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3)

1. 攻陣

吐法,此方可代瓜蒂、三聖散之屬。凡邪實上焦,或痰或食,或氣逆不通等證,皆可以此法吐之。

用蘿蔔子搗碎,以溫湯和攪,取淡湯徐徐飲之,少頃即當吐出。即有吐不盡者,亦必從下行矣。又法,以蘿蔔子為末,溫水調服一匙,良久吐涎沫愈。

一法,用鹽少許,於熱鍋中炒紅色,乃入以水,煮至將滾未滾之際,攪勻,試其滋味稍淡,乃可飲之。每用半碗,漸次增飲,自然發吐,以去病為度而止。一法,凡諸藥皆可取吐,但隨證作湯劑,探而吐之,無不可也。

赤金豆,亦名八仙丹。治諸積不行。凡血凝氣滯,疼痛腫脹,蟲積結聚癥堅,宜此主之。此丸去病捷速,較之硝、黃、稜、莪之類過傷臟氣者,大為勝之。

白話文:

【吐法】,這方可以替代瓜蒂、【三聖散】等藥物。對於邪氣實在上焦,或是痰、或是食積、或是氣逆不通等症狀,都可以使用此方法來吐出。

使用蘿蔔子搗碎,以溫熱的水和著攪拌,取得淡味的汁液慢慢飲用,不久就會出現嘔吐現象。即使有些還沒有完全吐出,也會從下部排出。另一種方法,將蘿蔔子研磨成粉末,用溫水調製成一匙,過一段時間後吐出涎沫會好轉。

還有一種方法,使用少量鹽分,在熱鍋中炒至紅色,接著加入水煮沸前,均勻攪拌,試味道稍微淡了,就可以飲用了。每次使用半碗,逐漸增加飲量,自然就會發吐,直到疾病消除為止。又一種方法,所有藥物都可以引發吐瀉,只需根據症狀配製成湯劑,嘗試後進行吐瀉,基本上都可以達到效果。

【赤金豆】,也被稱為【八仙丹】。可以治療各種積滯不能運行的病症。對於血液凝滯、氣血阻塞、疼痛、腫脹、蟲積、結聚、癥塊等情況,都適合使用此藥。這種丸劑能快速去除病痛,比起硝、黃、稜、莪等類似藥物對內臟的傷害,要強大多了。

巴霜(去皮膜,略去油,一錢半),生附子(切,略炒燥,二錢),皂角(炒微焦,二錢),輕粉(一錢),丁香,木香,天竺黃(各三錢),硃砂(二錢為衣)

上為末,醋浸蒸餅為丸,蘿蔔子大,硃砂為衣。欲漸去者,每服五、七丸。欲驟行者,每服一、二十丸。用滾水,或煎藥,或薑、醋、茶、蜜、茴香、史君煎湯為引送下。若利多不止,可飲冷水一、二口即止。蓋此藥得熱則行,得冷則止也。如治氣濕實滯鼓脹,先用紅棗煮熟,取肉一錢許,隨用七、八丸,甚者一、二十丸,同棗肉研爛,以熱燒酒加白糖少許送下。如治蟲痛,亦用棗肉加服,止用清湯送下。

白話文:

將巴霜、附子、皂角、輕粉、丁香、木香、天竺黃和硃砂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醋浸泡蒸餅製成丸藥,大小如蘿蔔子,並以硃砂包裹。想要逐漸去除病症的,每次服用五到七粒;想要快速見效的,每次服用一到二十粒。用滾水或煎藥、薑、醋、茶、蜜、茴香、史君煎湯送服。如果腹瀉不止,可以喝一兩口冷水來止瀉。因為此藥遇熱則發揮藥效,遇冷則停止作用。如果要治療氣濕實滯導致的鼓脹,可以先用紅棗煮熟,取出一錢左右的棗肉,再服用七到八粒藥丸,病情嚴重的可以服用一到二十粒,將藥丸和棗肉研磨成泥狀,用熱燒酒加少量白糖送服。如果要治療蟲痛,也可以用棗肉加服,但用清湯送服即可。

太平丸,治胸腹疼痛脹滿,及食積氣積血積,氣疝血疝,邪實秘滯痛劇等證。此方借些微巴豆以行群藥之力,去滯最妙。如欲其峻,須用巴豆二錢。

陳皮,厚朴,木香,烏藥,白芥子,草豆蔻,三稜,蓬朮(煨),乾薑,牙皂(炒斷煙),澤瀉(各三錢)

以上十一味俱為細末。

白話文:

太平丸主治胸腹疼痛脹滿,以及食物積滯、氣積血積、氣疝血疝,邪氣實證導致的便秘、疼痛劇烈等症狀。此方利用少量巴豆來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清除積滯效果最佳。如果想要加強藥效,可以將巴豆用量增加至二錢。

方劑組成:陳皮、厚朴、木香、烏藥、白芥子、草豆蔻、三稜、蓬朮(煨)、乾薑、牙皂(炒斷煙)、澤瀉(各三錢)

以上十一味藥材研磨成細末服用。

巴豆(用滾湯泡去皮心膜,稱足一錢,用水一碗,微火煮至半碗,將巴豆撈起,用乳缽研極細,仍將前湯攙入研勻,然後量藥多寡,入蒸餅浸爛搗丸,前藥如綠豆大。每用三分,或五分,甚者一錢。)

上隨證用湯引送下。凡傷食停滯,即以本物湯下;婦人血氣痛,紅花湯或當歸湯下;氣痛,陳皮湯;疝氣,茴香湯;寒氣,生薑湯;欲瀉者,用熱薑湯送下一錢。未利,再服。利多不止,用冷水一、二口即止。

白話文:

巴豆的使用方法:

準備:

  1. 將巴豆用滾水泡去外皮、心和膜,稱取一錢。
  2. 用一碗水,以微火煮至半碗。
  3. 將巴豆撈起,用乳缽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4. 將先前煮巴豆的湯汁加入粉末中,充分研磨至均勻。
  5. 根據需要用藥量,將藥粉放入蒸餅中浸泡至軟爛,再搗成丸狀,每一丸大小如綠豆。

用法:

  • 每次服用三分、五分或一錢。
  • 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不同的湯藥引服:
  • 傷食停滯:用巴豆湯引服。
  • 婦人血氣痛:用紅花湯或當歸湯引服。
  • 氣痛:用陳皮湯引服。
  • 疝氣:用茴香湯引服。
  • 寒氣:用生薑湯引服。
  • 欲瀉者:用熱薑湯送下一錢。
  • 若服用後未見效,可再次服用。
  • 若瀉瀉不止,可喝一、二口冷水止瀉。

敦阜丸,治堅頑食積停滯腸胃,痛劇不行等證。

木香,山楂,麥芽,皂角,丁香,烏藥,青皮,陳皮,澤瀉(各五錢),巴霜(一錢)

上共為末,用生蒜頭一兩研爛,加熟水取汁,浸蒸餅搗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隨便用湯引送下。如未愈,徐徐漸加用之。

獵蟲丸,治諸蟲積脹痛黃瘦等病。

蕪荑,雷丸,桃仁,乾漆(炒煙盡),雄黃(微炒),錫灰,皂角(燒煙盡),檳榔,使君子(各等分),輕粉(減半),細榧肉(加倍)

白話文:

敦阜丸用於治療食物積滯在腸胃中,導致腹痛難忍的症狀。

藥方:木香、山楂、麥芽、皂角、丁香、烏藥、青皮、陳皮、澤瀉各五錢,巴霜一錢。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蒜頭一兩研磨成汁,浸泡蒸熟的餅,搗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湯送服。如果病情未癒,可以慢慢增加用量。

獵蟲丸用於治療各種寄生蟲引起的腹脹、黃疸、消瘦等疾病。

藥方:蕪荑、雷丸、桃仁、乾漆(炒至煙盡)、雄黃(微炒)、錫灰、皂角(燒至煙盡)、檳榔、使君子(各等分)、輕粉(減半)、細榧肉(加倍)。

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分,滾白湯下,陸續服之。如蟲積堅固者,加巴豆霜與輕粉同。

百順丸,治一切陽邪積滯。凡氣積血積,蟲積食積,傷寒實熱秘結等證,但各為湯引,隨宜送下,無往不利。

川大黃(錦紋者,一斤),牙皂角(炒微黃,一兩六錢)

上為末,用湯浸蒸餅搗丸,綠豆大。每用五分,或一錢,或二、三錢,酌宜用引送下,或用蜜為丸亦可。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湯浸泡蒸餅,將粉末和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分,用滾燙的白開水送服,分次服用。如果蟲積堅固,可以加入巴豆霜和輕粉一起服用。百順丸可以治療各種陽邪積滯,包括氣積、血積、蟲積、食積、傷寒實熱秘結等症狀。根據不同情況,用不同的湯汁送服,效果顯著。川大黃(錦紋者,一斤),牙皂角(炒至微黃,一兩六錢)研磨成粉末,用湯浸泡蒸餅,搗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分、一錢或二到三錢,根據病情用不同的湯汁送服,也可以用蜂蜜做成丸子服用。

2. 散陣

一柴胡飲,一為水數,從寒散也。凡感四時不正之氣,或為發熱,或為寒熱,或因勞因怒,或婦人熱入血室,或產後經後因冒風寒,以致寒熱如瘧等證,但外有邪而內兼火者,須從涼散,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錢),黃芩(一錢半),芍藥(二錢),生地(一錢半),陳皮(一錢半),甘草(八分)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內熱甚者,加連翹一、二錢隨宜;如外邪甚者,加防風一錢佐之;如邪結在胸而痞滿者,去生地,加枳實一、二錢;如熱在陽明而兼渴者,加天花粉或葛根一、二錢;熱甚者,加知母、石膏亦可。

白話文:

一柴胡飲:

「一」指的是水份,這個藥方是以清熱解表、涼散寒邪為主要功效。

凡是感受了四季不正之氣,出現發熱、寒熱交替、勞累或生氣後發病,或者婦女熱邪入侵血室、產後或經期後因受風寒而出現寒熱如瘧疾等症狀,但這些疾病都是外有邪氣入侵,內有熱邪蘊積的情況,需要使用清涼解表的藥物來散寒解熱,所以這個藥方非常適合。

方劑組成:

  • 柴胡(二、三錢)
  • 黃芩(一錢半)
  • 芍藥(二錢)
  • 生地(一錢半)
  • 陳皮(一錢半)
  • 甘草(八分)

用法:

水一鍾半,煎煮七、八分,溫服。

加減應用:

  • 內熱較甚者,可加入連翹一、二錢。
  • 外邪較甚者,可加入防風一錢。
  • 邪氣停滯胸部,出現胸悶、滿脹者,去除生地,加入枳實一、二錢。
  • 熱邪在陽明經,伴有口渴者,可加入天花粉或葛根一、二錢。
  • 熱邪較盛者,可加入知母、石膏。

二柴胡飲,二為火數,從溫散也。凡遇四時外感,或其人元氣充實,臟氣素平無火,或時逢寒勝之令,本無內熱等證者,皆不宜妄用涼藥,以致寒滯不散,則為害非淺,宜此主之。

陳皮(一錢半),半夏(二錢),細辛(一、二錢),厚朴(一錢半),生薑(三、五、七片),柴胡(一錢半,或二、三錢),甘草(八分)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溫服。如邪盛者,可加羌活、白芷、防風、紫蘇之屬,擇而用之;如頭痛不止者,加川芎一、二錢;如多濕者,加蒼朮;如陰寒氣勝,必加麻黃一、二錢,或兼桂枝,不必疑也。

白話文:

二柴胡飲

「二柴胡飲」中的「二」代表火,意指此方具有溫散寒邪的作用。凡遇到四時外感,或是病人元氣充足、臟腑機能正常,本身沒有內熱,或者正值寒冷的季節,本無內熱等症狀者,都不宜隨意使用寒涼藥物,以免寒邪停滯不散,造成更大的危害。此時,就應該使用二柴胡飲來治療。

藥方:

  • 陳皮:一錢半
  • 半夏:二錢
  • 細辛:一至二錢
  • 厚朴:一錢半
  • 生薑:三至五至七片
  • 柴胡:一錢半,或二至三錢
  • 甘草:八分

煎煮方法:

用水一鍾半,煎煮七至八分,溫服。

加減用法:

  • 若邪氣盛者,可根據情況添加羌活、白芷、防風、紫蘇等藥物。
  • 若頭痛不止者,可加川芎一至二錢。
  • 若體內濕氣較重者,可加蒼朮。
  • 若陰寒之氣盛者,務必加麻黃一至二錢,或同時添加桂枝,不必猶豫。

三柴胡飲,三為木數,從肝經血分也。凡人素稟陰分不足,或肝經血少,而偶感風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補而散者,或病後產後感冒,有不得不從解散,而血氣虛弱不能外達者,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錢),芍藥(一錢半),炙甘草(一錢),陳皮(一錢),生薑(三、五片),當歸(二錢。溏泄者,易以熟地)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微寒咳嘔者,加半夏一、二錢。

四柴胡飲,四為金數,從氣分也。凡人元氣不足,或忍飢勞倦,而外感風寒,或六脈緊數微細,正不勝邪等證,必須培助元氣,兼之解散,庶可保全,宜此主之。若但知散邪,不顧根本,未有不元氣先敗者,察之,慎之!

白話文:

三柴胡飲

三為木數,從肝經血分也。
三,代表木的數目,此方主要針對肝經的血分。

凡人素稟陰分不足,或肝經血少,而偶感風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補而散者,或病後產後感冒,有不得不從解散,而血氣虛弱不能外達者,宜此主之。 凡是先天陰氣不足,或肝經血虛的人,偶爾感受風寒,或是感受風邪不深,可以兼顧補益和散寒的;或是產後或病後感冒,必須散寒,但血氣虛弱無法到達體表,都適合用此方治療。

柴胡(二、三錢),芍藥(一錢半),炙甘草(一錢),陳皮(一錢),生薑(三、五片),當歸(二錢。溏泄者,易以熟地) 方中柴胡二到三錢,芍藥一錢半,炙甘草一錢,陳皮一錢,生薑三到五片,當歸二錢。如果患者有腹瀉的情況,可以用熟地代替當歸。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微寒咳嘔者,加半夏一、二錢。 用水一碗半,煎煮七到八分,溫熱服用。如果伴隨輕微寒咳嘔吐的症狀,可以加入半夏一到兩錢。

四柴胡飲

四為金數,從氣分也。
四,代表金的數目,此方主要針對氣分。

凡人元氣不足,或忍飢勞倦,而外感風寒,或六脈緊數微細,正不勝邪等證,必須培助元氣,兼之解散,庶可保全,宜此主之。 凡是元氣不足,或是因飢餓勞累而感受風寒,或脈象緊數而細弱,正氣無法抵禦邪氣等症狀,必須培補元氣,同時散寒,才能保全正氣,此方適合用於此類情況。

若但知散邪,不顧根本,未有不元氣先敗者,察之,慎之! 如果只知道散寒解表,而不顧及根本,最終元氣耗盡,則無法戰勝病邪。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仔細觀察病情,慎用藥物。

柴胡(一、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五、七片),當歸(二、三錢,瀉者少用),人參(二、三錢或五、七錢,酌而用之)

水二鍾,煎七、八分,溫服。如胸膈滯悶者,加陳皮一錢。

五柴胡飲,五為土數,從脾胃也。脾土為五臟之本,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此與四柴胡飲相表裡,但四柴胡飲止調氣分,此則兼培血氣以逐寒邪,尤切於時用者也,神效不可盡述。凡傷寒瘧疾痘瘡,皆所宜用。

柴胡(一、二、三錢),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白朮(二、三錢),芍藥(錢半,炒用),炙甘草(一錢),陳皮(酌用,或不必用)

白話文:

五柴胡飲的藥方如下:柴胡一到三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到七片、當歸二到三錢(若患者屬瀉痢者則少用)、人參二到三錢或五到七錢(視情況而定)。以水二鍾煎煮七到八分,溫服。若患者胸膈滯悶,可加陳皮一錢。

五柴胡飲中的「五」取自土數,代表此方主治脾胃。脾胃為五臟之本,凡是中氣不足而外邪未散者,都適合服用此方。此方與四柴胡飲互為表裡,但四柴胡飲只調氣分,而五柴胡飲則兼顧培補血氣以驅逐寒邪,更符合當下所需,療效奇佳,無法一一描述。凡是傷寒、瘧疾、痘瘡等疾病皆適合服用。

另外,還有一種藥方,同樣以柴胡為主,並加入當歸、熟地、白朮、炒芍藥、炙甘草、陳皮(酌情加用或不用)等藥材。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熱服。寒勝無火者,減芍藥,加生薑三、五、七片,或炮乾薑一、二錢,或再加桂枝一、二錢則更妙;脾滯者,減白朮;氣虛者,加人參隨宜;腰痛者,加杜仲;頭痛者,加川芎;勞倦傷脾陽虛者,加升麻一錢。

正柴胡飲,凡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痛,痎瘧初起等證,凡血氣平和,宜從平散者,此方主之。

柴胡(一、二、三錢),防風(一錢),陳皮(一錢半),芍藥(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三、五片)

白話文:

將水煮沸後倒入藥材,煮沸七分鐘後,趁熱服用。若體寒無火氣者,可減少芍藥用量,並加入生薑三到七片,或炮乾薑一到兩錢,再加桂枝一到兩錢效果更佳;脾胃虛弱者,可減少白朮用量;氣虛者,可依情況加入人參;腰痛者,可加入杜仲;頭痛者,可加入川芎;勞累過度導致脾陽虛弱者,可加入升麻一錢。

正柴胡飲適用於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痛,瘧疾初起等症狀,適合血氣平和的患者,以平散為主要作用。

藥材包括柴胡(一到三錢)、防風(一錢)、陳皮(一錢半)、芍藥(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三到五片)。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熱服。如頭痛者,加川芎一錢;如熱而兼渴者,加葛根一、二錢;如嘔惡者,加半夏一錢五分;如濕勝者,加蒼朮一錢;如胸腹有微滯者,加厚朴一錢;如寒氣勝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黃一、二、三錢,去浮沫服之,或蘇葉亦可。

麻桂飲,治傷寒瘟疫陰暑瘧疾,凡陰寒氣勝而邪有不能散者,非此不可。無論諸經四季,凡有是證,即宜是藥,勿謂夏月不可用也。不必厚蓋,但取津津微汗透徹為度。此實麻黃桂枝二湯之變方,而其神效則大有超出二方者,不可不為細察。

官桂(一、二錢),當歸(三、四錢),炙甘草(一錢),陳皮(隨宜用,或不用亦可),麻黃(二、三錢)

白話文:

水一杯半,煎煮七、八分熟,趁熱喝下。如果頭痛,加川芎一錢;如果發熱又口渴,加葛根一、二錢;如果想吐,加半夏一錢五分;如果濕氣重,加蒼朮一錢;如果胸腹略微不適,加厚朴一錢;如果寒氣重,邪氣不易消除,加麻黃一、二、三錢,去浮沫喝下,也可以加蘇葉。

麻桂飲,治療傷寒瘟疫、陰暑瘧疾,凡是陰寒氣盛、邪氣無法散開的病症,非它不可。不論哪條經脈,哪個季節,只要有這些症狀,就應該服用此藥,不要認為夏季就不能用。不用蓋厚被子,只要微微出汗,汗透徹即可。此方其實是麻黃桂枝二湯的變方,但其神奇功效遠超二湯,不可不細心觀察。

官桂(一、二錢),當歸(三、四錢),炙甘草(一錢),陳皮(隨意用,或不用也可),麻黃(二、三錢)。

水一鍾半,加生薑五、七片或十片,煎八分,去浮沫,不拘時服。若陰氣不足者,加熟地三、五錢;若三陽並病者,加柴胡二、三錢;若元氣大虛,陰邪難解者,當以大溫中飲更迭為用。

大溫中飲,凡患陽虛傷寒,及一切四時勞倦寒疫陰暑之氣,身雖熾熱,時猶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披覆蓋,或喜熱湯,或兼嘔惡泄瀉,但六脈無力,肩背怯寒,邪氣不能外達等證,此元陽大虛,正不勝邪之候。若非峻補托散,則寒邪日深,必致不救,溫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服後畏寒悉除,覺有躁熱,乃陽回作汗佳兆,不可疑之畏之。此外,凡以素稟薄弱之輩,或感陰邪時疫,發熱困倦,雖未見如前陰證,而熱邪未甚者,但於初感時,即速用此飲,連進二、三服,無不隨藥隨愈,真神劑也。此方宜與理陰煎、麻桂飲相參用。

白話文:

取一杯半水,加入五到七片或十片生薑,煎煮八分,去除浮沫,不分時間服用。如果陰氣不足,可以加入熟地三到五錢;如果三陽同時患病,可以加入柴胡二到三錢;如果元氣大虛,陰邪難以消解,則應該用溫中飲更換服用。

溫中飲適合治療陽虛傷寒,以及四季勞累導致的寒疫陰暑之氣,患者雖然身體發熱,卻仍然怕冷,即使在夏季也想要穿衣蓋被,或者喜歡喝熱湯,或者伴隨嘔吐惡心、腹瀉等症狀,但六脈無力,肩背怕冷,邪氣無法外達,這些都是元陽大虛,正氣不足以抵擋邪氣的表現。如果不採用峻補托散的方法,寒邪會越來越深,必然導致無法救治。溫中飲可以散寒,就是這個道理。服藥後如果畏寒消失,並且感到燥熱,這是陽氣回升,即将发汗的良好兆象,不要怀疑或害怕。此外,体质虚弱的人,或者感染了阴邪时疫,出现发热、困倦,雖然還沒有出現前面提到的陰證,但熱邪尚未嚴重,只要在初感時,立即服用溫中飲,連續服用兩到三劑,都能隨藥隨愈,真是神藥。溫中飲宜與理陰煎、麻桂飲配合使用。

熟地(三、五、七錢),冬白朮(三、五錢),當歸(三、五錢,如泄瀉者,不宜用,或以山藥代之),人參(二、三錢,甚者一兩,或不用亦可),炙甘草(一錢),柴胡(二、三、四錢),麻黃(一、二、三錢),肉桂(一、二錢),乾薑(炒熟,一、二錢,或用煨生薑三、五、七片亦可)

水二鍾,煎七分,去浮沫,溫服,或略蓋取微汗。如氣虛,加黃耆二、三錢;如寒甚陽虛者,加製附子一、二錢;頭痛,加川芎或白芷、細辛;陽虛氣陷,加升麻;如肚腹泄瀉,宜少減柴胡,加防風、細辛亦可。嘗見傷寒之治,惟仲景能知溫散,如麻黃、桂枝等湯是也;亦知補氣而散,如小柴胡之屬是也。

白話文:

這是一味中藥方劑,使用熟地、冬白朮、當歸、人參、炙甘草、柴胡、麻黃、肉桂、乾薑等藥材,用兩碗水煎煮,去浮沫後溫服,或微微蓋住被子讓病人微微出汗。如果病人氣虛,可以加黃耆;如果寒氣很重,陽虛體質,可以加附子;如果頭痛,可以加川芎、白芷或細辛;如果陽虛氣陷,可以加升麻;如果腹瀉,可以少減柴胡,並加防風、細辛。這方劑是參考仲景傷寒論的治療思路,兼具溫散和補氣作用,類似麻黃湯和桂枝湯的溫散,也類似小柴胡湯的補氣散寒。

至若陽根於陰,汗化於液,從補血而散,而云騰致雨之妙,則仲景猶所未及,故予制此方,乃邪從營解第一義也,其功難悉,所當深察。

柴陳煎,治傷風兼寒,咳嗽發熱,痞滿多痰等證。

柴胡(二、三錢),陳皮(一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三、五、七片)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寒勝者,加細辛七、八分;如風勝氣滯者,加蘇葉一錢五分;如冬月寒甚者,加麻黃一錢五分;氣逆多嗽者,加杏仁一錢;痞滿氣滯者,加白芥子五、七分。

白話文:

陽氣藏於陰處,汗液由氣化而來,補血就能使氣血散佈,達到像雲氣上升而降雨般的神奇效果,這是張仲景醫書中尚未提及的精髓,因此我特地研製此方,它能有效解決邪氣入侵營氣的症狀。其功效不可盡述,需細心觀察才能理解。

柴陳煎,用於治療傷風兼寒、咳嗽發熱、胸悶腹脹痰多等症。

藥方:柴胡二至三錢、陳皮一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三至七片。

用法:水煎服,用一碗半水煎至七分,飯後溫服。如寒證較重者,加細辛七至八分;如風邪較重氣滯者,加蘇葉一錢五分;如冬季寒冷加重者,加麻黃一錢五分;氣逆咳嗽頻繁者,加杏仁一錢;胸悶腹脹氣滯者,加白芥子五至七分。

柴芩煎,治傷寒表邪未解,外內俱熱,瀉痢煩渴喜冷,氣壯脈滑數者,宜此主之。及瘧痢並行,內熱去血,兼表邪發黃等證。

柴胡(二、三錢),黃芩,梔子,澤瀉,木通(各二錢),枳殼(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溫服。如瘧痢並行,鮮血純血者,加芍藥二錢,甘草一錢;如濕勝氣陷者,加防風一錢。

柴苓飲,治風濕發黃,發熱身痛,脈緊,表裡俱病,小水不利,中寒泄瀉等證。

白話文:

柴芩煎,用於治療傷寒表邪未解,內外皆熱,出現瀉痢、煩渴、喜冷,氣壯脈滑數的症狀,適合用此方主治。也適用於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內熱導致出血,同時伴有表邪引起的發黃等症狀。

柴胡二到三錢,黃芩、梔子、澤瀉、木通各二錢,枳殼一錢五分。

用水二鍾,煎至八分,溫服。如果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出現鮮血或純血,可以加芍藥二錢,甘草一錢;如果濕氣過盛,氣虛下陷,可以加防風一錢。

柴苓飲,用於治療風濕引起的發黃,發熱、身痛,脈緊,表裡俱病,小便不利,中寒引起泄瀉等症狀。

柴胡(二、三錢),豬苓,茯苓,澤瀉(各二錢),白朮(二、三錢),肉桂(一、二、三錢)

水一鍾半,煎服。如寒邪勝者,加生薑三、五片;如汗出熱不退者,加芍藥一、二錢。

柴胡白虎煎,治陽明溫熱,表邪不解等證。

柴胡(二錢),石膏(三錢),黃芩(二錢),麥冬(二錢),細甘草(七分)

水一鍾半,加竹葉二十片,煎服。

歸葛飲,治陽明溫暑時證,大熱大渴,津液枯涸,陰虛不能作汗等證。

白話文:

柴胡(二到三錢)、豬苓、茯苓、澤瀉(各二錢)、白朮(二到三錢)、肉桂(一到三錢),加水一鍾半煎服。如果寒邪盛,可以加生薑三到五片;如果汗出熱不退,可以加芍藥一到二錢。此方名為柴胡白虎煎,主治陽明溫熱,表邪不解等症狀。

柴胡(二錢)、石膏(三錢)、黃芩(二錢)、麥冬(二錢)、細甘草(七分),加水一鍾半,再加入竹葉二十片煎服。此方名為歸葛飲,主治陽明溫暑時證,症狀為大熱大渴、津液枯涸、陰虛不能出汗等。

當歸(三、五錢),乾葛(二、三錢)

水二鍾,煎一鍾,以冷水浸涼,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柴葛煎,方在因陣十八。

治瘟毒表裡俱熱。

秘傳走馬通聖散,治傷寒陰邪初感等證。此方宜用於倉卒之時,其有質強而寒甚者俱可用。

麻黃,炙甘草(各一兩),雄黃(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熱酒下,即汗。或加川芎二錢。

秘傳白犀丹,發散外感瘟疫癰毒等證。

白犀角,麻黃(去節),山茨菇,玄明粉,血竭,甘草(各一錢),雄黃(八分)

白話文:

準備當歸三到五錢、乾葛二到三錢,用水兩碗煎成一碗,再用冷水浸涼,慢慢喝下去,出汗就痊癒了。這個方子叫做柴葛煎,出自《因證十八》。它用來治療瘟毒,表現為表裡都熱。

秘傳走馬通聖散可以用來治療傷寒初期,也就是陰邪剛開始入侵的時候。這個方子適合緊急情況,體質強壯、寒氣很重的人都可以用。

準備麻黃、炙甘草各一兩,雄黃二錢,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熱酒送服,就能發汗。也可以加川芎二錢。

秘傳白犀丹可以用來治療外感瘟疫、癰毒等症。準備白犀角、麻黃(去掉節)、山茨菇、玄明粉、血竭、甘草各一錢,雄黃八分。

上共為末,用老薑汁拌丸,如棗核大,外以紅棗去核,將藥填入棗內,用薄紙裹十五層,入砂鍋內炒令煙盡為度,取出去棗肉,每藥一錢,入冰片一分,麝香半分,研極細,瓷罐收貯。用時以角簪蘸麻油黏藥點眼大角。輕者只點眼角,重者仍用些須吹鼻,男先左,女先右,吹點皆同。

如病甚者,先吹鼻,後點眼。點後蜷足坐起,用被齊項暖蓋半炷香時,自當汗出邪解。如汗不得出,或汗不下達至腰者不治。

白話文:

以上所有材料混合磨成粉末,使用老薑汁調和成丸狀,大小類似棗核。外用紅棗去核,將藥物填充在紅棗內,然後用薄紙包裹十五層,放入砂鍋內炒至煙盡為止,取出去除紅棗果肉,每份藥物量取一錢,加入冰片一分,麝香半分,一起研磨至極細,放入瓷罐保存。使用時以角簪蘸取麻油黏附藥物點在眼上,大角部分。

對於病情較輕的人,只點眼角即可;病情嚴重者則需使用一些點在鼻孔內,男性先點左側,女性先點右側,點和吹的動作相同。

如果病情非常嚴重,應先吹鼻再點眼。點藥後保持蜷曲坐姿,用被子覆蓋頭部半炷香時間,自然出汗以解除邪氣。若出汗無效或不能達到腰部,則無法治療。

又一製法,將前藥用薑汁拌作二丸,以烏金紙兩層包定,外搗紅棗肉如泥,包藥外約半指厚,曬乾,入砂鍋內,再覆以砂盆,用鹽泥固縫,但留一小孔以候煙色,乃上下加炭火,先文後武,待五色煙盡,取出去棗肉,每煅過藥一錢,止加冰片二分,不用麝香。忌生冷、麵食、魚腥、七情。

上藥,凡傷寒瘟疫,及小兒痘毒壅閉,癰毒,吼喘,及陰毒冷氣攻心,或婦人吹乳,或眼目腫痛,鼻壅閉塞,並皆治之。

歸柴飲,治營虛不能作汗,及真陰不足,外感寒邪難解者,此神方也。如大便多溏者,以冬朮代當歸亦佳。

白話文:

另外一種製作方法是,將前面提到的藥材用薑汁拌成兩顆藥丸,用烏金紙兩層包好,外面再用搗碎的紅棗肉包裹,厚度約半根手指,曬乾後放入砂鍋中,蓋上砂盆,用鹽泥封住縫隙,只留一个小孔觀察煙色。然後用炭火上下加熱,先用文火,再用武火,等到五種顏色的煙都消失後,取出藥丸,去掉紅棗肉。每煅過一錢藥,就加二分冰片,不用麝香。忌食生冷、麵食、魚腥,也要注意情緒波動。

這些藥材可以用於治療傷寒瘟疫、小兒痘毒壅閉、癰毒、吼喘、陰毒冷氣攻心、婦人吹乳、眼目腫痛、鼻壅閉塞等症狀。

歸柴飲可以治療營氣虛弱無法出汗,以及真陰不足,外感寒邪難解的情況,是治療此類疾病的良方。如果患者大便溏瀉,可以用冬朮代替當歸。

當歸(一兩),柴胡(五錢),炙甘草(八分)

水一鍾半,煎服。或加生薑三、五片。或加陳皮一錢。或加人參。

白話文:

當歸(1兩),柴胡(5錢),炙甘草(8分)。

用1.5碗水煮沸後,調製服用。也可增加3-5片生薑。或者加入陳皮1錢。或者加入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