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一入集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入集 (8)

1. 附華氏治法

華元化論治療曰:夫病有宜湯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宜灸者,宜針者,宜補者,宜按摩者,宜導引者,宜蒸熨者,宜暖洗者,宜悅愉者,宜和緩者,宜水者,宜火者,種種之法,豈惟一也。若非良善精博,難為取效。庸下淺識,每致亂投,致使輕者令重,重者令死,舉世皆然。

且湯可以滌盪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祛分邪惡,潤澤枯朽,悅養皮膚。養氣力,助困竭,莫離於湯也。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癥,消積聚,進飲食,舒營衛,定關竅。從緩以參合,無出於丸也。散者,能驅散風邪暑濕之氣。攄陰寒濕濁之毒,發散四肢之壅滯,除剪五臟結伏,開腸和胃,行脈通經,莫過於散也。

下則疏豁閉塞。補則益助虛乏。灸則起陰通陽。針則行營引衛。導引可逐客邪於關節。按摩可驅浮淫於肌肉。蒸熨闢冷,暖洗生陽,悅愉爽神,和緩安氣。若實而不下,則使人心腹脹滿,煩亂鼓腫。若虛而不補,則使人氣血消散,肌肉耗亡,精神脫失,志意皆迷。當汗而不汗,則使人毛孔閉塞,悶絕而終。

合吐而不吐,則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當灸而不灸,則使人冷氣重凝,陰毒內聚,厥氣上衝,分墜不散,以致消減。當針不針,則使人營衛不行,經絡不利,邪漸勝真,冒昧而昏。宜導引而不導引,則使人邪侵關節,固結難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則使人淫歸肌肉,久留不消。

宜蒸熨而不蒸熨,則使人冷氣潛伏,漸成痹厥。宜暖洗而不暖洗,則使人陽氣不行,陰邪相害。不當下而下,則使人開腸蕩胃,洞泄不禁。不當汗而汗,則使人肌肉消絕,津液枯耗。不當吐而吐,則使人心神煩亂,臟腑奔沖。不當灸而灸,則使人重傷經絡,內蓄火毒,反害中和,致不可救。

不當針而針,則使人血氣散失,機關細縮。不當導引而導引,則使人真氣勞敗,邪氣妄行。不當按摩而按摩,則使人肌肉䐜脹,筋骨舒張。不當蒸熨而蒸熨,則使人陽氣偏行,陰氣內聚。不當暖洗而暖洗,則使人濕著皮膚,熱生肌體。不當悅愉而悅愉,則使人氣停意折,健忘傷志。

大凡治療,要合其宜,脈狀病候,少陳於後:凡脈不緊數,則勿發其汗。脈不實數,不可以下。心胸不閉,尺脈微弱,不可以吐。關節不急,營衛不壅,不可以針。陰氣不盛,陽氣不衰,勿灸。內無客邪,勿導引。外無淫氣,勿按摩。皮膚不痹,勿蒸熨。肌肉不寒,勿暖洗。

神不凝迷,勿愉悅。氣不奔急,勿和緩。順此者生,逆此者死耳。

白話文:

華元化認為治療疾病的方法有許多種:有些病適合用湯藥,有些適合用藥丸,有些適合用藥散,有些適合用瀉法,有些適合用吐法,有些適合用發汗法,有些適合用艾灸,有些適合用針刺,有些適合用補法,有些適合用按摩,有些適合用導引,有些適合用蒸熨,有些適合用溫水洗浴,有些適合用使心情愉悅的方法,有些適合用緩和的方式,有些適合用水療法,有些適合用火療法,治療的方法這麼多,怎麼可能只有一種呢?如果不是醫術高明又精通醫理的人,很難達到好的療效。那些醫術庸俗、見識淺薄的人,常常會胡亂用藥,導致病情輕微的變成嚴重,病情嚴重的則喪命,這在世間是很常見的。

湯藥可以洗滌臟腑,疏通經絡,調和陰陽,驅除邪氣,滋潤乾枯的地方,保養皮膚。它能補充氣力,幫助疲憊虛弱的人恢復,沒有什麼比湯藥更適合的了。藥丸可以驅散風寒,攻破堅硬的腫塊,消除積聚的病塊,增進食慾,舒展營衛之氣,穩定關竅。以緩慢的方式來調養身體,沒有比藥丸更好的了。藥散能夠驅散風邪、暑濕之氣,疏散陰寒、濕濁之毒,發散四肢的阻塞,消除五臟的結滯,開通腸胃,暢通經脈,沒有什麼比藥散更適合的了。

瀉法可以疏通閉塞的地方,補法可以幫助虛弱的身體,艾灸可以讓陰氣上升、陽氣暢通,針刺可以運行營氣、引導衛氣。導引可以驅逐關節中的外來邪氣,按摩可以驅散肌肉中浮游的邪氣。蒸熨可以驅散寒冷,溫水洗浴可以增長陽氣,使心情愉悅可以使精神爽朗,緩和的方式可以安定氣息。如果身體有實邪卻不用瀉法,就會使人心腹脹滿,煩躁不安,腹部腫脹。如果身體虛弱卻不加以補養,就會使人的氣血消散,肌肉萎縮,精神萎靡,意志迷失。應該發汗的時候卻不發汗,就會使人毛孔閉塞,悶絕而死。

應該用吐法的時候卻不用,就會使人胸部結塊,氣喘,水和食物都無法下嚥而死。應該用艾灸的時候卻不用,就會使人寒氣凝結,陰毒內聚,氣機逆亂上衝,不能散開,導致身體衰弱。應該用針刺的時候卻不用,就會使人營衛之氣不能運行,經絡不暢通,邪氣逐漸戰勝正氣,意識模糊昏迷。應該用導引的時候卻不用,就會使人邪氣侵入關節,牢固地結在一起難以疏通。應該用按摩的時候卻不用,就會使人邪氣滯留在肌肉,久久不能消除。

應該用蒸熨的時候卻不用,就會使人寒氣潛伏,逐漸形成痹症和厥症。應該用溫水洗浴的時候卻不用,就會使人陽氣不能運行,陰邪侵擾。不應該用瀉法卻用了,就會使人腸胃虛弱,腹瀉不止。不應該發汗卻發汗了,就會使人肌肉消瘦,津液枯竭。不應該用吐法卻用了,就會使人心神煩亂,臟腑氣機紊亂。不應該用艾灸卻用了,就會使人嚴重損傷經絡,體內積蓄火毒,反而損害了身體的平衡,導致無法救治。

不應該用針刺卻用了,就會使人氣血散失,關節變得細小萎縮。不應該用導引卻用了,就會使人真氣耗竭,邪氣妄行。不應該用按摩卻用了,就會使人肌肉腫脹,筋骨鬆弛。不應該用蒸熨卻用了,就會使人陽氣偏盛,陰氣內聚。不應該用溫水洗浴卻用了,就會使人濕氣附著在皮膚,體內生熱。不應該使心情愉悅卻使之愉悅了,就會使人氣機停滯,意志消沉,健忘傷神。

總之,治療疾病,要符合病情才行。脈象和病症的判斷,簡單地說明如下:凡是脈象不緊不數的,就不要發汗。脈象不實不數的,就不可以用瀉法。心胸沒有閉塞,尺脈微弱的,就不可以用吐法。關節不僵硬,營衛之氣不阻塞的,就不可以用針刺。陰氣不旺盛,陽氣不衰弱的,就不要艾灸。體內沒有外來邪氣的,就不要用導引。體外沒有淫邪之氣的,就不要按摩。皮膚沒有麻木的,就不要蒸熨。肌肉沒有寒冷的,就不要溫水洗浴。

精神沒有迷亂的,就不要用使心情愉悅的方法。氣息沒有奔湧急促的,就不要用緩和的方式。順應這些原則的就能生存,違背這些原則的就會死亡。

2. 氣味篇(十一)

藥物眾多,各一其性,宜否萬殊,難以盡識。用者不得其要,未免多誤。兼之《本草》所注,又皆概言其能,凡有一長,自難泯沒。惟是孰為專主,孰為兼能,孰為利於此而不利於彼,孰者宜於補而不宜於攻。學者昧其真性,而惟按圖以索驥,所以用多不效,益見用藥之難矣。

用藥之道無他也,惟在精其氣味,識其陰陽,則藥味雖多,可得其要矣。凡氣味之辨,則諸氣屬陽,諸味屬陰。氣本乎天,氣有四,曰寒熱溫涼是也。味本乎地,味有六,曰酸苦甘辛鹹淡是也。溫熱者,天之陽;寒涼者,天之陰也。辛甘淡者,地之陽;酸苦鹹者,地之陰也。

陽主升而浮,陰主沉而降。辛主散,其行也橫,故能解表。甘主緩,其行也上,故能補中。苦主瀉,其行也下,故可去實。酸主收,其性也斂,故可治泄。淡主滲,其性也利,故可分清。咸主軟,其性也沉,故可導滯。用純氣者,用其動而能行;用純味者,用其靜而能守。有氣味兼用者,和合之妙,貴乎相成。

有君臣相配者,宜否之機,最嫌相左。既曰合宜,尤當知忌,先避其害,後用其利,一味不投,眾善俱棄。故欲表散者,須遠酸寒;欲降下者,勿兼升散。陽旺者,當知忌溫;陽衰者,沉寒毋犯。上實者忌升,下實者忌秘。上虛者忌降,下虛者忌泄。諸動者再動即散,諸靜者再靜即滅。

甘勿施於中滿,苦勿施於假熱,辛勿施於熱躁,咸勿施於傷血。酸木最能剋土,脾氣虛者少設。陽中還有陰象,陰中復有陽訣,使能燭此陰陽,則藥理雖玄,豈難透徹。

五味所入,《內經》曰: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白話文:

藥物種類繁多,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性質,適合與否的差異非常大,很難完全了解。使用者如果不掌握要領,難免會犯下許多錯誤。再加上《本草》等醫藥典籍中的記載,又都只是概括地說明藥物的功效,只要有一項優點,就難以被忽略。但是,究竟哪種藥物是主要作用,哪種是兼帶作用?哪種藥物對這個病症有利,對另一個病症不利?哪種藥物適合補益,哪種藥物不適合攻伐?學習醫藥的人如果不能了解藥物的真正性質,只會按著書上的說明來尋找,所以常常用藥無效,更顯得用藥的困難。

用藥的道理沒有別的,就在於精通藥物的氣味,了解其陰陽屬性,那麼藥味即使再多,也能掌握其要領。凡是辨別氣味,氣都屬於陽,味都屬於陰。氣來自於天,有四種,分別是寒、熱、溫、涼。味來自於地,有六種,分別是酸、苦、甘、辛、鹹、淡。溫熱的屬性,是天的陽;寒涼的屬性,是天的陰。辛、甘、淡的屬性,是地的陽;酸、苦、鹹的屬性,是地的陰。

陽主上升和發散,陰主沉降和收斂。辛味主發散,其作用是橫向的,所以能夠解表。甘味主和緩,其作用是向上的,所以能夠補中。苦味主瀉下,其作用是向下的,所以能夠去除實證。酸味主收斂,其性質是收縮的,所以能夠治療泄瀉。淡味主滲透,其性質是疏利的,所以能夠分清泌濁。鹹味主軟化,其性質是沉降的,所以能夠疏導積滯。使用純氣的藥物,是利用它能夠推動和運行的特性;使用純味的藥物,是利用它能夠靜守和固護的特性。如果氣味並用的藥物,則其調和的奧妙,在於能夠互相促進。

有些藥物講究君臣相配,使用是否合適的關鍵,最忌諱的是互相抵觸。既然說適合,就更應該知道禁忌,先要避免其危害,然後再利用其好處,一味藥用錯了,所有藥物的功效都會喪失。所以,想要發散外邪的,必須遠離酸寒的藥物;想要降泄的,不要同時使用升散的藥物。陽氣旺盛的,要知道忌用溫熱的藥物;陽氣虛衰的,不要輕易使用沉寒的藥物。上部實證的,忌用升提的藥物;下部實證的,忌用收澀的藥物。上部虛證的,忌用降泄的藥物;下部虛證的,忌用疏導的藥物。凡是具有活動特性的,再次活動就會消散;凡是具有靜止特性的,再次靜止就會滅絕。

甘味藥不要用在脾胃脹滿的情況,苦味藥不要用在假熱的情況,辛味藥不要用在煩躁的情況,鹹味藥不要用在損傷血脈的情況。酸味藥最能克制脾土,所以脾氣虛弱的人要少用。陽中有陰的表現,陰中也有陽的道理,如果能夠明白這些陰陽的道理,那麼藥理即使再玄妙,又怎麼會難以理解呢?

五味藥物的作用,《內經》說:五味進入胃中,各自歸於所喜好的臟腑,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鹹味先入腎。長久地食用,能夠增長氣,這是事物變化的規律。氣增長過久,就會導致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