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一入集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入集 (7)

1. 虛實篇(六)

一、《內經》諸篇皆惓惓以神氣為言。夫神氣者,元氣也。元氣完固,則精神昌盛,無待言也。若元氣微虛,則神氣微去,元氣大虛,則神氣全去,神去則機息矣,可不畏哉。《脈要精微論》曰: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長短。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氣奪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垂,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膝者,腳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骨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此《內經》之言虛證也,當察其意。

一、虛者宜補,實者宜瀉,此易知也。而不知實中復有虛,虛中復有實,故每以至虛之病,反見盛勢,大實之病,反有羸狀,此不可不辨也。如病起七情,或飢飽勞倦,或酒色所傷,或先天不足,及其既病,則每多身熱便閉,戴陽脹滿,虛狂假斑等證,似為有餘之病,而其因實由不足,醫不察因,從而瀉之,必枉死矣。

又如外感之邪未除,而留伏於經絡,食飲之滯不消,而積聚於臟腑,或鬱結逆氣有不可散,或頑痰瘀血有所留藏,病久致羸,似乎不足,不知病本未除,還當治本。若誤用補,必益其病矣。此所謂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附:華元化虛實大要論曰:病有臟虛臟實,腑虛腑實,上虛上實,下虛下實,狀各不同,宜深消息。腸鳴氣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無時,皮毛憔悴,肌肉皺皴,耳目昏塞,語聲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臟之虛也。診其脈,舉指而滑,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斷其臟也。

又按之沉小微弱短澀軟濡,俱為臟虛也。飲食過多,大小便難,胸膈滿悶,肢節疼痛,身體沉重,頭目悶眩,唇口腫脹,咽喉閉塞,腸中氣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熱,瘡疽並起,悲喜時來,或自痿弱,或自高強,氣不舒暢,血不流通,此臟之實也。診其脈,舉按俱盛者,實也。

又長浮數疾洪緊弦大,俱曰實也。看在何經,而斷其臟也。頭疼目赤,皮熱骨寒,手足舒緩,血氣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腫痛,輕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飲如故,曰腑實也。診其脈,浮而實大者是也。皮膚搔癢,肌肉䐜脹,食飲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診其脈,輕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虛也。看在何經,而正其時也。

胸膈痞滿,頭目碎痛,飲食不下,腦項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黏,診其脈,左右寸口沉結實大者,上實也。頰赤心忪,舉動顫慄,語聲嘶嗄,唇焦口乾,喘乏無力,面少顏色,頤頷腫滿,診其左右寸脈弱而微者,上虛也。大小便難,飲食如故,腰腳沉重(當作酸重)。臍腹疼痛,診其左右尺中脈伏而澀者,下實也。

白話文:

**《內經》的許多篇章都再三強調神氣的重要性。所謂神氣,就是元氣。元氣充足穩固,精神自然旺盛,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元氣稍微虛弱,神氣也會跟著消退;元氣嚴重虛損,神氣就會完全喪失。神氣一旦離去,身體的機能就會停止運作,這實在太可怕了。《脈要精微論》說:「所謂精明,就是用來看清萬物、分辨黑白、判斷長短的能力。如果把長看成短,把白看成黑,那就表示精氣已經衰退了。」

如果說話聲音微弱,要過很久才能重新開口說話,這是因為氣被奪走了。如果衣服被子不好好整理,說話不分好壞、不避親疏,這就是神智錯亂的表現。如果家裡沒有儲糧,就像門戶沒有把守一樣危險。如果小便不能控制,就像膀胱失去約束一樣。能夠守住精氣就活,失去精氣就死。五臟是身體強壯的根本;頭部是精明匯聚的地方,如果頭低垂、眼神深陷,就表示精神即將衰竭。背部是胸腔的屏障,如果背部彎曲、肩膀下垂,就表示屏障即將崩壞。腰部是腎的所在,如果轉動困難,就表示腎氣衰竭。

膝蓋是腳的樞紐,如果彎曲伸展都有困難,走路就會彎腰駝背,表示骨頭快要衰敗了。骨頭是骨髓的居所,如果不能久站,走路就會搖晃顫抖,表示骨頭快要衰敗了。身體強健就能生存,失去強健就會死亡。這些都是《內經》描述虛症的說法,應該仔細體會其中的含義。

一般來說,虛弱的症狀應該用補的方法治療,實證則應該用瀉的方法治療,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人們往往不知道實證中還可能夾雜虛症,虛症中也可能夾雜實證。因此,有時明明是極度虛弱的病,反而會出現很強盛的假象;有時明明是很嚴重的實證,反而會顯得十分虛弱。這些情況一定要分辨清楚。例如,有些疾病是因情緒波動、過飢過飽、過度勞累、沉迷酒色、或是先天不足所引起的。一旦發病,往往會出現發熱、便秘、胸腹脹滿、虛狂、假性斑疹等症狀,表面看起來像是實證,但實際上卻是由於體內虛弱所造成的。如果醫生沒有仔細查明病因,就直接用瀉的方法治療,就會造成病人枉死。

另外,如果外感邪氣沒有徹底清除,而潛伏在經絡中;或食物消化不良,而積聚在臟腑內;或體內鬱結之氣無法散開;或頑固的痰瘀滯留在體內。這些情況導致身體日漸虛弱,看起來像是不足的症狀,但實際上病根並未消除,還是應該治療這些根本病因。如果誤用補的方法,反而會加重病情。這就是所謂的「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這種情況導致的死亡,是醫生造成的。

附:華佗的《虛實大要論》說:疾病有臟虛、臟實,腑虛、腑實,上虛、上實,下虛、下實等不同情況,應該仔細辨別。腸鳴、氣體在腹中亂竄、手腳冰冷、吃不下東西、經常嘔吐、皮膚乾燥憔悴、肌肉鬆弛、耳目昏花、說話聲音嘶啞、走路氣喘、精神不振,這些都是五臟虛弱的表現。診脈時,如果脈搏輕輕一按就感覺滑利,重按卻感覺虛弱,就要看是哪個部位的脈象,來判斷是哪個臟腑虛弱。

另外,如果脈搏摸起來沉、細、微弱、短促、澀滯、軟弱,這些都表示臟腑虛弱。飲食過多、大小便困難、胸膈脹滿、肢體關節疼痛、身體沉重、頭暈目眩、嘴唇腫脹、咽喉閉塞、腸道氣體急迫、皮膚麻木不仁、突然出現喘不過氣、時常發冷發熱、身上長瘡、時而悲傷時而喜悅、有時身體虛弱、有時又顯得強壯、氣機不暢、氣血不通,這些都是臟腑實證的表現。診脈時,如果脈搏輕按重按都感覺強盛,就表示實證。

另外,如果脈搏摸起來長、浮、數、疾、洪、緊、弦、大,都表示實證。要看是在哪條經脈出現這種脈象,來判斷是哪個臟腑的實證。頭痛、眼睛紅腫、皮膚發熱、骨骼發冷、手腳麻木鬆軟、氣血壅塞、皮膚長出癰腫、咽喉腫痛、輕按時疼痛、重按時反而覺得舒服、飲食正常,這些都是腑實證的表現。診脈時,如果脈搏摸起來浮而有力,就表示腑實。如果皮膚瘙癢、肌肉脹滿、飲食難以消化、大便稀溏不止,診脈時,如果輕按脈搏感覺滑利,重按卻感覺平緩,就表示腑虛。要看是在哪條經脈出現這種脈象,來判斷是哪個腑的虛證,並根據時令進行治療。

胸膈痞滿、頭部劇痛、吃不下東西、頭腦昏沉、咽喉不適、鼻涕濃稠,診脈時,如果左右寸口脈搏沉而結實有力,就表示上實證。臉色潮紅、心悸、身體顫抖、說話聲音嘶啞、嘴唇乾裂、喘不過氣、面色蒼白、下巴腫脹,診脈時,如果左右寸脈搏微弱無力,就表示上虛證。大小便困難、飲食正常、腰腿酸痛、臍腹疼痛,診脈時,如果左右尺脈搏沉伏而澀滯,就表示下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