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 (5)

1. 小兒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鉤藤鉤,硃砂(各一錢),麝香(半分),燈心(一團)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

二順散(四七),治中暑霍亂吐瀉,煩悶燥渴,小便赤澀,便血肚疼。

白朮,炙甘草,茯苓,豬苓,澤瀉,乾薑(炒),肉桂,杏仁(去皮尖,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七分,不拘時水調下,或用水煎服。

香樸散(四八),治積冷嘔吐。

藿香葉,厚朴(薑汁炒),陳皮(各七錢),半夏(湯泡七次,一兩),炙甘草(一錢),

上每服三錢,薑、棗、水煎。瀉甚者,加木香、肉豆蔻。

沉香散(四九)順胃氣,止嘔吐。

茯苓(二錢),沉香,丁香,木香,藿香,厚朴,炙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字,米飲湯調服。

玉露散(五十)治傷熱吐瀉。

石膏(煅),寒水石(各五錢),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五分,白湯調下。

六神散(五一),治面青啼哭,口出氣冷,或泄瀉不乳,腹痛曲腰,四肢厥冷。

人參,白朮(炒),山藥(炒,各五錢),炙甘草(二錢),白茯苓,白扁豆(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香橘餅(五二),治傷冷積瀉。

木香,青皮(各一錢),陳皮(二錢半),厚朴,神麯(炒),麥芽(炒,各半兩),

上為末,蜜和為餅。每服一枚,米飲調下。

(錢氏)黃芩湯(五三),治挾熱下痢,頭痛胸滿大渴,或寒熱脅痛,脈洪大而實者。

黃芩(一兩半),芍藥,甘草(炒,各一兩),

上每服二三錢,薑、水煎。如嘔,加半夏二錢。

澀腸散(五四),治小兒久痢,腸頭脫出。

訶子(炮),赤石脂,龍骨(各等分),

上為末,臘茶少許和藥摻腸頭上,絹帛揉入。

破故紙散(五五),治膀胱虛冷,夜間遺尿,或小水不禁。

破故紙(炒)

上為末。每服一錢,熱湯調下。

(陳氏)肉豆蔻丸(五六),治瀉痢水穀,或淡黃或白,不能止者。

肉豆蔻,訶子肉,白龍骨(各半兩),木香,砂仁(各二錢),赤石脂,枯白礬(各七錢半),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黍米大。周歲兒每服三五十丸,三歲兒服百丸,溫米飲下。瀉甚者,煎木香散或異功散送下,不止,多服。薛按:前方治陽氣虛寒腸滑之澀劑,蓋腎主大便,若因腎氣不固而致前證者,宜用木香散送四神丸;如不應,急煎六君子湯送四神丸補之,蓋豆蔻丸澀滯之功多,補益之功少也。

寧神湯(五七),治心虛火盛,熱躁驚搐等證。

人參,當歸身,生地,麥冬(各一錢),山梔仁,黃連(炒),炙甘草(各二錢),石菖蒲(三分),辰砂(入二分),

上加燈心半錢,水一盞,煎七分,調辰砂攪勻。食後溫服。

白話文:

小兒

人參散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鉤藤(帶鉤)、硃砂(各一錢)、麝香(半分)、燈心草(一小團)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白開水調服。

二順散 (這個方子出自《和劑局方》) 主治中暑引起的霍亂,症狀包含嘔吐、腹瀉、煩躁、口渴、小便赤澀、大便帶血、肚子疼痛。

白朮、炙甘草、茯苓、豬苓、澤瀉、乾薑(炒過)、肉桂、杏仁(去皮尖、炒過,各藥材等量)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到七分,不拘時間,用開水調服,或是用水煎服。

香樸散 主治因寒冷積聚導致的嘔吐。

藿香葉、厚朴(用薑汁炒過)、陳皮(各七錢)、半夏(用開水泡過七次,一兩)、炙甘草(一錢)

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紅棗加水煎服。如果腹瀉嚴重,可以加入木香、肉豆蔻。

沉香散 理順腸胃氣,止住嘔吐。

茯苓(二錢)、沉香、丁香、木香、藿香、厚朴、炙甘草(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古代的計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0.5克),用米湯調服。

玉露散 主治因暑熱引起的嘔吐腹瀉。

石膏(煅燒過)、寒水石(各五錢)、甘草(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白開水調服。

六神散 主治嬰幼兒臉色發青、啼哭不止、口中呼出冷氣、或腹瀉不喝奶、腹痛彎腰、四肢冰冷等症狀。

人參、白朮(炒過)、山藥(炒過,各五錢)、炙甘草(二錢)、白茯苓、白扁豆(炒過,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生薑、紅棗加水煎服。

香橘餅 主治因寒冷引起的積食腹瀉。

木香、青皮(各一錢)、陳皮(二錢半)、厚朴、神麯(炒過)、麥芽(炒過,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餅。每次服用一枚,用米湯調服。

黃芩湯 (出自錢乙之方) 主治兼有熱邪的痢疾,症狀包含頭痛、胸悶、口渴嚴重,或是發冷發熱、脅肋疼痛,脈象洪大而有力。

黃芩(一兩半)、芍藥、甘草(炒過,各一兩)

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生薑加水煎服。如果出現嘔吐,加入半夏二錢。

澀腸散 主治小兒長期痢疾,導致直腸脫出。

訶子(炮製過)、赤石脂、龍骨(各等量)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少量臘茶,敷在脫出的直腸上,用絹布輕輕揉入。

破故紙散 主治膀胱虛寒,導致夜間遺尿,或是小便控制不住。

破故紙(炒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熱開水調服。

肉豆蔻丸 (出自陳氏之方) 主治腹瀉,拉出的糞便像水和米湯,顏色可能是淡黃色或白色,且無法止住。

肉豆蔻、訶子肉、白龍骨(各半兩)、木香、砂仁(各二錢)、赤石脂、枯白礬(各七錢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麵糊製成丸子,大小如黍米。一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三到五十丸,三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一百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如果腹瀉嚴重,用煎好的木香散或異功散一起服用,如果還是不止,可以多服幾次。薛氏按:這個方子是治療陽氣虛寒,腸道滑脫的藥方。腎主導大便,如果是因為腎氣不固導致前面說的症狀,應該用木香散送服四神丸。如果效果不明顯,立即煎六君子湯送服四神丸來補氣。因為肉豆蔻丸澀腸止瀉的作用較強,但補益的作用較弱。

寧神湯 主治心虛火旺,導致煩躁不安、驚厥抽搐等症狀。

人參、當歸身、生地、麥冬(各一錢)、山梔仁、黃連(炒過)、炙甘草(各二錢)、石菖蒲(三分)、辰砂(加入二分)

另外加入燈心草半錢,用水一碗煎至七分,加入辰砂攪拌均勻。飯後溫服。