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 (3)

1. 清利法(共三條)

凡治傷寒、瘟疫,宜清利者,非止一端。蓋火實者,宜清火。氣實者,宜行氣。食滯者,宜消食。痰盛者,宜化痰。皆所謂清利也。凡此數者,滯去則氣行,而表邪自解。然此宜用於邪實等證,而本非虛證之所宜。其有虛中挾實者,不妨少為兼用,此中權度,自有其宜。若病在危急,則毫不容謬,設不當清而妄用之,亦與撲殘燈者,無異也。

一、傷寒火盛者,治宜清解。若熱入陽明,煩渴躁熱,脈洪便實,而邪有不解者,宜柴胡白虎煎,或單用白虎湯、太清飲,或玉泉散。若汗後仍熱者,亦宜用之。若傷寒口渴,煩熱赤斑,脈洪大而無力者,宜人參白虎湯。若傷寒邪在太陽,發熱頭痛,脈洪大,表邪未解,而內熱又甚者,宜一柴胡飲,或三黃石膏湯,或六神通解散。

若六經通熱,火邪不解,或狂斑煩躁,或頭紅面赤,口乾舌黑,脈洪邪實者,宜抽薪飲,或黃連解毒湯,或加柴胡。若傷寒熱入血室,吐衄斑黃,及血熱血燥,不能作汗而邪不解者,宜《局方》犀角地黃湯。熱甚者,宜《良方》犀角地黃湯。若熱邪閉結血分,大便不通,而邪不能解者,宜《拔萃》犀角地黃湯。

若少陰水虧,陽明火盛,熱渴失血,牙痛便結,脈空作喘,而邪不能解者,宜玉女煎。若傷寒陽邪亢盛,血脈不通而四肢厥逆者,謂之熱厥,宜四逆散。若暑月時行瘟疫,表裡俱熱,宜清宜解者,羌活升麻湯。若傷寒熱結膀胱,而小水不利,火邪不退,或挾熱泄瀉者,宜大分清飲,或柴芩煎,或益元散。若傷寒實熱內蓄,小水不利,而口渴煩熱發黃者,宜茵陳飲,或大分清飲。

凡瘟疫熱甚,而煩渴不寧者,宜雪梨漿時時與之,解渴退火最妙,大勝於益元散。冷水稟天一之性,甘而不苦,故大能清熱解煩,滋陰壯水。凡火盛水涸,大渴便結,營衛熱閉不能作汗者,最宜用之。雖虛證不可用,然亦有當用者。但察其喉口熱極,唇舌乾焦,大便秘結不通,而大渴喜冷者,此陰虛水虧證也,不妨與人參、熟地、桂、附、乾薑之屬,相間並用,藉以滋陰,其功不小。惟大便不結,及微熱微渴,勞倦陽虛等證,最不宜用,若妄用之,則多致寒顫而敗。

一、傷寒兼雜證者,治宜調和、清利。凡傷寒兼風,發熱,咳嗽多痰者,宜柴陳煎。若食滯氣實,邪結胃脘,而表不解者,宜大和中飲加柴胡。若感四時寒濕之氣,以致脾胃不和,或嘔或吐,或泄瀉脹滿者,宜平胃散。或寒盛多吐者,宜和胃飲。若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痛寒熱,或為吐瀉脹滿者,宜藿香正氣散。

若感四時寒濕,發熱發黃,身痛脈緊,中寒泄瀉,小水不利者,宜柴芩飲。若中無寒而多火者,宜柴苓湯。若外傷暑熱,霍亂泄瀉,小水不利,腹痛脹滿,內陰外陽者,宜五苓散。若外傷寒濕,一身盡痛者,羌活勝濕湯。

白話文:

清利法(共三條)

凡是治療傷寒、瘟疫等疾病,需要用到清利法的情況,絕不僅僅只有一種。總的來說,體內火氣旺盛的,要用清火的方法;氣機壅滯的,要用疏通氣機的方法;食物積滯的,要用幫助消化的方法;痰液過多的,要用化痰的方法。這些都屬於所謂的清利法。以上這些方法,只要將導致病邪滯留的原因去除,氣機就能順暢運行,表面的病邪自然會解開。然而,這些方法主要適用於邪氣強盛的實證,本來就不適合體虛的患者。如果患者體虛但又夾雜實邪的情況,可以適當的配合使用,至於如何權衡,需要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把握。如果病情危急,就絕不能有任何差錯,如果該用清利法的時候不用,或者不該用清利法的時候濫用,就如同要去撲滅快要熄滅的燈火一樣,反而會讓情況更糟。

第一條:傷寒發燒,體內火氣旺盛的,治療時應以清熱解毒為主。如果熱邪進入陽明經,出現煩躁口渴、發熱不安、脈搏洪大有力、大便秘結等症狀,且病邪仍然沒有解除的,可以使用柴胡白虎煎,或者單獨使用白虎湯、太清飲、或玉泉散。如果發汗後仍然發熱的,也適用這些藥方。如果傷寒導致口渴、煩躁發熱、出現紅色斑點、脈搏洪大但無力的,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如果傷寒的病邪在太陽經,出現發熱頭痛、脈搏洪大,表面病邪還沒解除,體內熱邪又很嚴重的情況,可以使用一柴胡飲,或者三黃石膏湯、或六神通解散。

如果全身經絡都有熱象,火邪不退,出現狂躁、斑疹、煩悶不安,或者頭部發紅、面色赤紅、口乾舌燥、脈搏洪大有力等情況,可以使用抽薪飲,或者黃連解毒湯,也可以加入柴胡。如果傷寒熱邪進入血室,出現嘔吐、鼻出血、皮膚發黃等症狀,或者血熱血燥,不能通過發汗解熱的,可以使用《局方》犀角地黃湯。如果熱勢很嚴重,可以使用《良方》犀角地黃湯。如果熱邪閉結在血分,導致大便不通,病邪無法解除的,可以使用《拔萃》犀角地黃湯。

如果少陰經水液不足,陽明經火氣旺盛,出現口渴發熱、失血、牙痛、大便乾燥、脈搏空虛、呼吸喘促等症狀,且病邪無法解除的,可以使用玉女煎。如果傷寒的陽邪過於旺盛,導致血脈不通,四肢冰冷的,這就屬於熱厥,可以使用四逆散。如果夏天流行瘟疫,出現表裡都有熱的情況,需要清熱解毒的,可以使用羌活升麻湯。如果傷寒熱邪結聚在膀胱,導致小便不利、火邪不退,或者夾雜著發熱腹瀉的,可以使用大分清飲,或者柴芩煎,或益元散。如果傷寒實熱內積,小便不利,又出現口渴發熱、皮膚發黃的,可以使用茵陳飲,或者大分清飲。

凡是瘟疫發熱嚴重,導致煩躁口渴、難以安寧的,可以經常喝雪梨漿,解渴退火的效果最好,比益元散效果更好。冷水具有天然的清涼屬性,甘甜而不苦澀,所以能夠很好的清熱解煩、滋陰生津。凡是體內火氣旺盛、津液耗竭、口渴嚴重、大便秘結、營衛之氣被熱邪閉塞導致無法出汗的,最適合使用冷水。雖然虛證不適合用冷水,但也有例外情況。只要觀察到患者喉嚨口燥熱難耐、嘴唇和舌頭乾燥焦裂、大便秘結不通、口渴嚴重且喜歡喝冷水的,這就屬於陰虛水虧的證狀,可以配合使用人參、熟地、桂枝、附子、乾薑等藥物,幫助滋陰,效果也很好。但是如果大便不秘結,只是輕微的發熱口渴,或者因為勞累過度導致陽虛的,就不適合使用冷水,如果誤用,很可能會導致寒顫和病情惡化。

第二條:傷寒夾雜其他病症的,治療上應該調和各方面,同時進行清利。如果傷寒夾雜風邪,出現發熱、咳嗽多痰的,可以使用柴陳煎。如果食物積滯、氣機壅滯,病邪結聚在胃脘,而表面病邪還沒解除的,可以使用大和中飲再加入柴胡。如果感受四時寒濕之氣,導致脾胃不和,出現嘔吐、腹瀉、腹脹等症狀的,可以使用平胃散。如果是寒邪較重,嘔吐較多的,可以使用和胃飲。如果外感風寒,內有飲食積滯,出現頭痛發熱、或者伴隨吐瀉腹脹的,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

如果感受四時寒濕之氣,出現發熱、皮膚發黃、身體疼痛、脈搏緊張、中寒腹瀉、小便不利的,可以使用柴芩飲。如果體內沒有寒邪,只是火熱較多的,可以使用柴苓湯。如果外感暑熱,出現霍亂、腹瀉、小便不利、腹痛腹脹等症狀,體內陰虛外顯陽盛的,可以使用五苓散。如果外感寒濕,導致全身疼痛的,可以使用羌活勝濕湯。

2. 吐法(共二條)

凡傷寒宜吐者,必其上焦有滯,或食或痰,結聚胸膈,而邪不得散者,當吐也;或寒邪濁氣內陷膈間,而為痞為痛者,當吐也,蓋吐中自有發散之意。若中氣虛寒,脈弱無力,及氣短虛煩不寧者,皆不可吐。凡用吐藥,中病即止,不必盡劑。

一、古方吐法多用獨聖散及茶調散,凡上焦邪滯皆可用之。然不若新吐法為更捷也。又凡諸藥皆可吐,只隨證用藥,煎湯服,少頃,探而吐之,則輕重可酌,標本可兼,尤其善也。

白話文:

凡是傷寒應該用吐法的,必定是上焦(指胸膈以上部位)有阻滯,可能是食物或痰液,結聚在胸膈,導致邪氣無法散開,這時就應該用吐法;或是寒邪濁氣內陷在膈間,造成痞悶或疼痛,也應該用吐法,因為吐的動作本身就帶有發散邪氣的意義。如果中氣虛寒、脈象虛弱無力,以及氣短、虛煩不安的人,都不可以用吐法。凡是用吐藥,只要病症改善就要停止,不必把藥全部喝完。

古時候的吐法大多使用獨聖散和茶調散,凡是上焦有邪氣阻滯都可以使用。但是比不上現在新的吐法來得更快速有效。而且任何藥物都可以用來催吐,只要根據病情選用藥物,煎成湯藥服用,稍後再用手探喉嚨催吐,這樣就可以自行斟酌藥量輕重,並兼顧治標與治本,這是最好的方法。

3. 下法(共二條)

凡傷寒、瘟疫宜下者,必陽明邪實於腑而秘結腹滿者,乃可下之。或元氣素強,胃氣素實者,亦可下之。若大便雖數日不行,而腹無脹滿,及大便無壅滯不通之狀,或連日不食,而臍腹坦然,軟而無礙者,此其陽明胃腑本無實邪,切不可妄下、妄導,以泄中氣。又如傷寒門忌下諸條,必當加意詳察,不可誤用。

蓋諸誤之害,下為尤甚,不可忽也。今見時醫有妄下而亦不致死者,必其元氣之素強,能勝攻下者也。若概引為證,必致殺人。

一、傷寒邪入陽明,便秘譫語,腹滿煩熱,脈證俱實者,宜大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若傷寒表證未除,里證又急,表裡俱實者,宜大柴胡湯。若三焦六經邪火壅結,大便不通,而表邪不解者,宜《局方》涼膈散。若傷寒熱邪傳裡,當下而氣血俱虛者,宜陶氏黃龍湯。若傷寒熱邪傳裡,而血虛秘結,腹脹作痛,邪不能解者,宜玉燭散。

若時氣瘟疫遍行,火邪內蓄,三焦實熱,大便秘結而邪不能退者,宜五瘟丹。若時行瘟疫發熱,火浮於上,胸膈結熱者,宜大清丸。凡諸有宜通宜下者,但隨證作引,送百順丸一二三錢,最捷最妙。

白話文:

凡是傷寒、瘟疫等疾病需要用瀉下的情況,一定是陽明經的邪氣積實於腸胃,導致大便阻塞、腹部脹滿才能使用瀉法。或者病人原本元氣強盛,胃腸功能也強壯的人,也可以使用瀉法。如果大便雖然幾天沒排,但腹部沒有脹滿,而且大便也沒有堵塞不通的樣子;或者連續幾天沒吃飯,但肚臍腹部平坦,摸起來柔軟而沒有阻礙感,這些都是陽明胃腸本身沒有實邪的表現,絕對不可以隨意使用瀉法或導瀉的方法,以免耗損中氣。另外,像傷寒篇中禁忌使用瀉法的各種情況,務必要仔細詳查,不可以誤用。

總之,所有誤治的害處中,瀉下是最嚴重的,不可輕忽。現在看到有些醫生亂用瀉法,病人也沒有因此死亡,一定是他們元氣原本就強盛,能夠承受瀉法的攻擊。如果把這種情況當作通則,一定會害死人。

一、傷寒邪氣傳入陽明經,出現便秘、胡言亂語、腹部脹滿、煩躁發熱,脈象和症狀都屬於實證時,應該使用大承氣湯,或是調胃承氣湯。如果傷寒的表證還沒解除,裡證又很緊急,表裡都是實證的情況,應該使用大柴胡湯。如果三焦六經的邪火壅塞,導致大便不通,而表邪又沒有解除,應該使用《局方》的涼膈散。如果傷寒的熱邪傳入體內,應該使用瀉法,但又同時出現氣血虛弱的情況,應該使用陶氏黃龍湯。如果傷寒熱邪傳入體內,導致血虛便秘,腹部脹痛,邪氣無法解除的情況,應該使用玉燭散。

如果時疫瘟病廣泛流行,火邪內藏於體內,三焦出現實熱,大便秘結而邪氣無法消退的情況,應該使用五瘟丹。如果時疫瘟病發熱,火邪上浮,胸膈部位結熱,應該使用大清丸。凡是各種應該疏通、應該瀉下的情況,只要根據病症選用適合的藥引,送服百順丸一到三錢,效果最快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