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7)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7)
1. 論證(共二條)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溫病即傷寒也。然傷寒有四時之不同,如冬感寒邪而即病者,為真傷寒。其有寒毒內侵而未至即病者,必待春溫氣動,真陰外越,再觸寒邪,其病則發,故至春犯寒,則發為溫病;至夏犯寒,則發為熱病,亦猶傷氣者,遇氣則作。傷食者,遇食則發。
其義一也。然而傷寒瘟疫,多起於冬不藏精及辛苦飢餓之人。蓋冬不藏精,則邪氣乘虛易入,而飢餓勞倦之流,則受傷尤甚。故大荒之後,必有大疫,正為此也。但此輩疫氣既盛,勢必傳染。又必於體質虛濁者,先受其氣。以漸遍傳,則又有不待冬寒而病者矣。然此以冬寒主氣之為病也。
至於客氣變遷,歲時不同,故有冬行春令,則應冷反溫,夏行冬令,則應熱反冷,春秋皆然,是則非其時而有其氣。壯者無恙;怯者受傷。是又不止冬寒,而運氣不正之害,所當察而慎避者有如此。
一、瘟疫本即傷寒,無非外邪之病,但染時氣而病無少長率相似者,是即瘟疫之謂。古人有云:瘟證因春時溫氣而發,乃因鬱熱自內而發於外,初非寒傷於表也,故宜用辛平之劑。治與正傷寒用麻黃者,不同也。此說固若近理,而實有未必然者。蓋瘟疫若非表證,則何以必汗而後解?故余於前論中,謂其先受寒邪,再觸則發,誠理勢之確然也。
但其時有寒熱,證有陰陽,治陽證熱證者,即冬時亦可清解;治陰證寒證者,即春夏亦可溫散。謂宜因證因時者則可,謂非寒傷於表也則不可。
白話文:
論證
第一條:
《黃帝內經》說:「冬天如果因為寒冷而受傷,到了春天一定會生溫病。」這表示溫病其實就是一種傷寒。然而,傷寒在不同季節會表現出差異,例如冬天直接感受到寒邪而發病的,是真正的傷寒。有些人寒毒侵入身體但沒有立即發病,必須等到春天溫暖的氣息流動,體內的陰氣向外散發,再次接觸寒邪,病才會發作。所以,春天感受到寒邪會發為溫病;夏天感受到寒邪會發為熱病。這就像是受傷氣的人,遇到氣就會發病;受傷食的人,遇到食物就會發病,道理是一樣的。
這道理是相同的。然而,傷寒和瘟疫,多半發生在冬天沒有好好休養生息,以及過於勞累飢餓的人身上。冬天不好好休養,邪氣就容易趁虛而入;而飢餓勞累的人,身體受到的損傷尤其嚴重。所以,大災荒之後,必然會有大瘟疫,就是這個原因。但是,這些人的疫病之氣既然強盛,勢必會傳染開來。而且一定會先在體質虛弱的人身上發病,然後逐漸傳播開來,如此一來,就有不等到冬天寒冷就發病的情況了。然而,這都是因為冬天寒冷的氣候變化所導致的疾病。
至於自然環境的變化,每年都不一樣,所以會有冬天出現春天的氣候,本該寒冷卻反而溫暖,夏天出現冬天的氣候,本該炎熱卻反而寒冷,春秋兩季也是這樣。這就是氣候不符合時節。身體強壯的人不會有事;身體虛弱的人就會受到傷害。這就不只是冬天寒冷的影響了,而是因為氣運不正所造成的危害,這是我們應當仔細觀察,並謹慎避開的。
第二條:
瘟疫本質上就是傷寒,都是因為外邪入侵而發病,只是因為感染了當時的流行病氣,所以發病的人,無論老少,症狀都非常相似,這就是所謂的瘟疫。古人說:「瘟病是因為春天溫熱的氣息而發生的,是因為體內鬱積的熱氣從內向外發散,起初並不是因為體表受寒,所以應該用辛平的藥劑來治療,與治療真正傷寒用麻黃的藥方不同。」這個說法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不一定正確。如果瘟疫不是表證,為什麼一定要發汗才能痊癒呢?所以我之前說過,瘟疫是先受到寒邪侵襲,再次接觸到寒邪才會發病,這才是合理的。
只是,疾病發作時有寒熱之分,症狀有陰陽之別,治療陽證和熱證的,即使在冬天也可以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療陰證和寒證的,即使在春夏也可以用溫散的方法。根據病症和季節來治療是可以的,但說瘟疫不是因為體表受寒而發病,就說不通了。
2. 瘟疫脈候
凡病傷寒瘟疫,脈洪大滑數,而數中兼緩者,可治。脈洪大而緊數甚者,危。脈雖浮大而按之無力者,宜補兼表。身雖熱而脈弱者,當以純補為主,或兼溫散。身大熱而脈見沉澀細小,足冷者,難治。瘟病四五日,身熱,腹滿而吐,脈來細而弦強者,十二日死。瘟病二三日,頭痛腹滿,脈直而疾者,八日死。
瘟病八九日,頭身不痛,色不變,而利不止,心下堅,脈不鼓,時或大者,十七日死。瘟病汗不出,或出不至下部者,死。瘟病下痢,腹中痛甚者死。以上死證,言其略耳,諸所未盡,當於傷寒門參閱。
白話文:
凡是罹患傷寒或瘟疫,如果脈象呈現洪大、滑數,並且在數脈之中帶有緩脈,這種情況可以醫治。如果脈象洪大且非常緊數,病情就很危險。如果脈象雖然浮大,但按下去卻無力,應該使用補益兼發散的方式治療。身體雖然發熱但脈象虛弱,應以單純補益為主,或同時使用溫散的方法。身體發高熱,但脈象卻呈現沉、澀、細小,而且腳部冰冷,這種情況難以醫治。瘟疫病程四五天,身體發熱、腹部脹滿並嘔吐,脈象細而弦且強勁,大概會在十二天後死亡。瘟疫病程兩三天,出現頭痛、腹脹,脈象直而急促,大概會在八天後死亡。
瘟疫病程八九天,頭部和身體不疼痛,臉色沒有明顯變化,但腹瀉不止,心下部位感覺堅硬,脈象不鼓動,有時會呈現大脈,大概會在十七天後死亡。瘟疫病人如果不出汗,或者出汗但無法達到下半身,這種情況會死亡。瘟疫病人腹瀉,腹部疼痛劇烈,這種情況會死亡。以上所說的死亡徵兆,只是簡略地提及,還有許多沒有詳盡之處,應該參考傷寒篇的相關內容。
3. 治法六要
自古傷寒治法,苦於浩渺。余自考索以來,留心既久,每臨編得其法,未必見其病,臨病見其證,未必合其方,可見病多變態,執滯難行,惟貴圓通而知其要耳。故余注《類經》,所列傷寒治要有六:曰汗、補、溫、清、吐、下。然亦但言其概,而未及其詳,今悉諸法於此,用補傷寒之未備者。
倘欲求仲景心法,乃當閱傷寒本門,使能彼此參證,則綱舉目張,自有包羅貫串之妙。既約且盡,而活人之要,當無出此。
白話文:
自古以來,傷寒的治療方法非常繁雜,讓人難以捉摸。我從研究探討以來,一直用心鑽研,但常常發現,當我歸納出某種治療方法時,卻不一定能遇到這種疾病;而當我遇到這種疾病,看到對應的症狀時,卻又未必能找到合適的方劑。由此可見,疾病的變化多端,如果執著於固定的方法,將難以奏效,唯有懂得融會貫通,掌握其中要領才是關鍵。因此,我在註解《類經》時,列出了傷寒的六種治療要點:發汗、補益、溫熱、清熱、催吐、瀉下。然而,這些都只是簡略地說明了治療的大概方向,而沒有詳細地解釋。現在,我將所有的方法在此詳細說明,用以補充傷寒治療的不足之處。
如果想要了解仲景的心法,就應該仔細閱讀《傷寒論》的原文,使彼此之間能夠相互參照驗證,這樣才能綱舉目張,自然能領略到其中包羅萬象的精妙之處。既簡要又完備,而救活病人的關鍵,應該沒有超出這些方法。
4. 汗有六要五忌
治傷寒之法,余已析其六要。而六要之外,又有五忌者,何也?蓋六法之中,惟汗為主,正以傷寒之愈,未有不從汗解者,故法雖有六,汗實統之。而汗外五法,亦無非取汗之法也。然取汗以辛散,此固其常也,而何以五法皆能取汗?六要則已,又何以有五忌之辨也?蓋汗由液化,其出自陽,其源自陰。若肌膚閉密,營衛不行,非用辛散,則玄府不開而汗不出,此其一也。
又若火邪內燔,血乾液涸,非用清涼,則陰氣不滋而汗不出,此其二也。又若陰邪固閉,陽氣不達,非用辛溫,則凝結不開而汗不出,此其三也。又若營衛不足,根本內虧,非用峻補,則血氣不充而汗不出,此其四也。又若邪在上焦,隔遮陽道,不施吐湧,則清氣不升而汗不出,此其五也。
又若邪入陽明,胃氣壅滯,不以通下,則濁氣不解而汗不出,此其六也。凡此者皆取汗之道,是即所謂六要也。
何謂五忌?蓋一曰熱在表者,內非實火,大忌寒涼,寒則陰邪凝滯不散,邪必日深,陽必日敗,而汗不得出者死。二曰元氣本弱,正不勝邪者,大忌消耗,尤忌畏補,消耗則正氣日消,不補則邪氣日強,消者日清,甚者日甚,而必不能汗者死。三曰實邪內結,伏火內炎者,大忌溫補,溫則愈燥,補則愈堅,而汗不得出者死。
四曰中虛氣弱,並忌汗諸條者,大忌發散,散則氣脫,氣脫而汗不能出,氣脫而汗不能收者死。五曰病非陽明實邪,並忌下諸條者,大忌通瀉,瀉則亡陰,陰虛則陽邪深陷,而汗不得出者,死。是即所謂五忌也。能知六要而避五忌,傷寒治法盡於是矣。第假熱者多,真實者少,能察秋毫於疑似,非有過人之見者不能也。
余之諄諄,其亦顒望於潛心者耳。
白話文:
治療傷寒的方法,我已經分析了六個要點。但除了這六個要點之外,還有五個禁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六種方法中,以發汗為主,因為傷寒的痊癒,沒有不是透過發汗來解除的,所以方法雖然有六種,但發汗實際上統攝一切。而發汗以外的五種方法,也都是為了幫助發汗。然而,發汗要用辛散的藥物,這本來是常規。那麼,為什麼其他五種方法也能幫助發汗呢?六個要點已經說明了,那麼又為什麼會有五種禁忌的區別呢?
這是因為汗是由體液轉化而來,它的產生來自於陽氣,而它的根源來自於陰液。如果皮膚閉塞,營衛之氣無法運行,不用辛散的藥物,毛孔就無法打開而無法發汗,這是第一種情況。
另外,如果體內有火邪熾熱,導致血液乾涸、體液枯竭,不用清涼的藥物來滋養陰液,就無法發汗,這是第二種情況。另外,如果陰邪固結閉塞,陽氣無法通達,不用辛溫的藥物,就無法化解凝結而發汗,這是第三種情況。另外,如果營衛之氣不足,身體根本虛虧,不用強力的補藥,就無法使氣血充足而發汗,這是第四種情況。另外,如果邪氣停留在上焦,阻隔陽氣的運行,不用催吐的方法,就無法使清氣上升而發汗,這是第五種情況。
另外,如果邪氣進入陽明經,胃氣壅塞滯礙,不用通利大便的方法,就無法使濁氣排出而發汗,這是第六種情況。以上這些都是幫助發汗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六個要點。
什麼是五個禁忌呢?第一,如果熱邪在表,體內並非實熱,最忌諱使用寒涼的藥物,因為寒涼會使陰邪凝滯不散,邪氣會日益加深,陽氣會日益衰敗,導致無法發汗而死亡。第二,如果元氣本來就虛弱,正氣無法戰勝邪氣,最忌諱消耗正氣,尤其忌諱害怕使用補藥,因為消耗會使正氣日益減少,不補益就會使邪氣日益強大,正氣越來越弱,病情越來越嚴重,最終無法發汗而死亡。第三,如果實邪在體內結聚,伏火內盛,最忌諱使用溫補的藥物,因為溫補會使燥熱更嚴重,補益會使結聚更堅固,最終無法發汗而死亡。
第四,如果中焦虛弱,氣虛無力,同時又犯了其他發汗的禁忌,最忌諱使用發散的藥物,因為發散會使氣脫散,氣脫散就無法發汗,氣脫散也無法控制發汗,最終會導致死亡。第五,如果病情並非陽明實熱,同時又犯了其他攻下的禁忌,最忌諱使用通利大便的藥物,因為瀉下會損傷陰液,陰液虛損就會使陽邪更深入,最終無法發汗而死亡。這就是所謂的五個禁忌。能夠了解六個要點而避開五個禁忌,傷寒的治療方法就都在這裡了。但是,假熱的症狀多,真正的實熱症狀少,能夠在相似的症狀中觀察到細微的差異,如果沒有超越常人的見識是做不到的。
我如此諄諄教誨,也是期望有心學習的人能用心鑽研罷了。
5. 汗散法(共五條)
凡傷寒瘟疫,表證初感,速宜取汗,不可遲也。故仲景曰:凡發汗服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半日中盡三服。如服一劑,病證猶在,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者,服三劑乃解。若汗不能出者,死病也。此所謂汗不宜遲也。然取汗之法,又當察其元氣、病氣之虛實,若忽爾暴病,表證已具,而元氣未虧者,但以辛平之劑,直散之可也。若兼雜證,則當察其寒熱溫涼,酌宜而治,不得但知發散也。
又若身雖大熱,表證全具,而脈見虛弱者,必不易汗,此即當詳察補虛法,酌而治之。若不知標本,而概行強散,營竭則死。
一、傷寒之宜平散者,以其但有外證,內無寒熱,而且元氣無虧也,宜以正柴胡飲為主治。此外如十神湯、參蘇飲,皆可酌用。若病在陽明者,宜升麻葛根湯。若感四時瘟疫,而身痛發熱,及煙瘴之氣者,宜敗毒散,或荊防敗毒散。若病在三陽,而頭痛鼻塞,項強身痛,咳嗽者,宜神朮散。若傷風兼寒,而發熱咳嗽者,宜柴陳煎,或金沸草散。甚者,小青龍湯。
一、傷寒之宜溫散者,以其寒邪外盛,而內無熱證,及元氣無虧而氣清受寒者,皆可從溫直散之,宜二柴胡飲為最當。若寒甚表實者,惟麻桂飲為最妙,毋疑畏也。此外如五積散、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葛根湯、聖散子之類,皆可酌用。
一、傷寒之宜涼散者,以其外熱里亦熱,必脈證俱陽,而煩渴喜冷,及元氣強實者,乃可兼涼兼散,宜一柴胡飲為先。或九味羌活湯,柴葛解肌湯。甚者,六神通解散,皆可酌用。若內外俱熱,而或為熱瀉者,宜柴芩煎。若表裡俱熱而兼斑疹者,宜柴葛煎。
一、傷寒之宜兼補兼散者,以營衛不足,血氣不充也。用藥如用兵,兵進而糧餉不繼則兵覆,攻病而元氣不繼則病覆。故治虛邪之宜散者,必當先本後末,此其最要者也。若寒邪在營,肝脾血少,而邪熱不退者,宜三柴胡飲,或歸柴飲。若寒邪在衛,脾肺氣虛,而表邪不解者,宜四柴胡飲。
若脾胃氣血不足,而邪熱不解者,宜五柴胡飲。若邪在半表半裡,往來寒熱,而微見氣虛者,宜小柴胡湯。若溫暑大熱大渴,津枯液涸,陰虛不能作汗者,宜歸葛飲。若寒邪深入,而陰中陽氣不足,或背惡寒者,必難散解,非理陰煎不可。若中氣大虛大寒,身熱惡寒,或大便溏泄,而表邪不能解者,非大溫中飲不可。
白話文:
汗散法(共五條)
凡是傷寒或瘟疫,如果剛開始出現表證(指疾病初期,病邪還在體表),應該立即發汗,不要拖延。所以張仲景說過:凡是發汗服用湯藥,即使藥方上寫著一天服用三次,如果病情嚴重沒有好轉,應該在半天內將三次的藥都喝完。如果服用一劑藥,病症還在,應該再照原方服用。甚至有的人不肯出汗,要服用三劑藥才能好。如果汗發不出來,那就是危險的病症,這就是所謂的發汗不宜遲的原因。然而,發汗的方法,又應該觀察患者的元氣(指身體的精氣)和病邪的虛實情況。如果是突然發病,表證已經出現,但是元氣沒有虧損的,只要用性味平和的藥物,直接發散就可以。如果還夾雜其他症狀,就要仔細觀察是寒是熱,選擇適合的藥物來治療,不能只知道發散。
另外,如果身體雖然發高燒,表證也齊全,但是脈象虛弱的,一定不容易發汗,這時就要詳細考慮補虛的方法,斟酌著治療。如果不知道標本(指疾病的根本和枝節),就一味地強行發散,會導致身體的精氣耗盡而死亡。
一、對於傷寒適合用平和發散的方法,是因為只有體表症狀,體內沒有寒熱,而且元氣沒有虧損。這時應該以正柴胡飲為主來治療。此外像十神湯、參蘇飲,都可以酌情使用。如果病在陽明經,應該用升麻葛根湯。如果感染了四時瘟疫,出現身體疼痛發熱,或者吸入了瘴氣,應該用敗毒散,或者荊防敗毒散。如果病在三陽經,出現頭痛鼻塞、脖子僵硬、身體疼痛、咳嗽等症狀,應該用神術散。如果感冒兼受寒,出現發熱咳嗽,應該用柴陳煎,或者金沸草散,嚴重的話,用小青龍湯。
一、對於傷寒適合用溫熱發散的方法,是因為寒邪在體表旺盛,體內沒有熱證,或者元氣沒有虧損,只是因為天氣寒冷而受寒的人,都可以用溫熱的藥物直接發散,用二柴胡飲最合適。如果寒邪很盛,體表實證的,只有麻桂飲最為有效,不用懷疑或害怕。此外像五積散、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葛根湯、聖散子之類的藥物,都可以酌情使用。
一、對於傷寒適合用寒涼發散的方法,是因為體表和體內都有熱,一定是脈象和症狀都偏熱,並且感到煩躁口渴,喜歡喝冷的,以及元氣強盛的人,才可以兼顧寒涼和發散,應該用一柴胡飲為先。或者用九味羌活湯,柴葛解肌湯。嚴重的話,用六神通解散,都可以酌情使用。如果體內外都熱,而且伴隨腹瀉,應該用柴芩煎。如果體表體內都熱,而且出現斑疹,應該用柴葛煎。
一、對於傷寒適合兼顧補益和發散的方法,是因為營衛(指身體的防禦系統)不足,血氣不充足。用藥就像用兵,如果軍隊前進而糧草供應不上,就會失敗;治療疾病如果元氣不繼,也會導致病情加重。所以治療虛弱體質的邪氣,需要發散的時候,一定要先考慮根本,後考慮枝節,這是最重要的。如果寒邪在營分(指身體的營養部分),導致肝脾血少,而邪熱不退,應該用三柴胡飲,或者歸柴飲。如果寒邪在衛分(指身體的防禦部分),導致脾肺氣虛,而表邪不能解除,應該用四柴胡飲。
如果脾胃氣血不足,而邪熱不退,應該用五柴胡飲。如果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並且略微氣虛,應該用小柴胡湯。如果因為溫熱暑邪導致發熱口渴,津液枯竭,陰虛不能發汗,應該用歸葛飲。如果寒邪深入體內,導致陰中陽氣不足,或者背部怕冷,一定難以發散,必須用理陰煎。如果中氣大虛大寒,出現發熱怕冷,或者大便稀溏,而表邪不能解除,必須用大溫中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