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6)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6)
1. 運氣(四)
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氣至而先後者,何?岐伯曰:運太過,則其至先;運不及,則氣至後;非太過非不及,則至當時,非是者𧔌也。岐伯曰:數之始,起於上而終於下,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上下交互,氣交主之,歲紀畢矣。故曰:位明氣月可知乎。
所謂氣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帝曰: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木發而毀折,金髮而清明,火發而曛昧。何氣使然?岐伯曰:氣有多少,發有微甚。微者當其氣,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氣而見可知也。
帝曰:五氣之發,不當位者,何也?曰:命其差。帝曰:差有數乎?曰: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氣交變大論》岐伯曰:德化者,氣之祥。政令者,氣之章。變易者,復之紀。災𧔌者,傷之始。氣相勝者,和。不相勝者,病。重感於邪則甚也。帝曰: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歟!
白話文:
天氣下降,氣流向地面;地氣上升,氣體升騰到天空。所以高處和低處互相吸引,上升和下降互相依存,變化由此產生。岐伯說:出和入的功能廢止,神機運作就會消滅;上升和下降停止,氣的運行就會孤立而危險。所以,沒有出入,就無法完成生長、壯大、衰老、死亡的過程;沒有升降,就無法完成生長、化育、收藏的過程。因此,升降出入,在任何事物中都存在。
《六元正紀大論》黃帝問:氣的到來有先有後,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運氣太過,那麼氣的到來就會提前;運氣不足,那麼氣的到來就會延後;如果既不太多也不太少,那麼氣的到來就會在該來的時候,不是這種情況就屬於病態。岐伯說:氣數的開始,是從上而下,一年中一半的時間,由天氣主導,一半的時間,由地氣主導,上下互相交錯,氣機交合主導,一年就這樣結束。所以說:明白氣的位置,就能知道氣的運行月份。
所謂氣的變化,風過盛就會引發震動,熱過盛就會引發腫脹,燥過盛就會引發乾燥,寒過盛就會引發浮腫,濕過盛就會引發濡泄,如果非常嚴重就會導致水液閉塞、肢體腫脹,這些都隨氣的所在位置而發生變化。黃帝問:水氣發作會形成冰雹和雪,土氣發作會形成狂風暴雨,木氣發作會導致毀壞和折斷,金氣發作會帶來清明,火氣發作會導致昏暗,是什麼氣在主導這些變化?岐伯回答:氣有大小多少之別,發作也有輕微和嚴重之分。輕微的發作與當時的氣相符,嚴重的發作則會兼帶下一個階段的氣,觀察其下一個階段的氣,就能知道變化。
黃帝問:五氣的發作,不在其應有的位置,是為什麼?岐伯回答:這是因為氣機運行有偏差。黃帝問:偏差有一定的規律嗎?岐伯回答:後面的氣都與其應有的位置相差三十度左右。
《氣交變大論》岐伯說:符合自然規律的運作,是祥瑞之兆;政治法令的頒布,是氣的顯現;改變和變化,是氣的循環規律;災害和疾病,是損傷的開始。氣互相制約,則能平和;不互相制約,則會導致疾病。如果重疊受到邪氣侵襲,病情就會加重。黃帝說:善於談論天道的人,必定能應用到人事;善於談論古代的人,必定能在現代得到驗證;善於談論氣的人,必定能從事物中彰顯出來;善於談論天地變化規律的人,能與天地萬物的變化相同;善於談論變化的人,能通曉神明的道理。如果不是先生您,又有誰能講清楚這至高無上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