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 (4)

1. 小兒

消乳丸(三八),治嘔吐,消乳食。脈沉者,傷食不化也。

香附(炒),砂仁,陳皮,神麯(炒),炙甘草,麥芽(炒,等分),

上為末,米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

白餅子(三九),治傷食腹中有癖,嘔吐肚疼。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然後調治,不可服冷藥。

滑石,輕粉,半夏(湯浸焙),南星(各一錢),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一升煮乾,研爛)

上為末,糯米飯丸,綠豆大。捻作餅,每服二三餅,煎蔥白湯、紫蘇湯下,忌熱物,量兒加減。

薛曰:凡用此方及利驚丸、紫霜丸、三味牛黃丸、褊銀丸之類,乃斬關奪門,起死回生之重劑也,必審形病俱實,方可施之,鞏至失手,命在反掌。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實者病氣實,而形氣則虛也。東垣先生云:形病俱實者,當瀉不當補;形病俱虛者,當補不當瀉。治者審焉。

宣風散(四十),治濕痰、去積滯,通秘結,攻黑陷裡實,以代百祥丸、牛李膏。

檳榔(二個),陳皮,甘草(各五錢),牽牛(四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量大小增減與服,白湯調下。一方有大黃、木香,連前三味煎成後,加牽牛末調服。

人參養胃湯(四一),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寒熱如瘧,或嘔逆噁心。

人參,厚朴(薑製),蒼朮(炒),半夏(制),草果仁,藿香,茯苓(各五錢),橘紅(二錢半),炙甘草(二錢),

上每服二三錢,姜三片,烏梅一個,水煎。

人參安胃散(四二),治脾胃虛弱,傷熱乳食,嘔吐瀉痢。

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酒炒,七分),白茯苓(四分),陳皮(三分),黃連(炒,一分),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生附四君湯(四三),治吐瀉不思乳食,凡虛冷病,宜先與數服以正胃氣。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附子,木香,橘紅(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薑、棗、水煎服。

釀乳法(四四),治胃虛吐瀉,睡中吐舌搖頭,嘔乳,額上汗流,驚啼面黃,令兒飢飲。

人參,藿香,木香,沉香,陳皮,神麯(炒),麥芽(炒,各等分),丁香

上每服四五錢,姜十片,紫蘇十葉,棗三枚,水煎。每服半盞。令母食後捏去舊乳方服,臥少時卻與兒飲。

按:小兒不能飲藥者,凡用補瀉諸劑皆宜此法。

銀白散(四五),治胃虛吐瀉。

糯米(炒,二兩半),扁豆(蒸,二兩),白朮(炒,一兩),炙甘草(三錢),丁香,藿香(各二錢),

上為末。紫蘇米飲調下。《直指方》加炮白附子、全蠍、木香、石蓮子、姜,水煎。

朱君散(四六),治吐瀉後而為驚為瀉及糞青者。

白話文:

消乳丸(方劑三十八),治療嘔吐,消化乳食積滯。如果脈象沉弱,表示是食物積滯,消化不良。

藥材:香附(炒過),砂仁,陳皮,神麯(炒過),炙甘草,麥芽(炒過,以上藥材等分量)。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湯送服。

白餅子(方劑三十九),治療因飲食積滯導致腹中有硬塊,嘔吐腹痛。先服用此藥一次,推動消化積滯,然後再調養治療,不可以服用寒涼的藥。

藥材:滑石,輕粉,半夏(用湯浸泡後烘乾),南星(以上各一錢),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一升煮乾,研爛)。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糯米飯做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再捏成小餅狀。每次服用二三個小餅,用煎好的蔥白湯或紫蘇湯送服。忌吃熱性食物,用量要根據小孩的狀況酌情增減。

薛氏說:凡是使用此方劑以及利驚丸、紫霜丸、三味牛黃丸、褊銀丸之類的藥,都是像攻城拔寨,能起死回生的重藥,必須審慎判斷病況確實屬於實證才能使用,如果錯誤使用,會有生命危險。醫書說:邪氣侵入之處,正氣必定虛弱。如果邪氣滯留不去,病情就會轉為實證。實證是指病邪實,但身體的氣則虛弱。東垣先生說:如果身體和病邪都強盛,就應當瀉邪而不應補益;如果身體和病邪都虛弱,就應當補益而不應瀉邪。治療者要仔細審察。

宣風散(方劑四十),治療濕痰,消除積滯,疏通便秘,攻散體內深層的實邪,可以替代百祥丸、牛李膏等藥。

藥材:檳榔(二個),陳皮,甘草(各五錢),牽牛(四兩,一半生用,一半炒過,取頭道粉末一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量可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增減,用白開水調服。另一個藥方,加上大黃、木香,連同前面的三味藥材一起煎煮後,再加入牽牛末調服。

人參養胃湯(方劑四十一),治療外感風寒,內傷生冷食物,導致寒熱往來如瘧疾,或者嘔吐噁心。

藥材:人參,厚朴(用薑製過),蒼朮(炒過),半夏(製過),草果仁,藿香,茯苓(各五錢),橘紅(二錢半),炙甘草(二錢)。

製法:每次服用二三錢,加生薑三片,烏梅一個,用水煎煮。

人參安胃散(方劑四十二),治療脾胃虛弱,因吃熱性乳食導致嘔吐腹瀉。

藥材: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用酒炒過,七分),白茯苓(四分),陳皮(三分),黃連(炒過,一分)。

製法:每次服用二三錢,用水煎煮。

生附四君湯(方劑四十三),治療嘔吐腹瀉,不想吃奶或食物,凡是虛寒病症,應先服用此藥數次,以調整胃氣。

藥材: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附子,木香,橘紅(以上藥材等分量)。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二錢,加生薑、大棗,用水煎服。

釀乳法(方劑四十四),治療胃虛導致嘔吐腹瀉,睡覺時吐舌頭、搖頭,嘔吐乳汁,額頭出汗,驚哭,臉色發黃,讓嬰兒感到飢餓時才餵奶。

藥材:人參,藿香,木香,沉香,陳皮,神麯(炒過),麥芽(炒過,以上藥材各等分量),丁香。

製法:每次服用四五錢,加生薑十片,紫蘇葉十片,大棗三枚,用水煎煮。每次服用半盞。讓母親吃過飯後,先擠掉舊乳汁再服用此藥,稍微休息後再給嬰兒餵奶。

按:如果嬰兒無法直接喝藥,凡是使用補益或瀉下的藥劑,都可以用此法。

銀白散(方劑四十五),治療胃虛導致嘔吐腹瀉。

藥材:糯米(炒過,二兩半),扁豆(蒸過,二兩),白朮(炒過,一兩),炙甘草(三錢),丁香,藿香(各二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紫蘇米湯調服。《直指方》的藥方,加炮白附子、全蠍、木香、石蓮子、生薑,用水煎煮。

朱君散(方劑四十六),治療嘔吐腹瀉後,出現驚風或腹瀉,以及大便呈青色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