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2)

1. 和陣

金水六君煎,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等證,神效。

當歸(二錢),熟地(三、五錢),陳皮(一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如大便不實而多濕者,去當歸,加山藥;如痰盛氣滯,胸脅不快者,加白芥子七、八分;如陰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細辛五、七分;如兼表邪寒熱者,加柴胡一、二錢。

白話文:

金水六君煎

此方主要治療肺腎虛寒,水氣上泛形成痰症,或是老年人陰虛血氣不足,受風寒侵襲,出現咳嗽、嘔吐、痰多喘急等症狀,效果顯著。

藥材:

  • 當歸:二錢
  • 熟地:三錢五分
  • 陳皮:一錢半
  • 半夏:二錢
  • 茯苓:二錢
  • 炙甘草:一錢

煎煮方法:

  • 水二鍾(約400毫升),生薑三、五、七片。
  • 大火煎煮七、八分,待藥液濃縮至八分,溫服。

加減用法:

  • 若大便不實且濕氣較多,去除當歸,加入山藥。
  • 若痰多氣滯,胸脅不舒暢,加入白芥子七、八分。
  • 若陰寒盛而咳嗽久治不愈,加入細辛五、七分。
  • 若伴隨表邪寒熱症狀,加入柴胡一、二錢。

六安煎,治風寒咳嗽,及非風初感,痰滯氣逆等證。

陳皮(一錢半),半夏(二、三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杏仁(一錢,去皮尖,切),白芥子(五、七分,老年氣弱者不用)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分,食遠服。凡外感風邪咳嗽而寒氣盛者,多不易散,宜加北細辛七、八分或一錢;若冬月嚴寒邪甚者,加麻黃、桂枝亦可;若風勝而邪不甚者,加防風一錢,或蘇葉亦可;若頭痛鼻塞者,加川芎、白芷、蔓荊子皆可;若兼寒熱者,加柴胡、蘇葉;若風邪咳嗽不止,而兼肺胃之火者,加黃芩一、二錢,甚者再加知母、石膏,所用生薑,只宜一片;凡寒邪咳嗽痰不利者,加當歸二、三錢,老年者尤宜;若氣血不足者,當以金水六君煎與此參用;凡非風初感,痰勝而氣不順者,加藿香一錢五分;兼脹滿者,加厚朴一錢,暫開痰氣,然後察其寒熱虛實而調補之。若氣虛猝倒,及氣平無痰者,皆不可用此。

白話文:

六安煎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咳嗽,以及非風寒引起的初期感冒、痰多氣逆等症狀。藥方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杏仁、白芥子,以及生薑。根據不同情況,可以添加北細辛、麻黃、桂枝、防風、蘇葉、川芎、白芷、蔓荊子、柴胡、黃芩、知母、石膏、當歸、藿香、厚朴等藥材。但氣虛猝倒或氣平無痰者,則不適合使用此方。

和胃二陳煎,治胃寒生痰,噁心嘔吐,胸膈滿悶噯氣。

乾薑(炒,一、二錢),砂仁(四、五分),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半),甘草(炙,七分)

水一鍾半,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苓朮二陳煎,治痰飲水氣停蓄心下,嘔吐吞酸等證。

豬苓(一錢半),白朮(一、二錢),澤瀉(一錢半),陳皮(一錢),半夏(二、三錢),茯苓(一錢半),炙甘草(八分),乾薑(炒黃,一、二錢)

白話文:

「和胃二陳煎」專治胃寒生痰、噁心嘔吐、胸膈滿悶噯氣等症狀,藥方為:乾薑(炒,一、二錢)、砂仁(四、五分)、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半)、甘草(炙,七分),水一鍾半,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苓朮二陳煎」則用於治療痰飲水氣停蓄心下、嘔吐吞酸等症狀,藥方為:豬苓(一錢半)、白朮(一、二錢)、澤瀉(一錢半)、陳皮(一錢)、半夏(二、三錢)、茯苓(一錢半)、炙甘草(八分)、乾薑(炒黃,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如肝腎兼寒者,加肉桂一、二錢。

和胃飲,治寒濕傷脾,霍亂吐瀉,及痰飲水氣,胃脘不清,嘔惡脹滿腹痛等證。此即平胃散之變方也。凡嘔吐等證,多有胃氣虛者,一聞蒼朮之氣,亦能動嘔,故以乾薑代之。

陳皮,厚朴(各一錢半),乾薑(炮,一、二錢),炙甘草(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此方凡藿香、木香、丁香、茯苓、半夏、扁豆、砂仁、澤瀉之類,皆可隨宜增用之。若胸腹有滯而兼時氣寒熱者,加柴胡。

白話文:

和胃飲

方劑組成:

  • 陳皮:一錢半
  • 厚朴:一錢半
  • 乾薑(炮):一、二錢
  • 炙甘草:一錢

用法用量:

  •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

功效:

治寒濕傷脾,霍亂吐瀉,及痰飲水氣,胃脘不清,嘔惡脹滿腹痛等證。

方義:

此方為平胃散的變方。凡嘔吐等證,多有胃氣虛者,一聞蒼朮之氣,亦能動嘔,故以乾薑代之。

加減:

  • 如肝腎兼寒者,加肉桂一、二錢。
  • 凡藿香、木香、丁香、茯苓、半夏、扁豆、砂仁、澤瀉之類,皆可隨宜增用之。
  • 若胸腹有滯而兼時氣寒熱者,加柴胡。

排氣飲,治氣逆食滯脹痛等證。

陳皮(一錢五分),木香(七分或一錢),藿香(一錢五分),香附(二錢),枳殼(一錢五分),澤瀉(二錢)烏藥(二錢),厚朴(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熱服。如食滯者,加山楂、麥芽各二錢;如寒滯者,加焦乾薑、吳茱萸、肉桂之屬;如氣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檳榔之屬;如嘔而兼痛者,加半夏、丁香之屬;如痛在小腹者,加小茴香;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搗碎,用二、三錢。

白話文:

排氣飲

功用: 治療氣逆、食積、腹脹、疼痛等症狀。

藥方:

  • 陳皮:1.5錢
  • 木香:0.7錢或1錢
  • 藿香:1.5錢
  • 香附:2錢
  • 枳殼:1.5錢
  • 澤瀉:2錢
  • 烏藥:2錢
  • 厚朴:1錢

用法:

  • 水1.5鐘,煎至7分,溫熱服用。

加減:

  • 食積者:加山楂、麥芽各2錢。
  • 寒滯者:加焦乾薑、吳茱萸、肉桂等。
  • 氣逆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檳榔等。
  • 嘔吐兼痛者:加半夏、丁香等。
  • 疼痛位於小腹者:加小茴香。
  • 伴有疝氣者:加荔枝核,煨熟搗碎,用量2-3錢。

大和中飲,治飲食留滯積聚等證。

陳皮(一、二錢),枳實(一錢),砂仁(五分),山楂(二錢),麥芽(二錢),厚朴(一錢半),澤瀉(一錢半)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食遠溫服。脹甚者,加白芥子;胃寒無火或噁心者,加炮乾薑一、二錢;疼痛者,加木香、烏藥、香附之類;多痰者,加半夏。

小和中飲,治胸膈脹悶,或婦人胎氣滯滿等證。

陳皮(一錢五分),山楂(二錢),茯苓(一錢半),厚朴(一錢五分),甘草(五分),扁豆(炒,二錢)

白話文:

大和中飲用於治療飲食積滯、消化不良等症狀。藥方包括陳皮、枳實、砂仁、山楂、麥芽、厚朴、澤瀉,用水煎煮,飯後溫服。若腹脹嚴重,可加白芥子;若胃寒無火或噁心,可加炮乾薑;若疼痛,可加木香、烏藥、香附;若痰多,可加半夏。

小和中飲用於治療胸膈脹悶或婦女胎氣滯滿等症狀。藥方包括陳皮、山楂、茯苓、厚朴、甘草、炒扁豆。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服。如嘔者,加半夏一、二錢;如脹滿氣不順者,加砂仁七、八分;如火鬱於上者,加焦梔子一、二錢;如婦人氣逆血滯者,加紫蘇梗、香附之屬;如寒滯不行者,加乾薑、肉桂之屬。

大分清飲,方在寒陣五。

小分清飲,治小水不利,濕滯腫脹,不能受補等證,此方主之。

茯苓(二、三錢),澤瀉(二、三錢),薏仁(二錢),豬苓(二、三錢),枳殼(一錢),厚朴(一錢)

白話文:

取水一杯半,加入生薑三到五片,煎煮後服用。如果嘔吐,可以加半夏一到二錢;如果腹脹氣不通,可以加砂仁七到八分;如果上火,可以加焦梔子一到二錢;如果是婦女氣逆血滯,可以加紫蘇梗、香附等;如果是寒氣滯留,可以加乾薑、肉桂等。

這是「大分清飲」方劑,屬於寒陣五種證型中的其中一種。

「小分清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濕氣停滯腫脹、無法吸收營養等症狀。

方劑組成:茯苓二到三錢,澤瀉二到三錢,薏仁二錢,豬苓二到三錢,枳殼一錢,厚朴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食前服。如陰虛水不能達者,加生地、牛膝各二錢;如黃疸者,加茵陳二錢;如無內熱而寒滯不行者,加肉桂一錢。

解肝煎,治暴怒傷肝,氣逆脹滿陰滯等證。如兼肝火者,宜用化肝煎。

陳皮,半夏,厚朴,茯苓(各一錢半),蘇葉,芍藥(各一錢),砂仁(七分)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服。如脅肋脹痛,加白芥子一錢;如胸膈氣滯,加枳殼、香附、藿香之屬。

二術煎,治肝強脾弱,氣泄濕泄等證。

白朮(炒,二錢或三錢),蒼朮(米泔浸,炒,一、二錢),芍藥(炒黃,二錢),陳皮(炒,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茯苓(一、二錢),厚朴(薑湯炒,一錢),木香(六、七分),乾薑(炒黃,一、二錢)澤瀉(炒,一錢半)

白話文:

將水一碗半,煎煮七、八分,飯前服用。若患者陰虛導致水液無法到達病灶,可加入生地、牛膝各兩錢;若患者有黃疸,可加入茵陳二錢;若患者無內熱,而是寒氣停滯不通,可加入肉桂一錢。

「解肝煎」主治因暴怒傷肝、氣逆脹滿、陰氣停滯等症狀。若兼有肝火,宜使用「化肝煎」。

配方:陳皮、半夏、厚朴、茯苓(各一錢半)、蘇葉、芍藥(各一錢)、砂仁(七分)。

將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五片,煎煮服用。若患者脅肋脹痛,可加入白芥子一錢;若患者胸膈氣滯,可加入枳殼、香附、藿香等藥物。

「二術煎」主治肝氣過盛,脾氣虛弱,氣虛泄瀉、濕氣泄瀉等症狀。

配方:白朮(炒,二錢或三錢)、蒼朮(米泔浸,炒,一、二錢)、芍藥(炒黃,二錢)、陳皮(炒,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茯苓(一、二錢)、厚朴(薑湯炒,一錢)、木香(六、七分)、乾薑(炒黃,一、二錢)、澤瀉(炒,一錢半)。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

廓清飲,治三焦壅滯,胸膈脹滿,氣道不清,小水不利,年力未衰,通身腫脹,或肚腹單脹,氣實非水等證。

枳殼(二錢),厚朴(一錢半),大腹皮(一、二錢),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錢),蘿蔔子(生搗,一錢,如中不甚脹,能食者,不必用此),茯苓(連皮用,二、三錢),澤瀉(二、三錢),陳皮(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內熱多火,小水熱數者,加梔子、木通各一、二錢;如身黃,小水不利者,加茵陳二錢;如小腹脹滿,大便堅實不通者,加生大黃三、五錢;如肝滯脅痛者,加青皮;如氣滯胸腹疼痛者,加烏藥、香附;如食滯者,加山楂、麥芽。

白話文:

廓清飲

功效: 治療三焦阻塞、胸膈脹滿、氣道不通、小便不利、體力未衰但全身腫脹、或單純腹部腫脹、氣盛而非水腫等症狀。

藥方:

  • 枳殼(二錢)
  • 厚朴(一錢半)
  • 大腹皮(一到二錢)
  • 白芥子(五到七分或一到二錢)
  • 蘿蔔子(生搗,一錢,如果症狀不嚴重、能正常飲食,則不必使用)
  • 茯苓(連皮使用,二到三錢)
  • 澤瀉(二到三錢)
  • 陳皮(一錢)

用法: 水一碗半,煎煮至七分,飯後溫服。

加減:

  • 若伴隨內熱多火、小便灼熱頻數者,可加梔子、木通各一到二錢;
  • 若伴隨身黃、小便不利者,可加茵陳二錢;
  • 若伴隨小腹脹滿、大便乾結不通者,可加生大黃三到五錢;
  • 若伴隨肝氣鬱結、脅肋疼痛者,可加青皮;
  • 若伴隨氣滯胸腹疼痛者,可加烏藥、香附;
  • 若伴隨食積不消者,可加山楂、麥芽。

掃蟲煎,治諸蟲上攻,胸腹作痛。

青皮(一錢),小茴香(炒,一錢),檳榔,烏藥(各一錢半),細榧肉(三錢,敲碎),吳茱萸(一錢),烏梅(二個),甘草(八分),硃砂,雄黃(各五分,俱為極細末)

上將前八味,用水一鍾半,煎八分,去柤,隨入後二味,再煎三、四沸,攪勻,徐徐服之。如噁心作吐,加炒乾姜一、二錢,或先啖牛肉脯少許,俟一茶頃,頓服之更妙。

白話文:

掃蟲煎主要用來治療因蟲積上攻導致胸腹疼痛的病症。它包含青皮、小茴香、檳榔、烏藥、榧肉、吳茱萸、烏梅、甘草,以及硃砂和雄黃等藥材。將前八味藥材用水煎煮,去渣後再加入硃砂和雄黃,繼續煎煮。服用時,如果出現噁心嘔吐,可以加炒乾薑,或者先吃少許牛肉脯,等候片刻再服用,效果更佳。

十香丸,治氣滯寒滯諸痛。

木香,沉香,澤瀉,烏藥,陳皮,丁香,小茴香,香附(酒炒),荔核(煨焦,各等分),皂角(微火燒煙盡)

為末,酒糊丸。彈子大者,磨化服;丸桐子大者,湯引下。㿗疝之屬,溫酒下。

芍藥枳朮丸,治食積痞滿,及小兒腹大脹滿,時常疼痛,脾胃不和等證。此方較之枳朮丸,其效如神。

白朮(二兩,麵炒),赤芍藥(二兩,酒炒),枳實(一兩,麵炒),陳皮(一兩)

白話文:

十香丸,用於治療氣滯寒滯引起的各種疼痛。

藥材包括木香、沉香、澤瀉、烏藥、陳皮、丁香、小茴香、香附(用酒炒)、荔核(煨焦,以上藥材各等分)、皂角(微火燒至煙盡)。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丸子。丸子大小如彈珠的,磨碎服用;丸子大小如桐子的,用湯送服。對於疝氣等症狀,可以用溫酒送服。

芍藥枳朮丸,用於治療食積引起的痞滿,以及小兒腹部脹滿、時常疼痛、脾胃不和等症狀。此方藥效顯著,比枳朮丸效果還要好。

藥材包括白朮(二兩,用麵粉炒)、赤芍藥(二兩,用酒炒)、枳實(一兩,用麵粉炒)、陳皮(一兩)。

荷葉湯煮黃老米粥為丸,桐子大。米飲或滾白湯任下百餘丸。如臟寒,加乾薑炒黃者五錢或一、二兩;如脾胃氣虛,加人參一、二兩。

蒼朮丸,治寒濕在脾,泄瀉久不能愈者。

雲苓(四兩),白芍藥(炒黃,四兩),炙甘草(一兩),川椒(去閉口者,炒去汗),小茴香(炒,各(一兩),厚朴(三兩,薑汁炒),真茅山蒼朮(八兩,米泔浸一宿,切,炒。如無,即以好白朮代之)破故紙(酒浸二日,曬乾,炒香,四兩)

白話文:

荷葉湯煮成黃米粥,製成桐子般大小的丸子。可以用米湯或滾水服用,每次服一百多粒。如果體內寒氣重,可以加入乾薑,炒至黃色,用量五錢或一、二兩;如果是脾胃虛弱,可以加入人參,用量一、二兩。

蒼朮丸,用來治療脾胃寒濕,導致長期腹瀉難以痊癒的病症。

配方:雲苓四兩,炒黃白芍藥四兩,炙甘草一兩,川椒(去閉口者,炒去汗)一兩,炒小茴香一兩,薑汁炒厚朴三兩,真茅山蒼朮(米泔浸一宿,切,炒,如無,即以好白朮代之)八兩,酒浸二日曬乾,炒香的破故紙四兩。

上為末,糯米糊為丸,桐子大。每食遠清湯送下七、八十丸。

貝母丸,消痰熱,潤肺止咳,或肺癰肺痿,乃治標之妙劑。

貝母一兩為末,用砂糖或蜜和丸,龍眼大。或噙化,或嚼服之。若欲劫止久嗽,每貝母一兩,宜加百藥煎、蓬砂、天竺黃各一錢佐之尤妙。如無百藥煎,即醋炒文蛤一錢亦可,或粟殼亦可酌用。若治肺癰,宜加白礬一錢,同貝母丸服如前,最妙。

括痰丸,治一切停痰積飲,吞酸嘔酸,胸脅脹悶疼痛等證。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糯米糊製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飯後用清湯送服七、八十粒。

貝母丸可以消痰熱、潤肺止咳,治療肺癰肺痿等症,是針對病症的有效藥方。

將貝母研磨成粉末,用砂糖或蜜和成丸狀,大小如龍眼。可以含服化開,也可以咀嚼服下。如果要治療久咳,每服用一兩貝母,可以加入百藥煎、蓬砂、天竺黃各一錢,效果更佳。如果沒有百藥煎,可以用醋炒文蛤一錢代替,也可以適量使用粟殼。如果治療肺癰,可以加入白礬一錢,與貝母丸一同服用,效果最佳。

括痰丸可以治療一切停痰積飲、吞酸嘔酸、胸脅脹悶疼痛等症狀。

半夏(制,二兩),白芥子(二兩),乾薑(炒黃,一兩),豬苓(二兩),炙甘草(五錢),陳皮(四兩,切碎,用鹽二錢入水中拌浸一宿,曬乾)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一錢許,滾白湯送下。如胸脅疼痛者,加臺烏藥二兩。

神香散,治胸脅胃脘逆氣難解,疼痛嘔噦脹滿,痰飲膈噎,諸藥不效者,惟此最妙。

丁香,白豆蔻(或砂仁亦可)

二味等分為末。清湯調下五、七分,甚者一錢,日數服不拘。若寒氣作痛者,薑湯送下。

白話文:

半夏、白芥子、乾薑、豬苓、甘草、陳皮等藥材研磨成粉,用湯浸泡蒸餅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錢左右,用滾燙的白開水送服。如果胸脅疼痛,可以再加入臺烏藥。此方名為神香散,專治胸脅、胃脘逆氣難解,疼痛、嘔吐、脹滿、痰飲阻塞、藥物無效等症,療效極佳。丁香與白豆蔻(或砂仁)等量研磨成粉,用清湯調服五到七分,嚴重者可服用一錢,每日服用次數不限。若寒氣作痛,可以用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