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一入集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入集 (6)

1. 五問飲食

問飲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濁,二可察臟腑之陰陽。病由外感而食不斷者,知其邪未及臟,而惡食不惡食者可知。病因內傷而食飲變常者,辨其味有喜惡,而愛冷愛熱者可知。素欲溫熱者,知陰臟之宜暖;素好寒冷者,知陽臟之可清。或口腹之失節以致誤傷,而一時之權變可因以辨。故飲食之性情所當詳察,而藥餌之宜否可因以推也。

一、凡諸病得食稍安者,必是虛證,得食更甚者,或虛或實皆有之,當辨而治也。

白話文:

談論飲食,第一可以觀察胃口的清淡或混濁,第二可以觀察臟腑的陰陽狀況。如果是外感疾病,但食慾沒有減少,就知道病邪還沒有侵入到臟腑,而對於食物的喜好或厭惡也可以觀察出來。如果是內傷疾病,導致飲食習慣改變,可以從口味的喜好或厭惡,以及喜歡吃冷的或熱的來判斷。平時喜歡溫熱食物的人,就知道是陰性臟腑需要溫暖;平時喜歡寒涼食物的人,就知道是陽性臟腑可以清熱。有時候因為飲食不節制而導致身體受損,這時的權宜之計也可以藉由飲食來判斷。所以飲食的特性和狀況應該仔細觀察,才能推斷藥物是否適合。

一、所有疾病如果吃東西後稍微感覺舒服的,一定是虛證。如果吃東西後病情更嚴重的,可能是虛證也可能是實證,需要加以辨別後再治療。

2. 六問胸

胸即膻中,上連心肺,下通臟腑。胸腹之病極多,難以盡悉,而臨證必當問者,為欲辨其有邪無邪,及宜補宜瀉也。夫凡胸腹脹滿,則不可用補;而不脹不滿,則不可用攻,此大法也。然痞與滿不同,當分輕重:重者,脹塞中滿,此實邪也,不得不攻。輕者,但不欲食,不知飢飽,似脹非脹,中空無物,乃痞氣耳,非真滿也。

此或以邪陷胸中者有之,或脾虛不運者有之。病者不知其辨,但見胃氣不開,飲食不進,問之亦曰飽悶,而實非真有脹滿,此在疑虛疑實之間。若不察其真確,未免補瀉倒施,必多致誤,則為害不小。

一、凡今人病虛證者極多,非補不可。但用補之法,不宜造次。欲察其可補不可補之機,則全在先察胸腹之寬否何如,然後以漸而進。如未及病,再為放膽用之,庶無所礙,此用補之大法也。

一、凡勢在危急,難容稍緩,亦必先問其胸寬者乃可驟進。若元氣多虛而胸腹又脹,是必虛不受補之證。若強進補劑,非惟無益,適足以招謗耳。此胸腹之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胸部就是膻中穴的位置,向上連接心臟和肺臟,向下通往其他臟腑。胸部和腹部的疾病非常多,難以完全了解,但看病時必須詢問胸部的情況,是為了分辨是否有邪氣,以及應該用補法還是瀉法。

一般來說,凡是胸腹脹滿,就不能用補法;而不脹不滿,就不能用攻法,這是治療的大原則。然而,「痞」和「滿」的情況不同,應該區分輕重:嚴重者,感到脹塞、腹部充滿,這是邪氣實證,必須用攻法。輕微者,只是不想吃東西,不知道餓或飽,好像脹氣但又不是真的脹,腹中空虛沒有東西,這只是痞氣而已,並非真的脹滿。

這種情況,有的是因為邪氣侵入胸中,有的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病人自己不清楚原因,只覺得胃氣不順暢,吃不下東西,問他也會說感到飽悶,但其實並非真的脹滿,這種情況介於虛證和實證之間。如果沒有仔細觀察真實情況,就可能誤用補瀉,必定會造成錯誤,危害不小。

第一,現在的人患虛證的非常多,必須用補法。但用補法不能輕率,要觀察是否適合用補,關鍵在於先觀察胸腹是否寬鬆舒適,然後再慢慢進補。如果在病情還不嚴重的時候,再大膽用補法,就不會有什麼妨礙,這是使用補法的大原則。

第二,凡是病情危急,不能拖延的情況,也必須先問胸部是否寬鬆,才能立即進補。如果元氣虛弱,胸腹又感到脹,這必定是虛不受補的症狀。如果強行進補,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招來批評。因此,胸腹的情況是不能不仔細觀察的。

3. 七問聾

耳雖少陽之經,而實為腎臟之官,又為宗脈之所聚,問之非惟可辨虛實,亦且可知死生。凡人之久聾者,此一經之閉,無足為怪。惟是因病而聾者,不可不辨。其在《熱論篇》則曰:傷寒三日,少陽受之,故為耳聾。此以寒邪在經,氣閉而然。然以余所驗,則未有不因氣虛而然者。

《素問》曰:精脫者耳聾。仲景曰:耳聾無聞者,陽氣虛也。由此觀之,則凡病是證,其屬氣虛者什九,氣閉者什一耳。

一、聾有輕重,輕者病輕,重者病重。若隨治漸輕,可察其病之漸退也。進則病亦進矣。若病至聾極,甚至絕然無聞者,此誠精脫之證,余經歷者數人矣,皆至不治。

白話文:

關於「聾」的七個提問:

耳朵雖然屬於少陽經脈,但實際上是腎臟所主導的器官,同時也是全身經脈聚集的地方。詢問關於耳朵的問題,不僅可以分辨虛實的狀況,甚至可以預知生死。一般人長期的耳聾,是這條經脈閉塞,不值得奇怪。但若是因為疾病而導致的耳聾,就不能不加以分辨。

《傷寒論》中說:「傷寒三天,少陽經脈受到侵犯,因此會導致耳聾。」這是因為寒邪在經脈中,導致氣機閉塞所造成的。然而,根據我的經驗,沒有不是因為氣虛而導致耳聾的。

《黃帝內經》說:「精氣耗損的人會耳聾。」張仲景也說:「聽不見聲音的耳聾,是陽氣虛弱的表現。」由此看來,凡是這種病症,十之八九屬於氣虛,只有十分之一是氣機閉塞。

一、耳聾有輕重之分,輕微的耳聾代表病情較輕,嚴重的耳聾代表病情較重。如果治療後耳聾逐漸減輕,可以判斷病情正在好轉;反之,如果耳聾加重,則表示病情也在加重。如果病情發展到耳聾極其嚴重,甚至完全聽不見聲音,這就是精氣耗損的徵兆,我曾遇到過幾個這樣的病人,最終都無法治癒。

4. 八問渴

問渴與不渴,可以察里證之寒熱,而虛實之辨,亦從以見。凡內熱之甚,則大渴喜冷,冰水不絕,而腹堅便結,脈實氣壯者,此陽證也。

一、凡口雖渴而喜熱不喜冷者,此非火證,中寒可知。既非火證,何以作渴,則水虧故耳。

一、凡病人問其渴否,則曰口渴。問其欲湯水否,則曰不欲。蓋其內無邪火,所以不欲湯,真陰內虧,所以口無津液。此口乾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

一、凡陽邪雖盛,而真陰又虛者,不可因其火盛喜冷,便雲實熱。蓋其內水不足,欲得外水以濟,水涸精虧,真陰枯也,必兼脈證細察之,此而略差,死生立判。余嘗治垂危最重傷寒有如此者,每以峻補之劑浸冷而服,或以冰水、參、熟等劑相間迭進,活人多矣。常人見之,咸以為奇,不知理當如是,何奇之有?然必其乾渴燥結之甚者,乃可以參、附、涼水並進。若無實結,不可與水。

白話文:

關於口渴與不口渴,可以藉此觀察體內是寒是熱,也能從中了解虛實的情況。一般來說,體內熱邪很嚴重,就會感到非常口渴,喜歡喝冰冷的飲料,冰水一杯接一杯,同時肚子硬邦邦、大便乾結、脈象強勁、氣息粗壯,這就是陽證的表現。

一、如果口渴卻喜歡喝熱飲,不喜歡冰冷的飲料,這就不是體內有火,而是體內有寒。既然不是體內有火,為什麼會感到口渴呢?那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的緣故。

一、當詢問病人是否口渴時,病人回答說口渴,但問他想不想喝湯水,他卻說不想喝。這是因為體內沒有邪火,所以不想喝湯;而是體內真陰虧損,導致口中沒有津液。這其實是口乾,並不是口渴,不可以把口乾當作口渴來治療。

一、即使陽邪旺盛,但如果體內真陰也虛弱,也不可因為他體內火氣大、喜歡喝冷的,就認定是實熱。這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想藉由外在的水來補充,這種情況是體內的水分枯竭、精氣虧損、真陰枯竭。必須同時仔細觀察脈象和其它症狀,稍有偏差,生死就在一瞬間。我曾經治療過非常危急的重症傷寒病人,就有這種情況,我通常會使用大補的藥劑,浸泡在冷水中服用,或是交替使用冰水、人參、熟地等藥劑,救活了很多人。一般人看到這種情況,都覺得很神奇,但他們不知道這是應該這樣做的道理,有什麼好奇怪的呢?不過,必須是口乾口渴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才能同時使用人參、附子、冰水等方法。如果沒有實際的便秘問題,就不能給病人喝水。

5. 九因脈色辨陰陽

脈色者,血氣之影也。形正則影正,形斜則影斜,病生於內,則脈色必見於外,故凡察病者,須先明脈色。但脈色之道,非數言可盡,欲得其要,則在乎陰陽虛實四者而已。四者無差,盡其善矣。第脈法之辨,以洪滑者為實為陽,微弱者為虛為陰,無待言也。然仲景曰: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

陶節庵曰:不論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陰證。《內經》以脈大四倍以上為關格,皆屬真虛,此滑大之未必為陽也。形色之辨,以紅黃者為實熱,青黑者為陰寒。而仲景云:面赤戴陽者為陰不足,此紅赤之未必為實也。總之,求脈之道,當以有力無力辨陰陽,有神無神察虛實。

和緩者,乃元氣之來;強峻者,乃邪氣之至。病值危險之際,但以此察元氣之盛衰,邪正之進退,則死生關係,全在乎此。此理極微,談非容易,姑道其要,以見凡欲診病者,既得病因,又必須察脈色,辨聲音,參合求之,則陰陽虛實方有真據,否則得此失彼,以非為是,醫家之病,莫此為甚,不可忽也。諸所未盡,詳後卷脈神章。

白話文:

脈象和臉色,是氣血的外在表現。身體的形態端正,脈色就會端正;身體的形態歪斜,脈色也會歪斜。疾病產生在體內,脈象和臉色一定會在體外顯現。所以凡是診斷疾病的人,必須先了解脈象和臉色。但是脈色所包含的道理,不是幾句話就能說完的,想要掌握其中的要領,就在於分辨陰陽虛實這四個方面而已。這四方面沒有誤差,就已經很好了。

脈象的辨別,一般來說,洪大而滑利的脈象是屬於實證、陽證,微弱無力的脈象是屬於虛證、陰證,這不用多說。然而張仲景說過:如果脈象浮大,是氣實血虛的表現。

陶節庵說:不論脈象是浮是沉,是大是小,只要手指按下去感覺無力,重按更是完全摸不到,就是屬於陰證。《內經》認為脈象比正常大四倍以上,是關格之脈,都屬於真正的虛證。這說明滑大之脈不一定是陽證。臉色的辨別,一般來說,紅黃色是屬於實熱,青黑色是屬於陰寒。而張仲景說過:臉色發紅像戴了陽氣,是陰液不足的表現。這說明紅色也不一定是實證。總而言之,診斷脈象,應當以有力無力來區分陰陽,以有神無神來判斷虛實。

脈象和緩,是元氣來到的表現;脈象強勁峻急,是邪氣來到的表現。當病情處於危險的時候,就應該用這些來觀察元氣的盛衰,邪氣的正邪進退。生死關鍵,全都掌握在這上面。這個道理非常精微,不容易說清楚,這裡只是簡單講述重點,以便讓診病的人明白,在了解病因之後,還必須觀察脈色、辨聽聲音,綜合判斷,陰陽虛實才能有真實的依據。否則,就會顧此失彼,把不對的當成對的,這是醫生最大的毛病,不可輕忽。其他未盡之處,詳見後面的《脈神章》。

6. 十從氣味章神見

凡制方用藥,乃醫家開手作用第一要著,而胸中神見,必須發泄於此。使不知氣味之用,必其藥性未精,不能取效,何神之有?此中最有玄妙,勿謂其淺顯易知,而弗加之意也。余少年時,每將用藥,必逐件細嘗,既得其理,所益無限。

一、氣味有陰陽:陰者降,陽者升。陰者靜,陽者動。陰者柔,陽者剛。陰者怯,陽者勇。陰主精,陽主氣。其於善惡喜惡,皆有妙用,不可不察。

一、氣味之升降:升者浮而散,散者沉而利。宜升者勿降,宜降者勿升。

一、氣味之動靜:靜者守而動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

一、氣味之剛柔:柔者純而緩,剛者躁而急。純者可和,躁者可劫。非剛不足以去暴,非柔不足以濟剛。

一、氣味之勇怯:勇者直達病所,可賴出奇;怯者用以周全,藉其平妥。

一、氣味之主氣者,有能為精之母;主精者,有能為氣之根。或陰中之陽者,能動血中之氣;或陽中之陰者,能顧氣中之精。

一、氣味有善惡:善者賦性馴良,盡堪擇用;惡者氣味殘狼,何必近之。

一、氣味有喜惡:有素性之喜惡,有一時之喜惡。喜者相宜,取效尤易;惡者見忌,不必強投。見定雖然事不難,也須明哲毋招怨。

明哲二字,為見機自保也。夫醫患不明,明則治病何難哉?而所患者,在人情耳。人事之變,莫可名狀,如我有獨見,豈彼所知,使彼果知,當自為矣。何藉於我?而每有病臨危劇,尚執淺見,從旁指示曰:某可用,某不可用,重之曰太過,輕之言不及,倘一不合意,將必有後言,是當見幾之一也。有雜用不專者,朝王暮李,主見不定,即藥已相投,而渠不之覺,忽惑人言,舍此慕彼。

凡後至者,欲顯己長,必談前短,及其致敗,反以嫁讒,是當見幾之二也。有病入膏肓,勢必難療,而憐其苦求,勉為舉手,當此之際,使非破格出奇,何以濟急?倘出奇無功,徒駭人目,事後亦招浮議,是當見幾之三也。其或有是非之場,爭競之所,幸災樂禍,利害所居者,近之恐涉其患,是當見幾之四也。

有輕醫重巫,可無可有,徒用醫名,以盡人事。及尚有村鄙之夫,不以彼病為懇,反云為我作興,籲!誠可哂也。此其相輕孰甚,是當見幾之五也。有議論繁雜者,有親識要功者,有內情不協者,有任性反復者,皆醫中所最忌,是當見幾之六也。凡此六者,俱當默識,而惟於縉紳之間,尤當加意。

蓋恐其不以為功而反以為罪,何從辨哉。此雖曰吾盡吾心,非不好生,然勢有不我出者,不得不見幾進止,此明哲之自治,所必不可少也。

白話文:

[十從氣味章神見]

凡是開立藥方用藥,是醫生開始治療最重要的第一步,而心中對藥性的理解,必須在這方面展現出來。如果連藥物的氣味作用都不了解,藥性一定不夠精通,無法發揮效果,又怎麼能說有神奇的療效呢?這其中有很深奧的道理,不要認為它簡單容易理解就忽略它。我年輕時,每次用藥,一定會逐一仔細品嚐,了解其中道理後,獲益無窮。

一、氣味有陰陽之分:陰的屬性是下降,陽的屬性是上升。陰是靜止的,陽是活動的。陰是柔和的,陽是剛強的。陰是怯弱的,陽是勇猛的。陰主導精,陽主導氣。它們在良善或邪惡、喜好或厭惡等方面都有巧妙的運用,不可不仔細觀察。

二、氣味的升降:能上升的性質是漂浮而發散,能發散的性質是沉降而通利。適合上升的藥物不要讓它下降,適合下降的藥物不要讓它上升。

三、氣味的動靜:靜的性質是守護,動的性質是運行。能運行的性質可以使藥力到達病處,能守護的性質可以使病況安定。

四、氣味的剛柔:柔和的性質是純正而緩慢,剛強的性質是急躁而快速。純正的性質可以調和,急躁的性質可以攻邪。沒有剛強的藥性不足以去除強暴的邪氣,沒有柔和的藥性不足以調和剛強的藥性。

五、氣味的勇怯:勇猛的藥性可以直接到達病灶,可以依靠它發揮奇效;怯弱的藥性用來周全考慮,借助它的平穩妥帖。

六、氣味中主導氣的,有些可以成為精的母親;主導精的,有些可以成為氣的根源。有些藥物雖然屬陰,卻有陽的屬性,能使血液中的氣流動;有些藥物雖然屬陽,卻有陰的屬性,能照顧氣中的精。

七、氣味有善惡之分:善良的藥性溫順柔良,完全可以選擇使用;邪惡的藥性氣味殘暴狼藉,何必接近使用呢?

八、氣味有喜惡之分:有天生就有的喜好或厭惡,也有一時的喜好或厭惡。喜好的藥物彼此適合,容易見效;厭惡的藥物令人排斥,不必勉強使用。雖然判斷清楚事情並不困難,但也要明智,不要招來埋怨。

明智這兩個字,是用來保護自己的。醫患之間如果不明事理,只要能明白事理,治療疾病又有多難呢?而令人擔憂的,是在人情世故上。人情世故的變化,難以言說。例如我有獨到的見解,他們怎麼會知道呢?如果他們真的知道,早就自己做了,何必需要我呢?但往往有病人病情危急,卻還固執己見,從旁指示說:這個藥可以用,那個藥不能用,說用多了是太過,用少了是不足。如果稍有不合意,一定會事後說閒話,這是應該注意的第一點。有些人用藥不專一,早一套晚一套,沒有主見。即使藥物已經對症,他也不會察覺,反而被別人的話迷惑,捨棄這個藥而追求那個藥。

凡是後來的人,為了顯現自己的長處,一定會說前人的短處。等到失敗的時候,反而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這是應該注意的第二點。有些病人病入膏肓,病情一定難以治療,但憐憫他們痛苦哀求,勉強出手治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打破常規,使用奇特的療法,如何能應急?如果使用奇特的療法沒有效果,反而會使人感到驚駭,事後也會招致議論,這是應該注意的第三點。如果在有爭議的場合,或是人們爭權奪利的場所,有人幸災樂禍,關係到利害的地方,接近這些地方恐怕會招來禍患,這是應該注意的第四點。

有些人輕視醫生而看重巫術,可有可無,只用醫生的名義來盡人事。還有一些鄉野鄙陋的人,不認為他們的病很嚴重,反而說是因為我才要這樣做。唉!實在可笑。他們互相輕視到了這種程度,這是應該注意的第五點。有些人議論紛紛,有些人親近的人想求取功勞,有些人內部不和諧,有些人任性反覆,這些都是行醫中最忌諱的,這是應該注意的第六點。以上這六點,都應該默默記住,尤其在官紳之間,更要特別留意。

因為恐怕他們不但不認為是功勞,反而認為是罪過,到時要如何辯解呢?雖然說我只是盡自己的本分,並非不愛惜生命,但情勢往往由不得自己,不得不考慮到進退,這是明智的人自我管理所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