可憑,或緊或數,有脈可辨,須察其真假虛實,孰微孰甚而治之。
一、凡全非表證,則或有陽虛而汗者,須實其氣;陰虛而汗者,須益其精;火盛而汗者,涼之自愈;過飲而汗者,清之可寧。此汗證之有陰陽表裡,不可不察也。諸汗詳證載傷寒門。
白話文:
想知道病人是否出汗,其實也是在觀察病情是表證還是裡證。一般來說,如果表邪很盛,病人一定不會出汗。而如果病人出汗了,就表示邪氣隨著汗液排出,表邪已經不在了,這是自然現象。因此,如果邪氣完全消失,病人出汗後就會覺得身體涼爽,發熱也退了,這是邪氣已經離開的徵兆。但如果邪氣還在經絡中,而汗液只停留在皮膚毛髮表面,這就不是真正的汗,可能是虛汗。有些病人出汗後,邪氣雖然減輕了,但還沒有完全消失,仍然有餘邪存在,不能因為出汗就認為表邪完全消失了。必須根據脈象和症狀仔細觀察。
凡是溫暑等症,有些是因為邪氣引起出汗,有些雖然出汗但邪氣還沒消失,這些都是表證。總之,表邪沒有消除,在外就會連累經絡,所以頭部或身體會疼痛;在內就會連累臟腑,所以胸膈會出現躁煩。無論表證還是裡證,都有一些症狀可以憑藉,脈象也會有變化,可能是緊脈、數脈,需要仔細觀察汗液的真假、虛實,以及病情的輕重程度,然後再進行治療。
凡是完全不是表證,可能是陽氣虛弱而引起的出汗,就需要補益氣血;如果是陰氣虛弱而引起的出汗,就需要滋補精氣;如果是火氣旺盛而引起的出汗,就用清熱的方法治療就能自愈;如果是過度飲水而引起的出汗,就用清熱利濕的方法治療就能恢復正常。這些都是不同原因引起的出汗,有陰陽、表裡之分,不可不仔細辨別。關於各種出汗的詳細證狀,可以參考《傷寒論》。
4. 三問頭身
問其頭可察上下;問其身可察表裡。頭痛者,邪居陽分;身痛者,邪在諸經。前後左右,陰陽可辨,有熱無熱,內外可分,但屬表邪,可散之而愈也。
一、凡火盛於內為頭痛者,必有內應之證,或在喉口,或在耳目,別無身熱惡寒在表等候者,此熱盛於上,病在裡也。察在何經,宜清宜降,高者抑之,此之謂也。若用輕揚散劑,則火必上升,而痛愈甚矣。
一、凡陰虛頭痛者,舉發無時,是因酒色過度,或遇勞苦,或逢情欲,其發則甚。此為里證,或精或氣,非補不可也。
一、凡頭痛屬裡者,多因於火,此其常也。然亦有陰寒在上,陽虛不能上達而痛甚者,其證則惡寒嘔惡,六脈沉微,或兼弦細,諸治不效,余以桂、附、參、熟之類而愈之,是頭痛之有陽虛也。
白話文:
觀察頭部可以了解病症的上下部位,觀察身體可以了解病症的表裡狀況。頭痛通常代表邪氣停留在陽分,身痛則代表邪氣侵犯經脈。前後左右可以分辨陰陽,有熱無熱可以區分內外,但只要是表邪,都可以用散寒解表的方法治療。
如果頭痛是因為內火旺盛引起的,必然會伴隨著內應的症狀,例如喉嚨、耳朵或眼睛的異常,而不會出現表證的發熱、惡寒等。這種情況代表熱盛於上,病在裡,需要根據病症所在的經絡,選擇清熱瀉火、降火的方法治療。如果使用輕揚散劑,可能會導致火氣上升,加重頭痛。
如果頭痛是因為陰虛引起的,發病時間不固定,可能是因為過度飲酒、房事、勞累或者情欲過度所致。這種情況屬於裡證,需要補精益氣才能治癒。
一般來說,頭痛屬於裡證,多半是因火氣導致的。但也有一些情況是因為陰寒上犯,陽氣虛弱,無法上達頭部而導致疼痛,這種情況會伴隨著惡寒、嘔吐、脈沉細等症狀,一般的治療方法可能无效。这时候需要用桂枝、附子、人参等溫陽補氣的藥物治療,說明頭痛也可能由陽虛引起。
一、凡雲頭風者,此世俗之混名,然必有所因,須求其本,辨而治之。
一、凡眩運者,或頭重者,可因之以辨虛實。凡病中眩運,多因清陽不升,上虛而然。如丹溪云:無痰不作運。殊非真確之論,但當兼形氣,分久暫以察之。觀《內經》曰: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其義可知。至於頭重,尤屬上虛,經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此之謂也。
一、凡身痛之甚者,亦當察其表裡以辨寒熱。其若感寒作痛者,或上或下,原無定所,隨散而愈,此表邪也。若有定處,而別無表證,乃痛痹之屬,邪氣雖亦在經,此當以里證視之,但有寒熱之異耳。若因火盛者,或肌膚灼熱,或紅腫不消,或內生煩渴,必有熱證相應,治宜以清以寒。
白話文:
凡是說「雲頭風」的,這只是民間的俗稱,但一定有其原因,必須追根究底,辨別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凡是頭昏眼花或頭重的人,可以根據這些症狀辨別虛實。凡是生病時出現頭昏眼花,大多是清陽之氣不能上升,頭部虛弱所致。就像丹溪先生說:「沒有痰就不會頭昏眼花。」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應該兼顧形體和氣機,區分病症的持續時間來觀察。看看《內經》說:「頭部虛弱就會頭昏眼花,頭部充實就會發熱疼痛。」其中的道理就可明白了。至於頭重,就更加屬於頭部虛弱,經書上說:「頭部氣血不足,腦袋就會空虛,頭部就會感到沉重,這就是所謂的頭重。」
凡是身體疼痛得很厲害的人,也要觀察病症是表還是裡,以辨別寒熱。如果是因为受寒而疼痛的,無論是上半身或下半身,疼痛的位置不定,散散就好的,這是表邪。如果疼痛的位置固定,而且沒有其他表面症狀,就是痛痹的病症。雖然邪氣也存在經絡中,但應該把它當作裡證來治療,只是有寒熱的區別而已。如果是因为火气旺盛而疼痛的,或是皮膚灼熱,或是紅腫消退,或是內心感到煩躁口渴,一定有熱症相應,治療就應該用清熱寒涼的方法。
若並無熱候而疼痛不止,多屬陰寒,以致血氣凝滯而然。經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必溫其經,使血氣流通,其邪自去矣。
一、凡勞損病劇而忽加身痛之甚者,此陰虛之極,不能滋養筋骨而然,營氣憊矣。無能為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發熱的症狀,疼痛卻持續不斷,大多是體內寒氣過盛,導致氣血凝滯所致。古書記載:「疼痛,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必須溫暖經絡,使氣血流通,寒邪自然會消失。
凡是勞損病症嚴重,突然出現劇烈疼痛的,這是陰虛的極致,無法滋養筋骨,導致營氣衰竭,無能為力。
5. 四問便
二便為一身之門戶,無論內傷外感,皆當察此,以辨其寒熱虛實。蓋前陰通膀胱之道,而其利與不利,熱與不熱,可察氣化之強弱,凡患傷寒而小水利者,以太陽之氣未劇,即吉兆也。後陰開大腸之門,而其通與不通,結與不結,可察陽明之實虛,凡大便熱結而腹中堅滿者,方屬有餘,通之可也。若新近得解而不甚乾結,或旬日不解而全無脹意者,便非陽明實邪。
觀仲景曰:大便先硬後溏者不可攻。可見後溏者,雖有先硬,已非實熱,矧夫純溏而連日得後者,又可知也。若非真有堅燥痞滿等證,則原非實邪,其不可攻也明矣。
一、凡小便,人但見其黃,便謂是火,而不知人逢勞倦,小水即黃;焦思多慮,小水亦黃;瀉痢不期,小水亦黃;酒色傷陰,小水亦黃。使非有或淋或痛,熱證相兼,不可因黃便謂之火,余見逼枯汁而斃人者多矣。經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義可知也。若小水清利者,知里邪之未甚,而病亦不在氣分,以津液由於氣化,氣病則小水不利也。
白話文:
二便可以視為身體的門戶,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疾病,都應該觀察這兩點,用以分辨疾病的寒熱虛實。前陰部分與膀胱相連,排尿是否順暢,以及是否有熱症現象,可以觀察到體內氣化的強弱。如果傷寒患者的小便順暢,則表明太陽之氣還沒有強烈到危及生命,是一個好徵兆。
後陰部分則是大腸的開口,大便是否順暢,以及是否有結塊現象,可以觀察到陽明的虛實。如果大便熱結且腹部緊實,這表明病情較重,需要進行治療。如果新近排便且並不太乾結,或者數天未排便但腹部並無脹滿感,這不是因為陽明的實邪在作祟。
醫學典籍中提到,大便先是乾硬後變得溏軟的狀況不宜進行攻伐治療。可以看出,即使有乾硬的現象,但已經不是實熱了。如果只是溏軟且持續出現,這更明確地表示病情。如果不是真的有堅硬、痞滿等症狀,那麼原本就不是實邪,所以這種情況下當然不能進行攻擊治療。
一、對於小便,人們往往看到黃色就認為是火症,卻不知道勞累、疲倦、焦慮、憂慮、拉肚子、飲酒和性生活損傷陰精都會導致小便黃。如果沒有尿道炎或尿頻、熱症等併發症,就不能單憑黃色便認為是火症,我見過因為逼迫尿液而出現死亡的案例很多。經典上說:中氣不足時,尿便會發生變化,這個道理是清楚的。如果小便清澈且流利,則表明體內邪氣還不嚴重,並且病症也不在氣分,因為津液來自於氣化,氣病就會導致小便不順暢。
小水漸利,則氣化可知,最為吉兆。
一、大便通水穀之海,腸胃之門戶也。小便通血氣之海,衝任水道之門戶也。二便皆主於腎,本為元氣之關,必真見實邪,方可議通議下,否則最宜詳慎,不可誤攻。使非真實而妄逐之,導去元氣,則邪之在表者反乘虛而深陷,病因內困者必由泄而愈虧。所以凡病不足,慎勿強通。
最喜者小便得氣而自化,大便彌固者彌良。營衛既調,自將通達,即大腸秘結旬余,何慮之有?若滑泄不守,乃非虛弱者所宜,當首先為之防也。
白話文:
當小便逐漸順暢,就表示身體的氣化功能正常運作,這是非常好的預兆。
排泄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大便暢通,如同水道暢通,是腸胃氣機運化的表現;小便暢通,如同血氣流通,是腎氣充足的表現。二便皆由腎臟主導,是元氣之根本,只有當真正確認是實證或邪氣入侵,才能考慮通便或瀉下,否則要謹慎小心,不可妄下結論。如果沒有確切的實證就強行通便瀉下,會耗損元氣,反而讓表面的邪氣趁虛而入,深入體內,原本內困的病症也會因為過度泄瀉而更加虛弱。因此,對於身體虛弱的病人,要格外注意,不可強行通便。
最理想的狀況是,小便自然順暢,大便則越堅固越好。營衛之氣調和,自然會暢通無阻,即使大腸便秘十天以上,也無需擔心。如果出現腹瀉或排便失控,這就不是虛弱者應該出現的症狀,需要特別注意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