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 (3)
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 (3)
1. 補虛法(共三條)
傷寒、瘟疫,俱外侮之證,惟內實者能拒之,即有所感而邪不勝正,雖病無害。最畏者,惟內虛之人,正不勝邪,邪必乘虛深入,害莫大矣。故曰傷寒偏打下虛人。且今人虛弱者多,強實者少,設遇挾虛傷寒,而不知速救根本,則百無一生。故傷寒書曰:陽證得陰脈者,死。
正以陰脈即虛證也。此欲辨之,惟脈為主,而參以形證,自無失矣。蓋凡遇傷寒外熱等證,而脈見微弱浮空,舉按無力者,即是虛證,最不易解,最不宜攻。雖欲發汗,汗亦難出,即有微汗,亦不過強逼膚腠之汗,而必非營衛通達之所化。若不顧虛實而逼之太甚,則中氣竭而危亡立至矣。
白話文:
傷寒和瘟疫都是外來病邪入侵引起的,只有體內強健的人才能抵禦它們。即使染病,邪氣也無法戰勝正氣,病症不會嚴重。最怕的是體虛之人,正氣不足,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危害極大。所以說傷寒偏愛攻擊體虛的人。如今體虛的人很多,體壯的人很少,如果遇到虛弱的傷寒,卻不懂得及時救治根本,那將會十死無生。傷寒書中說:「陽證得陰脈者,死」,就是因為陰脈代表虛證。要辨別虛實,脈象是最重要的,同時也要結合外在症狀,就不會錯了。凡是遇到傷寒外熱等症狀,脈象卻微弱浮空,按壓無力,就是虛證,最難治癒,最不適合攻伐。即使想發汗,汗也很難出,即使出了點汗,也只是一些強逼出來的膚表汗,並非氣血流通所化出的汗。如果無視虛實,強行逼汗,就會導致中氣耗竭,危及性命。
然治虛之法,須察虛實之微甚。若半虛者,必用補為主,而兼散其邪。若太虛者,則全然不可治邪。而單顧其本,顧本則專以保命,命得不死,則元氣必漸復,或於七日之後,或十四日。甚者二十日之後,元氣一勝,邪將不攻自潰,大汗至而解矣。欲知其兆,亦察其脈,但得弱者漸強。小者,漸大。弦者,漸滑。緊者,漸緩。則大汗將通,吉期近矣。
凡用補之法,但察其胸膈何如。若胸腹多滯者,未可補。年壯氣實者未可補。若氣本不實,而胸腹無滯,則放膽用之。又若內無熱邪,而素宜用溫,其或氣有難行者,則必兼暖胃而後可。蓋補得暖而愈行,邪得暖而速散,切不可雜用消耗寒涼,以分溫補之力。其或初感寒邪,但見脈證真虛,邪不易散等證,則人參、熟地之類,開手便當速用,愈早愈妙,若或遲疑,則縱寇深入,反成難制。此治虛邪最善之法也。
白話文:
治療虛症的方法,要仔細觀察虛實程度。如果輕微虛弱,就要以補益為主,同時兼顧散除邪氣。如果太虛弱,就完全不能治療邪氣,只能專注於根本,保住性命。生命得以保全,元氣就會逐漸恢復,可能在七天后,也可能在十四天,最晚二十天後,元氣恢復,邪氣自然消散,就會發出大量汗水而痊癒。想要知道預兆,也可以觀察脈象,虛弱的脈象會逐漸強健,細小的脈象會逐漸變大,弦緊的脈象會逐漸滑利,緊繃的脈象會逐漸舒緩,這就代表大汗將要排出,痊癒的日子不遠了。
使用補益方法時,要觀察胸膈部位的狀況。如果胸腹積滯,就暫時不能補益;如果年輕體壯,氣血充盈,也不需要補益。只有當氣血本來就虛弱,而且胸腹沒有積滯時,才能放心地使用補益藥物。如果體內沒有熱邪,但平時適合溫補,而且氣血運行困難,就要同時溫暖胃氣才能使用。因為補益藥物溫暖後才能更好地運行,邪氣得到溫暖才能更快散去,絕對不能混雜寒涼藥物,以免分散溫補藥物的功效。如果剛開始感受到寒邪入侵,只觀察到脈象虛弱,邪氣不易散去等症狀,就要立即使用人參、熟地等藥物,越早越好,如果猶豫不決,邪氣就會深入體內,反而難以控制。這是治療虛邪最有效的方法。
余用此法,活人多矣。
常聞昧者有傷寒忌補之說,不知補者所以補中,是即托裡之意。亦以寒邪如盜,其來在外,元氣如民,其守在中,足民正所以強中,強中正所以御外,保命玄機,惟此一著。何為補住邪氣?庸妄誤人,莫此為甚。余因再悉於此,用補傷寒治法之未備,漸用漸熟,方知其妙。自今而後,知必有不惑余言,而受余之生者,將無窮矣。
一、傷寒精血素弱,或陰中陽氣不足,脈細弱而惡寒者,必須大助真陰,則陽從陰出,而表邪自可速解。惟理陰煎加柴胡、麻黃之類,或隨證加減用之為最妙。若傷寒於七日八日之後,脈數無力,神昏氣倦,或躁擾不寧,散之不可,清之不可,而邪不能解者,只宜理陰煎大劑與之,真回生神劑也。
白話文:
我用这个方法,救活过许多人。
经常听到一些无知的人说伤寒不能补,他们不明白补是为了补益身体内部,也就是为了抵御外邪。就像寒邪如同盗贼,入侵身体外部,元气如同百姓,守护在内部,增强百姓的力量才能巩固内部,巩固内部才能抵御外部,保住性命关键就在此。怎么可能会因为补而留住邪气呢?这种荒谬的误导,实在是最为严重。我因为对这些道理非常熟悉,所以对于补益伤寒的治疗方法没有完全掌握,逐渐地使用,逐渐地熟悉,才了解了它的妙处。从现在开始,我知道一定会有不相信我话的人,但那些因此而得救的人,将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伤寒患者精血本来就虚弱,或者阴中阳气不足,脉象细弱而且怕冷,就必须大补真阴,这样阳气才能从阴气中出来,表邪才能很快消失。用理阴煎加入柴胡、麻黄等药,根据病情增减药物,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伤寒患者在发病七、八天后,脉搏数而无力,神志昏沉,气喘乏力,或者躁扰不安,用散寒、清热的方法都不管用,邪气也不能解除,就只能用理阴煎大剂量给患者服用,这真是回春救命的良药。
若氣血俱虛而邪不能解,只宜平補者,以五福飲為主,而隨證加減用之,或大補元煎,或六物煎,或十全大補湯,皆可用。若脾胃中氣虛弱,而邪不能解者,宜四君子湯加減用之。若中氣虛弱脾寒,或兼嘔惡而邪不解者,宜五君子煎、溫胃飲。若勞倦傷脾,寒邪內陷,身熱不退,當升散者,宜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如果氣血都虛弱,而外邪無法去除,只需要溫和地補充氣血,可以以「五福飲」為主,根據具體症狀加減其他藥物,例如「大補元煎」、「六物煎」、「十全大補湯」等,都可以使用。
如果脾胃中氣虛弱,而外邪無法去除,應該以「四君子湯」加減其他藥物。
如果中氣虛弱脾寒,或者伴隨嘔吐惡心而外邪無法去除,應該以「五君子煎」、「溫胃飲」治療。
如果過度勞累傷脾,寒邪內侵,身體發熱不退,需要升散寒邪,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
若寒邪陷入陰分,血虛不能外達,而當升散者,宜補陰益氣煎。若陰虛發熱,面赤口渴,煩躁,脈浮洪無力者,宜六味地黃湯大劑與之,一服可愈。凡中氣虛寒,表邪不解,或日久畏藥,或諸藥不效者,只宜獨參湯,或濃或淡,或冷或熱,隨其所好,時時代茶與之,連日勿間,使其營氣漸復,則邪氣漸退,大有回生之妙,毋勿之也。
一、傷寒用補之法,與用攻用散者不同。蓋攻散所以去實邪,其力峻,其效速。故凡用柴胡、麻黃之類,取效在一二三劑之間,用大黃、芒硝之類,取效在一劑之間,此而不效。必其用之不善,不可多也。至若用補者,所以補虛,其力柔,其功緩,雖於一二劑見效者,亦多有之。
白話文:
如果寒邪入侵到身體的陰分,導致血氣虛弱無法輸送到外,而應該要上升散發時,應該服用補陰益氣煎。如果陰虛導致發熱,臉色發紅口渴,心煩意亂,脈象浮而洪大無力,應該服用六味地黃湯大劑量,一劑即可痊癒。凡是中氣虛寒,外邪未解,或是長期服用藥物卻害怕藥性,或是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只適合服用獨參湯,可以濃也可以淡,可以冷也可以熱,依照個人喜好,隨時當茶飲用,連續多日不要間斷,讓身體的營氣慢慢恢復,這樣邪氣就會逐漸消退,有起死回生的奇效,絕對不能輕忽。
傷寒使用補法,跟使用攻法和散法不同。因為攻散法是用來去除實邪,藥性猛烈,效果迅速。所以凡是使用柴胡、麻黃之類的藥物,效果在一到三劑之間就顯現出來,使用大黃、芒硝之類的藥物,效果在一劑之間就顯現出來,如果沒有效果,一定是用法不當,不可過量使用。至於使用補法,是用來補虛,藥性溫和,效果緩慢,雖然在一到兩劑就看到效果的情況也不少。
若積勞積損,氣血虛甚者,欲其復元,誠不易也。但察其服補無礙,或於脈證間略見相投,便是得補之力。故輕者二三劑,重者十餘劑,方得見功,而汗出邪退以愈也。若不知此理,而但於一二劑間,未見速效,則必致庸讒起,惑亂生,而全功盡棄矣。此不可不深察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長期勞累而導致氣血虧損嚴重,想要恢復健康,確實不容易。但如果觀察到患者服用補藥沒有妨礙,或者脈象和症狀略微有所改善,就表示補藥發揮了作用。所以,症狀輕微者服用二三劑,症狀嚴重者服用十餘劑,就能看到效果,然後透過流汗排出病邪而痊癒。
若不了解這個道理,只在服用一兩劑藥後,就沒有馬上看到效果,就一定會導致庸醫讒言四起,惑亂人心,最終功虧一簣。這一點必須要深思熟慮。
2. 溫補法(共二條)
凡治傷寒、溫疫宜溫補者,為其寒邪凝滯,陽不勝陰,非溫不能行,非溫不能復也。如寒氣在經者,以邪在表也,宜用溫散,法具如前;寒氣在臟者,以陽氣虛也,或宜溫補,或止溫中。然用溫之法,但察其外雖熱而內無熱者,便是假熱,宜溫不宜涼也;病雖熱而元氣虛者,亦是假熱,宜溫不宜涼也。真熱者,誰不得而知之。
惟假熱為難辨耳。病假熱者,非用甘溫,熱必不退,矧真寒者,又在不言可知。大都實證多真熱,虛證多假熱,故治實者多宜用涼。治虛者多宜用溫。真假不識,誤人不淺矣。又真寒假熱之辨,則實亦有寒,實亦有熱。虛亦有寒,虛亦有熱,若謂實者皆熱,虛者皆寒,則鑿而謬矣。
白話文:
治療傷寒、溫疫時,應該採用溫補的方法,因為寒邪凝滯,陽氣不足以抵禦陰邪,只有溫補才能驅散寒邪,恢復身體機能。如果寒氣停留在經脈,表示寒邪在表層,應該用溫散的方法治療,方法如前所述;如果寒氣停留在臟腑,表示陽氣虛弱,可能需要溫補,或溫中散寒。
然而,使用溫補方法時,要仔細觀察,如果病人表面雖然發熱,但內裡沒有熱度,這就是假熱,應該溫補,不適合用涼性的藥物。即使病人表現出發熱,但元氣虛弱,也是假熱,應該溫補,不適合用涼性的藥物。真正的熱症,應該很容易辨別,難辨的是假熱。
如果病人是假熱,不使用甘溫的藥物,熱症一定不會退去,更何況是真正的寒症,就更不用說了。總的來說,實證多為真熱,虛證多為假熱,因此治療實證多用涼性藥物,治療虛證多用溫性藥物。如果不能辨別真假,就會誤治病人,後果嚴重。
另外,在辨別真寒假熱時,也要注意,實證也可能出現寒症,實證也可能出現熱症;虛證也可能出現寒症,虛證也可能出現熱症。不能認為實證就一定是熱症,虛證就一定是寒症,這種說法過於片面和錯誤。
但實而寒者,只宜溫散,不必滋補。虛而熱者,只宜調補,最畏寒涼。蓋寒涼無生意,而善敗元氣。若以寒涼治虛證,則熱未必退,且暫用則或可。久則無不敗脾而危者。既已病熱,又不宜寒,則總云假熱,本非過也。
一、傷寒發熱,而命門陽虛,或惡寒,或身痛,或嘔,或痢,脈弱氣虛,而表不能解者,必用大溫中飲。或理陰煎。若傷寒身熱,心肺有寒,或嘔噦而咳,或腹滿而喘,止有寒邪而無虛者,宜小青龍湯。若陰證傷寒,自利脈沉,身痛發熱,腹痛厥逆,但有寒邪而元氣無虛者,當用溫藥,宜四逆湯。若寒在太陰,腹痛吐痢,或脹滿厥逆,脾胃虛寒,而邪有不解者,宜溫胃飲,或理中湯。
白話文:
如果體質偏寒卻有實證,只需要溫散寒氣,不必滋補。虛弱體質伴隨熱症,則需要調補元氣,最忌寒涼。因為寒涼無助於生長,反而容易損害元氣。用寒涼來治療虛證,熱症可能暫時退去,但長期使用就會損傷脾胃,甚至危及生命。既然已經有熱症,就應該避免寒涼,所以說「假熱」,其實也並非完全錯誤。
傷寒導致發熱,但命門陽氣虛弱,可能伴隨惡寒、身痛、嘔吐或腹瀉,脈象虛弱,氣虛,而表面症狀無法解除,就應該使用大溫中飲或理陰煎。如果傷寒導致發熱,心肺有寒氣,可能伴隨嘔吐、咳嗽,或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只有寒邪而無虛弱,則應該使用小青龍湯。如果傷寒屬於陰證,有自利(腹瀉)、脈象沉伏、身痛發熱、腹痛厥逆,只有寒邪而元氣未虛,則應該使用溫藥,例如四逆湯。如果寒邪停留在太陰經,導致腹痛、吐瀉、脹滿、厥逆,脾胃虛寒,寒邪無法解除,就應該使用溫胃飲或理中湯。
若傷寒一二日,邪在太陽,或在少陰,背惡寒而表不解者,宜附子理陰煎。在仲景則用附子湯。若風寒在表,陰寒在裡,外為身熱,而內則瀉痢不能止,或見嘔惡,或腹因痢痛者,此其中氣下泄,則外邪益陷,必不能解,宜速用胃關煎,或大溫中飲。凡患傷寒,有陰陽大虛,元氣將敗,而邪不能解者,非六味回陽飲不可。
然但有大虛大寒之意,即當用此。若待其敗,恐無及矣。凡陰盛隔陽,內真寒而外假熱者,其證必頭紅面赤,或乾渴舌焦,或口瘡喉痛,或煩喘狂躁,或身熱如火,或見虛斑而蚊跡遍身,或發陰黃而溺如金汁。
白話文:
如果傷寒發病一兩天,寒邪停留在太陽經或少陰經,出現背部發冷、表症未解的情況,應該服用附子理陰煎。在張仲景的醫書中,則使用附子湯。如果風寒停留在表層,而陰寒在裡,表現為身體發熱,但同時腹瀉不止,或者伴隨嘔吐、腹痛,這代表中氣下泄,導致外邪更深地入侵,必須迅速服用胃關煎或大溫中飲。任何傷寒患者,若出現陰陽兩虛、元氣衰敗、邪氣難解的情況,就必須使用六味回陽飲,才能救治。
只要出現嚴重虛寒的症狀,就應該使用六味回陽飲,如果等到病情嚴重才用藥,恐怕就來不及了。如果出現陰盛陽衰,內寒外熱的情況,病患通常會出現頭紅面赤,或口乾舌燥,或口瘡喉痛,或煩躁喘息,或全身發熱,或出現虛斑,或皮膚發黃,小便如金汁等症狀。
雖其外有此證,而脈則微弱不鼓,且或為嘔惡,或為泄瀉,或背腹畏寒,或氣短似喘,或昏睡無知,或驚惶懼怯,或雖熱不渴,或言雖譫妄而氣促聲微,或身雖躁狂而舉動無力,禁之則止,是皆內虛外實,真寒假熱之證。須用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大溫中飲、八味地黃湯之類,大劑與之,庶可保全。
若虛火上浮,喉痛熱躁,不能熱飲者,用井水浸藥冷與飲之,此用假寒之味,以解上焦之假熱,真熱之性,以救下焦之真寒,回陽起死,真神妙之法也。其有血氣本虛,用補相便。然溫補既多,而病日昏憒,且見煩熱難愈者。此其陽邪獨亢,陰氣不至,而虛中有熱也。但改滋陰,以犀角地黃湯加黃芩、麥冬,或一柴胡飲加知母之類。
此十補一清之法。一劑即效,其妙如神。醫中圓活,最宜知此。
白話文:
雖然患者表面上出現了某些症狀,但脈象卻微弱無力,而且可能伴隨嘔吐、腹瀉、背部和腹部畏寒、呼吸短促似喘、昏睡無知、驚慌害怕、雖然發熱卻不口渴、言語雖然胡言亂語但氣促聲音微弱、身體雖然躁狂但行動無力,禁止則停止,這些都是內虛外實,真寒假熱的表現。應該使用理陰煎,或者六味回陽飲、大溫中飲、八味地黃湯之類的藥物,加大劑量服用,希望能夠保全患者的生命。
如果虛火上浮,喉嚨疼痛、煩躁,無法用熱水喝藥,就用井水浸泡藥物冷卻後再服用。這種方法使用假寒的藥性,來解上焦的假熱,真熱的本質,用來救治下焦的真寒,回陽救治,是真正神奇的方法。如果患者本身血氣虛弱,可以適當用補藥。然而,溫補藥物服用太多,而患者的病情卻越來越昏沉,並且出現難以治癒的煩熱,這就說明陽邪獨盛,陰氣不足,而虛中有熱。應當改變治療策略,滋陰降火,用犀角地黃湯加入黃芩、麥冬,或者一柴胡飲加入知母之類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